APP下载

“幽兰生前庭,含熏待清风”

2023-08-07姜啸然

幼儿美术 2023年2期
关键词:幽兰郑板桥兰花

姜啸然

一、兰花为什么如此受欢迎?

在中国画中经常出现的兰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国兰”,国际上又称之为“东方兰”。它没有硕大的花朵,没有艳丽的色彩,如同一位衣着简洁,略施粉黛的女子,看上去文静淡雅,质朴高洁。在中国文化里,兰花是一种十分受欢迎的植物,古人通常以“兰章”来比喻诗文的美妙,以“兰交”来比喻友谊的真挚。

兰花是花中“四君子”之一,也是历朝历代文人墨客十分喜爱的创作题材之一。它究竟为什么如此受欢迎?到底是兰花中的哪些特点和品质深深地吸引了这么多喜爱它的人?

1.形态:中间紧凑、外端舒展

兰花的叶子又细又长,花朵由三枚萼片、三枚花瓣及蕊柱组成。内圈的萼片较短,外圈的三枚花瓣较长,蕊柱纤细,花朵与花瓣之间自然形成了一种长短疏密的造型变化。

在中国舞蹈及戏曲中有一种特殊的手型——兰花指,它以“钩、柔、白、瘦”为标准,若能达到“钩似圆月,柔弱无骨,白如玉石,瘦胜麻秆”,则为最佳。如果你看过兰花花朵这种蕊心紧凑、外端舒展的形态,就知道为什么这种手型被叫作“兰花指”。

2.香气:沁人心脾,历久弥香

与其他花朵不同,兰花盛开后会散发出沁人心脾的淡淡芳香,细细品来,甚至还能闻到清香、幽香、浓香等不同程度的香气。这种特别的香气甚至一度成为各大香水品牌争相研发的主打系列。

3. 品德象征:高洁典雅

《孔子家语·在厄》中曾写道:“芷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困劳而改节。”兰花生长在幽深的树林中,不会因为没有人前来观赏而缺少芳香;道德高尚的君子,不会因为生活境遇困苦而改变自己的情操。作为花中“四君子”之一的兰花,经常在文献典籍和诗画作品中出现,文人墨客也常常将兰花与品德高尚的君子联系在一起,久而久之,兰花便因其特性成为了高洁典雅、坚贞不渝等品质的象征。

二、乾隆也鐘情于兰花

你知道吗,兰花并不限于被普通的民众或文人墨客喜欢,乾隆皇帝也对它宠爱有加。

清朝皇帝乾隆最为珍重的四幅画作被称为“四美”,分别是《女史箴图》《潇湘卧游图》《蜀川胜概图》和《九歌图卷》(后面三幅相传为北宋画家李公麟的作品)。这四幅画中,乾隆觉得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最为古老而珍贵,于是在上面缀以墨兰,并在卷尾题跋:“长夏几余,偶阅顾恺之女史图,因写幽兰一枝,取其窈窕相同之意云尔。”只见其花瓣是微微向上弯曲的弧线,最长的兰叶与花茎几乎是直挺着向上,最右边的兰叶极力向右延伸,形成一条漂亮的曲线。寥寥数笔,却形象地描绘出兰花的灵动与兰叶的劲挺,足见乾隆皇帝平日对兰花观察细致,喜爱有加。

三、秀丽素雅的写实兰花

马麟是南宋时期的画家,他的艺术修为可以说是有家传的。马麟的父亲是“南宋四家”之一的著名画家——马远。(“南宋四家”即中国画史上的南宋院体山水画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的合称,亦称“南宋四大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绘画风格。)马远,还有一个十分响亮的称号“马一角”,这是因为其画作的特点就是表现山之一角或水之一涯。他尤其擅长对复杂的山水进行高度的提炼与取舍,以小见大。其子马麟很好地继承了父亲的创作特点,并将它带到了花鸟画中。

马麟的《兰花图》中运用了大量的写实技法,十分讲究花、枝、叶的构图。整幅作品虽然仅表现了一株幽兰清冷的兰花,却足以让人仿佛进入了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境之中。这种不画全株,只画一枝或几枝的表现形式也被称为“折枝画”。

1.写实

马麟的这幅《兰花图》,将兰叶的转折和花瓣婀娜的姿态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花瓣秀丽、兰叶修长,画者用双勾填彩法描绘,以深绿填色,虽然经历了岁月,有一些绿色脱落了,但我们仍可以感受到兰叶的劲挺和兰花的清幽。

只见花萼上淡紫色的斑点,花瓣从内向外由淡紫过渡到石绿,花瓣上的紫色细纹、边缘的白色,整个花瓣的通透感跃然纸上。

此外,花瓣的形态向各个方向舒展,圆头的花瓣,尖尖的枝叶,如同在风中翩然舞动的舞者,舒展着腰肢,焕发着生命。

2.构图

作者让画中的绿叶和花枝形成一个倒立的四边形。一般情况下,中国画在构图上更愿意使用不规则的四边形,其原因是为了尽量避免平行线的出现,从而让画面中的景物更加灵动、轻盈,有生机。

当我们仔细观察作者所描绘的每支兰花时,就会发现细长的枝条和两片较短的兰叶向右弯曲,与向左弯曲和向下折的兰叶产生呼应,在视觉上形成一种平衡。其实,这种构图方式在兰花的作品中特别常见,它甚至还有一个通俗易懂的口诀:“一笔长,二笔短,三笔破凤眼。”

四、别有一番韵味的写意兰花

在写意的兰花作品中,《幽兰图》可谓是代表之一。这幅画的作者是清代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郑燮,人称板桥先生。郑板桥的诗、书、画被称为“三绝”,而他笔下的“兰竹石”亦是三绝。这幅《幽兰图》用侧锋浅浅地勾勒出山坡,幽兰、稚竹生长于坡石的缝隙间,浓淡干湿相得益彰。兰叶看上去虽然柔软但有力,这也是为什么在画兰叶的时候,对于画家的笔法要求较高。

郑板桥一生只画竹、兰、石,他这样说过:“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可见郑板桥的作品不仅是对物象的描摹,更是借物抒情、借物言志。

五、多种方式欣赏中国画中的兰花

1.以诗入画

在中国画里,题诗是很重要的一部分。画中诗的内容不仅可以更直观地表达画家的心情和画的意境,还可以作为构图的一部分来平衡整个画面。

首先,我们可以配合《幽兰图》中的题诗来体会:“转过青山又一山,幽兰藏躲路回环。众香国里谁能到,容我书呆屋半间。”诗的前两句从视觉上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动态的场景:层层叠叠的山中盘旋着曲折的山路,在山路的转弯处生长着幽兰。第三句从视觉转为嗅觉,既让人闻到了兰花的香气,又表达出了作者对兰花馨香气质的美好向往。而最后一句,则表达了诗人的心境,体现出诗人从容淡定的气质和追求内心平静的超然态度。

其次,从布局来看,左侧兰草、竹叶、石头中有很多斜向的线条,让画面充满动感;而题诗在画面的右侧,是纵向垂直的,为灵动的画面增加了一丝沉稳。

同时,作者还采用了中国画中特有的方式——留白。整个画面上半部分的四分之一处都是留白,突出了画面的主要内容,成就了画面空灵的意境,带给观众无限的想象空间。

2.以书入画

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这样说:“夫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故能书者皆能画。”画家在创作体现人物性情的“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之前,都会先酝酿所创作物象带来的意境。而在真正进行创作时,想要突出画中的意境,就需要画家拥有精湛高超的用笔技法。中国历代文人们的书法大都很好,他们的画作中也都彰显着深厚的笔法技能,正所谓“画中有书,書中有画”,书和画两者相得益彰。

然而在画中,书法的笔力又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呢?赵孟在《定武兰亭跋》中这样写道:“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所谓“千古不易”的用笔则是中锋用笔。在郑板桥的《幽兰图》中恰恰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郑板桥的书法“创为真隶相参之法,而杂之以行草”,所以他戏称为“六分半书”。他将画兰竹的笔法融合到自己的“六分半”中,在他的书法中可见兰竹的变化,在他的兰竹中,亦可见书法之挺拔。尤其是在刻画兰叶时,以中锋行笔,加以起笔、收笔、行笔的提按变化,便能巧妙地呈现出兰草翻转的姿态。不仅如此,郑板桥的“兰叶用焦墨挥毫,以草书之中竖长撇法运之”,加入了草书笔意的兰叶,更在灵动变化中多了一丝洒脱。画一丛兰花就跟写了一篇书法一样,抑扬顿挫,起承转合,让观者回味无穷。

接着,我们再来看《幽兰图》上的题字,“又”字的捺笔,“藏”字的戈勾,“半”字的竖笔,和兰花的笔法相比较,是不是同画中兰叶的劲瘦、竹叶的挺立有异曲同工之妙?画中题字,撇细而捺粗。细细的撇,如画中的嫩竹,厚重的捺笔,与画中的兰叶像极了。正如清人蒋士铨在其《忠雅堂诗集》中所云:“板桥作字如写兰,波磔奇古形翩翻;板桥写兰如作字,秀叶疏花见姿致。”

3.以乐入画

音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它包含了节奏、曲调、力度、和声等各种形式要素。其中,节奏也被称为音乐的骨架,它甚至奠定了整个乐曲的基调和灵魂。其实这种节奏不止可以形容声音,还可以用来欣赏一幅画。

如果说画中兰叶的节奏是优美舒缓的,那竹叶的节奏应该是欢快而跳动的,画中的题字又代表了一种短暂而有力的节奏。画中山石的墨色最淡,兰叶竹子的墨色深浅不同,而墨色最深的是题字,这一下子就丰富了画面的节奏感。以乐入画,以节奏品兰,你会发现一幅幅墨兰图不再是博物馆橱窗内静止的画作,纤细的兰叶、曼妙的兰花仿佛随着风在摇曳,深寻画作中的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你才真正进入了画家笔下“兰的世界”。

兰花色彩淡雅,如同人内敛的气质;兰花的姿态优雅,如同人从容的风度;兰花的香气清雅,如同人高洁的品格。中国画里兰花的美,包括但不限于构图、色彩、题诗、意境、书法、节奏、韵律……

“幽兰生前庭,含熏待清风。”每个人的出发点不同,欣赏的角度也不相同,你从中国画的兰花中欣赏到了哪种美呢?

猜你喜欢

幽兰郑板桥兰花
《气若幽兰》
琴曲《幽兰》探微
郑板桥:挣脱“小人儒” 回归“君子儒”
兰花
兰花鉴赏
幽兰
郑板桥劝学
及时雨
我爱你兰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