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河上游水源涵养林区典型支流水质变化
2023-08-05曾辉
曾 辉
(辽宁省林业发展服务中心,辽宁 沈阳 110031)
河流生态系统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地球生物圈的物质循环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水质是河流生态系统的重要指标,尤其是河流上游源头区的水质好坏对于下游生活用水、农业灌溉、工业用水等有着重要的意义,河流的水量主要来源于上游的低级河流(一、二级支流),这些支流占据着广泛的河流流域面积,是影响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的主要原因。然而,河流上游集水区的植被类型、森林覆盖率、森林经营水平等影响着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与安全,通常低级河流分布在源头的水源涵养林区,有大面积的森林植被覆盖,河流具有较高的养分转化及截获能力,而较高级河流的养分转化及截获能力相对较低,同时由于集水区内除了水源涵养林分布之外,还包括大面积的农田和部分村庄,其面源污染程度也相应增加,对河流水质影响较大。因而,分析不同等级河流水质指标的变化规律,阐明影响河流水质的关键因子,对于改善河流水质和防控污染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浑河上游是大伙房水库的重要水源地(占大伙房水库入库水量的近52.7%),流域内分布着大面积的森林(清原县的森林覆盖率为71.92%)、农田及小城镇等。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虽然上游河流汇水区内的土地开发利用比较频繁,点、面源污染现象普遍,河流水质不稳定。但在全面实施天然林保护、水源涵养林工程等背景下,现有森林的水源涵养、水土保持与河流自净能力略有提升。本文通过分析浑河上游水源涵养林区不同等级河流的水质变化规律,为流域水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为上游地区的水源涵养林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1 研究区概况
1.1 研究区位置
浑河上游主要位于清原满族自治县(N41°47′52″~42°28′25″,E124°20′06″~125°28′58″),研究河流为流经湾甸子镇、大苏河乡、清原镇、北三家的红河、大苏河、英额河及上游的典型支流。
1.2 地形、地貌、土壤和水文
浑河上游属于长白山余脉西南延续部分,自然形成低山、丘陵为主的地貌,土壤以棕壤为主(占80%),浑河发源于清原县湾甸子镇的“滚马岭”,流经大苏河乡、清原镇、北三家、南口前、红透山5个乡镇,在清原县的北杂木入大伙房水库,流程126.39公里。浑河水系发达,北口前水文以上有大小支流219条,其中5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有16条。
1.3 气候条件
浑河上游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受东亚季风和地形的影响,蒸发量较大,四季分明,夏季凉爽多雨,冬季寒冷漫长,春秋两季较短。年平均温度5.2℃,月平均气温最高28.7℃,最低-20.5℃,日最高极端气温36.9℃(1951年),最低极端气温-39.5℃(1987年),无霜期120~139天。降雨量季节变化非常明显,主要集中在夏季,约占全年降雨量的47%。年平均降水量826.8毫米,日最大降水量185.4毫米。降雨日数历年平均为100天,最多为115天,最少为78天。年平均降雪日数24天,最多为31天,最少为15天,一次最大积雪深度为260毫米。
1.4 植被
浑河上游主要植被类型为森林(森林覆盖率为71.92%)。主要林型有,蒙古栎林、蒙古栎与其他阔叶树种混交林、无明显主要树种的阔叶混交林(杂木林)、杨桦林、胡桃楸、水曲柳、黄波椤等三大硬阔树种及其伴生树种稠李、香杨、暴马丁香、卫矛、山梅花等形成的硬阔混交林;灌木主要有榛子、卫矛、胡枝子等;草本有苫房草、败酱、龙胆草、大叶芹、落新妇、毛莨、细辛幌子等。人工植被主要有落叶松、红松、油松、樟子松和赤松人工针叶林等。
2 研究方法
2.1 河流等级划分
本研究将浑河上游汇水区内的最原始小溪定义为一级支流,一级支流与一级支流相交汇后形成二级支流,二级支流与二级支流相交汇后形成三级支流,依次类推划分为四、五级支流。本研究中一、二、三级支流均为森林植被覆盖的小支流,集水区内分布着大面积的水源涵养林,而四级支流为红河与大苏河交汇处以下,五级支流为红河与英额河的交汇处以下,四、五级支流的集水区内除分布有水源涵养林外,还包括一定面积的农田和村庄等。
2.2 取样方法
野外采样时间为2 0 2 1 年7~10月,在每月的中旬,选择前3天无降水的天气晴朗日,在浑河上游的红河与英额河交汇处(五级支流)、红河与大苏河交汇(四级支流),以及大苏河上游的一、二、三级支流设置采样点。在采样点断面的主流线上设一条取样垂线,不论河水深浅,只在一条垂线上的一个点取样,对于前三级支流的取样点应在水面下0.2米处,距河底不应小于0.2米;而对于河道较宽的四级、五级支流,取样点距水面不应小于0.3米,距河底也不小于0.3米。用1升洁净的聚乙烯瓶在水下0.2米处采集水样,在水样采集过程中考虑到下水采样所带来的河水搅动影响,一般在下水后稍等片刻,并于采样者的上游位置采样。
2.3 分析方法
利用便携式水质分析仪现场记录pH、电导率、浊度和溶解氧等。收集各采样点水样在4℃条件下保存,尽快带回实验室,利用流动分析仪开展和N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等级支流水体的pH
浑河上游不同级别支流水体的p H 均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国家标准。在7、8月,不同等级支流水体中pH随支流级别增加而增加,但在9、10月,明显随支流级别增加而下降(图1)。在同一级别支流内,7、8月的水体pH均低于9、10月。
图1 不同等级支流水体的pH
3.2 不同等级支流水体的电导率
电导率指水中离子的导电能力,即表征水体中所有离子的总量大小。不同等级支流水体中的电导率随支流级别与季节的增加而增加(图2),五级支流的电导率最高,表明此处河水中的污染较多;除9、10月四、五级支流的电导率较低外,其他不同月份各级支流河水电导率差异不明显。
图2 不同等级支流水体的电导率
3.3 不同等级支流水体的浊度
浊度为水体的混浊程度,由水中含有微量不溶性悬浮物质、胶体物质所组成。不同等级支流水体浊度表现为7、8月高于9、10月(图3),同时前四级支流中,一级支流水体浊度高于二、三、四级,而五级支流水体的浊度表现为最高。
图3 不同等级支流水体的浊度
3.4 不同等级支流水体的溶解氧
溶解氧是指溶解于水中的氧含量,是影响水体净化的重要因素之一。水体中较高的溶解氧有利于对各类污染物的降解,反之,水体中污染物降解相对缓慢。不同时间、不同支流水体中的溶解氧差异较大,其中7月,一、二、三级支流水体的溶解氧达到地表水Ⅰ类水质标准,但四、五级支流水体的溶解氧介于Ⅲ~Ⅳ类水质标准之间;8、9、10月,一、二、三级支流水体的溶解氧相对稳定,均为Ⅱ~Ⅲ类水质标准,但8、9月,四、五级支流溶解氧略有下降,而10月则恢复到地表水Ⅰ类水质标准(图4)。
图4 不同等级支流水体的溶解氧
3.5 不同等级支流水体的铵态氮
水体中的铵态氮含量随支流等级的增加而增加,但7、8月各支流水体铵态氮含量均普遍高于9、10月;低级支流(一、二、三级)水体中的铵态氮含量均达到地表水Ⅰ类水质标准,四、五级支流水体中的铵态氮均达到地表水Ⅱ类水质标准(图5)。
图5 不同等级支流水体的铵态氮
3.6 不同等级支流水体的硝态氮
不同月份一级支流水体硝态氮含量均最低,前三级支流水体硝态氮含量随支流等级的增加而上升;但四、五级支流水体硝态氮含量低于二、三级支流,而10月各支流水体硝态氮含量随支流级别增加而增加(图6)。
图6 不同等级支流水体的硝态氮
4 结论与讨论
浑河上游水源涵养林区河流水体的水质指标因支流等级、季节不同而有所区别。不同等级支流水体的pH均符合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9、10月,由于雨季影响导致低级支流的水体pH上升,但随支流等级增加,水体中的pH逐步趋于平衡;一至四级支流水体的电导率基本一致,但五级支流水体的电导率显著提升,可能五级支流水体的浊度较高直接相关;一至四级支流水体的浊度随支流级别增加而下降,但五级支流水体的浊度最高(10月除外),主要是由低级支流汇聚导致不溶性悬浮物质的累积所致;除7月的四、五级支流水体溶解氧较低外,其他月份、各级支流水体的溶解氧均达Ⅲ类水质标准以上;7、8月各支流水体铵态氮含量均高于9、10月,但各支流水体的铵态氮含量均达到地表水Ⅱ类水质标准以上;前三级支流水体硝态氮含量随支流等级的增加而上升,而四、五级支流水体硝态氮含量低于二、三级支流。不同等级支流的水质指标随季节变化较大,可能与降雨后河流中的物质循环相关,同时上游地区的面源污染也是影响水体各指标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