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百年党史看“三个务必”的价值旨归

2023-08-07韩敬瑜付云燕乔学男

关键词:斗争初心中华民族

韩敬瑜,付云燕,乔学男

(黑龙江工业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鸡西 158100)

1949年3月,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两个务必”的要求,中国共产党人成功应对由革命党向执政党角色转换来带来的诸多挑战,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之后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1]。“三个务必”既是对“两个务必”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全体中国人民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理论指南,为我们提供了认识百年党史的全新视角。

一、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是党不断获得人民支持、不断取得胜利的目标指引

1.党确立初心使命的逻辑必然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无产阶级先进政党,代表人类历史发展方向且具有崇高的奋斗目标。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一方面,在无产者不同的民族的斗争中,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另一方面,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2]。代表无产阶级利益、实现全人类的解放,这是由共产党的阶级属性和政党性质所决定。

中国共产党人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同时,也将马克思主义所规定的无产阶级政党属性与中国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明确了党的初心和使命。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资本-帝国主义的压迫下,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那时起,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就成为每一个优秀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中明确规定:党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阶级斗争结束,即直到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3]。党的二大上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再次强调: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政党,其目的就是要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3]。消灭阶级压迫、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内在蕴含着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质的规定性。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深刻总结党的历史经验,第一次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4]。

2.初心和使命体现党的性质和宗旨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不仅高度概括了党的初心和使命,而且标识出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党章中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5],这一规定清楚地表明了党的性质。1945年,党的七大胜利召开,这次大会第一次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写进党章“总纲”和“党员应尽的义务”中。之后历次党的代表大会都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宗旨庄严地载入党章。

作为中国工人阶级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首要任务,就是将中华民族由近代不断遭受外族入侵和本国封建势力压迫的困境中解脱出来,同时找到一条能够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正确道路;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则要求中国共产党必须把实现人民的幸福生活、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所以,建党之初确立的初心和使命与党的性质和宗旨具有内在的统一性,统一于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之中。

3.党的百年历史本质上是践行初心和使命的历史

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是党实现初心使命的一百年。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写在了自己的旗帜上。

理论探索方面,从党制定的第一个纲领、第一个决议,到通过的第一个党章;从提出掌握民主革命领导权,到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从创立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体系,到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从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到不断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创立毛泽东思想,到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再到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围绕着如何实现初心使命,无数中国共产党人进行着理论探索,所形成的智慧结晶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断成功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

实践行动方面,自五四运动开启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历史征程以来,从党的一大召开到实现国共第一次合作并进行北伐,从三次武装起义到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从长征胜利到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从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到抗日战争中发挥中流砥柱作用,从重庆谈判到推翻蒋介石的独裁统治,从建立新中国到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从拉开改革开放大幕到探索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全面脱贫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不断践行初心使命,不断满足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使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飞跃。

二、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清醒,是党践行初心使命、永担历史重任的作风保证

1.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逻辑必然

一部中国共产党历史,就是一部党保持谦虚谨慎态度并带领中国人民在艰苦奋斗中实现历史性转变的光荣历史,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清醒,也是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作风保证和心理应然状态。

从党的发展历程来看,无论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新时期,党都曾经取得过重大胜利并获得巨大成功。我们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共和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恢复国民经济并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又实现了社会长期稳定和经济高速发展的两大奇迹。这些成功既表明党的政策正确,也容易使一些人特别是一部分党员领导干部产生骄傲自满情绪,所以毛泽东同志在七届二中全会上郑重提醒全党同志: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可能生长[6]。因此,继续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有利于全党保持头脑清醒,以避免因骄傲自满而误入歧途。

同样,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改革开放获得巨大成功的同时,物质生活条件越来越优渥,一部分党员干部逐渐淡忘中国共产党的艰苦奋斗本色,攀比之风、懒政之风开始盛行。所以毛泽东说: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之所以仍然要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一是因为我们国家人口多、底子薄,社会经济发展基础偏弱、发展潜能相对不足;二是因为虽然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但在“两个变局”影响之下,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仍然面临着党内外、国内外的重大风险考验,可预见和不可预见的冲突随时可能激化;三是源于党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和深刻把握,“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一语道出避免历史循环往替、政权兴衰成败的关键。

2.谦虚谨慎、艰苦奋斗体现党的政治清醒

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应对客观形势的必然选择,更体现出党应对风险挑战的政治清醒。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的讲话指出: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破题,党中央率先垂范,弘扬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等光荣传统,涵养求真务实、清正廉洁的新风正气[7]。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保持这样的清醒,源于其阶级属性、承担的历史使命以及勇于自我革命的精神。

一是阶级属性。在《共产党宣言》1888年英文版的注释中,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是指没有自己的生产资料,因而不得不靠出卖劳动力来维持生活的现代雇佣工人阶级。”除了自己的劳动以外,无产阶级一无所有,因而具有革命坚定性和博大胸怀,能够为全人类解放而奋斗,因为在这场斗争中,无产阶级失去的只是枷锁,而得到的将是整个世界。再加上无产队级与机器大工业相联系,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标示着人类社会的前进方向,这就使得同为无产阶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能够做到谦虚谨慎、艰苦奋斗。

二是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自建立之初,就确立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与使命,这与党的最高纲领——实现共产主义具有内在统一性。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不断发展,人民幸福的标准、民族复兴的标志呈现出动态发展变化的特点,这就要求中国共产党必须以谦虚谨慎的态度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做到不骄不躁、蹄急步稳;必须以艰苦奋斗的精神面貌走好新征程,做到慎终如始、一以贯之。

三是勇于自我革命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强调,党在百年历史进程中找到了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自我革命。阶级属性决定了中国共产党能够进行自我革命,面临的历史使命决定了党必须自我革命,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管党治党的成功经验则决定了党可以进行自我革命。在实现自我革命过程中,中国共产党表现出了谦虚谨慎的底气和艰苦奋斗的豪气。

3.党在百年历史进程中始终保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品质之一。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因为始终保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政治清醒,使得党能够在重大历史关头保持定力,不断谱写新的历史篇章。抗日战争胜利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仅用三年时间便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迈出建设新中国的稳健步伐。在这期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保持了足够清醒,先是科学回答郭沫若先生在《甲申三百年祭》提出的“闯王”失败之问,后又明确给出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历史周期率的“民主”答案;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向全党提出了明确要求,即中国共产党要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侵蚀,要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作风,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党内虽然出现了刘青山、张子善等腐化干部,但从总体上看,大多数党员干部是好的,能够承担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重任,这证明毛泽东等领导同志在这个问题上表现出的高超政治预见性,成功经验弥足珍贵。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新的历史条件,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攻坚克难、一往无前,先后办成了三件大事,即迎来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1]。在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之际,中国共产党人不能有歇歇脚、松口气的懈怠状态,因为“行百里者半九十”。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仍然任重而道远,在中华民族将强未强之际,需要全党和全国人民保持战略定力和政治清醒。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三个务必,特别是“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无疑为全党注入了一针清醒剂,为党的现代化事业发展校准了前进方向。

三、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精神面貌,是党战胜过往挑战、迎接全新挑战的不竭动力

1.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逻辑必然

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统一。唯物辩证法科学地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性,一方面,矛盾无时不在,在矛盾的不断产生、发展和解决过程中,事物获得了前进的动力;另一方面,矛盾无处不有,事物无论大小、强弱,既处于外部各种矛盾关系之中,又存续于内部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状态之中。历史唯物主义则论证了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即人民群众在解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产生的各种矛盾中,不断推动历史向前发展。中国共产党自诞生起,即在应对诸多风险挑战、不断解决新旧矛盾的斗争中向前发展,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推翻反动统治到新中国成立后改造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从改革开放后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到新时期成功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党始终以敢于斗争的勇气和善于斗争的智慧践行着初心和使命。

一方面,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有助于增强党的领导地位,发挥党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保证,只有坚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同一切歪曲否定党的领导地位的言行作坚决斗争,才能始终确保党的核心领导地位,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保驾护航。

另一方面,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有助于增强党应对复杂多变外部环境的能力,发挥党在民族复兴伟业中的定盘星作用。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大变局的加速演化时期,传统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经济封锁、技术打压出现新形态,大国之间的经济交锋、政治博弈、利益冲突频发。在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影响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能够继续稳步向前发展,靠的就是党和人民的团结一心、迎难而上,靠的就是党不断提升带领人民处理复杂多变困难形势的定力和能力。

2.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体现党的历史自觉

百年党史,风雨兼程。面对风险考验,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怀有极其强烈的忧患意识,在坚持底线思维的同时,以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态度展现了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历史自觉。一是要敢于斗争。历史潮流发展浩浩荡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事业,不可避免会经历波折与挑战。面对历史逆境,我们首先要回答的是“敢不敢”的问题。在党的事业发展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以“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危机意识,勇于面对各种艰难险阻,体现了大无畏的开拓奋进精神。二是要善于斗争。毛泽东同志指出: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6]。善于斗争,讲的是面对困难和挑战,不意气用事、不使蛮力、不冒然出击。相反,要在斗争中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要不断提升斗争的艺术和谋略,既要有狭路相逢勇者胜的亮剑勇气,又要有“四两拨千斤”的斗争技巧,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不忘国之大者,始终清醒认识到“是什么”“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不断为实现社会义现代化目标而斗争。

3.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斗争史

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不仅体现了党在重要关头准确把握规律的历史自觉,也是深刻认识党的发展历史主题主线、主流本质的重要切入点。

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始终敢于并善于同党内错误倾向作斗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内先后出现了三次“左”倾错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勇于面对失误,认真总结规律,在纠正各种错误、失误的同时,逐步认清中国革命的基本规律,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路线和纲领,最终建立了新中国。进入到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步入快车道,党的各项事业遇到了新的挑战,“四大危险”“四大考验”仍然存在甚至有可能激化。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问题导向,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开局破题,在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过程中,不断提升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掌握了斗争的主动权。

另一方面,作为无产阶级先进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始终敢于并善于同党外敌对势力作斗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面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敢于斗争、不畏强敌,逐渐形成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斗争策略,先后推翻北洋政府的反动统治、赶走了日本侵略者、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建设时间,面对资产阶级可能进行的糖衣炮弹侵蚀,毛泽东提出了“两个务必”的要求,在“三反五反”斗争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改革开放新时期,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中国共产党人勇立潮头、主动作为,逐步探索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体系,成功抵御各种风险挑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锐意进取、踔厉奋发,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成功应对化解各种矛盾,在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基础之上,迈出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坚实步伐。

结语

一方面,“三个务必”体现了党勇于自我革命的行动自觉。作为一个拥有百年历史的世界大党,中国共产党能够从一个胜利走向新的胜利,靠的是保持大党独有清醒,靠的是不断探索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答案。从以人民监督政府的第一个答案到勇于自我革命的第二个答案,变的是解决问题的技巧方法,不变的是党始终做到“三个务必”的行动自觉。另一方面,“三个务必”体现了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历史自觉。历史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百年党史贯穿着一条主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表明党将实现人民利益作为自己谋事业、干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表明党在谋事业、干事业过程中始终秉持着对人民群众的谦逊态度和优良作风;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表明党在实现人民利益过程中必须兼具一往无前的精神状态和审时度势的政治智慧。

实践在发展,理论创新也在发展。“三个务必”既是对百年党史的成功经验总结,也体现着中国共产党勇于迎接新的历史挑战的主动精神和历史自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上所强调:只有牢记“三个务必”,团结奋斗,才能贯彻落实好党的二十大的重大决策部署,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好基础[8]。

猜你喜欢

斗争初心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永远的初心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论“不忘初心”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朱允炆和叔叔们的斗争(下)
正当防卫正当斗争
十八而志 不忘初心
十八而志,不忘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