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关于乡村人才振兴重要论述:生成逻辑与实践进路

2023-08-07何雨辰郑兴明

关键词:培育人才农村

何雨辰,郑兴明

(福建农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一、习近平关于乡村人才振兴重要论述的主要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重要讲话中都提及人才在乡村建设中的基础性战略地位,并就乡村人才何以可为、何以要为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思想和新论断,构成了内涵丰富、意蕴深刻的关于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论述。

1.战略定位: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作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的重大判断,作出全方位培养、引进、使用人才的重大部署。”[1]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发表的关于“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复兴靠人才”的重要讲话深刻体现了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大战略地位,阐释了包括乡村人才振兴在内的我国人才事业发展的科学遵循和指导方针。

推进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一环。综观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的二十字方针,每项建设都需要人才先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和相关政策文件为夯实人才培养在乡村建设中的基础性地位提供了理论遵循。2018年6月在山东考察时,习近平提到“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2],9月又再次强调“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3]。2022年10月,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要求“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及“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等[4],可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乡村人才建设的必要性。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于2018年先后印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其中都点明人才振兴的战略位置;包括2021年《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在内的一系列政策文件,还进一步厘清了乡村人才与乡村全面振兴的逻辑关联。

2.分类培养:着力培育知农爱农的新型人才

新时代乡村现代化建设必然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因而亟需打造能够担当发展使命的乡村新型人才队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5]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体现了乡村新型人才的总体要求,乡村人才不仅要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素养和农业技能水平,还要乐于扎根乡村、服务乡民。

习近平总书记对于乡村所需人才类型有着深刻阐释,以此回应乡村全面振兴的多元化诉求。针对产业振兴,要以创新为动力,“把科技特派员制度作为科技创新人才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工作”[6]或“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5],以贯通乡村第一、二、三产业,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针对组织振兴,要“选好配强党组织带头人”[7]“培养千千万万名优秀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8],以建设好基层治理阵地,加快构建现代化治理体系;针对文化振兴,要“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8],以发挥其建设农村精神文明、弘扬主旋律与社会正气的作用;针对生态振兴,习近平提出“加强农村突出的环境问题综合治理”[8]以及“着力推动绿色发展,人力资源开发”[9],要求不断开发包括乡村治理人才在内的人力资源,衔接绿色发展新阶段,助力生态政策真正落地。

2021年,《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乡村所需人才类型作了概括性阐述:“乡村人才,是对农业生产经营人才、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人才、乡村公共服务人才、乡村治理人才、农业科技人才等各类乡村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发展、科技领域人才的统称。”[10]该政策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理念,指明乡村人才振兴战略的方向。

3.工作重点:兼顾“引才”“留才”和“育才”

壮大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外部“输血”与内部“造血”同等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着力点,应该聚焦于乡村人才的引进、培育及构建乡村“留人”机制、激励机制等方面,通过内外兼顾、双向发力,形成全面、可持续的乡村人才建设格局。

在人才培育、引进方面,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积极培养本土人才,鼓励外出能人返乡创业,鼓励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2],指出“将来还要引进职业农民,让大学生甚至是海归人才主动回乡务农,使得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8]。首先,培育是帮助乡村人才提升能力、适应发展的有效途径。乡村教育是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的建设重点,他曾多次指出要保证乡村教育的环境和质量,提高乡村教师待遇等。其次,以需求为导向的乡村人才引进能为乡村各项事业注入活力源泉。除大学生村官、创业能人、职业农民外,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引进科技特派员也是总书记反复提及的现阶段的重点任务。

习近平还十分强调为乡村留住人才、激发人才积极性,提出“要创新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充分激发乡村现有人才活力”[3]“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让愿意上山下乡、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2]。不论是全面育才还是广招英才,只有切实发挥激励机制作用,才能真正留住人才、保持人才活力。《意见》在提到培育农业生产经营人才、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人才、乡村公共服务人才、乡村治理人才等多类人才时,都强调要强化激励机制,以保障人才整体建设机制有效运行。

二、习近平关于乡村人才振兴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

探清“来路”,有利于准确把握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创新理解其立足于新时代的实践意义。习近平关于乡村人才振兴重要论述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乡村人才建设思想为基,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才思想精华、借鉴党的十八大以前乡村人才工作探索的经验,并最终形成于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大局中。

1.理论逻辑:对马克思列宁主义乡村人才建设思想的继承

习近平关于乡村人才振兴重要论述奠基于马克思列宁主义乡村人才建设思想的基础之上。马克思恩格斯的人才思想散见于其多部论著中,其中有关人力资本、人与环境、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论观点深刻阐明了人才的本质及地位,是社会主义国家各类人才建设思想的重要理论基础。而对于乡村人才建设,马克思恩格斯虽未对其进行专门论述,但他们关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研究内蕴了社会主义乡村发展的真谛,能为我国乡村人才振兴提供真理的力量。马克思指出乡村发展缺乏动力与合力的原因是传统小农之间太过分散,因而必须将农民组织起来,走合作化道路。马克思肯定“人”是建设主体,提出:“除非预先把人口中的主体-在这里就是农民-争取过来,否则就不可能取得持久的胜利。”[11]恩格斯也认为,农民是强大且不可缺少的同盟者[11]。马克思恩格斯肯定了农民对于发展生产力、推动工业化建设的重要作用,强调要加强培育,提高其科学文化素质。此外,恩格斯在《法德农民问题》中提出的包括土地公有制、循序渐进、自愿原则在内的农业合作社路径以及对农民展开宣传引导的帮扶办法,也对当前我国乡村人才振兴的模式创新、格局构建具有启示作用。

列宁倡导以合作社为主的农村发展进路,旨在将农民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联系,他还认为部分普通工人和农民具有组织、管理才能,应当深入该群体、挖掘新人才。列宁的相关论述指导乡村不断培育各类人才,减缓农民流失;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2.历史逻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人才思想精华的汲取

古代中国素有尊贤重士之风。从文人墨客到王侯将相,从诸子百家到近代志士,中华传统人才理论宝库非常充盈,涵盖选育、使用各个方面。其一,对于人才的重要性。《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曾道:“盖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12]《墨子·尚贤》曾言:“夫尚贤者,政之本也。”孟子则进一步提出:“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13]诸如此类的思想观点不胜枚举。古代许多杰出的政治家也极其重视人才地位,不论是曹操网罗人才、招贤纳士,还是唐太宗关于“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的著名论断,国运兴衰系于人才的思想源远流长、一脉相承。其二,对于育才和用才。《管子·权修》中的“终身之计,莫如树人”[14],强调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孟子也认为人才培养要循序渐进,还要用艰苦的环境来锻炼人才。而综观古代中国用人制度,量才而用的原则较为中心,唐太宗认为用人要“各取所长”,春秋时期的管子则最早提出要根据能力高低来授予官职。

新时代乡村人才的重要性和选育标准既落脚于实践,又坚持“古为今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才思想精华是构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人才振兴重要论述的重要理论渊源之一。

3.实践逻辑:对党的十八大以前乡村人才工作经验的借鉴

(1)中国共产党历任领导人对乡村人才工作的探索

早在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就十分重视农民的革命、建设作用,指出早期农民兼具革命性和保守性,需加紧团结和教育。他倡导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提高农民思想政治水平。新中国成立后的“扫盲运动”也为后来的农村建设储备了大批优秀人才。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强调要培养农村科技人才,推动农业发展现代化、机械化、科学化。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同志主张解放农村生产力,提出通过农村改革解决“用非所学、用非所长”的人才资源浪费问题;谈及科技兴农,并就农村人才培养作出重点指示:“要大力加强农业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切实组织农业科学重点项目的攻关。”[15]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明确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并为农村人民减负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主张科教兴农,坚持走农业可持续、现代化发展道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人才强国战略背景下注重发挥农民首创精神。胡锦涛同志曾作“四大强调”,要求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搞好村民自治、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以培育新型农民,并指出农民群众是最活跃的因素[16]。

(2)乡村人才建设相关政策的演进

1978—2012年,本文以部分年份的中央一号文件[17]为主线,对改革开放到党的十八大以前的相关政策演进,进行简要梳理。1978—2002年,农村生产逐渐由计划转向市场,生产结构发生深刻变化。198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培养合格的领导者、农业生产及经营者,并选拔有潜力的农村知识青年和劳动能手去大专、中专学校定向培养,将农村人才类型及其培育模式进一步目标化和具体化。198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鼓励各类技术人才向农村流动,充分肯定技术人才应用于农村发展的必要性。以上政策文件主要体现党中央对乡村人才建设的初步探索,尤其是对技术人才和基层干部。2002年以后,城乡长期二元分割导致“三农”问题更加凸显,200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推动农业技术创新和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200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培育农村基层干部及种养业能手、科技带头人等各类实用人才,同时加大对农林类专业学生的政策、资金支持。201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培养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21世纪以来的乡村人才建设聚焦的人才类型更广,乡村发展诉求也日趋多样化,人才选育面临更高要求。

纵向来看,我国乡村人才建设相关政策伴随着农业农村发展形势的变化加速演进,这些演变历程为习近平乡村人才振兴重要论述的丰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践基础。

4.现实逻辑:对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回应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要素,乡村振兴是需要各方打破人才制约瓶颈[18],进行各类人力资源支持的重大战略,习近平关于乡村人才振兴重要论述就是基于对人才在乡村现代化建设中支撑地位的判断而提出的,是对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回应。

首先,乡村人才振兴是对脱贫成果巩固需要的回应。脱贫摘帽并不是终点,农村贫困问题有其复杂性和艰巨性,返贫风险仍然存在。只有源源不断地培养新时代乡村人才,才能应对乡村制度、模式的新变化,承接农业、产业发展带来的新任务,推动脱贫地区长效发展,持续为乡村振兴“造血”、赋能。

其次,乡村人才振兴是对乡村治理需要的回应。实现乡村社会治理稳定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农村地区若想构建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集自治、法治、德治为一体的现代化治理体系,就必须把握好治理主体,培养乡村基层党组织干部、致富带头人、新乡贤等人才来帮助激发群众主体意识、维护乡村治理秩序。

最后,乡村人才振兴是对乡村高质量发展需要的回应。推进共同富裕必然伴随高质量发展要求,乡村振兴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应立足新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乡村人才是新发展理念的实践者,有利于补齐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的短板,为乡村建设的每项工作、每个节点注入高质量动能。

三、习近平关于乡村人才振兴重要论述的实践进路

在人才振兴不断赋能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习近平关于乡村人才振兴重要论述是缓解乡村人才供求矛盾,实现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行动指南,是强化顶层设计、激活内生动力、形成人尽其才与才尽其专良好局面的实践指引。

1.顶层设计:人才政策持续稳定

顶层设计是乡村人才振兴基础性战略定位的坚实保障。首先,对于政策的制定,应根据乡村五大振兴要求和习近平总书记对乡村所需人才类型的具体要求,锚定产业人才、组织人才、文化人才、生态治理人才等重点领域人才,制定有针对性的人才发展规划,并配以长期、稳定的扶持政策,不断提升政策制定的精准度与有效性。其次,对于政策的实施,应在坚持党管人才的基础上,合理放权于基层政府,保证其“事权”“财权”“人事权”的充分应用,明晰基层政府职能,进一步提升政策实施效率。除合理放权外,还要加强监督,要求基层政府定期将实施情况进行公示,力求绝对公开透明,让政策真正落地、惠及乡村。最后,对于政策实施的重点,应将其落在周期开展、长期生效的乡村人才培育工程上,尤其要巩固财政支持。根据人才建设重点增加受扶持的培育项目类型,对个别实施难度大的项目实行“点对点”帮扶,并强化激励机制,对培育需求大或成效好的地区给予适当的财政倾斜或资金奖励;提高扶持资金申请的审批效率,各审批单位同向发力、规范流程、仔细审查,保障政策时效性;完善财政监督机制,分级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密切把握实施情况及资金流向,加强督察、及时问责。

2.内生动力:完善人才培育机制

人是乡村建设中最活跃、最关键的因素,应当通过培育使现有人才和有潜力的人群完善自身素质、跻身先锋行列、发挥带头作用,如此,乡村振兴亦能抓住关键因素,获得源源不断的内生动能。完善人才培育机制,首先,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不仅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知农爱农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根据各地区发展侧重点来规划培育目标,使人力资源匮乏的乡村地区加快转变为专项技能密集的特色产业领先地区,还要深入区分不同类型人才的培育重点,将培育内容与实践相结合,帮助人才练就真本领、硬功夫。其次,要完善各方培育路径,在义务教育方面加大对乡村教育的投入,实施乡村教师专项计划,推进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在职业教育方面针对乡村紧缺人才大力开展现代农业职业教育,或定向培养有潜力的农村知识青年、劳动能人等;在技能培训方面针对生产经营、科技创新、乡村治理、公共服务等多个领域,聚焦培育的实用化与技能性,构建多元人才培养体系。最后,培育机制长效运行需要强化激励与考评,将市场激励与政策激励相结合,按照被培育者具体贡献提供资金支持,引导被培育者取得更大突破。同时,还应充分尊重人才的劳动成果,依法保护其劳动所得。

3.人尽其才:内外联合集聚人才

内外联合,即兼顾“留人”和“引人”、凸显“集聚效应”,是习近平重要论述指导下乡村人才振兴的工作重点。人才引进既能使外部智力服务于乡村振兴,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励和培育乡村本土人才。做好人才引进,从外向内形成“推力”,其一,应不拘一格,打破单一的人才引进方式,采用政策引才、产业聚才、考试选才、人才荐才等一系列招引手段,全方位畅通引进渠道,同时还要紧扣乡村发展现实,针对建设重点及人才紧缺领域,实行有效“引援”。其二,应继续深化科技特派员、驻村第一书记等人才制度优势,打造专业人才聚集高地。

然而,引进人才并不代表一劳永逸,只有不断激发人才活力、保障人才权益、扩张人才发展空间,才能真正为乡村留住人才,开创人尽其才新局面。制定好“留人”计划,从内向外形成“拉力”,其一,应改善人才发展环境,例如通过合理化农村户籍管理制度、落实土地政策等来强化留人机制;通过推动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社保统筹等向乡村延伸来完善惠民工程;通过搭建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创新创业园区等来灵活配置乡村现有人力资源。其二,应努力依靠本土活力,一方面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重视乡村教育,实现人才自主培养、消化及升华,减缓“教育离乡”势头;另一方面要增强农村内部宣传力、感召力,坚定人才留村发展的信心。

4.才尽其专:优化人才选用路径

严格选用乡村人才作为培育和集聚人才后的关键一步,能够真正盘活人才资源、赋能乡村振兴。需要从三个方面优化人才选用路径:首先,应追求人职匹配和专技对口最大化,分配岗位时要综合考虑不同领域乡村人才的年龄、性别、专业、学历等,帮助人才在合适的岗位尽展才干,同时还要制定符合岗位需求及人才需要的进修、晋升方案,健全乡村人才成长体系,既进一步加大“留人”力度,又帮助人才以更前沿的战略目光和更全面的素质能力,应对新时代乡村全域振兴带来的考验;其次,应坚持任人唯贤的用人准则和实事求是的工作路径,始终以素质过硬、成绩突出、群众信服作为选用标准,保持高水平队伍建设,既着重发挥“头雁”联农带农、兴农富农的作用,还要树立榜样精神、做好典型宣传,利用鲜明的用人导向激发农村适龄劳动群体发展活力;最后,外来能人和本土人才应兼收并蓄,在广纳贤才的同时充分挖掘本土人才潜力。本土人才既熟悉区域环境因素、历史变迁,又富有乡土情结,常怀扎根基层、服务乡民的使命感,该群体的选用同样重要。平衡好两者关系,一要在工作安排、资金分配、政策待遇等方面统筹兼顾,二要善用外来能人对本土人才的激励功能,并积极为双方搭建平台,以加深交流、加快融合。

猜你喜欢

培育人才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人才云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