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趣识土壤看微展览模式的实践与展望

2023-08-07夏艳琳依

文化产业 2023年21期
关键词:策展展品贵州省

夏艳琳依

微展览是一种体量小、省时、省钱、省事的展览模式,能够以更经济、高效的方法为观众带来更多元的体验,对于大部分经费不足、空间有限的博物馆来说是值得推广的展览模式。且微展览的“微”只是对其特征的概述,它背后有着广阔的研究空间,除了藏品本身的故事可供挖掘外,还有更广泛的主题可以开发,让博物馆“接地气”地走进大众当中。

国际博物馆协会于2022年8月对博物馆的定义进行了更新,由新定义可以看出,博物馆的功能已随时代发展发生了变化。其中,“可及性”“包容性”“多样性”“可持续性”“社区参与”和“反思”等概念首次出现。正如国际博物馆协会副主席安来顺所说:“新定义反映了过去15年中博物馆在新时空条件下对其机构使命、功能领域及其实现方式等方面认识的更新,也是全球博物馆共同达成的‘最大公约数。”这意味着博物馆不仅要更新各种配套服务,展览作为博物馆的主要功能,其主题、内容、阐释以及形式也需要产生变革,从而为观众“提供多种体验”。

当下是中国博物馆的大发展阶段,而展览是博物馆最核心的业务之一。但场地受限、经费有限、专业策展人员不足等问题制约着大量中小型博物馆的展览实施。除近年来兴起的研学活动、博物馆剧本杀等体验活动外,展览该如何革新并为观众提供多元的体验?或许“微展览”模式是优选之一,这种“小而精”的新型展览同样可以打造成有深度、有原创性和影响力的精品展览。

本文以贵州省地质博物馆“趣识土壤——世界土壤日”微展览为例,介绍微展览的实践经验、特征,总结此类展览的策展过程,提出反思与展望,希望为各同行提供参考。

微展览的概念与特征

概念

微展览的出现并不让人意外,其一方面是中小博物馆受制于人员经费限制的突破之举,另一方面也是社会节奏不断加快后人们的必然选择。“短平快”与“小而精”文化传播方式的流行,使博物馆不得不尝试从原本力求呈现整体性和规模性的宏大叙事,转而着眼于更“短”、更“精”的微叙事。在博物馆中,微展览的概念由台北故宫博物院策展人嵇若昕根据“微电影”的概念提出,她认为:经过认真考虑和遴选,以一两件、三四件,最多不超过十件的展品同样能够组织出一个或一系列生动有趣、信息丰富的展览,即所谓的“微展览”。2022年,南方科技大学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正式推出了“微展览”的概念,并在深圳博物馆推出了“微展览系列目录”。

特征

1.展示空间灵活

微展览所使用的展示场地,既可以是博物馆中的任何一个区域,又可以用一面墙作为主要展示空间,打造半开放的展厅或全开放的空间,这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一般临时展览对场地的需求。

2.搭建成本低

因其场地要求不高,可以建立模块化的展示空间或重复利用搭建材料。利用馆内现有的场地,因地制宜进行空间搭建即可,成本相对更低。

3.展览主题选择面广、更新快速

由于微展览对场地、时间、成本等的要求都不高,展览主题的选择面相对更广。除博物馆本身的藏品之外,可加入更多与现代社会相关的主题,随社会热点时事变化快速更新。

4.展览主题内聚焦

微展览将更加聚焦某一段历史、某一件文物/藏品、某一人物、某一板块的知识内容,每场微展览都是科技理念与人文知识的结合。

5.展览受众更具靶向性

微展览的受众定位更加精准,可以单一定位也可以双向定位。针对不同的受众,可以策划不同主题的展览,比如适合年轻人的时尚珠宝科普展、服饰收藏展,等等。

微展览的实践历程

微展览模式在历史上并非无迹可寻的新鲜事物。20世纪50年代,浙江博物馆曾出于政治宣传的目的,将三辆汽车改装为移动陈列柜,将小型流动展览搬上街头;同时期,陕西省博物馆与西安半坡博物馆也在仅有三箱文物的情况下举办了以拓片和照片等图文资料为主的小型展览。进入21世纪以来,2007年3月,为了配合当时正在进行的意大利文化遗产图片展,意大利著名雕塑家乔凡尼·贝尼尼的美杜莎雕像在首都博物馆展出,无意间构成了只有一件文物的展览。2022年,汕头市博物馆与南方科技大学主办,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协办的“理解三星堆——祭祀场景中的铜器、玉器与象牙、虎牙”展览开幕,展览突出“小而精”,有来自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和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的文物14件(套),其中一级文物有13件(套)。此外,陕西历史博物馆和南京博物院特设国宝厅,定期更换展示镇馆重器。上海博物馆另辟蹊径,利用中庭开放区域建立区隔,打造展览空间,连续举办各类微型展览,2023年的“玉兔精灵:上海博物馆兔年迎春展”在上海博物馆一楼大堂举办,展出6件文物,以庆祝农历新年。近年来举办的微展览题材与形式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让观众在视觉盛宴中享受艺术与文化的双重洗礼。

“趣识土壤——世界土壤日”微展览实践详述

2022年12月5日是第九个世界土壤日,贵州省地质博物馆在世界土壤日围绕“土壤:食物之源”主题,举办了“趣识土壤——世界土壤日”微展覽。展览将长约16米的墙体作为主要展示区域,另搭建了6米可移动的墙体作为补充,实际占地面积不到100平米,展线长度不到30米,展览搭建总体经费约48000元,其策划过程分四个阶段。

图1 展览现场全貌图(作者自摄)

展前观众调研

以观众为本是当代博物馆的基本特征,而微展览的特征之一就是受众更加精确。“微展览要为哪些观众服务”“这些观众需要微展览提供什么”成为策展团队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根据对贵州省地质博物馆观众的数据分析,自2021年开馆以来至2022年底,贵州省地质博物馆共接待0—18岁的观众366404人,占总人数的29.32%。针对此特征及展览科普内容,本次展览的主要目标观众为中小学生。因此在展览中除了科普内容外,还要结合受众熟知的事物进行策划,以加强目标观众对展览的理解、思考和推理;另外,后续的展览文本撰写与形式设计需更具童趣、更易读懂。

展品遴选

1.按主題需要划定展品范围

博物馆的展品一般以馆藏为基础,但在不同主题的展览中,展品可能会空缺,因此,微展览可以以合作的方式精心挑选空缺的展品。贵州大学烟草学院于2022年开展了土壤调查工作,共在贵州采集32块不同类型与地区的土壤并制作成了标本,与本主题所需的展品契合,作为主要遴选范围。

2.按主题需求筛选主要展品

为了突出本次展览中土壤与食物的关系,根据贵州的主要土壤类型并结合贵州主要的农作物,先选出其中7件最具代表性的标本,将展品与内容深度结合,并将目光聚焦在这7件展品及其适合生长的农作物上,以突出表现土壤与食物的关系。

3.按场地特征补充辅助展品

受场地限制,展览策划团队选取了6种贵州代表性农作物,制作成生长展示盒固定于墙面,展示盒中真实地种植了土豆、紫薯、豌豆、玉米、小麦等农作物,并养殖了蚯蚓和蚂蚁,固定于距地面100cm及以下的墙面上,方便儿童能够清楚地看到植物根茎生长的过程以及蚯蚓和蚂蚁在土壤中行动的轨迹(如图2)。

图2 展览现场——农作物生长展示盒、蚯蚓之家、蚂蚁城堡(作者自摄)

为提高展览的互动性与趣味性,在土壤保护板块设计辅助互动展项“塑料森林”,将树枝插在可移动的墙体上,邀请观众共同捆绑塑料袋,以达到出其不意的视觉和体验效果(如图3)。

图3 展览现场——塑料森林(作者自摄)

展览策划与设计

由于场地小、展品少,微展览与以往大型临时展览的设计流程有所不同,主策展人在内容设计时就可以同步完成展览初步的形式设计。内容设计与形式设计同步进行解决了内容与设计之间理解偏差与分离的问题,所需时间更短,其呈现效果更具完整性和统一性。

在结构上,为保证科学性、准确性、完整性,展览以书籍《土壤地理学》(第二版)、《贵州省自然资源图集》中的内容为主要科普内容,讲述了土壤形成、地质循环、中国主要土壤类型和贵州省主要土壤类型等内容,并以此引申出土壤中的生命,包括微生物、植物和动物。

展览文本首先要具备科学性、准确性,其次要具备精简性、可读性。以确定“贵州省主要土壤类型”内容为例,策展人为了解土壤分类方法,需了解土壤分类系统的起源、演化和标准。从最初的经典却有缺陷的“土壤发生分类”,到我国“定制”的划分方法——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土壤的分类方法其实有很多种:1.按照常规人们能理解的颜色分类,中国有五色土;2.按照土壤诊断层分类,共有14种土纲;3.按照土壤发生层分类,共有12种。最终展览借鉴了自1984年开始,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主持下历时近20年完成的《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并将这一研究成果作为最终展示内容。

主题聚焦是微展览的特征之一,因此精简文字的过程更为重要,不能追求大而全,而是要精准,策展人需要将知识反复糅合、“嚼碎”、吸收再提炼。在本展览内容设计过程中,策展人将一本200页的教材与研究成果浓缩成百字以内的文本与一张图片,由此着重展示了贵州省主要土壤类型与贵州农作物的关系,以突出展览主题。

展览文字的可读性一直以来是博物馆讨论的重点话题。微展览在设计之初就可以明确受众范围,因此在撰写展览文本时需“咬文嚼字”,使文本契合受众的阅读水平及习惯。在本案例中,由于展览的受众以儿童、青少年为主,文字参考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表达方式,尽量简单地呈现出“对儿童友好”的文本。

图4 展览现场——中国与贵州主要土壤类型地图

(作者自摄)

展览宣传

宣传工作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微展览的成败。现阶段大多博物馆以微信公众号推送的方式进行宣传,但这一宣传方式的开展建立在观众提前关注博物馆微信公众号的前提下,本身有较大的局限性,宣传力度和效果十分有限。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策展团队采用了“人传人”的宣传思路,通过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媒体“种草”式推广本展览,邀请观众分享自己的参观体验,以提高观众在微展览宣传中的参与感。展览于2022年12月5日开展,至2023年2月28日,展览参观人数达84691人,微信公众号相关宣传文章阅读数共1262次,小红书、抖音等其他宣传渠道可追溯曝光量共计5398次。同时,展览邀请多家博物馆相关单位进行参观,拟与贵州省内的学校、社区进行合作,促成巡展。

反思总结

本次展览是对微展览模式的初步尝试,仍有进步的空间,比如针对特定人群的展览需要进行更深入的分析解读,展览评价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等。但由此也可以得知,微展览对博物馆而言是一种“投入产出比”高的项目,适用于广大经费不多、场地有限的博物馆,且微展览的“微”仅仅是对其特征的概述,它背后有着广阔的研究空间。微展览以独特的视角聚焦观众目光,以特有的方式清晰地传递展品信息,讲述展品背后的故事。这也要求博物馆的策展人有更广博的知识、更广阔的人脉、更开阔的视野、更综合的能力,能对展品进行解读与展览策划,进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宣传,并站在大众的位置去思考,为其提供更优质的展览服务,以多样的形式增强人民的文化自信。

未来展望

目前我国博物馆的微展览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些成功的实践证明微展览这种新型的展览模式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我国对微展览的研究尚存在许多不足,作为一种新型展览模式,当前对微展览的研究多从实际工作经验出发,没有总结出微展览策展工作的规律,进而上升为理论指导。本文希望以策展人的目光为微展览的研究与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希望能够以此模式突破博物馆传统展览的桎梏,为博物馆展览提供更广泛的实践空间和更丰富的发展方向,同时为建设更包容、更可及、更多样的博物馆提供强劲的推动力,为博物馆观众提供“亲切而多样”的博物馆参观体验。

(作者单位:贵州省地质博物馆展览陈列部)

猜你喜欢

策展展品贵州省
贵州省种公牛站
2022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展品展示第2辑
展品被盗了
关于策展
不动产登记地方立法的思考——以贵州省为例
2017 艺术策展人
关于将“curator”统一翻译为“策展人”的建议
中西方博物馆策展人(curator)制度浅析
CIM T2017部分展商主要展品预览(一)
贵州省党代会开得最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