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认同视域下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民族英雄形象建构研究

2023-08-06温雯钰韩健

基础教育研究 2023年7期
关键词:文化认同

温雯钰 韩健

【摘 要】民族英雄形象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表征形式,对提升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中小学语文教科书在增强文化自信、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和关键在于提升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文章以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民族英雄形象为研究对象,从其所反映的文化形态和编排方式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教科书中的渗透情况,以期为修订与编制有助于提升文化认同感、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科书提供参考。

【关键词】文化认同 中小学语文教科书 民族英雄形象

【中图分类号】G6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75(2023)07-32-04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1]语文课程在提升文化自信、增强民族凝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将“文化自信”作为语文核心素养的首要方面,要求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中小学语文教科书由教育部根据课程标准统一组织编写,是国家语文课程实施的重要载体,对于落实国家教育方针、体现国家意志与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具有关键意义。教科书中的民族英雄形象作为反映中华文化精髓、具有鲜明形象性的表征符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下简称“三种文化”)的具体体现,其精神内涵折射着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核。挖掘语文教科书中民族英雄形象的教育价值是提升学生文化认同感,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筑牢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前提。

目前,学术界关于语文教科书与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感之间关系的研究维度较为单一,多数学者从宏观层面整体分析中华文化在语文教科书中的渗透情况,缺乏从微观层面切入、以具体课程内容为抓手的实证分析,且对语文教科书中“三种文化”之间融通关系的相关研究也呈现缺失現象。本文基于学术界的研究成果,选取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民族英雄形象为研究对象,运用实证研究的方式探究该类形象在教科书中的建构方式,尝试从微观的角度考察民族英雄身上所蕴含的中华文化在语文教科书中的渗透情况,为进一步修订与编写有助于提升文化自信、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语文教科书提供参考。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关于“民族英雄”的概念,20世纪80年代的学者强调将其放置于民族斗争的背景下,通常被界定为捍卫本民族独立、面对外来侵略者进行英勇顽强的斗争的人。[2]随着时代的变迁,民族英雄内涵的外延不断地拓展,从广义上看,民族英雄是指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各个时期做出卓越贡献的人,是熔铸民族文化的、具有鲜明形象性的表征符号,折射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理念。

本文以《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一年级至九年级)与《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高一年级至高三年级)共23册教科书为研究对象,统计教科书中选文、阅读链接与阅读材料部分呈现的较为完整、鲜明的民族英雄形象,探究民族英雄形象蕴含的文化内涵、价值取向及其在教科书中的编排形式。

(二)研究方法

1.分析框架

本文使用内容分析法和数据统计法,通过设置具体类目与分析框架对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民族英雄形象进行文本量化和频度分析。主要从两个维度展开:①借鉴王陆正、赵岩编制的“中华文化认同认知因子维度的教材分析框架”[3]对民族英雄所反映的文化形态进行分类统计;②从教科书的结构方式出发研究民族英雄形象在教科书中的表征方式与分布特点。

2.计量方式

探究民族英雄形象在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建构情况,需要对其进行数量统计分析。民族英雄形象若以群体形式出现且无明显差异,则计为一人,如有差异则分别统计;同一民族英雄形象若在教科书中出现多次且无明显差异,则归纳为一人,如存在差异则分别统计;同一篇文章中如出现差异较为明显的两个及以上的民族英雄形象,则分别进行统计。

二、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民族英雄形象建构的分析

(一)民族英雄形象所反映的文化形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华文化在古代与近现代的不同表现形态,是当今文化认同的来源和依据,更是构筑共同体意识的基础。[4]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民族英雄形象是承载着“三种文化”、具有鲜明形象的表征符号,对其进行内容分析与量化统计有助于了解语文教科书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筑情况。

依据“中华文化认同认知因子维度的教材分析框架”,本文将民族英雄所反映的文化形态归为三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经过分析,综合统计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民族英雄形象数量为71人。

1.纵观中小学教育阶段:全面反映中华文化且显著突出革命文化

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反映革命文化的民族英雄形象有36人,占比为50.70%,而代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民族英雄形象分别有21人、14人,总共占比为49.30%。在统计多次教科书中出现的民族英雄形象时,反映革命文化的民族英雄形象仍然占据主要部分,出现的频次也较高(见表1)。

纵观中小学基础教育阶段,反映革命文化的民族英雄形象一直在语文教科书中占据重要地位,丰富的革命英雄事迹与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为推进革命文化的渗透提供了坚实基础,对提升学生文化自信与加强学生文化认同感具有重要教育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主要形态之一,始终贯穿在语文教育之中,在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则呈现为在不同学段都嵌入了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英雄形象。此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服务的文化,也通过民族英雄形象的建构渗入语文教科书中并逐渐增加比例。

2.微观分析三个学段:各学段基于学情有侧重地体现“三种文化”

分别统计小学、初中和高中语文教科书中的民族英雄形象,可得出其背后所反映的文化形态在不同学段的渗透情况(见图1)。

由图1可知,小学阶段的语文教科书中反映革命文化的民族英雄形象比例为61.54%,远超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民族英雄形象的比例;初中阶段的三种民族英雄形象比例较为均衡,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英雄形象居首位;高中阶段的反映革命文化的民族英雄形象比例为43.75%,其次有31.25%的民族英雄形象反映的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英雄形象占比为25.00%。

微观分析各个学段语文教科书中的民族英雄形象,反映出不同文化形态的民族英雄形象在各学段的占比有所差异。在小学阶段,教科书编排了大量以革命英雄为主人公的记叙文,富有画面感与故事性的文章契合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导的认知需求,同时融入古代神话故事以建构神话英雄形象,让学生初步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初中阶段反映“三种文化”的民族英雄形象数量较为均衡,课文的体裁类型逐渐多元化且不仅仅局限于简单的记叙文。高中阶段教科书引入大量反映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实用类文本,因此除了革命英雄形象,反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民族英雄形象比例逐渐增加,高中阶段的教科书中塑造了一批杰出科学家与伟大劳动者的形象,对于培育高中生的职业理想与价值观念具有重要作用。

(二)民族英雄形象在教科书中的编排方式

教材是由内容要素和形式要素构成的统一体,其中内容要素是指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形式要素是关于教材结构方式和教学内容表现形式的要素。[5]上文已从内容要素层面对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民族英雄形象进行分析,本节主要从语文教科书的结构方式出发,研究上述民族英雄形象在教科书中的编排方式。

1.民族英雄形象渗透语文教科书的主要板块

民族英雄形象文章在教科书中的呈现方式统计见图2。

由图2可知,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主要以教读課文、自读课文和其他阅读材料的形式呈现民族英雄形象。绝大部分的民族英雄形象建构于选文系统中,除此之外,还有8.75%的民族英雄形象在选文的阅读链接、单元的阅读材料中呈现。这些阅读链接与阅读材料的篇幅短小却塑造出鲜明、丰满的民族英雄形象,与本课或本单元的主要内容联系紧密,从多个不同的视角和维度体现其人文主题与思想。总体上中小学语文教科书对民族英雄形象的塑造方式较为多元,以选文系统与助读系统为主要载体。

2.民族英雄形象以分散嵌入的方式编入学习单元

语文教科书在结构体系的设计上采用“人文主题”与“语文素养”双线组元的结构方式,对反映民族英雄形象的选文进行结构分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出其在语文教科书中的渗透情况。根据统计分析,几乎没有课文被编入“民族英雄”或与其相似的主题构成的学习单元,而大部分课文被分散嵌入不同的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的单元中。纵观中小学教育阶段,教科书尚未以集中的方式构建民族英雄的形象,而是侧重于在不同的人文主题下以穿插的方式呈现。

三、思考与建议

(一)尝试民族英雄形象的单元编排,促进“三种文化”的融会贯通

民族英雄形象作为对学生进行文化认同教育的主要载体,已成为重要的教育资源被引入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然而,从具体的编排方式进行考察,教科书中几乎没有设置“民族英雄”及其相关主题的学习单元。当前的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更多以单一的文化形态为人文主题设置相应的学习单元,较少地考虑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间的关系。编排以“民族英雄”为人文主题的学习单元恰好能够以具象的方式呈现“三种文化”之间的融会贯通。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是提升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而切实提升对中华文化的认同首先需要加强学生在认知层面的认识。根据“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涵的教材分析框架”[6],在认知层面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不仅需要理解与感受“三种文化”的内涵,而且还需要认识“三种文化”之间的联系。

一般来说,“三种文化”存在着两种基本关系:一是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出发,走向和促成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二是从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出发总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7]民族英雄形象作为富有时代性与民族性的特殊文化符号,能够以鲜明的、具体化的形象向学生展示中华文化。若能在同一个单元中构建具有不同时代特色的民族英雄形象,则不仅能够让学生感受其各自背后的文化内涵与优秀品质,而且还能够让学生自主地挖掘不同时代语境下民族英雄所反映的文化形态之间的联系,从而让学生从“三种文化”发展视角进一步提升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二)融入当代民族英雄形象的建构,呈现多元的民族英雄形象品格

从对民族英雄形象所反映的文化形态的统计分析可知,反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民族英雄形象数量较少。追溯其原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在新时代的衍生与延续,仍在不断地发展与创造中,而只有经过积累与沉淀的作品才能被选入语文教科书中,因此当前语文教科书中反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民族英雄形象较少。随着年段的上升,反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形态的民族英雄形象的比例在不断增加,如高中语文教科书中塑造了袁隆平、钟扬、屠呦呦和张秉贵等当代科学家与劳动模范的形象,其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与劳动观念等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不仅增强了青少年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感,而且还增强了民族英雄形象的可模仿性,能够进一步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筑。[8]由此可见,高中语文教科书中对当代民族英雄形象的塑造为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科书提供了富有价值意义的参考。义务教育阶段尤其是小学阶段,是一个人系统地接受教育的初始阶段,同时也是十分重要的文化启蒙阶段。[9]因此,在语文教科书中适当融入并着力提升反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英雄形象比例能够让学生在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的基础上初步感受中华文化在当下时代中的持续发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之中。

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科书作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课程实施的载体,体现着国家意志、民族精神、传统文化和学科发展水平,是提升文化自信、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工具。本文从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民族英雄形象的建构入手,结合实证研究的方法考察了教科书中民族英雄形象所反映的文化形态,可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渗透情况,且在不同的学段呈现差异化的特征。这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在此基础上若能进一步增加反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当代民族英雄形象的比例,则更能引导学生感悟中华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与意义,将学生对中华文化的思考提升至传承与创新的新高度。以选文系统为主的课文编排特点有利于塑造出较为具体、鲜明、丰满的民族英雄形象,然而以民族英雄形象为主题的单元编排形式尚未在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呈现。民族英雄形象应作为“三种文化”之间联系的具体承载意象,以单元编排的方式嵌入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在今后的研究中,将进一步深入探究教科书中民族英雄形象的教学策略,并结合实地调研探究民族英雄形象对于提升文化认同感、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1]袁硕,周梦圆.以统编语文教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特征、机理与路径[J].民族教育研究,2021,32(2):24.

[2]刘月娇.中国近现代民族英雄人物教学研究[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21:11.

[3]王陆正,赵岩.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中华文化认同”:内容呈现与教学路径[J].民族教育研究,2021,32(2):36.

[4]李維武.中国文化的古今变化及其联系: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系的思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37(5):115-121.

[5]同[1]29.

[6]同[1]26.

[7]同[4].

[8]吴宇玲.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书写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当代意义[J].教育观察,2020,9(23):3-5.

[9]陈先云.文道统一原则在小学语文教科书选文中的具体运用[J].课程·教材·教法,2021,41(4):73-80.

猜你喜欢

文化认同
论社区档案参与社会记忆构建的作用及路径
文化认同视野下太极拳的育人之道
论黎族题材小说中的自然意象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海外新华侨华人社团与国家“软实力”建设研究
基于文化共生视域的民族教育发展路径
《外婆的日用家当》中的文化身份认同问题
试论香港电影中的“九七情结”
文化认同对京津冀地区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影响分析
文化认同视角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