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发展观的演进、经验及意义

2023-08-07孙光琛颜德如

关键词: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建设

孙光琛,颜德如

(1.吉林大学 行政学院,长春 130012;2.东北大学 文法学院,沈阳 110169)

发展观是国家实践的先导,具有全局性、方向性、根本性和长远性的特征,对于党和国家改革发展成效具有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开辟、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个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不断探索和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在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中,在领导国家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把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推向一个又一个新高度,实现了其发展观的历史性跃迁。 “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能自强。”[1]36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发展观的演进历程、基本经验与重要意义的总结、探索,有助于更加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性质和“中国之治”的特征与逻辑,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思想上的力量。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发展观的历史演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发展观经历了以经济建设为先的发展观、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观、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三个阶段的演进。中国共产党发展观的演进历史就是党的发展哲学不断系统化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不断中国化的过程。

(一) 以经济建设为先的发展观(1978—2000)

改革开放后,为改变集体化时期中国经济发展“一潭死水”的现状,极大程度调动人民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开始从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掀起了中国改革开放后发展观的第一次重大变革。 这一阶段中国的核心发展理念就是以经济发展为主,党和政府的所有工作皆围绕经济建设而展开,GDP 的增长成为衡量各级政府和各级干部绩效的核心标准。

首先,在发展战略上,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战略。 邓小平强调:“经济工作是当前最大的政治, 经济问题是压倒一切的政治问题。”[2]1941981 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首次规范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提法,并明确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此后,在机构改革中成立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总体设计经济体制改革,使整个党和国家的领导体制更好地服务于党发展战略的转变。 1992 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其既是对改革开放以来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深刻总结,也成为指导此后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则。 以经济建设为先的发展观其核心是通过市场化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发展生产力,以劳动生产率的极大提高和物质财富的持续增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力量支撑,通过以点带面、关键突破的方式推动经济社会的进步。

其次,在发展方式上,坚持效率优先。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在关于先富与后富、避免两极分化的论述中表达了对分配领域中效率和公平关系的认识。 邓小平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2]152。 此后,邓小平又进一步明确,“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的构想是这样提出的: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3]。 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这一时期党的重大方针政策也逐渐确立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理念。 可见,在改革开放之初,在效率与公平一时难以两全的情况下,我们党坚持效率优先的方式。 因为公平是建立在效率的基础上的,没有效率的公平是虚无的公平。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在生产力发展极度落后的情况下片面要求公平只不过是美好而不切实际的乌托邦梦想。

此外,邓小平以经济建设为先的发展观在高度重视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提出了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我们要在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 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2]208。在此基础上,邓小平进一步提出了“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有机统一。

总之,以经济建设为先的发展观是对1949 年以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个方面经验教训的总结,也是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上失败教训的反思。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一切人类生存和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无产阶级在取得政权之后必须将经济建设放在首位,尽可能地增加社会生产力的总和,为社会主义大厦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以经济建设为先的发展观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继承和发展。

(二)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观(2000—2012)

面对城乡、地区和收入差距逐步扩大,贫富悬殊、社会不公问题日益凸显的严峻形势,我们党对发展的本质、内涵和方式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反思,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观,由此掀起了改革开放后发展观的第二次重大转变。这一阶段发展观的核心特征就是开始反思片面经济发展所带来的问题,将发展内涵延伸到社会、政治、生态等多领域的全面发展。

2000 年,在深刻认识发展本质和重要性的基础上,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江泽民指出:“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4]2842002 年,江泽民在“5·31”讲话中进一步提出“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科学命题。 其主要内涵是:第一,在发展的战略地位上,江泽民在“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基础上将发展提升到“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高度。 第二,在发展的内容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要求,强调“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进程,是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建设的进程”[5]。 “三个文明”框架的形成,深化了中国共产党对发展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第三,在发展的动力上,江泽民提出了“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4]1307。 第四,从发展的目的来看,坚持全面发展的观点,认为“中国的发展是全面协调发展,任何方面的发展都必须以全面协调发展为前提,不能为了某一部分的发展而牺牲另一部分的发展”[6],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此基础上,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国共产党在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 胡锦涛指出:“我们讲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里的发展绝不只是指经济增长,而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发展。”[7]党的十七大报告对“科学发展观”做出了总结性的、系统的论述,“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8]。 “科学发展观”更加强调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关注人的主体地位。 “科学发展观”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发展观的又一次重大创新。

(三)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2012年至今)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增长,中国社会发展步入“新常态”。 以习近平同志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主线,在发展目标、动力和布局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论断,确立了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开启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发展观的第三次重大变革。

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9]。 2017 年,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强调,“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10]。 其内涵可以从五个方面进行把握:一是创新发展,解决的是发展动力问题。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必须贯穿于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党和国家工作的各领域各环节才能为中国更进一步的、持续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二是协调发展,解决的是发展不平衡问题。 由于不同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经济社会之间发展的不协调问题愈演愈烈,由此带来的社会矛盾不断加深。 协调发展要解决的正是发展的整体性问题,以突破发展的“木桶效应”。 三是绿色发展,解决的是人与自然和谐问题。 绿色发展要求树立发展的大局观、整体观和长远观,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四是开放发展,解决的是发展的内外联动问题。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全球化不断向纵深发展,开放发展已经成为共识。 中国要积极承担与国力和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责任和义务,引导全球经济议程,向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五是共享发展,解决的是社会公平正义问题。 只有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将“蛋糕”不断做大的同时也将“蛋糕”分好,才能真正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不断储备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弥散支持”。

新发展理念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发展观的又一次重大创新和升华。 首先,新发展理念是一种系统整合创新。 其实,新发展理念中的各个部分,早在党的十八大之前就都有提及。 但作为发展观念的重大创新,则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不断根据不同阶段矛盾和任务而进行的理念创新。在改革开放初期,在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邓小平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先的发展观,主要侧重发展“量”上的要求。 此后,以江泽民、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主要侧重发展“度”上的规定,强调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更加突出了发展“质”上的要求,强调发展的质量、公平、安全。 其次,新发展理念也是一个内涵丰富、体系严密的整体。 创新发展是动力,体现的是发展从追求速度向追求更高质量发展的转变。 协调发展是前提,体现的是从关注“一域”向关注“全局”“整体”发展的转变。 绿色发展是基础,体现的是从追求“生存”向重视“生态”的转变。 开放发展是核心,体现的是从注重“引进来”向注重“走出去”的转变,更加注重积极参与全球合作与竞争。 共享发展是本质,更加注重发展的公平正义问题,发展成果必须由全体人民共享。 新发展理念是中国共产党针对中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和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集中反映了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发展观的重大跃迁。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发展观的基本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和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共产党采取了不同的发展战略,形成了不同的发展观,积累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系统的发展经验。

(一)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的价值旨归

改革开放以来,无论处于怎样的发展阶段,无论党的发展观经历怎样的变迁,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 发展为了人民是中国共产党发展观一以贯之的价值旨归。 从邓小平提出让一部分人和地区先富起来,通过先富带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非均衡发展观到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胡锦涛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再到习近平提出“新发展理念”,贯穿中国共产党发展观演进史的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党的初心使命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整个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就是为人民谋利益的过程。 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指出:“在中国的现实条件下,搞好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 你不抓住四个现代化,不从这个实际出发,就是脱离马克思主义,就是空谈马克思主义。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因为它代表着人民的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益。”[11]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永葆初心而又与时俱进的品质。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中国共产党发展观最鲜明的特性,是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尤其是西方资产阶级政党的最显著标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任何一项重大改革,都要站在人民立场上把握和处理好涉及改革的重大问题,都要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思路、制定改革举措”[1]98,“坚持人民性,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1]154。 新发展理念的“共享发展”充分体现了党的人民立场和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人民属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二)始终依据社会主要矛盾变化适时调整发展动力

科学、准确认识矛盾、分析矛盾和化解矛盾,是中国共产党发展观中的理论优势和理论特征。纵观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观的演进历程可以发现,中国共产党能够根据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适时、合理地调适发展动力和方向,体现出明显的调适性政党特征[12]。

在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党以科学务实的态度对计划经济时期的发展实践进行深刻反思,重新对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以及主要矛盾做出准确判断,明确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那么,如何以切实有效的措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先的发展观,指出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有不断发展经济才是突破社会主要矛盾的关键症结,也才能不断提升和拓展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发展空间。 此后,虽然我们党一直沿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但这并不意味着主要矛盾的具体内容和结构没有变化。 相反,我们党围绕这一社会主要矛盾的价值判断,并紧紧针对不同时期矛盾的不同特点,先后提出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发展观”等系列发展观,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着力解决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呈现出新特点和新要求,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的需求已超出传统的物质范畴,而更加关注公平、正义、生态和安全等。 在此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在发展观上再次进行重大创新和回应,提出了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主要内容的新发展理念,旨在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三)始终坚持在继承中发展创新的实践路径

改革开放40 多年来,中国共产党立足于中国具体国情和发展实践,始终坚持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价值导向,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从“两个文明”到“五位一体”的历史转变,发展观也实现了从以经济建设为先的发展观到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观,再到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的历史演进,其背后蕴含的是中国共产党发展观的不断继承和发展创新。

中国共产党发展观始终在“变”与“常”的辩证关系中,实现着对发展观内核的继承发展创新。首先,中国共产党发展观历史演进中“变”的是我们党根据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对发展观进行及时、科学的调适、继承和完善,“不变”的是我们党发展观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旨归、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等内核的继承。 具体表现在:在改革开放初期,在深刻总结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经验教训,我们党强调国家的工作重心要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此后,在党的十二大报告中提出“两个文明一起抓,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战略方针”[13]。 该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先的发展观。 此后,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复杂严峻,中国共产党以高超的政治定力和政治远见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社会主义发展总体布局,将民主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纳入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实现了从“两个文明”到“三位一体”再到“四位一体”的逻辑转变,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树立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2012 年,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仪式上,胡锦涛指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涉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战略任务,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全面贯彻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14]这一提法意味着全新的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将呼之欲出。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进一步明确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是‘五位一体’”的科学论断。 此后,我们党的发展观也随着调整为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

纵观中国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从“两个文明”到“五位一体”的发展阶段,以及中国共产党发展观的历史演进,可以明确: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以经济建设为先发展观的升级,它依然强调发展是第一要义,并由单一的经济发展转变为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新发展理念”又是对“科学发展观”的全面深化,“共享发展”是对“以人为本”的具体化,它更加突出人民的主体地位,“绿色发展”针对的是“可持续”原则,“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开放发展”是对“全面协调”原则的进一步展开、细化和丰富。 以经济建设为先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和“新发展理念”是层层递进的关系,体现出党的发展哲学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越来越系统化、科学化。

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发展观的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发展观的演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深入推进的过程,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指导,为丰富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提供了重要的中国经验,为世界各国的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一)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战略指导

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渐进转型、不断试错的过程,从最开始就没有一个统一的、理性建构的改革蓝图。 “摸着石头过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就是实践与理论持续互动、从实践中形成理论、再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实践是重要的,它是理论的根本来源,理论也是重要的,只有将实践予以归纳、总结、提炼、升华,才能真正发挥理论的战略指导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九九二年,党的十四大提岀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这一重大理论突破,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这也说明,理论创新对实践创新具有重大先导作用,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理论创新为先导。”[15]29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发展观的演进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根本的战略指导。 根据历史制度主义的观点,观念和行动者在关键节点的能动性对制度变迁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1978 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是一场新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桎梏,推动了全党和全国人民思想的解放,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做了思想上的准备,拉开了四十多年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序幕,进而确立起经济发展优先的发展观。 1992 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促成了思想的进一步解放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使市场和发展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从此真正成为中国社会各个阶层的共识。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强调顶层设计,更加突出理论对于实践的先导作用。 中国共产党发展观的演进指导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持续推进。

(二)为丰富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提供中国经验

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概念。 恩格斯曾经说:“辩证法不过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16]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它的基本原理是正确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但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理论,不是机械的、僵死的教条,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书信中批评那种不顾实际情况照搬照抄他们的理论的错误做法,强调指出他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不能把“唯物主义”当作标签贴到一切事物上去,必须研究全部历史,必须研究各种社会形态存在的条件,从中得岀相应的理论观点。 他们反对把任何社会形态看作固定不变的东西,始终运用唯物史观及时研究资本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新变化、新情况,不断丰富和深化他们关于资本主义社会运动规律和发展趋势的论述。 他们特别强调根据社会实践的发展变化认识未来的社会发展,反对凭主观愿望和想象预先做出虚构[17]。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21 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责无旁贷的历史责任。 我们要强化问题意识、时代意识、战略意识,用深邃的历史眼光、宽广的国际视野把握事物发展的本质和内在联系,紧密跟踪亿万人民的创造性实践,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不断回答时代和实践给我们提出的新的重大课题,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18]“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社会主义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提供了真真切切的实践经验,有助于进一步丰富、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

(三)为世界各国的发展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历史终结论”甚嚣尘上,在一波又一波民主化浪潮的冲击下,由资本逻辑主导的西式民主似乎成为现代化的唯一模式。 但从实践来看,大量服膺于“历史终结论”的国家却最终丧失了国家独立性,沦为“失败国家”。 可见,在西方资本主义霸权统治的世界权力格局中,没有独立自主的道路和制度选择是不会有出路的。 中国共产党面对错综复杂的世界局势领导中国人民稳步前进,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突破了西方中心主义的现代化范式。 在此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发展观不断走向成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所进行的独立自主的现代化道路探索。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中国所取得的巨大成功充分表明,西式民主不是现代化的代名词,走向现代性的道路不止一条。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取得的成功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走上独立和平的发展道路提供了重要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15]354

结 语

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党的发展观是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对发展的本质、目标、路径等科学的、系统的认识。 整体而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发展观经历了由单一到多线、由平面到立体的动态演进过程。 党的发展观在不同时期经历了不同的演进,这一过程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不断中国化的过程。 从以经济建设为先的发展观,到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观,再到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中国共产党发展观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的价值旨归,将人民利益作为发展的最终目的,并紧密结合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对发展方式不断进行调整。 当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时,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继续深入推进的指挥棒,它是党在继承以往发展理论的基础上的又一次重大理论创新。

作为“政党中心”的国家治理结构,在当代中国,中国共产党全面嵌入国家政权的各个领域和政权运行的各个环节,党的领导是政治、经济和社会全面健康发展的根本所在。 改革开放40 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发展观的演进总是与中国式现代化的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历史任务同构。 在国家发展的关键节点和重要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适时地重构和提出新的发展观,调整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以指导和引领国家建设的方向和实践,这不仅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宏观的战略指导,也进一步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并为世界各国的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猜你喜欢

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建设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