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光复初期台湾省小学“国语”教育

2023-08-07褚静涛

闽台关系研究 2023年1期
关键词:教育处公署台湾省

褚静涛

(中国社会科学院 近代史研究所,北京 100101)

光复初期的语文教育对台湾社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海峡两岸的学术界一直保持关注,相关研究成果颇多。许雪姬、崔明海等人对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的语言教育政策作了初步探讨。[1-5]汪毅夫、黄英哲等人分析了台湾省“国语”推行委员会、台湾省编译馆等机构的工作。[6-8]出版史、印刷史是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台湾学者蔡盛琦等人关注光复初期台湾教科书的印刷与出版。[9-11]这些论著的学术水平有目共睹,但仍有相当的拓展空间,从宏观纵论走向微观探寻是必然趋势。为此,笔者不揣浅陋,就光复初期台湾省“国语”教育展开深入探讨,试图厘清其小学“国语”教育的研议筹划、师资来源、教学探索、教学成效及存在问题。不当之处,尚祈海内外方家批评指正。

一、光复前研议在台湾推行“国语”教育

《开罗宣言》发表后,国民政府开始筹划台湾的收复工作。1944年4月17日,蒋介石在国民党中央设计局辖下成立台湾调查委员会(以下简称“台调会”),作为研究收复台湾的职能机构,任命陈仪为主任委员。[12]4台籍志士宋斐如、谢南光、李友邦、黄朝琴、游弥坚、丘念台为台调会委员。在同年7月21日召开的台调会座谈会上,谢南光指出,“台湾人受日本教育,对于‘国文’素养尚差,故在考试方面,将来应以十年为期,实行特别考选制度,由考试院划定为特别考选区,准予以日文应试”,因为“由中学改授‘国文’至大学毕业,需时十年,十年以后,即可撤销”。[12]22谢南光建议,在过渡期内中文与日文并用。

在决定用中华民国的教育制度取替日本在台湾实施的殖民教育后,如何接管庞大的台湾学校是一大难题,其中涉及师资、教材等诸多问题。1944年12月,陈仪等人在中央训练团设立台湾行政干部训练班(以下简称“台干班”),培养接管台湾的专业人才。多位教育名家参与台干班的教学工作。沈仲九负责台调会及台干班的研究工作,范寿康受邀出任台干班教育组指导教师。1945年2月26日,台干班教育组展开讨论,主题围绕“台湾各级学校教材如何事先编订”和“各级学校师资如何事先训练”。[13]80在次日举行的高等教育讨论会上,范寿康指出,“台湾接管后,言语不通,应如何设法解决”“台湾大学及专科学校学生,几乎全部为日本人,接管后如何解决(学生来源)”等问题,并“希望各同学注意讨论”。[13]80经过多次讨论,收复台湾后推行中国语言文字教育成为台调会所有成员、台干班全体师生的共识。

考虑到在台湾推行“国语”教学的急迫性,台干班教育组特设“国语教学”一课,自1945年3月13日起,由魏建功、王玉川主讲。[13]86当时魏建功任西南女子师范学院教授兼“国语”科主任。同年3月24日,台干班教育组讨论在台湾推行“国语”教育的政策,其将对“国语”师资的训练拟分两阶段,即“接管前之训练”和“接管后之训练”。[13]901945年4月14日,台干班全体学员再次讨论推行“国语”及接管台湾各校的问题。[13]94

汇集众智,1945年3月,台调会草拟的《台湾接管计划纲要》通过审核并规定:“接管后之文化设施,应增强民族意识,廓清奴化思想,普及教育机会,提高文化水准。”[14]49教育文化方面,接收学校后,“课程及学校行政须照法令规定”,并要求“教科书用国定本或审定本”。[14]53“接管后应确立‘国语’普及计划,限期逐步实施。中小学校以‘国语’为必修课,公教人员应首先遵用‘国语’。各地方原设之日语讲习所应即改为‘国语’讲习所,并先训练‘国语’师资。”[14]54这些对光复后台湾推行“国语”的大政方针,具有宏观指导意义。

根据沈仲九的意见,台干班学员唐秉玄等人拟出的《台湾教育接管计划草案》规定,“原有小学一律改为六年制国民学校。原有日语讲习所为国民学校成人部或民众学校,以教授‘国语’‘国文’为主旨”“原有寻常中学、高等女校改为县或市立初级中学女子初中”。[15]但《台湾教育接管计划草案》对“国语”师资与教材等并无具体举措。事实上,沈仲九等人明知接管台湾教育不同于接管机关、工矿企业,需要大破大立,但仍无力培训几千名中小学“国语”教师,也未能事先编写中小学“国语”教材。可见,准备不充分是光复前研议接管台湾教育的一个明显缺陷。

二、光复初期台湾省小学“国语”教育的师资来源与教学探索

1945年10月25日,台湾光复,陈仪任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以下简称“长官公署”)行政长官兼警备总司令。台湾省长官公署下设教育处,管理全省教育行政及学术文化事务,范寿康任教育处处长,宋斐如任副处长,负责台湾省教育的接收与重建工作。[16]民主人士范寿康在担任教育处处长期间,全面主持推行“国语”教学工作。宋斐如亦致力于推行小学“国语”教育,不遗余力。1946年3月,台湾地区所有学校全部接收完毕。1946年4月,台湾省“国语”推行委员会(以下简称“国推会”)成立,大陆两位重要的“国语”推行专家魏建功与何容,分别担任“国推会”的主任委员和副主任委员。

(一)台湾省小学“国语”教育的师资来源

由于光复前研议接管台湾教育接收时准备不足,光复初期台湾省开展“国语”教学面临着师资奇缺的难题。为此,1945年12月,长官公署教育处委托上海市教育局代聘“国文”“公民”及史地等科目教员200余人,任职条件包括:国内外大学本科、高等师范本科或专科毕业后,有1年以上的教学经验且说流利“国语”。[17]1946年1月,教育处派专人赴上海,欲招考“国语”及史地教师300人。[18]但因路途遥远等因素,报名者不多。

由于缺乏“国语”教师,台湾“国语”教学普及困难,出现“无人能教、无人教好”的问题。[19]1946年3月13日,教育处处长范寿康发表谈话,坦承“台省之师资,至感缺乏。目前全省中学尚需教师一千人,小学则需五千人至一万人”。[20]教育处努力向福建及上海招选中等学校教员830人、国民学校(即小学)教员500人。[21]以福建籍教师为例,1946年2月至7月,教育处从厦门征招“国语”教员132名,其中32名任各县市“国语”推行员,6名在各县教育科服务,3名任省立民教馆干事,8名留教育处工作,83名任台湾省国民学校“国语”教员。[22]同年5月,教育处暂选合格中等学校教员302人、小学教员1 500人,距离实际需要相差甚远。[23]至1946年7月底,长官公署教育处总计从大陆征召“国语”教员206人,在台北考选103人,同各县市自行从大陆聘请的“国语”教员全部加在一起,仍然“不能得到一校一人的最低限度”。[24]于是,教育处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在台北举办“国民学校教员‘国语’讲习班”,各县市亦自行举办讲习班。教育处甄选合格的中等学校教员,在台湾省训练团受训,“国语”是主要科目之一。从内地赴台的中小学教员,则由“国推会”予以短暂讲习。1946年10月,“国推会”魏建功主委赴北平,邀聘“国语”推行员,同时邀聘国民学校“国语”指导员60人,分到各县市辅导教学工作。

至1946年9月底,长官公署教育处已由大陆征选来台国民学校“国语”教员约600人,中等学校教员约400人,其中以“国文”“公民”及史地教员居多。教育处通过征招福建、广东、浙江、江苏、北平等地青年赴台任教,以及紧急培训台籍教师,暂时缓解“国语”教师缺乏的难题。

(二)台湾省小学“国语”教育的教学探索

光复后,长官公署教育处通令废止日据时期不合理的课程,关于国民学校的课程,教育处改订台湾省暂行课程标准:(1)“修身”改为“公民”,“理科”改为“自然”,“习字”并入“国语”,“工作”改为“劳作”,废除“武道”科,清除“皇民化”、武士道的内容;(2)“国语”“国史”及地理的名称照旧,但其内容改采中国语言、历史、地理,教学时间较教育部颁定标准略有增加;(3)农、工、商、水产及家事等科为旧制的优点,仍予保留;(4)自然科学时数照旧。教育处规定,所有国民学校使用暂行课程,科目名称与教育部颁定标准一致,所有小学生在校内必须每天学习“国语”。光复初期,中国语言文字取代日语,迅速成为台湾省小学生每日的主修课程。

虽然台湾在日据后期仍有汉文教育、北平话教学,但台湾省中小学校的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从一年级就开始学习日语,“国语”基础并不好。国民政府教育部编写的国定本和审定本“国语”教材,对于台湾中小学生来说难度太大,内容上不易理解,并不适合初学者。教导广大小学生“我们是中国人”理念是树立国家认同的急迫任务,学习中国语言文字是必由路径。因此,编写适合台湾中小学的“国语”教材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因应台湾省所定的暂行教学科目及时间,适应光复初期的特殊需要,长官公署教育处组织专人,于1946年1月迅速编写《国民学校暂用——“国语”课本》(甲编)(1)《国民学校暂用——“国语”课本》(甲编),1册,约40页,每页约200字,总计约6 000字,共50篇课文。该书供小学一、二、三年级一学期“国语”教学之用。一年级学生必须修习第1课至第30课,二年级学生必须修习第1课至第40课,三年级学生必须修习第1课至第50课。教学进程以一学期20周计,一年级每两周学3篇课文,二年级每周学2篇课文,三年级每两周学5篇课文。参见: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教育处.国民学校暂用——“国语”课本(甲编)[M].2版,台北:台湾书店,1946:1.和《国民学校暂用——“国语”课本》(乙编)(2)《国民学校暂用——“国语”课本》(乙编),1册,约45页,每页约200字,总计约7 000字,共50篇课文。该书供小学四、五、六年级“国语”教学之用。四年级学生必须修习第1课至第30课,五年级学生必须修习第1课至第40课,六年级学生必须修习第1课至第50课。以一学期20周计,四年级每两周学3篇课文,五年级每周学2篇课文,六年级每两周学5篇课文。参见: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教育处.国民学校暂用——“国语”课本(乙编)[M].2版,台北:台湾书店,1946:1.,油印成册后,先送到部分“国民”学校试用。[25]这两本小学“国语”教材文字浅显,通俗易懂,使一至六年级小学生能够在一学期内认识约500个汉字,并初步掌握日常生活中通用的简单字词。同时,两本教材既考虑到一至六年级小学生学习“国语”的一致性,又照顾到不同年级的差异性,难易程度逐级稍有提升,内容略有差异。同年3月,这两本“国语”教材在全省各地国民学校普遍使用。

1946年3月至7月约20周的时间里,台湾省小学生开始在“国语”教师的引导下学习中国语言文字,认识台湾、认识祖国。尽管这两本小学“国语”教材非常简单,但在普及“国语”上承担了应急、救急的作用。小学生可以说是一张“白纸”,学习“国语”不易受到日语影响,并没有明显的学习障碍,也没有逆反心理。通过近3个月的教学实践,台湾省小学“国语”推广取得初步成效。

三、新编台湾省小学“国语”教材及其特色

根据民意代表、各地教师的反馈意见,通过教学实践,长官公署教育处积累了教学经验,增强了信心,认为“国语”可以推广、能够推广,应提高教学标准,以教育部颁布的“国语”标准为准。在台湾省第一届全省教育行政会议上,与会人员认为,现在台湾省与大陆相比并无特殊之处,前项过渡时期的课程已无必要,而采用教育部颁布的课程标准,可以加速台湾省与大陆学生的学习程度趋于一致。于是,长官公署教育处决定,自1946年9月新学期开始,废止原颁暂行课程标准,改用教育部颁布的课程标准。其将参照国定本、审定本,重新编订台湾省中小学“国语”课本,推进“国语”课本的国标化。

(一)新编台湾省小学“国语”教材

鉴于前期的教学成果与经验,长官公署教育处特设国民学校教材编辑委员会,负责选择与编订教材。限于人力、物力、财力,教材编辑委员会仅重编具有民族精神的“国语”、历史、地理科目,编写《初高级小学“国文”》《高级小学历史》《高级小学地理》等课本,其他课程则采取翻印、翻译、选用等方式。教材指定由台湾书店、正中书局、开明书店发行。

1946年8月,长官公署教育处编写了《初级小学适用——“国语”》,共8册,每册30篇课文,供国民学校一至四年级学生学习。这套新编“国语”教材参照1941年11月教育部公布的小学“国语”科课程标准,并参酌台湾省实际情形与特殊需要进行编辑。为配合长官公署“建设三民主义新台湾”的施政方针,教材编写“对于民族意识之唤起,民族精神之发扬,国民道德之陶冶,特加注重”。同时,为求适合台湾省小学生的生活环境,新编“国语”教材还酌量加入了乡土内容。《初级小学适用——“国语”》课文较少,俾使学生增加学习注音符号的时间和练习“国语”、熟识“国文”的机会。1946年8月至11月,教育处又编写了《高级小学适用——“国语”》,共4册,每册30篇课文,供高级小学两学年学习。

在内容上,新编的两套小学“国语”教材取自不同版本教科书及其他儿童读物,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历代民族英雄故事、国民政府新近建国计划及台湾省重要材料为主,旨在指导儿童学习平易的语体文,欣赏儿童文学,培养阅读能力与兴趣。根据“国语”学习目标及台湾省小学生的需要,课文多采自名家著作或略加删改,以便于教学及儿童学习。同时,其课程安排注意文体组织,普通文、应用文、韵文、散文错综排列,每课后附说话、写字、作文练习。与大陆通用的国定本、审定本小学“国语”教材相比,新编台湾省小学“国语”教材既有传承性,又有台湾省地方特色。

(二)新编台湾省小学“国语”教材的特色

1.培育国家认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以载道,文道统一。“国语”负载着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国语”教学应突出“固本培元,凝心铸魂”的爱国主义内涵。新编小学“国语”教材注重讲授祖国悠久历史、灿烂文化,以培育台湾省小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形塑其对祖国的国家认同。以《初级小学适用——“国语”》第6册为例,第1课“中华民国”的课文包括:“中华民族开化早,立国以来,圣贤多少!上下数千年,风教流传,宽大、和平、公道!我同胞!协力同心,把历史精神永保!我同胞!协力同心,把历史精神永保!”[26]不仅是祖国的灿烂文明,新编小学“国语”教材还介绍了祖国自然人文景观和重大工程,让台湾省小学生领略壮美河山,激发其对祖国大地的深沉感情。如《初级小学适用——“国语”》第4册第13课“长城和长江”写道:“长城,长城,五千多里的长城,在遥远的北方,曾抵住敌兵,保卫我们民族的生命!长江,长江,一万多里的长江;灌溉了无数的农田,帮助了文化的发扬;使我们民族永远光明和富强。”[27]教材内容对培育台湾小学生国家认同有着重要作用。

2.开展台湾乡土教育和祖国国情教育。爱祖国的情感首先是从爱家乡开始的。通过“国语”教学讲授台湾岛风土人情和台湾地方史,可以使小学生了解这块土地的变迁、先民开垦台湾的经过、日本对台湾的侵占,以及国民政府收复台湾的艰辛,传递台湾再也不能离开祖国的观念。如《初级小学适用——“国语”》第3册第12课“光复纪念”的课文为:“十月二十五日,是台湾光复的纪念日。我们台湾,给日本侵占了五十年,到底因为我国抗战胜利,又回到了中华民国的怀抱。这一天,国旗到处飘着,国歌到处唱着,每一个人的脸上,都挂着笑容。多么快活!多么热烈!”[28]在祖国国情教育方面,新编小学“国语”教材不仅介绍了近现代中国发展的曲折进程,还简要介绍了中华民国国旗、国歌、国民党领导人、重大纪念活动等,使台湾省小学生初步认识祖国,强化国家意识。

3.关注科学技术进步与世界概况。光复初期,西方强国已经进入工业社会,科学技术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新编小学“国语”教材简要介绍了自然科学知识、世界著名科学家与发明家,如太阳、蒸汽机、雷达、原子弹、爱迪生、瓦特,使小学生从小认识自然世界,热爱科学。同时,这套“国语”教材还介绍了世界概况,如联合国等组织,以及美国总统华盛顿、林肯、罗斯福,内容尊重外国历史特点与文化传统,试图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以涵养积极进取、开放包容、理性平和的心态。

新编小学“国语”教材不仅强调学习“国语”的重要性,还重视情感教育,其关注台湾青少年成长的殷殷嘱托和谆谆教诲溢于言表。然而,教育处编写的这套国标化“国语”教材仍夹杂着“三民主义”“总裁言论”“四维八德”等内容,这也使台湾省小学生受到国民党政权党化教育的负面影响。

四、光复初期台湾省小学“国语”教育存在的问题

受限于多方面的因素,长官公署教育处在推行小学“国语”教育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足,必须予以正视。

(一)新编小学“国语”教材内容偏难

如前文所言,限于财力、人力、物力等方面的因素,国民政府教育部没有事先编写好光复后适用于台湾的“国语”教材。中国大陆国民学校课本一律采用国定本,各中学除采用国定本外,可酌量采用各书局审定本。光复后,经过短暂的过渡期,台湾省决定以国定本教材为标准,统一国民学校课本。长官公署教育处规定,自1946年秋季起,印行省定教科书,并一律采用“国语”讲授和“国文”解释。

教育处编订的《初级小学适用——“国语”》《高级小学适用——“国语”》以大陆“国语”教材为蓝本修订,兼顾台湾省情,但内容对于初学“国语”的台湾学生来说仍然偏难,生字过多。而且,台湾省籍的教师大多30岁左右,大部分人刚开始学习标准“国语”,仅靠1年时间培养“国语”“国文”能力。因此,台籍“国语”教师对讲解这些内容新颖、材料丰富且无注音和译义的“国语”课本,感到相当困难,特别在台湾中南部地区。长官公署教育处推行“国语”的步伐过快过急,脱离了台湾省实际情况。

(二)“国语”教科书短缺

光复初期,台湾通货膨胀严重,物价上涨较快。由于缺乏纸张且实行配给制,台湾省小学教材印刷面临一定困难。长官公署宣传委员会下属的台湾书店难以供给足够的小学“国语”教材,同时,教材价格对于广大台湾民众而言也是偏高的。台湾省小学教科书的价格节节上升,不仅增加了工农大众子弟的负担,也对小学“国语”教育产生了负面影响。1946年9月开学时,一些学生仍无课本可用。在中南部地区一些乡间,还出现小学生因教科书价格较高而辍学的情况。

为了应付上课,学校不得不采取应急办法。于是,不少地方出现了各校所用课本不同,甚至同年级不同班次课本不同的情况。《中央日报》记者还发现,台湾省立园林农业学校仍以昭和十年(即1935年)出版的《高等汉文读本》为课本,所撰文字全为古文,不仅不适合教学,还充满殖民教育色彩。[29]

(三)高水平“国语”教师缺失

针对台湾省“国语”教学的问题,著名学者吴世昌告诫,“不可以以征服者的优越的姿态君临下属,甚至不可以以慈善家的怜悯姿态或施恩姿态来对付台胞”,这份工作“只有教育家的同情、忍耐和服务精神,才能见效”。[30]

大陆来台的“国语”教师基本上无私奉献,均致力于“国语”普及,但是仅几百人的数量,难以满足台湾的实际需求。这些教师多来自东南沿海,如福建、广东、浙江、江苏,其家乡口音较重,发音不一,使台湾学生难以模仿纯正的“国语”发音。如一位来自大陆的“国语”教师“连‘国语’发音都不会,连本国的字母都不认识”,台湾小学生对此颇为惊讶,难免失望。还有一位小学生把“沦陷”依照“国音”读成“沦悬”,没有依照老师的方音读成“沦汉”,被老师大加申斥。一位小学生在他的日记中写道:“‘国语’有六种。”[31]诸如此类,时有所闻。“国推会”副主委何容坦承,“我想是因为那个学校有六个不同籍贯的外省教员”,对于“语言不一致这个问题,我们有加以研究的必要”,由于山川阻隔,交通不便,“我国语言还没统一”。[32]6他以台湾为例,“现在小学生比中学生的‘国语’说得好,中学生也比大学生说得好,这可见‘国语’教育,已经有了良好的基础”。[32]8

自大陆来台的“国语”教师,水平参差不齐,而台湾本省籍“国语”教师仍处在学习“国语”的阶段。因缺乏较高水平的中小学“国语”教师,在推行“国语”教学的过程中,一些学校的“国语”教学质量与效果受到影响。

五、结 语

在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里,必须有共同交流的语言。汉语就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语,是中华民族的第一语言,是每一个中国人作为国民身份的“母语”。学习和使用“国语”,是中华民族作为多民族统一体意识的表达,是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象征。“国语”是全国人民交流的中介,是交往的手段,要通过学习和使用“国语”来促进相互了解,增进彼此感情。

台湾省位于中国南方地区,民众讲闽南语、客家话,与北方发音差异较大。作为远离中国大陆的海岛地区,台湾较福建省推行“国语”的难度更大。经过日本50年的殖民统治,台湾青年人基本讲日语,使用日文。因此,光复后的台湾不但要废除日语、日文,还承担着推行“国语”“国文”的双重任务,难上加难。

按照常理,在台湾推行“国语”,应是先维持使用日语,再逐渐过渡到“国语”与日语并用,或“国语”与闽南语并用,最后用“国语”取代日语。这个过渡期少则几年,长则几十年,不仅需要几代人的努力,还应当分阶段、分步骤、分职业、分地区、分年龄规划,综合施策,区分轻重缓急。但为了根除日本殖民色彩,在思想文化上实现台湾回归,实现国家语言的统一,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教育处不顾巨大阻力,采取断然措施,推行“国语”教育。

“国语”教学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形塑青少年文化认同、国家意识、民族身份的重要举措。1944年,台调会即开始思考如何在台湾推行“国语”教学,但缺乏实际举措。台湾光复后,长官公署教育处拒绝“国语”与日语双语教学,自1946年3月推行中国语言文字,规定小学“国语”课时、内容,大力推广“国语”。经过3个多月的试验,效果初显。自1946年9月新学年开始,教育处提高“国语”教学标准,采取国标化教材。然而,在师资、教材未尽周全的情况下,大刀阔斧推行“国语”教学,利弊互显。面对艰巨挑战,1946年11月初,魏建功评估,“‘国语’推行到基层需要10年的时间”[33]。

即使光复初期台湾省缺乏教育经费,办学条件困难,台湾省小学“国语”教育任务艰巨且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但其毕竟朝着普及“国语”的方向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第二步,客观上缩短了台湾省“国语”普及的过渡期,对战后台湾青少年的茁壮成长影响深远。77年后的今天,那时的台湾少年已然垂垂老矣,但他们都讲一口流利的“国语”,熟练使用“国文”,成为台湾岛内传承中华文化的主体。

猜你喜欢

教育处公署台湾省
2023年4—5月 台湾省生活用纸和卫生用品产销情况
2023年3月台湾省生活用纸和卫生用品产销情况
2022年8—9月台湾省生活用纸和卫生用品产销情况
台湾省巳经没有石材产业
日本 东京留日学子谈中国梦
荷兰阿姆斯特丹赴华生的“行前培训”
庆新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