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嵌入微网络-人工智能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

2023-08-07

关键词:网络平台人工智能思政

李 昌 朕

(山东理工大学 体育学院, 山东 淄博 255000)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推动媒体融合发展,要坚持一体化发展方向,通过流程优化、平台再造,实现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有效整合,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管理手段共融互通,催化融合质变,放大一体效能,打造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 要坚持移动优先策略,让主流媒体借助移动传播,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1]微网络具体是指各类可以借助信息终端实现实时网络传播与发布,同时具备嵌入性与时效性的网络技术工具[2]。 伴随信息社会的发展,社会信息网络的搭建需要以网络工具为载体,其承载着万物互联、彻底重构无线终端的关键作用。 各类微网络信息制作与发布平台同时承载着对信息的有效整合与深度处理功能,已经对大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产生了重要影响,而微网络技术的发展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及改进提出了新的路径与要求[3]。 处于微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以信息传递平台的搭建为基础,依靠微信息与微网络的运行与传递原理,实现对大学生思政教育全新途径的探讨。

习近平主席在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的贺信中指出:“中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深刻影响,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变革创新,充分发挥人工智能优势,加快发展伴随每个人一生的教育、平等面向每个人的教育、适合每个人的教育、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 中国愿同世界各国一道,聚焦人工智能发展前沿问题,深入探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条件下教育发展创新的思路和举措,凝聚共识、深化合作、扩大共享,携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4]这也为人工智能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嵌入实践起到了极大推动作用。

综上,微网络与人工智能均为优化大学生思政教育方法的重要手段,探讨基于微网络与人工智能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嵌入路径,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一、微网络-人工智能嵌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联因素

剖析微网络-人工智能嵌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联因素,有助于加强两种技术手段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嵌入、融合的内在机理。 下面从价值追求、技术手段、教学潜能三个维度展开系统分析,挖掘技术与教育间的共性特征,为边缘特征的分析做好内在逻辑机理铺垫。

(一)共同的价值追求

微网络技术、平台、工具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与发展都拥有奔赴创新、更迭技术现状、引领社会进步的目的,其内在价值追求凸显正向引导,这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具有一定关联[5]。 部分微网络工具、网络平台的研发主要目的是面向大学生提供教育与教学服务,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比如微信平台中的“共青团中央”公众号以及各高校自发建设与运营的公众号平台,其主要建设与运营目的是向大学生传达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帮助大学生正确认知自己的学习与生活,督促大学生追求思想的进步与升华。 若微网络是信息化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基本载体,则人工智能则是信息化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催化剂。 人工智能技术具备着更强烈的技术体验感,融入了更多智能化、虚拟化、立体化的技术功能,其技术发展目的是更好地为人类服务,提升人们的工作、学习与生活效率[6]。 例如人工智能技术中常见的语音识别、图像识别与虚拟现实等技术均在大学生思政课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借助图像识别,可以认识更多隐藏的历史知识,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可以与历史对话、与英雄对话,深化大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程的理解,使思政课程不再仅仅局限于教室内。

综上,微网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基础的信息工具与载体,而人工智能则是对其教育教学方式的延伸与改进,两者嵌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共同价值目标为改革现有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有效性与立体性。

(二)相互融合的技术手段

微网络在大学思政课程教育中的应用时间较早,按照时间发展顺序排列,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在嵌入前期其主要展现的技术手段为平台微课与共享视频等,兴起于2010年左右。 该阶段主要教育形式是以信息共享平台发布教学视频、教学课件等方式向大学生普及思政教育知识。 在早期应用较为广泛,但是该技术手段仅实现了教学与教育信息的单向流动,受教群体难以与其进行信息互动。 此外,部分信息交流平台,例如贴吧、博客等虽具有信息发布与交流的手段,但知识内容冗余,无效化知识较多,对大学生思政素质提升的助动效果一般。 第二,从2013—2015年,伴随微网络工具微信的逐渐兴起,公众号这一独特的信息交互平台应运而生,与其他社交类平台相比,公众号具有明确的主题倾向,对知识的组织程度较高,避免了部分冗余知识对学生的干扰,并且可提供在线互动等双向信息传递功能。 第三,2015年至今,网络直播平台兴起。 更多具有实效性、互动性的思政教学方式被不断嵌入高校的思政课程建设中,促进了其长足发展。 而人工智能技术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与技术手段。 按照实际应用情景的不同,可将人工智能简要划分为规则型人工智能与数据型人工智能两种。 其中规则型人工智能可以在依靠专家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嵌入专业知识、定理公式与逻辑推理等智能模块实现对目标的重构;而数据型人工智能技术,则主要面向海量数据进行知识挖掘与提取,实现对知识的预筛选及深度处理。

上述两类人工智能技术均为大学生提供了学习思政内容的有效技术工具。 但无论微网络抑或人工智能只是用来学习思政的一种工具与手段,若想真正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有效性,需要植入正确的价值观念、鲜明的政治立场,以永葆爱国情怀。

(三)具备良好的教育教学潜能

无论微网络还是人工智能均提供了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并蕴含着极具改革潜力的教学方法。 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期间,我们见证了各类微网络平台、工具、技术为高等教育带来的便捷,它们架起了“人”与“人”之间进行教育信息沟通与反馈的桥梁。 微网络与人工智能技术是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进行优化与互补的良性、潜能性措施,而传统思政教育中的方法与途径也得以在两者中得以传承与展现。 例如传统的理论教学方法、自我批评教育方法以及榜样示范法等在信息时代仍发挥着重要的建设性作用,可以同人工智能及微网络紧密结合。 借助微网络平台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优化与“包装”,可以使传统教学策略焕发生机,使教学内容更具说服力与示范性影响力。 借助微网络平台实施自我教育策略,可以更加有效、简洁地发挥对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正向影响,使授课内容更具空间感与真实性,且借助各种微网络工具可以使教学场景更具可操作性与可控制性。 教育工作者应对人工智能技术保持正确的认知态度与教学观感,要正确引入人工智能技术,注重其应用路径与应用策略。 要深刻认知将人工智能技术嵌入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主要目的与最终目标是为了增强阶段性的教育与教学效果。 要基于传统教育理论与传统的教学策略,以人工智能技术为“血”,以教学理论与知识为“骨”,构建创新教学体系与新的教学评价体系,不断增强思政教育的话语权与主导权,创新课堂知识点表达方式,嵌入更具教学灵魂的新鲜知识。 要注重发挥人工智能在理论传播创新中的潜能,注重在技术运用手段、技术运用路线与技术衔接手段方面的创新与探讨。

此外,人工智能与微网络潜能性的发挥离不开教育工作者的引导与创造,要规范、科学地使用传播理论,使大学生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中基于传播理论对外界的信息环境产生敏感的反馈,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自我调节,从内部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 微网络-人工智能技术在思政教育中的嵌入实现了教学方法的相互借鉴与补充,能够引导舆论,使教学思想在融合中创造,在创造中新生。 借助微网络可将现代传媒的趣味性传递给受教者,使思政课程接收者能够真正畅游于知识的殿堂,能够在信息世界中林立思想政治教育主流舆论平台,让价值观主旋律昂扬信息时代的潮流中。 此外,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虽提供了新的思政教育传播方式,但也要注重对教育教学过程透明化与伦理化的探讨,将人与技术合理融合。

二、微网络-人工智能嵌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边缘特征

本部分借助S-W-O-T 分析法对微网络-人工智能嵌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边缘特征进行四维分析。 S-W-O-T 分析法又称强弱危机分析,分别由Strengths(优势)、 Weaknesses(劣势)、 Opportunities(机会)、Threats(威胁)四部分构成。 该方法最初以企业为分析主体,对其内部优势、劣势以及外部竞争的机会与威胁进行多维分析,以助其制定发展战略,后被广泛应用于多个研究领域。 该方法的优点在于:逻辑清晰,分析全面,分析内容的正负反馈兼具。 在将微网络-人工智能嵌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其既存机遇又存在挑战,且微网络-人工智能技术的内在发挥优势的同时仍存在潜在威胁。基于此,通过S-W-O-T 分析法对微网络-人工智能嵌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边缘特征进行分析,有助于全方位地探析嵌入实践所存在的正负反馈,使两者更加具有针对性、目标性、有效性地嵌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提升教育教学效果。

(一)微网络-人工智能嵌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S)边缘特征

在人工智能技术中,部分大数据分析技术,例如智能计算、云计算、深度学习等无监督式学习模式在对知识的推理方面具有较大的边缘特征优势。 具体而言,人工智能技术本身面向不同的使用对象会具备一定的个性化与智能化反馈。从智能化角度而言,由于信息时代产生大量信息,这些信息虽有较多冗余但也蕴藏着较为丰富的数据价值。 借助人工智能中的大数据分析技术,可以对思政教学过程中所产生的海量数据进行精细地分析与推理,并实现知识的模块化挖掘与分析,进而借助深度学习以及智能运算算法对海量数据进行深度地挖掘与推敲,使知识打破时空的界限,以此实现全时段的思政内容学习。 从个性化的角度而言,不同的教学对象其对教学知识的理解深度与理解方向不同,并且每个教学对象的学习方式也有所不同,因此,借助大数据技术可以构建大学生的学习画像,通过知识图谱挖掘不同学生的学习偏好与学习特征,以为其提供有效的教学指导与参考资料。 而借助微网络也可以实现类似于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的“画像”功能。 以精准画像为例,借助微网络技术与平台中的分布式数据存储与数据分析及可视化技术,可以对实时的流动数据进行分析及处理。 在此基础上,详细地对不同大学生的思政教育情况以及思想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与探讨,借助分析画像,在此基础上延伸出该学习对象的未来思政教育结果画像,以实现对其综合性评价[7]。 此外,借助精准画像功能还可以动态、持续性地对学习对象的学习记录与状态进行回溯,以为未来的学习方向与学习内容、趋势提供预测与指导。 将人工智能与微网络进行融合,其面向精准画像的实现步骤为:首先,通过微网络数据共享与收集平台让教学对象主动描绘自身的思想观念、政治理念与行为方式等思政基础内容;其次,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对上述数据进行挖掘与模拟,分析出教学对象的学习特征,即“五官”特征与“四肢”特征,从整体上构建学生的思想政治基础轮廓;再次,在构建轮廓的基础上,有效分析、获取教学对象的个体综合性指标。 结合历史学习行为数据与历史学习方式,对其在未来时间段内的思想取向、政治观念以及可能发生的行为理念进行趋势预测。 对一些具有潜在思想风险与隐患的教学对象进行提前沟通与交流,并对该类学生实施互补性教育,以提升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发挥其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引导功能。

(二)微网络-人工智能嵌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劣势(W)边缘特征

与所有技术手段相同,在将微网络-人工智能嵌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时,仍存在一定劣势。 究其原因:最新技术教育手段的发展同教育本身间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结构性冲突。 首先,体现在人工智能呈现几何态势发展的过程中,为包括教育领域在内的众多行业领域带来了基于内容与方式的深度变革。 与该类技术相比,教育领域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发展及变化则是相对有限的,只是以递增的方式在扩张。 由此可见,两者变革及发展的速度并不一致,这不可避免地导致教育领域相关理论及教育理念、目标的改革处于落后水平[8]。 由于缺乏正确性、规范性的教育理念引导,人工智能技术在嵌入教育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存在盲目性问题,体现在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嵌入过程中为应用方式与应用内容高度脱节的现象[9]。 其次,海量教育数据源同有限的育人目标间也会存在着一定的价值冲突。 在嵌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过程中,人工智能需要基于网上的海量数据对其进行教学规律的深度提取与挖掘,分析具有不确定性与随机性的数据源,在对海量数据进行提取与沉淀后,对其中存在的潜在数据价值进行深入挖掘与分类。 但人工智能对于数据的处理仅与预设的处理目标有关。而大学思政教育具有特殊的情境性与不可复制性,在进行实践教育的过程中每一堂课程、每一次教学实践与调研,均与当时的教学情景及学生的学习心态密切关联。 若教育执行者缺乏对受教者的合理价值引导与规划,将会导致海量数据源被无效搁置,进而导致教学数据资源的浪费。微网络在大学思政教育的嵌入过程中同样存在着缺点,这主要体现在:各种微网络平台、微网络软件面向适用对象提供的信息资源是具有相似性的,内容差异性欠缺,这就导致在进行较大规模的教学活动时,难以有效满足不同教学对象的差异化知识需求。 并且每名学生的思政知识理解内容、当前的学习情况与预期的学习目标均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显然,微网络平台所提供的资源难以有效满足上述条件,造成教学无效化风险。

(三)微网络-人工智能嵌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O)边缘特征

首先,从外部(宏观角度)分析将微网络-人工智能嵌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所存在的机遇,具体体现在国家政策的引导、支持及技术的整体发展趋势与需求两个方面。 以人工智能为例,国家近年来相继出台了多个以人工智能为主题的扶持方案,这为其在教育领域中的嵌入与改革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2017年至今,国家相继制定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等具有明确教学引导指向的纲领性文件,这为人工智能技术在高等教育中的嵌入奠定了政策基础,同时提供了必须的财力与物力。 此外,从技术发展周期角度而言,各类网络信息技术已经逐渐发展成熟,形成了技术与方法方面的互联与集聚。 这主要体现在基于借鉴前三次科技革命成果而产生的人工智能技术,该技术集成了信息处理技术、数据收集技术与人机交互技术等。 多种技术的集成已经将其推广、应用到教育的各个细微领域,这为人工智能+“X”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人工智能技术所具备的多维性、自动化、批量处理化特征以及精准匹配性质,有助于推动大学生思政教育从基础理论分析转向具有数据支撑的实证教育模式。 其次,从微观角度对微网络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机遇进行分析。 当今,线上教学成了必然趋势,而通过微网络平台可以在线实现沉浸式教学体验。 结合VR、AR 等最新虚拟现实技术可创新思政教育环节,搭构具有浸入式与沉浸式的在线学习空间。 在该学习空间内,大学生既可以成为受教者也可成为教学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实现基于微网络平台的自我教育及创新。 具体到微观实现方式方面,其实现路径有:通过微网络平台搭建学习实景课堂,学生能够在选择一定的教学场景后实现对知识的差异化接收;此外,还可以基于教学实践基地或三下乡等活动开展虚实结合的宏观情景教学[10]。 在将微网络嵌入思政教学后,教学场所便自然成为一个具有自然属性的道德教育场所,教学对象与教师间可进行实时的在线交流及互动,拓展课程的外部链接路径[11]。 学生在虚拟场景内能够更加自由的表达自身的学习感受与知识吸收的体验,能够有效解决学生在思想道德层面所存在的问题。 通过虚拟情景教学揭示学生在思想层面所存在的本质性不足,让在线教学充满趣味性、情境性与双向互动性。

(四)微网络-人工智能嵌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T)边缘特征

尽管将微网络-人工智能技术嵌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优势与机遇显著,但仍面临着较多挑战。 以微网络为例,由于其具有信息可共享、内容可交流以及可进行集体编辑及学习等特征,在思政教育中应用比较普遍,应用广度已经覆盖课程内容的设计、课程教学的评价以及课后作业的练习等方面。 并且在当今时代,微网络平台已经成为大学思政教学的主要方式,但其面向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嵌入深度仍有不足。 因此,如何提升深度就成为微网络嵌入思政教育过程的主要挑战。 若想应对该挑战则需要从教学思维角度进行彻底革新。 首先,微网络在大学思政课程中的应用已成为一种定式,无论对于学生或教师,由于接收微网络在学习/教学过程中所带来的便利,其面向微网络的创新思维有所弱化。 并且各类典型微网络平台,例如公众号等,缺乏对知识的深加工与深度信息挖掘。 基于上述两种缺陷,微网络在大学生思政教育嵌入过程中的挑战仍为严峻[12]。 其次,在人工智能方面,虽然其面向教学领域的应用具有显著的跨学科属性,但是其嵌入大学思政教育中的挑战仍存,具体为:一方面,面向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智能辅导系统规模化实施受到一定限制[13]。 虽然人工智能技术同时具备海量数据高效分析以及算法自动推理等优势要素的支撑,但是当其嵌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教学过程时,会显著存在施教者的技术素养水平不足等问题,缺乏对智能化思政教育深度理解的应用性挑战。 若缺乏解决上述挑战的有效方式,则会严重限制思政教育的育人效果;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在场景化方面的应用情景展现仍然欠缺。 其需要深入思考下述几项问题:在人工智能嵌入大学生思政教育过程后,如何对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想状态及知识接受效果进行精准把握。 处于知识主动传授方的高校思政教育教师的施教地位与教育作用会产生怎样的变化,上述问题的存在使人工智能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挑战仍然严峻。 上述挑战的存在,要求高校思政课程的教育者、管理者应合理赋能微网络-人工智能技术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功效与作用,提升技术融入深度与技术融入的“微妙化”,有效推动授课方式、教学表达与育人环境的深度变革。

三、微网络-人工智能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嵌入路径

通过S-W-O-T 分析法对微网络-人工智能嵌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边缘特征进行多维分析后发现,其具有挖掘学生学习画像、详细分析学生思想素质情况等优势,也存教学资源欠缺差异性、教学无效化等风险;同时,技术发展优化、国家政策扶持等机遇与嵌入深度浅薄、施教者技术素养不足等挑战并存。 基于上述反馈内容,本部分就微网络-人工智能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嵌入路径进行详细探讨,以巩固优势,避免劣势,在抓住技术发展与政策扶持机遇的同时,规避嵌入风险。

(一)微网络-人工智能相通式整合

在嵌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微课程发挥着信息传递、共享与交流的教育功能;而人工智能则发挥着信息收集、信息分析与信息挖掘的作用。 微网络-人工智能的相通式整合是指将两者的主要教育功能结合,以深化两者作用。 首先,借助多种移动终端设备,通过微信、微博、抖音等微网络平台实现对思政教育信息的初步分享与交流。 为保证教育质量,教育者在选择微网络平台时需要先对其教育质量分析,最终的选择要结合具体的学习目标、学习任务与思想政治过程,进而选择一种或多种微网络平台开展教育活动。 在对教学资源进行选择与对教学方式进行深化与改革的过程中,则需要发挥人工智能技术在信息收集、信息分析与信息挖掘中的作用。 具体而言,应收集大学生的思政学习取向、思政学习重点以及思政学习问题等信息,进一步结合大数据分析平台对上述数据进行挖掘与分析,以提取大学生的学习属性与学习信息,在此基础上有机地对教学内容与方式进行优化。 在教学信息传递与分享的过程中,联合使用多种微网络平台,以促进对信息传递方式的互补以及多种终端的自由转换,进而实现对思政教育信息的多维收集与高效传播,弥补单一思政教育资源在进行跨时空教育与引导中的不足[14]。 微网络平台具备了网络的本质性特征,新兴平台同传统媒体间并不是一种取代关系,相反,而是一种迭代关系。微网络平台与线下教学方式相比如此,微网络平台同人工智能技术相比亦是如此。 通过对微网络及人工智能间的兼顾式相通整合,可以实现对不同性质教育方法的相互联通。 以抖音等微网络平台为例,其内部所搭载的信息可以有效传递教育者的知识经验、政治观点,并且能够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进行展现,表现出鲜活、生动的教学方式,能够以更加自由、潜移默化的方式面向大学生进行思想交流及政治行为引导,以有效达到寓教于乐与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二)教学工具—教学资源—教学方法三维协同共进

教学工具、教学资源与教学方法是优化大学思政教育的关键因素。 将微网络-人工智能融入大学思政教育中可以实现与推动“教学工具—教学资源—教学方法”的三维协同共进。两者的嵌入前提是使教学工具能够搭载教学资源,使教学资源能够反映于教学方法。 微网络平台的使用改革了教学工具,改变了教学资源的性质,优化了教学方法,这体现在:教学工具不再仅限于大学思政课堂中的课本与多媒体设备,教学资源也不再仅限于追溯性的知识,教学方法不再限于线上,但微网络平台的应用并不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否定,而是一种弥补与优化。 要将基于微网络的教学工具、资源与方法同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递进性融合,实现教学教育属性的贯通与整合。 此外,人工智能对三者三维协同共进的要求更高。 首先,人工智能在嵌入大学思政教育后,其教学工具愈发智能与复杂,这与传统的网络平台及教学方式存在显著差异,有着对教学工具更加深入的延伸;其次,人工智能的融入使得教学资源从适量变成了海量,其资源核心在于通过对海量数据的整理与归纳,从而发挥教育价值;最后,在教学方法方面,人工智能更加倾向于自动化、人性化与逻辑化,这与传统教学中的经验化方式存在显著区别。 因此,在将微网络-人工智能嵌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先实现两者在教育属性方面的统一,同时考虑传统教学方式中所存在的共性。 只有兼顾上述内容,两者才能更加有效地发挥在思政教育中的递进式作用,实现教育过程的全流程优化。

(三)“虚”与“实”结合,构建立体化思政教学格局

处于社会中的现实物理空间同网络中所存在的虚拟空间联合构建了处于智能时代的活动领域。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把握这一趋势,将教育者以及受教者之间的角色空间从现实物理空间向虚拟的网络社会转变。 要运用动态教育的理念对大学生的思维与道德进行引导。 以微网络为例,“虚”与“实”结合就是要做到人与手机、人与手机APP 以及人与微网络社会的虚实交融。 处于不同融合阶段的教育互动内容、教育互动方式以及彼此间的互动程度均存在一定的差异,并且“虚”与“实”进行结合的过程与内容均是动态、立体性的。 思政教育工作者与大学生要熟练掌握人机互动技巧,实现一种自由、自主的虚实结合方式,要基于人的本质属性对虚拟世界进行进一步的开发与拓展。 在“虚”与“实”的交融过程中,既包含简单的人际互动,例如,微网络工具的简单使用以及终端设备的使用等,也包括具有进阶性的基于人工智能的教学思维模拟、教学场景还原以及教学知识潜在规律挖掘等深度的融合方式。 通过虚拟与现实的结合,可以实现思政教学的情景交融与叙事言理,形成在虚拟与现实间的良性循环,保证微网络-人工智能嵌入大学生思政教育过程中虚拟和谐性。 对于教育者而言,虚拟结合就是要做到将虚拟的网络场景同具体的教育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大学生的差异化学习认知偏好相结合,进一步实现教育与引导结合,情理与伦理结合。 将生硬的课本知识平铺为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案例,实现对思政教育智能化进程的推动,实现对教学样态的有效示范。 即使处于虚拟环境中,教育者与受教者也应守住教育底线,自觉抵制错误的价值观,维护、营造正向积极的虚拟育人空间。

(四)教学目标—教学评价协调统一,相辅相成

在嵌入微网络-人工智能后,思政教育的教学目标、教学评价也应相应调整。 应突出学生对网络舆论导向与网络精神价值观的评价。 基于微网络的网上信息交流、共享与发布平台已经成为思政教育的关键场所,更多的教育内容与作业内容被移植于此。 伴随网络信息取向的愈加复杂,对大学生道德取向的教育已经不再仅限于现实生活,一些实时的社会焦点议题会首先出现于各大社交网络微平台。 大学生作为信息平台的重要参与者,其对焦点事件的道德取向,将影响着对该事件的道德整体取向。 因此,需要强化对大学生网络思政素养的教育,额外增设焦点事件评论议题,增加网络素养培养的教学目标。 此外,人工智能技术的嵌入使智能助教以及智慧化教育愈发普遍。 根据人工智能所具备的强大数据分析功能可以实现对教育动态的实时监控以及对教学内容的多维评价,实现对多模态分析结果的客观分析与度量。 根据适应性反馈结果及时对学习内容进行优化与调整。

综上,对教学评价的设计应遵循差异化、智慧化与过程化的原则。 要提升教学评价的广度与深度,实现从单要素评价向融合式要素评价转变,实现从主体向客体评价转变,真正将技术服务于思政教育,将技术反馈于思政教育。

四、结语

微网络与人工智能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应用是时代发展趋势,也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经路径。 在剖析微网络-人工智能嵌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联因素的基础上,进一步结合现实教育环境与技术特征,对其嵌入思政教育中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进行了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分别提出了微网络-人工智能相通式整合、教学工具—教学资源—教学方法三维协同共进、“虚”与“实”结合,构建立体化思政教学格局、教学目标、教学评价协调统一、相辅相成的具体嵌入路径,以期为我国高校思政教育的改革提供理论与实践借鉴。 在未来研究中,将继续深化对本议题的探索,提升研究深度与完整性。

猜你喜欢

网络平台人工智能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一种基于5G网络平台下的车险理赔
思政课“需求侧”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数读人工智能
网络平台打开代表履职新视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