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儒家音乐观在中国音乐文化中的思想探究

2023-08-07张蕾蕾

乐器 2023年8期
关键词:乐记孔子思想

张蕾蕾

摘要:从先秦时期到汉武帝时期再到如今的中国,儒家思想历经千年,绵延不断,为历代统治阶级所推崇,成为了中国社会独特的意识形态,一直是中华文化的主流思想。从孔孟、荀子到后世的儒学大家,无一不以儒学为尊。而儒家学派的繁荣发展也在同步影响着各方各面,比如绘画、音乐等,从而衍生出了儒家音乐观。儒学大家孔子的私学教育也同样影响巨大,培育出了许多儒学人才,其中不乏优秀音乐人才。于是《乐记》应运而生,成为了中国的第一部美学著作,进一步奠定了儒家的社会地位,体现了儒家音乐观,为后世音乐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思想指引。

关键词:儒家音乐  乐记  孔子  思想

先秦时期是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开放时期,各家言论此起彼伏,儒家思想虽未受到当时统治者的重视,但其润物细无声的思想发展了一大批仁人志士,也出现了非常繁荣的一面,成为最有影响力的学派之一。儒家思想具有开放包容、经世致用的特点,讲求仁政仁治。儒家音乐观也是在这种环境背景之下产生,并不断发展壮大。

儒家音乐观有许多方面。首先是主张美与善、仁与乐的统一。美善与乐仁是相互对应的,音乐的旋律曲调优美就会带给听众极致的快乐,音乐的意蕴能够使人向善,那么也就能进一步让世人变得仁义。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君子喜爱音乐是为了滋养心灵,陶冶情操;小人喜爱音乐是为了满足私欲。用道德来制约私欲,就会获得纯净的快乐;而忘却道德去追求私欲就会迷失喜爱音乐的本心。其次是主张礼乐并重。礼用来规范人的社会身份和社会地位,礼乐并重就是说不同社会身份地位的人使用的音乐也应该是不同的。但孔子还说:礼不下庶民。所以那个时候的普通老百姓是不可以享受音乐的。礼乐的规范也只存在于皇族、士族之中。不过随着社会的逐渐发展,这些规范也逐渐被打破,宋朝市民音乐的兴盛就是很好的典范。最后是主张乐通伦理。人的良知寓于人的本性之中,音乐讲求修身养性,良好的音乐浸润人的品格,激起人内心纯真的、美好的良知,从而使人获得心灵上的慰藉,达到一种超脱的境界。比如文人墨客喜好的优美的琴曲就能起到修身养性的作用,它特有的五音疗愈还可以预防和治疗疾病。

《乐记》是我国最早一部音乐理论著作,总结了先秦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乐记》继承與发展了孔子以来儒家关于音乐的特征、乐教的功用以及内容与形式、美与善、礼和乐等关系的思想,在阐述“心物感应”的乐的本质方面,在论及音乐对人的情感、性格、意志等心理活动的影响方面,在突出音乐的政治教育与教化功能方面,在强调音乐对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作用方面,在注重礼乐并重“先王之道,礼乐可谓盛矣”方面,都有了新的突破,其基本思想比在它之前的儒家著作中都更明确、更丰富、更具体、更深入、更系统,它是中国古代最重要、最系统的音乐教育思想的论著,仍未失去其灿烂的光辉。

《乐记》认为音乐的本质是表达人内心的情感,揭示人的精神状态同时认为声音是从自然的状态转变为艺术化的状态。即音乐是从人的角度出发,从人的内心出发,由人的内心生产出来,从而表达人的情感。通俗一点来说可以理解为人在不同精神状态下哼出的不同音符,经过音乐家有意识地加工创造变成了优美的或伤感的曲调,成为了艺术作品。许多中国民歌的诞生过程就是这样的,从民歌中我们可以获悉各类农人的劳作心情。在音乐与政治的关系方面,《乐记》认为音乐与政治联系紧密,息息相关,不同的社会风貌体现了不同的音乐观念,比如治世之安音、乱世之怨音以及亡国之哀音。商女不知亡国恨中商女唱的歌就被当时的社会认为是亡国之音;而许多皇帝登基大典上的庄严肃穆的音乐就被认为是盛世之音。而音乐的社会功能是《乐记》论述的一个重要方面。音乐有利于国家的治理以及社会风气的调整,从而达到和谐社会的一种愿景。音乐具有良好的审美功能、理解功能、教育功能以及娱乐功能。可以帮助听众提升审美情趣;深入地理解社会,提升文化修养;开发人的智力,培养创造精神;丰富人的精神生活,使人得到良好的娱乐体验。

中国音乐文化涉及面很广,具体来说有民族民间音乐、歌舞音乐、戏曲音乐等。而儒家文化以及儒家音乐观就对中国音乐文化影响深远。儒家文化的核心实质是伦理道德,希望教化人民。儒家音乐观也承载了这样一种希冀。儒家思想与西方的文艺复兴思想类似,主张入世,关注人的情感与体验,并希望用音乐来强化人的道德观念,使得人人依礼而行,和睦大同。徐青山的《溪山琴况》中总结的二十四况就符合中国传统音乐的审美要求。而这种美学观念恰恰是受到了儒家思想的浸润,体现了“中和”“淡雅”的儒家音乐思想本质。“中和”的儒家音乐思想基本内涵内容表现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即有节制地进行情绪表现。同时也要遵循“礼”,在形式上懂得节制,节奏旋律声音大小等都遵循适度原则,随心所欲不逾矩。形式构成为和而不同,同则不继。即音乐的情感意境要追求和谐,但形式上可以有所不同。比如同一首歌用不同的方式表达,用声音来唱或者用器乐来演奏,形式虽然不同,但表达的意境是相同的。“中和”音乐思想的审美原则就是协调音乐内容,做到音乐内容与形式的完美融合。以及相互对立的因素相生共存,不断发展,形成别样的风格,表达不同的意境。

“中和”音乐观对民族民间音乐中的琵琶音乐艺术影响深远,并与唐朝的多元开放的社会风貌相融合。唐朝文化借鉴了儒家音乐中的“中和”思想,确立了多元文化与开放格局,极大地发扬了音乐文化,开创了大唐盛世。而唐朝音乐繁荣的景观以唐玄宗时期为最盛,其流芳百世的《霓裳羽衣曲》可见一斑。而其中运用的琵琶艺术,将诗人、作词人、作曲人心中的不同的心理感受弹拨了出来,使后世能够有所体悟。其体现出来的特点就是巨大的包容性,即可雅俗共赏、美美与共,又可胡汉大融合,呈现多样化的题材。以白居易的《琵琶行》为例。在《琵琶行》中,白居易巧妙地描绘出了琵琶女弹奏琵琶的高超技艺,从旋律节奏情感等不同方面进行了趣味描述,充分体现了儒家的“中和”音乐观。在描述琵琶女出场的时候,以及他听演奏时结合自己亲身经历发出慨叹后的描述展现了一种虚实相生的意境美感,体现了儒家重视意境的音乐观。

儒家重视意境之美还体现在中国特有的“山水”情结,是外部自然环境与内心世界的一种交流、沟通。于是乎有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寄情于山水之间,直抒胸臆。这样的山水意境是美与善的融合,与此相同还有琴曲《高山流水》给人的畅快感受,既有细流的潺潺又有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恢宏大气。人与自然的协和之美大抵是这样了。与《高山流水》同类型作品还有《春江花月夜》《二泉映月》等,风格各异,有的激烈昂扬、有的温柔舒缓,营造了良好的意境,但其思想核心都体现了“中和”的美学思想。

儒家音乐观的核心虽然是“中和”,但也讲求“和而不同”。比如之前提到的琵琶艺术,在演奏者弹拨琵琶时,所用的各类弹奏琵琶的技艺造成音乐的起伏舒缓。“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就体现了不同技艺带来不同听觉的“和而不同”。民乐合奏艺术也可以很好地体现这一点,比如古筝与竹笛的合奏,有相合的地方,也有各自展现华彩的地方,但其目的还是为了融合演奏、互相配合来造就艺术曲目。这就体现了儒家音乐观中的“和而不同、同则不继”。

“中和”音乐观对中国歌舞音乐影响深远,重视“人和”,起到调整人的情绪、愉悦人的感官、塑造人的品格的作用。宏大的歌舞音乐很好地呈现出了这一点。歌舞音乐属于高雅音乐,繁荣兴盛于唐宋朝,受到统治阶级的热爱。其九部乐、十部乐与二部伎的繁荣就体现了“人和”观,春风化雨般滋养人的心灵。同时还延伸出了政通人和的理念,认为统治政策和谐适中是风调雨顺、人民安居乐业的关键所在。这也从另一方面体现出了唐朝文化的强大的包容性,开创了万邦来朝的盛世景观。唐朝音乐也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吸纳了許多外来音乐文化,比如龟兹乐、天竺乐、高昌乐等,促进了民族融合,践行了儒家“人和”思想。同时,在不同音乐互相交流的过程中涉及的技艺切磋、文化交流、配合发展等等都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儒家音乐观的影响。从而真正地吸取外来音乐的精华为我所用,进行本土化的改变。

比如编钟、编磬、古筝、琵琶、月琴等,进行同种类的切磋或者不同种类间的合奏甚或改编,互相配合,达到一种和谐的境界,并且不断追求高超的技艺水平,从而在歌舞音乐中绽放华彩乐章。

“中和”音乐观对中国戏曲音乐影响深远。戏曲包含了众多艺术形式,文学、绘画、音乐、杂技、舞蹈、表演等,门类众多。而戏曲音乐包含了声乐艺术和器乐艺术。声乐包含了不同的唱腔和念白,器乐包含开场、伴奏和过场音乐。戏曲艺术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出现了很多种类,有昆曲、豫剧、评剧、京剧等。现今的中国以京剧为国粹。

戏曲音乐同样遵循体现了儒家的“中和”音乐思想。首先从唱腔方面来讲。戏曲音乐要繁荣发展,不能固步自封,要勇于尝试吸纳新的唱腔,但是又要保证主要唱腔不受影响,保持它原有的特色。对于外来音调的吸收,可以选择相同体系或者相邻体系的剧种音调,并且与原来的唱腔不相背离,融入原来的唱腔之中。这体现了儒家音乐观的“中和”思想。其次是唱腔创作发展手法。对于新剧种的创作讲求“稳中求变、变中求稳”,在面临技术性创作时,同样要考虑到剧种的大致风格,不能脱离大的方向。追求稳定就是中国传统戏曲作曲家的思维模式,深受儒家音乐观的影响。具体思想体现在多家言论观点上。首先是“移步不换形”。梅兰芳先生提出并践行了这一观点,主张不随意改变戏曲艺术的内部发展规律,并且也认识到即使改变了观众也不会买账的事实。梅兰芳先生还运用口传心授的方式给予戏曲即兴性的创作发展。其次是程砚秋先生独特的唱腔风格。他勇于创新,唱腔婉转动听、连绵起伏。体现了“守成法不混于成法,脱离成法而又不背乎成法”的观点。总而言之,这两种观点都体现了儒家的“中和”音乐观。

戏曲音乐的不同表现特征也体现了儒家“中和”音乐观。首先体现在戏曲程式上。不同剧种的区别就在于它们各自的独特性,而各自剧种发展内部则相对稳定。中国戏曲音乐发展了几千年没有大的变化就根源于它自身的稳定性。比如京剧的发展就体现了这一特点。京剧无论是唱腔、表演形式、服装涉及、妆容发型等方面都没有较大的改变,基本和之前没有太大区别。尽管部分唱腔有一些突破和创新,但总体而言改变不大,这种现象背后体现的实质就是儒家追求和谐统一稳定的观念。其次是戏曲构成的完整性。戏曲融合了多个艺术门类,要求各种艺术发展均衡。比如声乐艺术和器乐艺术。声乐艺术中有唱腔和演唱。器乐艺术中有不同乐器、曲牌和乐队构成。由此可以获悉中国传统戏曲艺术是多层次的、完整的。从局部的角度看的话,上下句的严格遵循以及曲牌联套体的宫调运用也体现出完整性这一特点。上下句虽然所用材料相同,但这种规定的句法不能轻易改变。以及曲牌联套体的各曲牌必须使用同宫系统。北曲必须一宫到底,南曲可以使用两三个宫调,但都是同宫系统,来保证音乐的和谐。接着是戏曲音乐的渐变性。渐变性是指戏曲音乐在发展的过程中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时有创新或改变,但总体方向不变,整体实质不变。渐变性既能开拓创新,不使其落后于时代;又能保证其稳定发展,不断传承。与西方音乐发展不同的点在于中国戏曲音乐发展追求风格上的统一与稳定,而西方音乐则希望通过对比的手法突出音乐的不同色彩和不同风格。追求和谐统一是几千年来未变的中国思想,体现了中国思想中对于意境的追求。再接着是戏曲题材的选择方面。儒家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于“史官文化”。而史官笔下的纪实往往成为文人墨客写戏文的素材,充分体现了儒家文化与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戏曲音乐在其中也体现了这两点,并且与戏文相呼相应,与戏曲题材相生共存。比如《武松打虎》的上演,相应的戏曲音乐就显得激烈紧张,能够抓住观众的心。最后是对于戏曲内容的追求。戏曲内容要求符合儒家的“礼”。具体来说就是戏曲演出内容要符合当时人民的思想意识,必须符合三纲五常、阶级对等,不能出现名士为婢女奉献的情节。在这种有节制的审美之下,戏曲内容的发展也只能以变奏为主,并不能出现实质性的开放局面。当然这也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戏曲艺术的长远发展。因为戏曲艺术的核心思想就是儒家的“中和”音乐观,而儒家音乐观影响了中国音乐几千年的发展,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即使其中会有一些保守的地方,但其精华部分对于戏曲音乐,甚至是歌舞音乐以及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是有利无害的。儒家的音乐思想使得中国音乐文化传承千年,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体现儒家音乐思想本质的“中和”音乐思想根源于中国人思想上的“内敛”与“含蓄”,从而造就了中国戏曲对事物表达上的模糊化和轮廓化,不像西方戏剧那样求真求实,中国戏曲追求的是一种缥缈的、虚实相生的意境之美,与中国水墨画的意境相通,是中国戏剧的独特思维。

儒家音乐观在中国音乐文化中的思想实质就是“中和”音乐观,追求和谐统一。不管是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歌舞音乐还是戏曲音乐,都体现了这一点。在今后的音乐发展中,我们仍会受到儒家思想的浸染,仍旧会把中华文化作为创作的核心,当然也会与时俱进,追求一种更加开放的发展方式,使得中国音乐的发展能够与日俱进。并且在发展的过程中依然可以使用众多历史素材,吸纳历史中的精华所在,并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创作出更加灵巧生动的艺术作品,使观众喜爱,能经得起推敲,有深刻的思想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音乐一定可以成为世界音乐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参考文献:

[1]陈迎辉.儒道两家思想对中国审美文化的影响.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

[2]安吉乡.从儒、道、佛的视角论中国绘画艺术.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1).

[3王东涛.禅宗美学思想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影响.齐鲁艺苑,1996,(2).

[4]郑传银.儒家文化的历史地位及其对古典戏曲的影响.戏曲艺术(中国戏曲学院学报),2003,(4)

猜你喜欢

乐记孔子思想
乐籍西译:五种《乐记》西文译本、译者及其传播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孔子的一生
思想与“剑”
孔子的一生
Towards Semiotics of Art in Record of Music
论《乐记》的辩证思维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综述现当代学者对《乐记》中音乐美学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