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发展阶段乡村人才培育 利用与发展研究

2023-08-05郝奥亚李雅蓉姚慧敏张艾迪

现代农村科技 2023年6期
关键词:人才农村发展

郝奥亚 李雅蓉 林 敏 姚慧敏 张艾迪

(1 雅安市雨城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四川 雅安 625000; 2 雅安市雨城区畜牧渔业发展中心 四川 雅安625000; 3 雅安市雨城区农业农村综合开发中心 四川 雅安 625000)

1 研究背景

在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引导下,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两大战略在历史交汇中协同推进,乡村人才作为农村发展的重要主体之一贯穿始终,脱贫攻坚需要人才的带动,乡村振兴亦需要人才引领。不论是脱贫攻坚,还是乡村振兴,乡村人才都是农业要素投入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在实践中受主客观因素影响,人才“留不住、引不来、用不好、培养难”等现实问题普遍存在,导致农村地区高素质、高层次农业人力资源短缺,农村人才梯队存在断层,农业发展后劲不足,严重影响农村的长远发展。在这一特殊背景下,聚焦乡村人才培育、利用与发展,对进一步实现人才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意义重大。

2 乡村人才培育 利用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地域经济差异影响,基层人才流失严重。受地理位置、资源禀赋、投资力度等多重因素共同影响,各地农村的发育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乡村人才从个人发展角度考虑,更容易选择从经济欠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农村发展面临迫切需要人才但吸引力不足,以及基层人才流失严重的挑战。一方面,对于本土人才而言,农村以农业生产为主,相较于工业和服务业劳动报酬较低,加之城市的“虹吸效应”提供了发展机会,更多的农村年轻人更趋向于选择到经济发达的城镇打工,基层人才队伍老龄化问题逐渐凸显。另一方面,对于外来引进人才而言,在人才振兴大背景下,地方政府出台了“招才引智”“招商引资”等相关政策正向激励人才“逆向流动”,但由于政策红利释放时间短,外地人才在缺乏资源、人脉的基础上很难融入农村社会的“差序格局”,难以长期扎根农村,存在流失风险。

2.2 人才培育投入不足,能力提升效果欠佳。培养优秀的乡村人才是推动乡村振兴的有效措施。从现有的乡村人才类别来看,乡村人才大致分为管理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管理型的乡村人才主要以政府选拔的基层党政干部人才队伍和到农村创业的企业家为主。技术型的乡村人才主要是掌握农业行业专有技能的从业者,以农村实用人才为主。对于管理型乡村人才的培育,政府一般通过财政提供支持、集中组织培训、提供晋升渠道等方式对人才全面提升。对于技术型乡村人才的培育,政府一般通过财政提供补贴、提供农技服务培训、提供农业农村项目支持等方式提升人才技能。从实践来看,对乡村人才的培育以政府主导为主,受地方政府财力的限制,在资金投入、政策优惠、培训服务等方面的培育存在投入不足的普遍现象,主要表现在“短平快”培育项目的扶持多,而对持续性的综合能力提升投入较少。

2.3 管理存在短视思维,注重使用忽视培养。在新的发展阶段,农村人才的管理依旧沿用传统的“能者多劳”基层用人导向,并没有正确处理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对乡村人才“注重使用、忽视培养”倾向明显。究其原因,一是农村基层乡村人才骨干稀缺,自身“造血”功能又不足,对于输入型乡村人才多委以重任,一人多岗,角色定位模糊。二是农村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拥有实用型技术的乡村人才以中老年为主,而大多“农本意识”淡化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并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和学习农业技术,无法形成乡村人才梯队。三是乡村人才培养观念陈旧,在传统的农村人才培养方式上,多以传帮带式的实操性交流培养为主,并没有系统化、规范化的对人才进行综合能力培训提升。

2.4 工作信息的不对称,人岗难以精准适配。就目前乡村人才在农村基层的实践情况来看,信息技术与基层工作并未深度融合,尚有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发生。乡村人才在服务农村的过程中,工作信息不对称情况主要是乡村人才与基层政府的工作信息不对称。表现为:基层政府能通过信息传输和收集掌握最新的政策更新情况以及当前乡村人才信息总体情况,而乡村人才是农村工作的实际执行者和实践者,缺乏对工作内容、工作领域以及工作范围的选择权。作为供给侧的基层政府充分了解农村社会的人才需求类别,而作为需求侧的乡村人才将自身专长、成长目标、职业规划等因素综合考量,很难在原有岗位上完全精准地将个人需求与农村社会需求有效对接,人岗难以长久适配,造成职业认同感降低,人才流失风险加剧。

2.5 缺乏分类激励措施,内生动力难以激发。在乡村人才的使用过程中,不仅要结合人才的自身特长对其进行培养,还需要定制相关的人才激励政策,激发人才的内生动力,提高乡村人才在乡村振兴实践中的成就感和参与感。现阶段,政府对乡村人才的激励集中体现在项目支持、财政补贴、税收减免、荣誉奖励等方面。然而,根据环境的改变和乡村人才在不同时期发展程度下,乡村人才对于激励的需求会产生不同,同一激励方式并非对所有人才以及人才的不同发展阶段都具有相同的效果。在乡村振兴工作中,不仅要为各类乡村人才提供与贡献相匹配的薪酬和福利,还要为其提供相应的发展机会和精神激励。现阶段,部分政府虽然制定了与乡村人才相关的评价激励机制,但对乡村人才的界定模糊,缺乏对分类分层差异化激励措施,难以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主观能动性。

2.6 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个人发展空间受限。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农村为乡村人才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在个人发展方面也存在诸多共性障碍及问题。在客观方面,农村相较于城市,在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劳动力市场、就业机会等方面均有所滞后。现阶段,大部分农村依旧以农业作为主导产业,虽然部分农村在一二三产业融合过程中,改善了部分硬件条件,带动了当地经济,但由于利益协调机制不完善,“精英俘获”的现象仍有发生,乡村人才受益程度不均衡,一定程度上打击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影响人才队伍的整体发展。在主观方面,由于部分乡村人才是外来引进,在农村的资源、人脉等要素持有量上不及本土人才,由于“外地人”和“本地人”的认知偏差,造成外来人才的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不强,劳作积极性下降,且存在人才流失的隐患。

3 新发展阶段人才振兴的对策建议

3.1 政府角度

3.1.1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一是加大对体制内的乡村人才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方面的倾斜力度,打破岗位比例结构限制,扩大基层一线的评聘名额数量,引导人才向基层流动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激发现有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针对体制外乡村人才制定优惠政策,结合政策导向和人才需求,对各类涉农人才量身定制财政补贴政策和项目扶持政策,优化农村一二三产类乡村人才发展环境,组建多领域、跨行业综合性的乡村人才队伍。三是加大财政投入的政策支持力度,改善农村基础环境,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为人才发展提供健康、文明、高效的客观环境。

3.1.2 制定分类激励措施,完善人才管理机制。一是根据乡村人才发展的不同时期需求,设计不同的激励方式。在乡村人才选拔、培育、筛选、成才阶段及时更新评价管理,根据其不同的发展需求,制定资金激励、考核激励、荣誉激励、晋升激励等分类措施,持续更新政策激励红利,激发乡村人才的干事活力。二是根据不同种类的人才,制定不同的激励措施。对不同的管理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给予不同的激励,在薪资福利、项目扶持、职务晋升、职称评定、社会保障、税收减免、培训提升等方面,研究制定激励政策,从而为有效地培养和储备乡村人才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三是根据不同地区,制定不同的分类激励措施。在服务乡村振兴过程中,各类乡村人才下沉基层,更多人才更倾向于选择生活和工作便利程度较高的近郊。为调整人才的分布结构,优化资源的分配,政府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关激励政策,引导人才合理流动。

3.2 社会角度

3.2.1 多元主体参与培养,缓和区域供需矛盾。一是涉农院校参与培养,发挥产教融合优势。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农业类复合型人才出现了市场缺口,涉农院校成为此类人才的重点培养机构。积极鼓励涉农院校扩宽传统的农业学科边界,优化教学内容和方式,在教育中增设涉农实践课程,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参与乡村振兴实践,引导人才流入农村,弥补农村人才缺口。二是企业参与培养,加速人才孵化。通过校企合作、政企合作,企业参与乡村人才培养,为人才开通电子商务、信息技术、产业实践的培训渠道,提升人才的综合能力。三是媒体参与培养,搭建电商平台。新媒体参与培养,不仅能为农村电商类的乡村人才提供专业的培训,也能为农产品输出拓展宣传和推广渠道。

3.2.2 高职院校双向培养,提升人才德技能力。一是支持高职院校开设乡村振兴有关学科的专业课程,培养“三农”人才。在人才振兴的背景下,根据农村市场需求与高职院校的自身优势,增设技术领域、服务领域、营销领域等与乡村振兴密切相关的专业,为农村社会输入人才。二是鼓励高职院校在农村开设“产学研”合作基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根据高职院校、乡村人才、农民的不同分工,发挥农村地区资源优势,在高职院校输出科技成果,加快成果转化的同时培养人才。三是鼓励高职院校对乡村人才提供技术技能再培训机会。高职院校聚集了大量优秀师资,不仅能为乡村人才进行理论知识的培训,还能进行技能实操演练,对于不同的乡村人才的差异化需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提升乡村人才的德技能力。

3.3 个人角度

3.3.1 增强社会融入能力,激发主观能动性。一是加强与村民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建立良好的社会网络。无论是本地乡村人才还是外地乡村人才,都需要在生产生活中增强社会人际良性互动,不仅促进经验交流积累,也为个人增加人脉资源,为自身营造和谐的发展环境。二是消除“本地人”“外地人”的思想隔阂,建立身份认同。培养外地引入的乡村人才的责任感、归属感,培养自信、积极、乐观心态。三是理性评估自我价值,根据自身优势和需求制定相应的职业发展规划。面对既定目标,有效牵引个人选择不同的学习内容和能力提升方式,满足个性化的发展需求。

3.3.2 培养自主学习习惯,提升个人综合能力。一是向他人学习成功经验,通过模仿提升实践能力。运用培训、交流、请教的方式向前辈学习相关经验和工作方法,为自身劳作中遇到的类似问题提供参考,从而提高自身的学习和生产效率。二是学习其他地区先进做法,结合本地特征调整改进。通过跨地区学习和合作,积极学习先进地区的生产经验,结合本地的生产实际,改善和创新自身的工作方式和方法,以此适应乡村振兴发展新要求。三是借助新媒体平台,高效获取知识。利用电脑、手机等终端,快捷地获取外界的新知识、新资讯,打破地域边界的同时化解信息传递的滞后性,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新方法,增强服务创新能力。

猜你喜欢

人才农村发展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人才云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