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眼视觉训练在间歇性外斜视患儿术后双眼视功能重建中的应用效果
2023-08-05黄紫燕郑巍王婉珠倪连红通信作者
黄紫燕,郑巍,王婉珠,倪连红(通信作者)
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一〇医院 (福建泉州 362000)
间歇性外斜视是一种在儿童及青少年人群中发病率较高的眼科疾病。随着年龄增长,患儿的眼球调节集合功能慢慢减弱,间歇性外斜视次数会逐渐增加,若彻底失去代偿能力,最终则可发展为恒定外斜视[1]。目前,间歇性外斜视的治疗方式主要包括非手术矫正及手术矫正治疗。有研究表明,手术矫正治疗可有效促进间歇性外斜视患儿双眼视功能恢复,但由于其年龄较小,视觉功能正处于发育期,立体视觉尚未发育健全,因此,十分必要在手术治疗后开展双眼视觉功能重建训练[2-3]。基于此,本研究探讨双眼视觉训练在间歇性外斜视患儿术后双眼视功能重建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 年1 月至2022 年8 月我院收治的112 例符合手术治疗指征的间歇性外斜视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56 例。对照组男30 例,女26 例;年龄4~10 岁,平均(6.37±2.06)岁;病程1~17 个月,平均(10.31±3.47)个月;患侧,左眼25 例,右眼31 例;术前斜视度数-28△~-75△,平均(-56.01±7.24)△;术前最佳矫正视力0.30~0.41 LogMAR,平均(0.37±0.05)LogMAR。试验组男29 例,女27 例;年龄4~11 岁,平均(6.24±2.03)岁;病程1~19 个月,平均(10.38±3.35)个月;患侧,左眼27 例,右眼29 例;术前斜视度数-26△~-76△,平均(-56.13±7.20)△;术前最佳矫正视力0.31~0.43 LogMAR,平均(0.35±0.06)LogMAR。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获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儿家属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符合间歇性外斜视相关诊断标准[4];单眼患病;视网膜对应关系正常;临床资料齐全;治疗依从性良好;术后可配合临床复查。排除标准:合并其他眼科疾病;合并手术治疗禁忌证;高度散光或近视;合并垂直斜视;既往有内眼手术史;合并全身感染性疾病;年龄>18 岁;无法配合术后训练;合并精神类疾病。
1.2 方法
两组术前均先行眼部检查,检查结束后再行三棱镜加遮盖法检查,常规散瞳,药物为阿托品(沈阳兴齐眼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5546,规格:0.5 mg∶1 ml×10 支),同时展开屈光矫正治疗,治疗时间至少3 个月,待患儿斜视度数稳定后再开展斜视矫正术治疗。两组手术治疗工作均由同一组医务人员负责,具体手术方法如下:手术眼外肌根据患儿的斜视角度及双眼视力等决定,同时按照视近及视远分别获取三棱镜度数设计标准,斜视度不超过40△的患儿选择双眼外直肌后徙术,40△~60△的患儿在非主导眼外直肌后徙的基础上进行内直肌折叠术治疗,斜视度在60△以上患儿可在双眼外直肌后徙的基础上行内直肌折叠术治疗,若依旧留存外斜度数,可再考虑开展主导眼内直肌折叠术治疗,治疗结束后双眼包扎24 h,同时做好术后抗生素预防感染治疗工作,并且根据患儿具体情况选择皮质类固醇滴眼液点眼。
对照组术后不进行双眼视觉训练。试验组术后进行双眼视觉训练:训练所用仪器为智能化同视机(北京同明眼科仪器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型号TY-TS),Ⅰ、Ⅱ、Ⅲ级视功能检查及训练分别选择狮笼画片(H1.5°,V7.5°)、猫蝶画片(H8°,V711.5°)、桶形画片(H11.5°,V8.5°);对于无Ⅰ级视功能的患儿,医务人员可安排其先开展同视机闪烁法刺激脱抑制治疗,治疗结束后再通过房车画片(H11.5°,V7.5°)开展双眼视觉训练,若结束训练后患儿达到Ⅰ级功能则表示其完成脱抑制治疗,反之则需再次开展同视机闪烁刺激治疗;融合训练均通过猫蝶融合画片进行,训练方法可以选择4 种(分离和结合训练法、侧方移动训练法、捕捉训练法、辅辏训练法),每次训练时间控制在20 min 左右,在斜视矫正术后1 周开展训练,每天训练1 次,7 d 为1 个疗程,1 个疗程结束后休息1 周再进行下1 个疗程,需坚持训练3 个月。
1.3 观察指标
(1)视功能:比较两组术后1 周、3 个月的同时视功能、融合功能及立体视。(2)斜视情况:比较两组术前、术后3 个月斜视度数≤30△及>30△的情况。(3)眼位情况:比较两组术后3 个月正位、欠矫、过矫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2.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视功能
术后1 周,两组同时视功能、融合功能及立体视占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个月,试验组同时视功能、融合功能及立体视占比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术后1 周、3 个月视功能比较[例(%)]
2.2 斜视情况
术前,两组斜视度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个月,试验组斜视度数≤30△占比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术前及术后3 个月斜视情况比较[例(%)]
2.3 眼位情况
术后3 个月,试验组正位占比高于对照组,欠矫、过矫占比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术后3 个月眼位情况比较[例(%)]
3 讨论
间歇性外斜视是一种常见儿童眼科疾病。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间歇性外斜视在我国儿童中的发病率约为3.9%,是导致儿童双眼视觉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5]。间歇性外斜视的具体发病原因尚未完全明确,多数研究认为与外展和集合功能的平衡失调、早产及胎前不良环境等存在一定相关性[6]。手术为间歇性外斜视的常用疗法,能够帮助患儿有效矫正眼位[7]。但有研究表明,单一手术治疗具有较高复发率,为进一步促进患儿术后双眼视觉功能恢复,需加强术后双眼视觉功能训练[8]。
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3 个月,试验组同时视功能、融合功能及立体视占比均高于对照组,斜视度数≤30△占比高于对照组,>30△占比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对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患儿术后开展双眼视觉训练,不仅有利于重建视功能,还可降低斜视度数。这主要是由于双眼视觉训练能够以脱抑制刺激的方式帮助患儿双眼产生视知觉,以达到加快视觉功能发育的目的,同时再以特定的视觉刺激及视觉学习等方式激活患儿大脑神经信号通路,利于促进患儿双眼视功能恢复[9]。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试验组正位占比高于对照组,欠矫、过矫占比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双眼视觉训练更有利于预防并减少术后眼位回退情况的发生。蒋洁[10]的研究指出,双眼视觉训练不仅可有效纠正异常视网膜对应关系,还可有效增强融合力,更大限度降低眼位回退率。本研究结果与其类似,进一步证实双眼视觉训练在行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患儿治疗中的良好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双眼视觉训练在间歇性外斜视患儿术后双眼视功能重建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不仅可改善视功能、斜视情况,还可降低眼位回退的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