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巧用水墨材料开展趣味幼儿美术活动
2023-08-07朱聪聪
朱聪聪
中国画历史悠久、风格独树一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在当下的幼儿美育中,以水墨材料开展的美术活动越来越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低龄儿童在水与墨、色与彩的碰撞中感受中国水墨画材料的独特魅力,萌发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喜爱,在陶冶情操之余还提升了发现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本篇文章重点以中国画的“没骨法”为例,谈谈如何巧用中国水墨画材料开展趣味幼儿美术教研活动。
一、什么是“没骨法”?
“没骨法”其实是一个专门的中国画术语,是指作者不用勾轮廓或打底稿,直接用颜色或墨色绘画物象,将墨、色、水、笔融于一体、运用水墨材料作画的一种技法。“没骨法”的精髓在于将运笔和“没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同时,运用“没骨法”创作更注重笔锋的变化,依势行笔,看似无线实则藏线,看似没骨实则含骨。
二、如何用“没骨法”感受水墨材料的独特魅力
1.笔、墨、纸的有趣互动
“墨通万物”,展现水墨画的灵性与韵味靠的就是笔法的灵活自如和墨法的枯湿浓淡。中国画中的笔墨技能较为复杂,因此教师在开展水墨创作活动时,可以对其进行提炼,让幼儿能够更直观地理解。同时,教师应把活动重点放在让幼儿感受笔与墨的互动,水、墨、纸等材料的融合上。
教师可以先让幼儿感受湿笔中锋在宣纸上游走时的效果。毛笔上的水分逐渐被纸吸收,笔头变干自然变成散锋,在宣纸上形成一条从虚到实的线。看似简单,实则是水、笔、纸三种材料的交融与互动,幼儿也充分理解了如何运用水墨材料表现干湿浓淡的变化。
在初步感受笔法技能之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幼儿自己调墨了。为了更好地呈现墨的浓淡变化,教师可以让幼儿使用多方格墨盘。在第一个方格中放入浓墨后,在其余八九个方格中加入水,调墨时先用毛笔从墨方格中蘸取,再将蘸墨的笔放入后面几个加水的方格中,这样墨色就产生由浅入深的渐变排列。教师要注意提醒幼儿控制笔上水分的多少,因为水的多少会直接影响墨的层次变化。当蘸取浓墨时,教师可让幼儿先用毛笔蘸取水,然后再用笔尖蘸墨,这样就更容易控制墨与水在调和时的比例,呈现层次分明、浓淡相宜的墨色。
2.用水墨材料开展趣味美术活动,激发幼儿创作兴趣
在开展水墨主题的美术创作活动时,教师可以通过水墨材料的使用及其效果的呈现唤醒幼儿兴奋的情绪和创作的热情,在幼儿心中播散水墨的种子,让他们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水墨画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底蕴。
因此,教师在引导幼儿用笔、用墨、用色上可添加一些“小游戏”,把枯燥的笔墨知识融于有趣的游戏当中。比如,“毛笔口渴要喝水”“毛笔吃饭增加营养”“毛笔轻声细语地行走”等游戏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创作热情,培养幼儿养成敏锐的笔墨触感。这样既保护了幼儿天真浪漫的特性,又能够在游戏中更深层次地了解传统水墨语言的独特魅力。
此外,在水墨主题的美术活动中,教师还要及时发现每个幼儿在“水墨语言”上的不同表现力和创造力,并能根据其作品的风格特色进行个性化辅导,鼓励其创作出具有个人风格的创意水墨作品。
三、如何巧用水墨材料“没骨法”开展美术活动,以《拔河比赛》为例
第一步,教师先引导幼儿从参与拔河时人员的身体动作、位置上寻找形式美感符号,再用水墨材料“没骨法”将人的身体归纳成长方形、菱形等符号来表现。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提醒幼儿注意用笔的方向,可以用中楷笔蘸淡墨来绘画。
第二步,教师先引导幼儿用铅笔画出绳子的位置,再引导幼儿用小楷笔蘸朱砂、黄和少许白色颜料进行调和,然后根据绳子的位置用水墨材料“没骨法”画出人的胳膊和手,可以通过点和线来表现。
第三步,教师引导幼儿用小楷笔蘸朱砂、少许白色水墨颜料调和后,再用“没骨法”在纸上添画表现人物头部、颈部的造型。在具体作画过程中,幼兒可以先用椭圆、方形、菱形等代替头,再用线表现脖子等。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幼儿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进行创作和表现。
第四步,教师进一步指导幼儿仔细观察拔河时人们腿和脚发力时所展现的姿势,并通过“没骨法”将这种状态表现出来。
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喜好添画衣服口袋、扣子、鞋带等细节,让画面效果更加完整。
综上所述,教师引导幼儿利用中国画水墨材料进行创作时应巧妙借助“没骨法”,既让幼儿充分感受中国水墨艺术的魅力,也为一线教师在幼儿美术启蒙教学活动时更加有效使用水墨材料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