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环保服务机制措施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3-08-06黄慧诚周念
黄慧诚?周念
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广东省生态环境厅按照“重实践”要求,紧紧锚定“实干担当促进发展”的目标任务,积极适应高质量发展需要,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保护优化、引领、倒逼作用,有效增强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蕴。
强化政策支撑,健全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制度机制
着眼推动高质量发展需求,不断健全完善生态环境服务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制度机制,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政策支撑。
建立助推高质量发展“1+3+N”环保举措。紧跟省委、省政府制造业强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等部署安排,制定《关于加强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广东省高质量建设制造强省生态环境保护引导支持措施》《广东省促进产业有序梯度转移生态环境保护支持措施》以及“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措施、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生态环保政策措施等,从强化环境要素保障、优化产业布局、促全省进产业绿色发展等方面服务推动高质量发展。
建立支持产业转移项目“总量跟着项目走”机制。加大省级统筹协调力度,把有限的环境总量指标向产业承接地优质的园区、平台和工业项目集聚。对于粤东西北地区产业转移项目所需的总量指标,优先来源于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形成的减排量,由项目转入地提请厅机关协调解决。支持各地开展排污权交易试点,鼓励企业之间通过交易获得建設项目所需污染物排放指标,积极解决总量指标来源有限问题。
建立危险废物跨省转移审批“白名单”制度。积极与广西等相关省区生态环境部门协调沟通,签订跨省转移“白名单”协议。根据企业环境信用记录和环境风险可控程度等,确定若干个危险废物经营单位及可接收的危险废物类别代码、数量列入“白名单”。在办理危险废物跨省转移时,对纳入“白名单”的情形,两省(区)无需发商榷函,直接予以审批,审批时间由原来的20个工作日压缩至7个工作日。此举不仅节省了社会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也刺激促进了企业、行业高质量发展。
优化环评服务,积极推进重大项目落地落实
积极服务重大项目环评,优化措施举措,疏通堵点淤点,加快推进重大项目落地落实。
主动作为提速度。省生态环境厅积极参加省重大项目并联审批驻京跟进审批组工作,持续做好省重大项目并联审批工作专班工作,建立省、市两级2023年度重大项目环评服务台账,专人定期调度,做好指导服务。在重大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提前介入,积极指导、全程跟进保障环评文件质量,最大程度节省环评编制和审批时间。扣除公示、技术评估时间,目前已将报告书、报告表承诺审批时间由法定时限的60日、30日分别压减至15个和7个工作日。今年1至4月,全省已审批3501个项目环评,涉及投资总额约5759亿元,其中厅长专题会已审批64个项目环评,涉及投资总额约1005亿元。
勇于担当疏梗阻。为贯彻落实电力供应安全保障任务,“面对面”指导大唐潮州电厂通过现有机组优化提效形成氮氧化物可替代总量指标,顺利解决环评审批主要制约因素,为项目环评顺利获批奠定良好基础。为确保南沙至珠海(中山)城际(万顷沙-兴中段)项目(总投资约300亿元)按计划开工建设,开辟审批绿色通道,实行“容缺”受理,环评审查与环境敏感区手续办理同步并行,跑出审批“加速度”,受理后1个工作日内(不含技术评估、公示期)即予批复环评。中科院拟在惠州建设某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总投资约30亿元),其环境影响报告书虽然已过5年但设计不断优化,本着求真务实、科学严谨的态度,积极向生态环境部请示沟通,争取支持,简化手续,尽快推动项目建设进展。
科学统筹增质效。为推进现代化海洋牧场海水养殖项目建设,省生态环境厅对已开展规划环评影响评价的规划内的海洋牧场项目,依法简化环评文件内容;对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较小、用海面积300亩以下的海洋牧场项目豁免环评。探索区域性连片多个海洋牧场项目实施一体化联动、一体化环评、一体化研究提出环境保护要求。
三、深化指导帮扶,及时回应解决企业环境服务诉求
聚焦企业发展对环境服务提出的诉求,主动对接服务,拓展方法手段,有效满足企业发展壮大需要。
积极开展“高质量发展服务年”活动。由厅领导带队组成帮扶小组,主动对接服务重点企业,了解企业对环境保护政策及治理技术等需求,依法依规协调推进新改扩建项目环评审批、污染物排放指标总量替代等企业关注的重点难点问题。
积极推进企业绿色低碳转型。进一步扩大碳交易控排行业范围,降低控排企业门槛,将陶瓷、纺织、数据中心、交通等行业领域纳入广东碳交易市场,助力重点行业“双碳目标”实现。截至今年4月,全省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2.16亿吨,累计成交金额57.42亿元,均居全国区域碳市场首位。
积极赋能环保产业高效发展。2019至2021年广东省环保业务营业收入连续三年位居全国第一。为进一步做强做优广东省环保产业,打造成为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新高地,在分管副省长指导下,省生态环境厅组织开展专题调研,坚持“政策、市场、金融、科技、数字、人才”六大赋能,着力培育一批专业化骨干企业、扶持一批专特优精中小企业。
积极夯实环保领域科技支撑。完成省部共建平台——粤港澳生态环境科学中心登记注册手续,推动进入实体化建设运作新阶段。组织“臭氧污染防控”“感潮河流溶解氧”等区域环境难题研究,布局新污染物风险评估与管控实验室等“4+2+3”实验室体系,开展基础研究与核心关键技术攻关,突出产学研成果转化。推广应用“三线一单”平台,投资商在项目拟建阶段,就可以分析预判项目建设与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的符合性,目前社会访问量已超过15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