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好书:润心田 启智慧 重开发

2023-08-06天津市河东区天铁第一小学李艳霞

天津教育 2023年16期
关键词:冰心好书国学

■天津市河东区天铁第一小学 李艳霞

古语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立成鄄鄂。”意思是阅读了大量的书籍,行走了许多地方,心中装得下千山万壑的时候,就不会再去计较生活中、工作中的一些小事,人生自然描绘出一幅多彩画卷。古今中外,也有很多因为读书获得人生真谛,实现人生价值的生动例证,让我们更了解了阅读的意义。但是对于现在的中小学生来说,学校各门功课的学习占去了大部分时间,加之中小学阶段的孩子们正处于身心发育关键时期,孩子们要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体育锻炼以及必要的社交活动,阅读时间就变得有限了。怎样让这有限的阅读时间得以高效利用,读“好书”,就成了一个关键性问题。

一、读好书:国学经典相伴,传统文化沁润心田

什么是好书?好书一般有两种:一种是让人沉浸其中受到感动的书,一种是能够引发思考的书。

事实证明,古今名著经典作品,只要你看进去,就会发现,它们中大部分都是这种能够让人阅读的时候全身心投入,读过之后又能跳出来引发思考的作品。而且这种阅读带来的思考与心灵震撼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在经典面前,我们不是被动地去看一本书,而是自己真正看进去了一本书。

宰相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大家应该是耳熟能详的。在北宋建立前后,不论是“陈桥兵变”的开国大事件,还是“杯酒释兵权”筑牢政权的巧计谋,赵普的聪明智慧、深谋远虑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所参与制订的国家重要政策,更是一直影响着宋朝三百年的国运民生。赵普一生读书不多,但喜欢反复读《论语》,把一本书背得滚瓜烂熟。有人戏称他以半部《论语》治天下,他也毫不讳言自己曾以半部《论语》辅佐宋太祖定天下,而后又以半部《论语》辅佐宋太宗治太平。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像一条奔腾不息的大河,把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的智慧传承至今,从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中,我们看到国学经典的力量。新时期,如何让孩子们接触国学经典,喜爱国学经典,学校的导向作用不容忽视。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稚气的童音从天铁第一小学的阶梯教室里传出来,回荡在校园。

这是第一小学组织的学校国学诵读比赛活动现场,学校每学期的国学诵读比赛活动都按年级分成若干场次如期举行。会场内气氛热烈,观众席上除观赛班级的学生、老师外,还坐满了学生家长,他们是特地来看孩子们表演的。小选手们天真专注的神情、娴熟流畅地背诵换来了人们阵阵掌声。在小组比赛和集体比赛间隙,主持人精心准备了相关内容的抢答题,对诵读内容作补充,同学们积极参与、场面热烈。孩子笑了,老师笑了,家长笑了,一张张笑脸让初夏的校园暖意融融。

小学阶段,孩子们处在非理解性记忆最佳阶段。诵读国学经典,就是让孩子在这一年龄阶段,通过诵读、熟背经典文化,开发智力,培养健全人格,规范日常学习、生活行为,积累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为孩子的成人成才奠定坚实的基础。正是基于这种理解和认识,天铁一小十余年来一直坚持国学诵读活动,希望学生在国学经典文化的熏染下,逐渐培养起孝心、良心、责任心等优良品质。按照教务工作安排,每天早读、午读及课前两分钟时间,学生们手捧《三字经》《弟子规》《千家诗》等国学经典书籍认真朗诵,陶醉在传统文化优美的语言、和谐的韵律之中。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由于国学经典著作读来朗朗上口,易读易记,不知不觉中,学生完成了由读到背、由背到悟、由悟到行的自我教育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传统道德教育的熏染,心灵得到滋养和净化。

二、读好书:近现代名家名品启迪智慧

近现代作家作品中也有不少启迪智慧、荡涤心灵,引领人明辨是非、襟怀坦荡,追求至诚至善境界的佳作,值得推荐给孩子们阅读感悟。不经意间读了《冰心诗文集》,那清丽的语言,隽永的文字,像一叶小舟从天际驶来,唤醒了沉睡的海。读冰心的诗文,那深沉的母爱就像驶入心海的小船犁开繁琐的层浪,唤醒心灵深处对母亲的眷恋与依赖。“在月明的海上,在平静的舟中,在母亲的怀里。”爱,这人类最柔软的情感被冰心赋形于明月轻舟荡漾在心海。

冰心是我国现代著名女作家,正像她的名字一样,她的文章也是一片“冰心”,冰清玉洁,带给读者爱与美的滋养浸润。《繁星》《春水》是两部诗文集,作者以简洁的语言,短小的章节和信手拈来的生活场景描写,创造出一种新的诗歌形式:繁星体。此外,冰心又以通讯的形式创作了《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等脍炙人口的散文作品。无论是诗歌还是散文,其作品都以抒情见长,对母爱对自然的讴歌,对生活哲理的发现是贯穿冰心文学作品的三大主题。尤其是母爱这一主题,更是冰心着力要表现的。一方面,她的诗文写出了对母爱的赞美;另一方面,是对母爱形象的描摹与阐释。字里行间流淌着的深情挚爱,怎能不打动心扉,洗涤心灵,引导我们追求真爱、善行呢?

这就是好书的力量!近现代中外文坛中不乏像冰心先生这样为青少年思想健康成长提供丰富养分的作家作品。鲁迅先生作品中“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无私无畏;老舍先生作品中流露出的“哲人的智慧,孩子的天真”;李叔同先生的艺术作品更是“无数奇珍供世眼,一轮明月耀天心”般的璀璨无暇、深情真挚。至于世界文豪中托尔斯泰、雨果、狄更斯、海明威等著名作家的传世之作,阅读这些优秀作品,也是孩子们成长中应有的世界文化滋养。

三、读好书:离不开语文课程的正确开发和使用

北京大学教授温儒敏先生主持编写统编新版语文教材时,将对整本书的阅读要求编入小学语文教科书,设计了“和大人一起读”“我爱阅读”“快乐读书吧”等栏目,有序安排小学阶段整本书的阅读。

在课程标准“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中推荐阅读的书,有以下四种情况。

第一种是教科书在“快乐读书吧”中提到的书。三年级阅读童话和寓言,有《安徒生童话》《稻草人》《格林童话》《中国古代寓言》《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等;四年级阅读神话和科普读物,有《中国古代神话》《希腊神话故事》《世界神话传说》《十万个为什么》《看看我们的地球》《灰尘的旅行》《人类起源的演化过程》等;五年级阅读民间故事和中国古典四大名著,有《中国民间故事》《列那狐的故事》《非洲民间故事》《欧洲民间故事》《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六年级阅读儿童小说和外国名著,有《童年》《爱的教育》《小英雄雨来》《鲁滨逊漂流记》《骑鹅旅行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爱丽丝漫游奇境》等。

第二种是教科书里被节选来做课文的那些原著。有长篇著作,如萧红的《呼兰河传》(教材节选《火烧云》《祖父的园子》)、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教材节选《他像一棵挺脱的树》)、方志敏烈士《可爱的中国》(教材节选《清贫》)等;除长篇名著外还有作品集或系列故事集,如宗介华同名散文集《带刺的朋友》(教材节选《带刺的朋友》)、鲁迅的散文集《野草》(教材节选《好的故事》)、冯骥才的短篇小说集《俗世奇人》(教材节选《刷子李》)、铁凝的短篇小说集《夜路》(教材节选《盼》)等;有中篇小说,如鲁迅的中篇小说《故乡》(教材节选《少年闰土》)等。

第三种是课后“阅读链接”“资料袋”等栏目提到的书。如六年级课文《穷人》课后“资料袋”中提到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传记作品《三作家》;《好的故事》课后“阅读链接”中提到冯雪峰的《论〈野草〉》、李何林的《鲁迅〈野草〉注解》等。

第四种是课程标准“附录2”推荐(未被教科书提及)的书目。如《朝花夕拾》《革命烈士诗抄》,儒勒·凡尔纳的系列科幻小说,成语故事,各类历史、文化读物及传记,以及介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常识的普及性读物等。

以上四类书目,只有“快乐读书吧”中以“你读过吗”为要求的书是学生必读书目,其他以“相信你可以读更多”的书为要求的均是选读书目。虽然如此,这个阅读量已经远远超过课程标准规定的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的下限。

不难看出,统编版语文教材为中小学生提供了更明确的阅读方向和更开阔的阅读空间。读书只求量的“多”,是不合时宜的;还要求质的“精”,好书不厌百遍读,尤其是语文课标为我们推荐的以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为代表的古今中外名家名篇更是需要花时间细读。在阅读中思考,在阅读中感悟,在阅读中成长,有好书相伴,我们的孩子才能学以致用,行以致远。

猜你喜欢

冰心好书国学
推荐一本好书
“垂”改成“掉”,好不好?
吹泡泡
迎“春”冰心
好书共享
母亲
《寄小读者》
好书推荐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