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培育新时代好青年的路向探析
2023-08-07龙燕龙萍
龙 燕 龙 萍
(1.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2.新疆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库尔勒 841000)
青年是国家发展的根本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殷切希望:“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1]可以说,党的二十大将新时代好青年提高到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高度,立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我国教育发展体系,落实人才强国战略,立足立德树人,是当前教育面临的巨大挑战。事实上,新时代好青年不仅在于提高知识水平,更在于把握时代发展需要,其关系到新时代青年的大视野、大胸怀和大格局,这也是当前劳动教育与培养新时代好青年深度耦合的内在原因。因此,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指引下,我们要厘清劳动教育同新时代好青年的关系,这是开展好劳动教育的重要前提。
一、何为劳动教育:劳动教育与新时代好青年之间的逻辑关联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劳动教育是对年轻一代参加社会生产的实际训练,同时也是德育、智育和美育的重要因素。”[2]可见,劳动教育是一个综合概念,是培育新时代好青年的重要基础。劳动教育伴随着教育制度的完善而完善,伴随着教育制度的改革而深化,内嵌于国家人才战略的目标实施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征程上,如何更好把青年团结起、组织起来、动员起来,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新时代中国青年运动和青年工作必须回答的重大课题。”[3]
(一)劳动教育融入国家发展战略目标的理论溯源
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到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青年的力量是祖国建设发展的重要力量,成为社会主义可靠接班人和建设者的根本力量来源。可见,青年既是革命的重要力量,又是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强调:“现在全国广大地方的学习,革命的理论不多,生产运动也不讲。只有我们延安和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青年们根本不同,他们真是抗日救国的先锋,因为他们的政治方向是正确的,工作方法也是正确的。”[4]可见,青年积极投身生产劳动,不仅是发展事业的需要,更是个人成长成才的需要。从毛泽东重视生产劳动到后期强调生产劳动同教育的结合,可以看出,劳动教育是培育青年的重要手段。这一时期,加强青年投身生产劳动的理论,有效推动了青年参与社会主义建设。
1950年时任教育部副部长钱俊瑞在《当前教育建设的方针》中明确指出:“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这就是当前实行新民主主义教育的中心方针。”[5]同时,为了配合国家的政治运动,土地改革运动开始时,为了使师生了解土地改革的政策和目的,确立了在师生中树立劳动光荣、剥削可耻的劳动教育思想。可见,教育要为生产建设服务是这一阶段的教育方针,与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实现了有效衔接,突出了这一时期劳动观教育的重要性,同时将劳动观教育的途径拓展到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革命教育之中,为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做准备。在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初期,邓小平指出:“用共产主义精神教育青年一代,团结全体青年积极参加建设社会主义的劳动,以便尽快把握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为将来实现共产主义准备条件。”[6]可见,重视劳动、生产劳动,鼓励青年积极参加劳动的传统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当时生产劳动与革命建设、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紧密相连,引导青年克服轻视劳动的思想倾向,认识到积极投入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
(二)劳动教育内化实现全面发展的实践历程
改革开放后,劳动教育被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过程之中,开启了实现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实践历程。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全国上下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各项事业最为彻底的拨乱反正,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继续推进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决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提出改革开放的伟大战略。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教育事业也开启了新征程,在反思过往与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与时俱进、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实现了劳动教育的不断发展。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特别指出:“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的人才,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在新的条件下,如何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7]确定了“要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8]纠正重视体力劳动忽视脑力劳动的现象,确定了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形成了培养劳动习惯、劳动观点、劳动知识的教育内容,加快了教育转型的步伐。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教育改革的深化,劳动教育不断融入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9]。由此取代了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教育方针,社会主义制度的变化也使劳动教育的内容发生了深刻变化,劳动教育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提升。1986年10月,时任国家教委副主任彭佩云在中学德育大纲研讨会上更明确地提出“把德育作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使四育互相配合,互相渗透”[10]。自此劳动教育逐渐内化为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这些举措从根本上改变了注重知识教育忽视全面发展的状况。国家不仅在方针政策上强调重视劳动和全面发展,更在中小学教学课程中将劳动教育纳入其中,规定具体的课程时长和内容,解决了教育发展中的现实问题,教育逐步走向整体化、系统化、全面化和现代化。
可见,劳动教育的内化过程是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这一阶段劳动教育深深嵌入全面发展的探索实践中。劳动教育的内容、体系和实施方式也在不断完善,全面发展的目标不断推进,科学回答了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
(三)劳动教育新时代历史方位中面临的新挑战
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劳动教育面对“五育”并举的实践需求,强调将劳动教育作为其他“四育”的落脚点和实践点,一方面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创新人才创造能力的重视,另一方面体现了着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本目标的具体措施,尝试以劳动教育为重要手段实现为党育才、为国育才的根本使命。从“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看,创新人才是实现国家发展的重要动力。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战略目标,从人才大国到人才强国的战略安排,从经济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等战略布局看,创新人才是实现国家发展、经济转型的重要力量。我国的人才队伍十分庞大,但是我们要“大力培养造就一批国家创新发展急需的基础研究人才”。[11]因此,我们需要大力培养创新人才。具体而言,创新人才需要具备以下特点:一是站稳政治立场,把握时代大势;二是立足实践特征,顺应发展趋势;三是德才兼备,精益求精。这三方面指向创新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求人才具有扎实深厚的学科知识,更要积极投身实践,长期奋斗在基层,拥有大视野、大胸怀和大格局。
从教育目标的培养看,劳动教育是培养创新意义和创新能力的关键课程,随着“五育”并举的不断深化,要抓住劳动教育立足实践、探索实践的重要作用,破除劳动教育表面化、边缘化的现象,需要解决劳动教育无法落地的根本问题。但是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来说,只立足于劳动教育课程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实现劳动教育同其他课程的融合,发挥劳动教育的隐性作用,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创新人才。可以说,不断提升课程质量和效果是创新意识、创新人才培养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劳动教育是一个系统和基础性课程,既是对过往经验的总结,又是立足新时代方位的拓展,但是,劳动教育始终是具有实践特点的课程,要在实践场域的不断开拓中创新发展。这不仅是劳动教育的基本特征,也是劳动教育的显著优势,因此,开好劳动教育课程,要在新时代的目标下拓展劳动教育的渠道。
二、为何劳动教育:劳动教育对培育新时代好青年的理论价值
培育新时代好青年是劳动教育的现实指向,一方面要在“第二个百年”新征程目标的指引下,另一方面也要回归教育的人本属性,唤醒教育者对好青年的理解,实现教育理念的转变。因此,劳动教育的重点是在实践活动中亲身感受生活、体验生活,而不是同生活相分离。从这一角度看,劳动教育的重要基础是生活,既包括现实生活,也包括理想生活,因此,劳动教育应当同生活紧密相连,让劳动教育回归体验和感悟的本质。
(一)以人为本为中心对培育新时代好青年的新思考
劳动教育是一个整体发展的过程,是对人进行习惯、知识、价值的培育过程,突出人的生命本质。尊重人的生命本质是以人为本的内在要求,以学生的生命为起点,尊重学生的话语、能力、习惯和个性,理解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引导青年走向幸福和美好的未来。可以说,就劳动教育的特点看,劳动教育是最贴近生活、贴近自然的课程,是帮助青年打破枯燥说教的关键学科。青年不应当只生活在象牙塔中,更应该回归真实的生活世界,青年要在现实生活中锻炼、淬炼,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完善自我,才能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12]
以人为本要以遵循青年成长发展需要为根本立足点。作为能动的主体,青年的需求在不同发展阶段有很大的区别,将青年作为独立个体看待,就要满足青年的认知需要、发展需要、情感需要、话语权利需要等方面的需求。可见,以人为本既是劳动教育的出发点,又是培育新时代好青年的立足点,从人的本质出发是做好一切教育工作的基础,要避免将工作量和任务量作为完成劳动教育的根本任务,避免将成绩、绩点作为衡量新时代好青年的唯一标准。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好奇心、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协作能力都应当成为培育新时代好青年的重要因素,这些要素无法用单一的试卷或者答案来评判。因此,培育新时代好青年的目标引发我们对劳动教育模式如何满足时代青年发展的新思考。
(二)以价值观为重心对培育新时代好青年的再认识
价值观是个人形成对事物客观看法的基础。马克思主义提出价值的概念,着重强调一事物对他事物的作用,价值观是人们对事物作用的基本观点。价值观一个看似简单的概念,但是从根本上看,是一种基于事物系统发展的价值判断。这与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思想具有相似性,劳动教育的内在要求是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劳动价值观不仅包括青年对劳动的看法,更包括青年对劳动的态度、对劳动人民的情感表达。劳动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这就实现了劳动教育与社会生活的有效衔接。
在劳动价值观的培育中,重要基础是人生观和世界观,由小至大借助劳动教育能够充实人的人生观、世界观,进而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价值过去是强调事物满足基本需要的特性,今天的劳动价值观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并伴随事物外在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劳动价值观的条件和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在选择更加多样、思想更加多元的新时代,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新时代好青年面临的重要课题。从大的方面来看,劳动价值观是其他价值观形成的基础,关系到青年如何看待社会的关键问题。
可见,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教育引导过程,旨在为新时代青年塑造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和自身发展需要的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从而实现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变。尤其是正确的劳动方法,积极的劳动态度,正向的劳动情感,走向和谐的人格完善等方面,都构成培育新时代好青年必不可少的要素,这些要素能够督促青年克服懒惰思维,以积极健康的态度探索新的天地。
(三)以创新能力为核心对培育新时代好青年的重要意义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需要越来越多有理想、有抱负、能担当的青年接续奋斗,“第二个百年”新的赶考路就在眼前,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转型,小康社会的建成,共同富裕取得的显著成效,都为青年成长成才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天地,青年的担当与责任就是祖国的明天和未来。新时代青年成长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是与时代发展共同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因此,新时代青年要在与时代同步、与祖国同步中成长成才,在创新发展中贡献力量。
一方面,创新是培养新时代好青年的重要动力。新时代青年成长在一个创新的时代,一个创新成果丰硕的时代,因此,创新是培育新时代青年的重要动力。激活青年的创新活力,是培育新时代好青年的核心要义,新时代青年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具有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在新时代创新战略的引导下,开辟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新征程。另一方面,创新能力培育是新时代好青年的根本定向。创新能力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党的百年奋斗史是一部不断创新、勇于创新的历史。新时代青年同过去青年不同的重要标志就是创新能力的来源更加广泛,创新能力的培育更加多样,坚持以创新意识为基础、创新能力为主要内容培育新时代好青年,才能为新时代好青年注入源源不断的驱动力,在定向发展中精益求精、深耕专业,才能在危局中开新局、危机中辟新机。
可以说,创新能力的培育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过程,是在长期的积累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得出的结果,劳动教育是孕育着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培育新时代好青年为创新能力提供了一条值得探索的实践路径。因此,从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到劳动模范再到“国之大者”,就是在不断培养创新能力的同时为塑造、培养新时代好青年打下基础,走出劳动教育创新之困,在创新能力上体现新时代好青年的重要作用。
三、何以劳动教育:依托劳动教育培养新时代好青年的路向探析
劳动教育看似是一个简单的课程形式,其实质是以新时代好青年为基础不断推进人才创新战略。虽然当前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劳动教育在开展中存在什么是劳动教育、怎么开展劳动教育的误区,而依托劳动教育培养新时代好青年的关键在于把握理论和实践两个武器,从而形塑新时代青年健康成长的整体系统。
(一)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
劳动教育是立足社会主义发展的劳动教育,需要用党的理论和经验武装青年、教育青年,党的科学理论是武装青年的重要武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千百年来,青春的力量,青春的涌动,青春的创造,始终是推动中华民族勇毅前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磅礴力量。”[13]历史上,青年始终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五四运动中青年是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正是在青年的号召下,全国上下开启多种形式的爱国运动,迸发出磅礴的力量,开启了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因此,青年不仅是思想理论的先锋,更是革命的先锋力量,重视青年的作用,就是要在社会实践中形成青年对社会的正确认知。
新时代更要用党的理论武装青年。党的理论是劳动教育的重要基础,是党在百年奋斗中形成的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知,对社会道路的科学探索,是将科学理论融入社会实践的重要表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14]新时代更要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通过理论学习,可以让青年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实践方法,形成正确的判断和标准,在批判、反思和斟酌中形成独立的主体人格。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就是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观念,用革命建设的经验,用社会主义建设的智慧,用新时代中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青年。通过理论学习,青年在把握社会发展规律、劳动生成规律的过程中,掌握判断事物是非对错、明辨真伪的能力,形成正确的劳动认知。如果青年没有坚定的政治立场,不掌握科学的方法,没有判断事物是非对错的标准,就很难进行评价、总结和决策,更遑论理论融入实践。可以说,培养新时代好青年就是一个不断进行理论学习和开展社会实践的过程。
(二)用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引领青年
劳动教育立足于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党的伟大实践是青年成长的沃土,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些论断都告诉我们要重视实践,实践是一切科学理论的来源。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指导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的根本理论,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鲜明实践性的理论,党的伟大实践是在百年探索中形成的,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实践成果,是指导社会主义行稳致远的宝贵经验和财富。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是一部艰苦奋斗的实践史。可以说,没有几代中国共产党人深耕建设、立足于社会实践,就没有今天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扎实推进。
社会实践充实丰富劳动教育的渠道。“青年之于党和国家而言,最值得守护、最值得期待。”[15]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注青年成长成才的条件,在多次讲话、座谈中都强调青年的成长成才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党的二十大的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寄语青年、鼓励青年、重视青年,这一系列的新论断、新提法和新思想,是指导青年成长成才的重要方向指引。青年成长成才要扎根中国大地,要从党的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要在实践中检验,要在实践中继续发展。社会主义实践是青年成长成才的落脚点,只有将青年始终同国家发展和社会发展相联系,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掌握中国共产党丰厚的实践资源,青春才能绽放更多的光彩。可见,青年成长成才是一项系统工作,青年思想观念尚不成熟,经验尚有欠缺,既要用党的理论引领青年思想,又要用党的伟大实践引导青年。青年成长成才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要深入基层的广袤大地,经过实践再实践的思考和检验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大地。
(三)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塑造青年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劳动教育的根本方向。青年是思想最活跃、接收信息最快、反馈最直接的群体,因此,需要青年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政治原则,把握青年思想动态,引导青年在思想上、行动上积极向党中央靠拢。在把握党的理论和实践中引导青年积极向上、健康成长,在了解党、信任党的过程中确立坚定的政治方向和远大的理想抱负,党的奋斗方向就是青年的奋斗方向,真正做到听党话跟党走。党的二十大报告既是宣言书又是风向标,深刻揭示了新时代该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我们要培养的是新时代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的是新时代的好青年。
一方面,以青年的自信,培养中华民族的底气。青年敢于斗争源于青年的自信和底气,青年自信是祖国强大的外在表现,青年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青年的自信影响一个民族的精气神。青年的自信不仅源于社会发展提供的良好物质条件,更来源于青年自身知识能力水平的提高,需要青年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用真才实学报效祖国。国际竞争、社会竞争和个人竞争的日益加剧,新的就业形式和就业样态带来新的挑战,对青年提出更高的要求,青年不仅需要掌握基础理论知识,更要术业有专攻,在深耕专业、精益求精中成长为大国工匠,以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孕育中华民族的底气。
另一方面,以青年的责任担当,融入民族复兴的大业。青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因此,青年应当承担起现代化建设的重任,在掌握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将个人发展融入国家建设的过程中。新时代要加强青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培养爱国情,将“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誓言变为热爱祖国的行为,用奋斗的青春回报祖国,用“社会主义干出来”的勇气应对风险挑战。做新时代的好青年,不仅要具备责任和担当,更要具备世界眼光和广阔视野,胸怀天下大事,践行工作小事,为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力量。
结语
时代呼唤好青年,劳动教育要立足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探索劳动教育的创新发展,以新的土壤发展青年、培育青年。不仅要用新的理论引导青年,更要用新的实践理论带青年探索更广阔的实践场域,这既是回应当前劳动教育创新之困,也是以人为本教育本质的回归。从根本上说,劳动教育培育新时代好青年深刻体现了新时代的现实需要,热切回应了新时代对青年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