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知+创”幼儿园项目化课程模式构建与实践

2023-08-06谢旋

基础教育研究 2023年8期
关键词:体验模式活动

谢旋

【摘 要】发展素质教育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任务,也是在生活中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和践行“生活即教育”理念。文章阐述在构建幼儿园课程时幼儿日常生活中的顺时而育、因势利导,选择和把握生活中由问题为导向的幼儿自发生成的兴趣所蕴含的教育价值的取向,深挖课程的内涵,构建“探+知+创”项目化课程实施路径,从保护幼儿的求知欲和培养幼儿走向创造意识的学习支持,培养幼儿的实践意识和建构幼儿爱国主义情怀。

【关键词】项目化课程 模式 活动 体验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75(2023)08-86-04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讲了“六个下功夫”,即“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要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2022年,教育部印发的《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提出,“注重过程评估。重点关注保育教育过程质量”。基于本土实际和特点,广西贺州市八步区幼儿园依据“三立足”进行课程的开发和建设,构建并实践“探+知+创”幼儿园项目化课程模式。首先,课程的开发和建设立足于生活的探问;其次,课程建设的认知学习立足于体验和实践;最后,幼儿的创造与表达立足于教师的支持和服务。

一、“探+知+创”幼儿园项目化课程模式构建的“三立足”

(一)立足于生活

“一日生活皆课程”,幼儿园教育应践行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理念。“课程内容来源于儿童周围的现实生活,通过教师们的选择与优化,家庭、幼儿园、社区的生活都可以成为儿童课程的内容。”[1]在八步区幼儿园,教师依据学前教育的学科特点,尊重幼儿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通过游戏这一幼儿园教育的基本形式,融入传统文化教育,因时制宜,顺时而育,进行“探+知+创”幼儿园项目化课程模式的构建。

1.融入传统文化教育

在幼儿生活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正是因为不少仁人志士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中华民族才能历经劫难而不亡,饱经沧桑而新生。“喝水不忘挖井人”,在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来临之际,幼儿园设计并开展“弘扬传统爱国文化——走进‘端午节”活动,并开发同名园本课程。在以活动和游戏为形式的课程实施路径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将端午节涉及的爱国主义情怀逐渐根植在幼儿的心中,让传统文化、让承载着屈原式的“由己及家,由家及国”的家国情怀得以代代相传。

2.因时制宜

从一年四季的季节变化和季节特点出发,让幼儿亲身真切感受生活中的变化,开发幼儿园家园劳动启蒙课程。通过班本课程“能干的小小手”培养幼儿自我服务的劳动意识,并将劳动意识培养融入其他植物的种养活动中。

3.顺时而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中强调要“帮助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在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法规支持的时代背景下,幼儿园开发并实践家园共育课程。在劳动节到来之际,开展劳动节系列活动,从培养幼儿自我服务的意识到培养幼儿为他人服务的意识,让幼儿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乐于劳动、热爱劳动,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幼儿园构建以体验和实践为主要方式的园本家园劳动课程,有效转变家长教育观念,使家长正确理解和认识孩子进行力所能及的劳动是一次很好的成长机会。为家长提供高质量陪伴的共育课程平台,通过家园共育为幼儿的素质提升赋能,培养具备核心素养的发展性人才。

(二)立足于体验和实践

1.活动来源的自发性和自主性

在项目化课程模式构建过程中,子项目或探究活动的生成来源于幼儿在生活中的兴趣或问题,幼儿自身的好奇与困惑能够有效推动探究活动,体现活动来源的自发性和自主性,也是幼儿认知学习中调动内驱力的积极因素。例如幼儿提着小桶水去浇花,一路上洒出了很多水,幼儿产生疑问:水为什么会洒出来这么多?怎么样水才不会洒出来?

2.计划与调查让体验和实践“知行合一”

制订计划。体验和实践是幼儿获得认知的一种有效的学习途径,幼儿带着兴趣与求知欲,自发地、主动地为探究活动或解决问题制订计划,例如“小鬼当家”家园劳动体验活动中的一周家务劳动计划,“我是小小采购员”中的采购计划。

调查。调查是一种探索欲和求知欲的外显,也是寻求答案的方法。教师对幼儿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及时地给予支持和服务,进行项目化课程的第一个步骤:问卷调查。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特点,问卷可以由教师设计、教师和幼儿合作设计、幼儿自主设计。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前期经验的基础,可以通过不同的、合适的方式完成调查问卷,有亲子探问、师幼探问、幼儿个体探问等。例如在“我认识的劳动工具”活动中同时开展亲子调查。这一活动使幼儿尝试使用不同的劳动工具进行劳动,初步了解工具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激发幼儿热爱劳动的意识。从家长的反馈中得知,幼儿很好地达到了活动目标,变得爱劳动,具体表现是主动做家务。

3.以体验和实践为载体的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的初体验。体验分为具身认知体验和操作性探究体验。幼儿在体验中自然而然地生成角色游戏、建构游戏等自主性游戏。幼儿园开展“包粽子”亲子活动和班级活动。在亲子活动中,幼儿在家里参与包粽子。在班级活动中,教师穿着传统服饰,带领幼儿包粽子。不少幼儿是在家人的宠爱下长大的,自己动手的机会较少,本次活动给幼儿提供包粽子的机会,不仅可以让幼儿加深对端午节习俗的了解和认识,而且还能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一些幼儿只看过家长包粽子,觉得非常容易,自己包粽子的时候却手忙脚乱,包的粽子也不美观,但是幼儿积极性很高,认真地观察家长的操作。“包粽子”活动还能够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和口語表达能力。

探究性学习的再体验。探究性的再体验和再实践是一种“知行合一”的认知学习,是以情境性的学习环境创设和游戏为形式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例如在探究活动“小小粽子的红色情缘”中,家长与孩子一起收集有关端午节的图片、资料,使孩子对端午节有初步的了解,知道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教师根据中班幼儿对具体、直观的事物感兴趣的特点,在活动环节利用直观的图片,使幼儿认识端午节各地的风俗习惯,使幼儿加深对端午节的认识,了解屈原这个人物,激发幼儿对屈原的崇敬之情和爱国主义情感。

(三)立足于教师的支持

1.引导性支持

在探问、初步认知、初步体验的基础上,幼儿产生新问题,教师围绕知识结构和与课程紧密关联的内容,引导幼儿进行深入的、扩展性的再认知和再体验的探究性学习。例如在家园劳动启蒙项目化课程中,先开展“认识劳动工具”的亲子调查,接着开展“我知道的劳动”“家园劳动实践”的初步认知和实践活动,再进行“劳动与职业”“职业体验活动”的再认知和再实践活动,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幼儿的学习深层次地、扎扎实实地落实在生活中。

2.服务性支持

在幼儿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的支持和服务始终追随着幼儿的探究过程。

“五一职业初体验,促宝贝快乐成长”活动,旨在让幼儿接触各种职业,了解不同职业的辛苦与快乐。为了让幼儿近距离体验不同的工作,感知这些职业为社会所作的贡献,培养他们的小主人翁意识和乐于奉献的精神,在教师的多方研讨和准备中,幼儿进行职业角色体验游戏。

五一劳动节“小鬼当家”家园主题活动是为了拓宽幼儿关于职业的认知,让幼儿知道身边的人都是劳动者,他们用劳动为大家服务,让幼儿尊敬他们,在生活中形成劳动意识和热爱劳动的美好品质。活动主要由“我会自己扫地”“我会自己洗碗筷”“我会自己整理房间”三个部分组成,教师给幼儿发放集章卡,幼儿完成这三个部分的内容后,教师在集章卡上盖章,集满章的幼儿能获得奖状,未集满章的幼儿则会获得鼓励奖。活动结束,教师可以让幼儿一起收拾区角玩具等,让幼儿在体会“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做”的道理的同时,帮助他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培养幼儿热爱劳动的品质。

幼儿在活动中,在与其他幼儿的交流中,知道责任是什么,学会尊重和关爱他人,明白合作的重要性。更为重要的是,活动培养幼儿的独立自主能力,让幼儿初步感知劳动的意义,在实践中理解劳动、懂得分享、学会合作,为未来的梦想插上丰满的翅膀。

3.创造与表达的支持

幼儿学习成果的呈现有手工制作和绘画创作表达等,这些方式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也是幼儿运用思维能力进行加工和创造的外部表现。教师的及时鼓励和肯定是对幼儿创造能力和创造意识的最好保护和培养。

“我心中的最美”绘画活动让幼儿通过画笔表现他们对不同职业特征的理解,呈现自己对职业的认知,描绘自己心中最美劳动者的样子。这一活动有助于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能够培养和保护幼儿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

“送你一朵小红花 致敬最美劳动者”活动让幼儿学习制作花束送给身边的劳动者。在了解和感知身边的劳动者为社会所作的贡献后,幼儿懂得了“最美劳动者”的内涵,通过自制的能够表现自我创意的花束表达对劳动者的敬爱之情。

二、打造“探+知+创”幼儿园项目化课程模式

教师和家长应该平等看待不同家庭和周遭生活环境蕴藏的教育资源和教育价值,积极发挥教育过程中积极的同伴关系的合力作用,成为真正的合作者,通过建立一种指向教育内涵发展、有效促进幼儿健康成长的积极合作方式,通过互为支持和支撑的新型家园共育方式,为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让家园共育实现教育价值的最大化。

(一)探:问题+调查

从幼儿自发生成的问题着手,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和支持幼儿进行积极探索和求知,通过探问式的调查,让幼儿走入生活,走向世界,走向未来。以“弘扬传统爱国文化——走进‘端午节”园本课程为例进行阐述。

通过“探问端午——亲子调查”活动让幼儿对端午节产生初步认知,让幼儿了解屈原的故事和其中蕴含的爱国主义、家国情怀。课程实施模式体现“体验、实践—再体验、再实践—拓展、创造”的过程,打造“探+知+创”家园共育特色课程。

(二)知:感知、体验与认知、实践结合

1.感知、体验

课程以幼儿的体验和实践为主要学习形式,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和发展幼儿的素质教育,让幼儿在体验和实践中对问题有进一步的了解。例如儿歌学习+游戏体验活动“你划船来我敲鼓”。每年端午节的时候,人们喜欢举行赛龙舟活动。幼儿在电视上、生活中看到过赛龙舟的场景,对赛龙舟非常感兴趣,课程结合端午节的主题,指引幼儿学习与赛龙舟相关的儿歌,幼儿在吟诵儿歌的过程中快乐地认识赛龙舟。接着进行体育趣味竞技游戏“划龙舟”,教师组织班上幼儿用硬纸板制作10人位的“龙舟小船”,并用硬纸板制作划龙舟的船桨,2个班为一组,每班派出11名幼儿参加比赛,1人敲鼓、10人进行“龙舟”赛跑。没有参与游戏的幼儿则成为加油呐喊的啦啦队,边唱儿歌边为参赛选手加油鼓劲:“五月五,过端午。划龙舟,敲锣鼓。一二三四五,你划龙舟我打鼓。”

“你划船来我敲鼓”活动从幼儿的兴趣出发,注重趣味性、合作性等,同时“划龙舟”游戏具有民族特点,幼儿在游戏中锻炼与人合作协调向前快跑的能力,有效促进幼儿的协调性和合作能力的发展。通过游戏,幼儿不仅能够了解传统文化的意义,而且还能够积累多种经验,学会如何使“龙舟”划得更快,体验合作游戏的乐趣。

2.认知、实践

认知。幼儿通过认知学习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不断加深认知。在教学活动“认识端午节”中,教师通过绘本故事、人们过端午的活动图片等,使幼儿认识端午节的由来及风俗,知道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知道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从而激发幼儿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情感,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幼儿的爱国情怀。

实践。在实践活动中,幼儿亲身体验包粽子和品尝粽子、挂艾枝等,了解包粽子的材料和方法,品尝不同口味的粽子,了解挂艾枝的意义,在实践中加深对端午节的了解。

(三)创:表达和创造

课程的学习过程是一种思维由低级向高级进阶的过程。在感知、体验,认知、实践的基础上,幼儿的知识重新建构并连接,进行自主性创造和表现。其中,幼儿的创造意识需要教师的培养和保护。幼儿只有在进行深度性和可持续性的求知和探索中,才能够实现创作与创造。在课程项目化学习的最后,幼儿的创作变现,体現在手工作品、绘画作品、建构作品、语言表述等方面。例如进行园本劳动启蒙课程的项目化学习,首先,幼儿参与“认识劳动工具”亲子调查。其次,参加“我知道的劳动”“家园劳动实践”的认知和实践活动。再次,参加“劳动与职业”“职业体验活动”的再认知和再实践活动。最后,参加对劳动者表达敬意的成果展示,即“我心中的最美”主题绘画作品展示和给劳动者制作手工花束、手工卡片,并对劳动者说一句想说的话等。

课程教育价值的取向立足于立德树人,面向未来,在幼儿学习活动中,除了关注学习活动的结果,还应注重幼儿学习品质的发展与培养。因此,设计课程的环节和实施课程的过程应以幼儿体验和实践为主要学习形式,对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品质及时进行评价,以促进幼儿健康、全方位发展。其中,对幼儿学习过程及时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时,要坚持正面教育和正面激励的原则,肯定和鼓励幼儿学习上认真、积极、专注的态度,肯定幼儿倾听他人的耐心,肯定幼儿大胆发言的行为。教师要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在正面的激励中巩固和强化幼儿的学习品质,从而很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让幼儿在实践中走入真实的生活,培养面向生活、面向社会、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从来不是孤立的行为,而是各种形式与各方面相辅相成的结果。在“探+知+创”幼儿园项目化课程模式的开发和实践中,除了幼儿园和教师,家长也参与进来,到幼儿园参与亲子主题活动,从与幼儿一起收集和准备材料,到积极配合和参与教学活动,再到与幼儿共同完成美术作品,实现家园共育。3—6岁是人生的奠基时期,是身体和智力迅速发展,性格、品德、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接受教育的黄金时期。在飞速发展的新时代,幼儿只学习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真正进行素质教育,端正和更新教育观念,关注幼儿品行、人格的健康成长,进行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全面、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孟瑾.“生活化、游戏化”幼儿园课程[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21.

猜你喜欢

体验模式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浅谈演员“第一自我”与“第二自我”的转化
体验视角下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永续债券探析
立足生活,挖掘习作的丰富素材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