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需求影响下高校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改革路径探究
2023-08-04◇李珂
◇李 珂
高校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目标是培养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实用型人才。然而,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的服装设计专业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例如,理论与实践环节比例不协调、学生缺少实际操作机会、对行业发展趋势把握不足等。因此,高校应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校企合作、服装设计比赛、艺术展览和文化活动等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依托产业园区开展产教融合,搭建校内外实训平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一、市场需求影响下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现状
(一)服装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近年来,中国纺织品出口额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位,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国和消费国。同时,国内消费者收入增加以及生活方式转变等因素促进了服装类产品消费的快速增长。当前,我国服装行业已经形成一定的产业集群效应,且整体呈现出稳步上升的态势。
(二)高校服装设计专业课程设置情况分析
目前,国内大部分开设服装设计专业的院校均将课程分为理论课和实践课两大模块。其中,理论课主要包括美术基础、色彩构成、图案基础、三大构成等内容,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艺术表现形式和规律;而实践课更加注重学生的技能训练和职业素养的养成,如打版、工艺制作、服饰陈列等环节。此外,一些学校还结合自身优势和地域特色开展有关针织技术、民族手工艺等方面的课程,以期提高学生的综合实力。然而,从总体来看,现有的课程体系仍存在诸多问题。第一,部分院校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忽视了市场需求的导向作用,导致所授知识与市场脱节严重;第二,部分教师缺乏一线工作经验,难以深入把握市场变化动态并及时更新教材教法;第三,由于受到场地设备限制等客观条件制约,很多实验实训项目无法顺利开展。如图1所示,该图是某学院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对实践教学的满意度。由此可见,教学与实践联系情况不佳,导致学生实践能力得不到充分锻炼。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三点建议:一是加大市场调研力度,准确定位目标群体;二是优化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双师”素质;三是丰富课程设置内涵,突出实用性特征。
图1 某学院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对实践教学的满意度
二、市场需求影响下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
教师是推动学校教育发展的关键人物,因此高校应当努力提升他们的能力,为他们提供充足的资源,以便他们能够到最优秀的地方深造,并且有机会投入大量的时间深入探索自己的专业,掌握最前沿的知识,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当今社会的变化。
其一,与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为了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高校应该与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培养一支具有丰富经验、熟练掌握多种技能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为此,应当根据企业的需求,精心挑选合适的企业导师,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构建一支由企业导师与专业教师共同参与的“双师型”师资团队。
其二,定期召开教育研讨会议。定期组织双导师团队召开教育研讨会议,旨在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并结合当前市场对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邀请知名企业的专家参与,以便更好地了解当前企业的发展趋势,从而制定更加精准的培训计划。
其三,建立完备的考核体系。高校应当建立一套完备的考核体系,通过形成性、总结性的评估,全面衡量双导师的教学技能、课程设计水平、科学研究能力等。另外,还要组织一个专门的考核团队,对双导师的工作表现进行综合评估,并且将其得分与双导师的职称、职级、表现相关联,从而有助于激发双导师的积极性,促使他们更好地实现自身的目标。
2.引进高层次人才
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柔性引进一批具有博士学位或者副高以上职称的高端人才,充实教师队伍,改善教师学历结构,提高整体学术水平。高校可以采取“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策略,聘请一些国内外著名学者到校兼职任教,指导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
(二)强化实践教学
1.从职业素养培养角度开展实践课程
在服装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职业素养培养为核心,将实践环节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成长。例如,在课程中加入手工制作、工艺训练、产品研发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基本技能;又如,举办校内设计大赛、成衣发布会等活动,锻炼学生的沟通协调、营销策划等多方面的能力。这些措施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更能够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为他们未来进入社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依托产业园区开展产教融合
高校可依托当地知名企业或产业园区,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开设订单班、冠名班等特色班级,实行“现代学徒制”,实现校企深度合作育人。第一,由企业提供真实项目,包括款式设计、样衣试穿、后期修改等各个环节,让学生全程参与其中,提前适应职场氛围;第二,学生直接对接企业师傅,深入了解企业运营流程及规范要求,快速融入社会;第三,学生在完成学业后即可正式成为企业员工,既解决了就业问题,也缓解了企业用工难题。
3.搭建校内外实训平台
依托校内实验室、校外产业园区、创新创业基地等场所,整合优势资源,搭建集实践教学、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及社会服务四大功能于一体的校内外实训平台。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四个对接”:即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生跟踪反馈与用人单位满意度对接。通过校内外实训平台,有效解决学生实践环节薄弱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另外,鉴于当前部分院校设备不足,高校管理人员应当积极引进先进的设备和教学设施,以满足学校的教学需求。为此,表1列出了需要增加的设备名称和数量。
表1 服装设计专业应增加设备明细
4.开展服装设计技能大赛
高校应该定期开展服装设计比赛,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让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实操技能。具体来说,高校可以通过组织校内选拔赛或参加校外相关赛事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和综合素质。同时还可以通过校企合作来实现产学结合,帮助学生将课堂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产中。另外,学校也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类艺术展览和文化活动,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教学评价的优化
1.建立考评机制
高校应对双导师的教育教学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制度,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重点考查双导师的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确保评价指标体系的客观公正性。同时,还需加强对学生的评价,制定符合本校特点的学生成绩评定办法,将学生的理论考试成绩、实践操作成绩、平时表现等纳入总评成绩,形成全方位、多元化的评价体系。2.完善考核方案
高校应针对不同类型的课程,制定相应的考核方案,明确课程目标、任务、要求,严格执行考核程序,及时公布考核结果,促进师生间的交流互动,推动教学质量持续提高。
其一,重视平时成绩考核,弱化学生临阵磨枪现象。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对于学生平时表现的考查,以此作为评定学生最终成绩的依据之一。与此同时,还需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学生出现临时抱佛脚的行为,比如要求学生必须在指定时间内交齐作业等。其二,采用开卷考试或者提交作品集的形式进行期末考核。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其三,增加阶段性成果展示环节。除了传统的期中期末考试之外,还可以考虑引入阶段性成果展示这一新的考核模式。具体而言,教师在每个学期中给学生布置一项任务,然后经过学生一段时间的独立思考和创作,再由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从而帮助学生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其四,注重实践考核,强调创意思维。在教学评价方面,不能仅仅关注学生是否掌握了某项技术或者技巧,更为重要的是看其是否具备了创造力和想象力。因此,在考核内容上,应该加大对于学生创意思维的考查比例,可以通过举办创意设计大赛、设立专项奖励基金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其五,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教学评估。教学评估不应该仅由教师单方面决定,还应该邀请其他主体如家长、同学、用人单位等加入进来。可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来搭建起一个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教学评估信息平台,利用微信群、QQ 群等社交媒体工具来发布通知、上传资料、分享资源等。这样一来,就可以充分听取多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进而得出更为准确的结论,从而大幅缩短反馈周期,节约人力、物力成本,并且增进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
(四)创新教学模式
1.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在制定课程计划时,应当紧密结合市场需求,科学规划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课时分配比例。除了重视基础理论的讲解,还需增设满足市场需求的实践课程,例如手工制版、服饰造型设计、市场营销等,以此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2.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增强教学效果。可以利用Photoshop、Illustrator 等图像处理软件绘制平面款式图、立体裁剪图等,直观展现各种针法技巧和细节处理手法,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点的印象。此外,还可引入虚拟仿真技术,模拟真实场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独立思考。
3.完善激励机制
高校应该建立健全激励机制,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第一,可以通过学分置换制度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即将学生的选修课成绩折算成相应学分后,按照一定比例兑换成相应的奖学金或者荣誉称号。第二,可以设置创新创业基金,支持学生进行科研训练和创新创业项目申报。第三,可以实行导师负责制,让优秀学生担任学业辅导员或者助教,协助教师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和职业规划工作。这些举措都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力,进一步推动教学改革。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市场需求的变化,高校服装设计专业需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具体来说,高校应该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因材施教;应该加强与行业协会、企业的合作,共建共享优质师资和教学设备;应该丰富教学评价方式,实现多元化评价;应该创新教学模式,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