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薯情缘

2023-08-07郝军

参花(上) 2023年8期
关键词:筋道粉条红薯

几天前,在老家种地的姑表兄给母亲送来了一小袋她爱吃的红薯,瞧着这些红皮粉衣的“疙瘩蛋儿”,我的眼睛不禁湿润了。

说到红薯,还是从种植说起吧。大约也就是春天榆钱开花的时候,人们开始盘池子下红薯母。当时,种红薯与种小麦、种玉米一样,是生产队的主业之一。在生产小队长的指挥下,人们往往会选择一处面朝太阳、宽阔平坦、交通方便、土质良好的地段,挖出一个长约三十米、宽约二十米的大池子,中间挖一个宽约一点五米、深约一米的过道,名曰“火道”。火道两边又挖置了若干个进火口。人们在火道两边高处坑池的半腰架上木棍子,搭上芦苇桲子(用芦苇编织的一种晾晒东西的物品),铺上一层寸把厚的新鲜黄土,再敷上厚厚一层晒干的牛粪,然后将个儿头齐整的红薯一个个按顺序整齐摆放,再铺上两三寸厚的粪和土,均匀地洒上水,最后用塑料布或破棉被盖住。为了有一个合适的地温,促进红薯早日发苗,还选出一两个胆大心细、责任心强的人,负责给红薯母烧炕。温度高了或低了都不行,温度高了会把红薯烤熟,温度低了红薯则不会发苗,只有非常适宜的温度和湿度,红薯才会发芽成长。所以,炕中间和四周均插有温度计,烧炕的人须不停地查看温度计,把握火候并适时往坑池里泼水。

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就该种红薯了。人们首先来到红薯池边上,用宽厚的木板架在池边,蹲在上边一株一株仔细筛选叶肥秆壮的苗子,然后一把把剪掉毛须,梳理整齐放在阴凉的地方,再用湿布条或湿手巾搭起来防晒,如果水分脱失,苗子就不舒展了。

在东岭头赵家地里,一眼望去到处都是忙活的人们,大人小孩齐上阵,有人去河渠里担水,有人用?头打垄隔,而更多的人则是用手刨一个小坑儿,取过一株苗,弯曲二寸用湿土压好锤实,再舀半瓢子水浇过,一株红薯苗就算栽好了。如此反复,直到一块地全部栽植完毕,“大部队”才会赶往下一块田地。赶巧时,当日下秧,次日就下雨,一夜雨过天晴后,红薯苗株株都好像精神饱满的小婴孩,喜人无比。

…………

过了秋天不久,天气渐渐冷了起来。下午放学之后,我和小伙伴们?上篮子,边打猪草边往地里进发,以寻些可以吃的东西。一阵冲锋之后,大伙儿来到地边,止住叫喊声,像准备伏击敌人一样匍匐前进,慢慢爬向目标。眼睛四处睃瞄,只寻隆起小山包似的根藤处,迅速下手,有人用木棍,有人用小刀,还有人干脆用手,“唰唰唰”飞快地刨着,挖到一个红薯后,立即转移给堰头下等候的小伙伴。最后大家来到僻静无人处,将红薯稍做处理,嘴里念叨着“不干不净,吃了没病”之类的话,然后用小刀分而食之。

过了些时日,红薯叶被霜打了以后,就会变成黑褐色,这就好像告诉人们,红薯已经成熟了,你们快来收获吧。天气晴好的日子,人们拉着一辆又一辆架子车,背着大?头,纷纷来到田间,先杀秧,然后用?头扳开坚硬的土壤。男人在前面挥汗如雨地忙活,女人和孩子在插秧和抹土,粉红色的红薯像极了刚出生的娃娃,鲜嫩无比。刨出来的红薯,按个儿头大小、齐整与否等标准分类成堆,品优质好的运回家下到地窖里慢慢吃;扳烂的、个头太小的、疙疙瘩瘩的,拉到家就赶快吃,不然就要爛掉了或者冻坏了,再不吃就要糠心了。

那个时候,壮劳力都在地里忙着活计,剩下的则在家打理全家人的饭食,家境好、条件行的人家做些西红柿炒鸡蛋捞面条、黄瓜粉条木耳拌凉菜,蒸些馍,烙些饼,日子过得还好些。而像我们这些上有老人,下有五六个孩子的家庭,就只能熬些稀粥、拔些野菜、煮些红薯以果腹了。整天吃红薯,蒸红薯、烤红薯、红薯干、红薯面、红薯饸饹,吃得胃和喉咙里都发酸,常常闹着父母换换饭食。为了激起孩子们的食欲,奶奶常常将蒸熟的红薯切成片在煤火台上“炕”,将红薯片炕得又热又筋道。童年时,我们姊妹为谁拿的红薯筋道不筋道,谁拿得多拿得少,整天里打打闹闹,大人们那些年实在是没少处理这些断不清的官司。

吃红薯也有讲究。一般来讲,它分几个层次。最底的层次就是将红薯简单处理,把它视为主食,或蒸、或煮、或熬制成小米红薯粥。稍高的层次是将红薯蒸熟,切成片或条,或放炕上炕或在太阳地里晒,制成红薯薯片,香甜爽口,筋道有力,不失为一种风味小吃。再高一个层次是炸红薯片,将红薯切成片,放到热油中炸,炸成两面都是金黄色,咬一口满嘴酥香,好不可口。第四个层次就是将红薯擦成片,放在麦苗地或房坡上晾晒,待干透磨成面粉,上锅蒸成黑馒头,趁热用机械用力轧成饸饹,加以蒜汁、醋、盐、香油凉拌,或用油、葱花、盐热炒着吃,十分美味。饸烙不能多吃,多了会烧心,吐酸水。最后一个层次就是制作粉条。

制作粉条的原料是红薯粉面。冬日里,忙活一年的人们终于迎来了难得的休息,打红薯粉面和下红薯粉条便提上了日程。粉面的提取也不容易,先将红薯倒入大池里冲洗干净,用粉碎机将红薯打碎,将红薯碎渣用清水冲桨过滤三五遍,先用粗箩过,再用细箩漏,浆水流入大缸或大池里。经过一夜的沉淀,水和浆已经分离,上面是浅绿色的浆水,下面是白色的淀粉。人们用白粗布做成大兜子,一铲铲将淀粉铲起来装进四角吊起来的兜子来回晃动,淀粉浆里的水分便淅淅沥沥地从布缝中流出来。控水到半干,淀粉浆变成了粉坨,再倒进芦苇席上敲碎晒干就是粉面了,至此,漏粉条的原料算是齐备了。

在当时的农村,土法子下粉条新鲜而刺激。在家里后院的堰头边上,人们把一口直径约两米的大锅倒满水烧开,有人把和好的淀粉浆倒入布满眼子的漏瓢里,掌瓢师傅左手执瓢,右拳轻轻敲打瓢的边沿,丝丝缕缕的淀浆便从瓢孔流入锅中。淀浆入水受热后就变成了一根根晶莹剔透的粉条。另一位师傅则用一尺半长的大筷子将粉条捞出来,浸入冷水中。待粉条彻底冷却,众人就将捞出的粉条搭在一根木棍上晾晒。冬日的清晨,粉条湿漉漉冻成了一个个硬板子。经过半个多月甚至更长时间的晾晒,待粉条晒干凉透,就一包包、一箱箱打捆包装往外运了。

冬日里,能够端上一大碗用粉条、冬瓜片、猪肉、海带、白菜、黄花菜等做成的烩菜,再抓起两三个又白又筋的大馒头,“呼噜、呼噜”干上两碗,那才叫一个美。

时光如梭,转眼四五十年过去了,当初的青春少年如今已霜染双鬓。现在,鸡鸭鱼肉已是家常便饭,山珍海味也不是什么稀罕东西了,但对红薯的感情一直未减。这些年里,闲暇时躺在城里的席梦思床上,还常常怀念充满牛粪味的红薯母,挥汗如雨刨红薯、下粉条的日子,姊妹们争食红薯干的岁月。

作者简介:郝军,男,笔名雪野、笑依然等,系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孟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出版有《天南地北孟州人》《且听风吟》等。

(责任编辑 刘月娇)

猜你喜欢

筋道粉条红薯
秋季怎样种植红薯
够筋道
睡不着
蒸红薯,学一招
猪肉炖粉条
重庆小面
坚强的红薯
天阳6FT自动蒸熟粉条机
看闻折挑出好粉条
和面时加点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