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自贸港建设背景下高职创新创业教育路径探析
2023-08-04周诗敏
周诗敏
(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海南 海口 571127)
0 引言
近年来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2022届高校毕业生总规模1 076万人[1]。创业对于稳定和扩大就业具有重要意义。政府相关部门实施一系列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举措,高校也不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但是《202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白皮书》显示,全国2021届高职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仅为3.1%。为提升高职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和成功率,创新创业教育任重道远。
2020年6月1日,国务院公布《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支持海南全方位大力度推进改革创新,海南省创新创业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为了响应国家创新创业的号召,海南省高职院校把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摆在了重要位置。但是相较于发达省份,海南省创业教育的开展时间较晚,各院校在实际推行的过程中还存在欠缺,有待进一步完善提高。
本文基于海南省高职院校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报告(以下简称“质量报告”),对高职院校创业状况、特点、存在问题进行系统梳理和探究分析,为把握高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新趋势、探析质量提升路径提供借鉴和参考。
1 海南省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
本文基于海南省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结合海南省14所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状态数据平台及相关第三方评价数据,参考海南省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报,归纳整理数据,进行文本分析。
1.1 海南省高职院校就业创业基本情况
海南省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状况见表1。各高职院校2021届高职毕业生就业率平均值为93.45%,表明高职毕业生就业总体状况较为理想,绝大部分毕业生能落实去向。但毕业生的总体就业率整体呈下降趋势,受疫情影响,近两届毕业生的就业率下降幅度较大,2021届比2017届(94.88%)低1.43个百分点。
表1 海南省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状况统计表 (%)
毕业生的就业包括“受雇工作”“自由职业”“自主创业”“入伍”“读本科”5类,自主创业所占比例远低于受雇工作。其中,海南省2021届高职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为0.68%,比全国低2.42个百分点。2021届高职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相比于往届毕业生有所下降。2018年海南自贸(区)建设稳步推进,引发创业热潮,各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整体呈上升趋势。随着疫情的爆发,自主创业受到一定的影响。此外,专升本扩招也拓宽了毕业生分流渠道。
1.2 海南省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特点
1.2.1 创新创业教育的顶层设计
(1)完善教育工作体系。为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协调和资源整合,部分高职院校建立了专门负责本校创业教育的组织和开展工作的校级组织机构。如,海南科技职业大学成立了创新创业教育学院、指导中心和教研室,组建了创新创业教育导师团和指导委员会;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成立创新创业学院;其他学校均有相关负责创业指导的工作人员。
(2)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海南省高职院校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纳入人才素质培养模式体系。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创设的一年级开设创新创业通识教育课,二年级开展技能培养,三年级进行创业实践与孵化的“三阶递进”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荣获海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校围绕打造众创服务平台、创新创业培训基地、创新创业校园文化三大主要建设任务,有效地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培植。海南职业技术学院以开发一系列课程、开展一系列讲座、培育一系列主题活动、筹划一系列实践项目“四个一”为路径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1.2.2 创新创业平台保障
(1)健全课程体系建设。质量报告中显示,海南省多所高职院校列出了创新创业课程建设情况,大部分院校已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开设了公共必修加选修课程,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其中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院建立了“网络+面授+项目实战”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海南科技职业大学等院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教材编写工作;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加强互联网教学建设,其中《大学生创新创业》获批国家级精品在线共享课程。
(2)开展创新创业培训。海南省高职院校面向创业指导教师以及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针对性地开办创新创业专题培训教育,着力增强其自主创新能力。如海南科技职业大学、海南政法职业学院等学校积极开展SYB创业培训。
(3)举办创新创业活动。为活跃大学生双创氛围,有效培育学生创新精神,海南各高职院校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激发创新创业兴趣(表2)。
表2 海南省部分高职院校学校创新创业类教育活动
1.2.3 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提升
(1)参与创新创业实践项目。搭建学生实训实践与项目训练的双创平台,让学生体验创业过程,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如,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院将课程与项目培育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完成项目初创,积累了数量可观的创新创业项目。三亚中瑞酒店管理职业学院通过专题讲座、实践实习、技能大赛等,形成“志愿者服务+校内运营+综合项目+校外实习”的递进式实践育人模式。
(2)组织指导各项赛事。各高职院校均组织指导学生参加多层级、多样化的各类型大赛,包括“挑战杯”“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美青年创客大赛、海南自贸港创业大赛等,成效显著,荣获多项国家级奖项。
1.2.4 创新创业资源支持
(1)打造创新创业孵化平台。质量报告中多所高校列出创业孵化基地建设情况,包括创业孵化中心、创业园、创客智慧中心等平台基地以及就业创业素质拓展中心,开展专题创业孵化服务活动,加强业务对接,为创业大学生提供场地、资金、管理、指导等有效扶持。如,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建设集大学城学生“一个园区、三大中心”的创业实践平台;设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扶持专项基金,每年拿出不少于100万元,培育和孵化学生的创业项目,鼓励大学生组建创业团队。
(2)深化政企校协同合作。海南省高职院校利用人才优势、资源优势,积极开展政校企合作,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发展。如海南政法职业学院依托海南产学信息技术服务有限公司,通过为法院开展诉讼档案信息化服务项目,打造“双创基地+项目基地+孵化基地”三位一体平台,学生、教师直接服务产业,校企院共同完成相关任务,促进了“专业技能链”和“社会服务链”的深度融合,学生实习、就业无缝对接。
1.3 海南省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管理体制不健全。目前,海南仍有少部分高职院校尚未设置创新创业教育专门管理部门;还有的管理制度不健全,实施主体不一,在机构设置上多采用非实体的运作方式[2]。许多由就业办、学生工作处或者校团委等非教育教学管理部门主导,容易受限于各部门间责任界限等因素,难以调动师资力量。同时切断了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科、教学的紧密联系,导致现有教育停滞于浅层,多围绕选修课、培训讲座、课外活动、竞赛或是创业政策宣传指导等课余教育活动层面开展,难以向纵深发展。
(2)创新创业教育形式单一,课程体系不完善。海南省各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显示,超半成的毕业生接受的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是创业教学课程。然而,海南省各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进程存在显著差异。一是创新创业教育学科边缘化,多被认定为包含于经济管理学科,尚未有准确清晰的专业定位;二是课程性质多为选修课,课程零散、简单,难以构建具有整体性、系统化的课程体系。三是学习方式传统单一,多以灌输式教学方法为主,对学生的创业能力培养和意愿提升存在一定不足。
(3)创新创业教育师资薄弱,队伍结构不合理。现担任双创教育的教师,有的来自管理学院、商学院等,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在自身学院内部属于“副业”,尚未得到充分重视;有的教师来自学生工作部、校团委、招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等职能部门,有的来自不同专业。这些教师普遍创业实战经验不足,缺乏企业工作经验,双创教育理论与创业实践技能有待进一步加强[3]。
(4)创新创业教育认识模糊,参与程度不深入。不少学生仍游离于素质教育活动,参与创新创业赛事或者实践活动的学生人数偏少,实践环节的缺失降低了学生的创新创业兴趣。此外,高校创业竞赛缺乏社会市场的参与,容易导致创业项目与实际需求脱节、难以转化等现实问题。
(5)创新创业教育支持力度欠缺,贯彻落实不到位。现阶段高职院校双创政策实用性、可操作性有待提高,政策宣传解读和指导服务工作有待系统化、配套化。同时,创业基金有限,不能满足学生自主创业的资金需求,难以调动其创业热情。此外,社会整体更多认为创业是缓解就业压力的措施之一,没有提供充足的双创实训实践平台,不利于项目成功转化;家庭创新创业观念淡薄,不少家庭认为大学生就业的首要选择为稳定的工作,对大学生创业形成隐形阻力。
2 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提升路径
2.1 完善保障机制,强化顶层设计
创新创业教育涉及面广,包括教师、学生、实验室等多个对象,在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中,涉及学校多个部门。高职院校应理顺创新创业教育与学校、各学院、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健全组织架构,明确责任分工,推进创新创业学院实体化进程,从而统筹全校资源,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一方面,可以成立校级管理组织,如创新创业学院、创新创业研究中心等,加强顶层设计,面向全体学生持续开展“通识模式”的创新创业启蒙教育;另一方面,可以尝试“专业模式”,由具有专业学科背景的管理学院或者商学院参与创新创业工作的日常管理,如资金筹措与管理、师资培养与质量保障、课程设置与改革等,通过“专业型”创业管理教育,培养专业化的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提高创业成功率[4]。
2.2 改革课程体系,实施“融入式”教育
构建“通识课程+特色课程+专创融合”进阶式课程体系,完善创新创业知识结构。一是开设通识类课程,把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作为必修课加入人才培养方案,扩大教育范围及覆盖范畴[5],旨在让学生了解最新的创业政策、实务知识、创业精神、挑战与机会等;同时融合就业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素质与能力提升等内容,促使大学生提前对未来就业发展有所了解,做好就业与创业展望。二是加设特色课程,设置与创业相关的专业类课程,涵盖企业创办、财务、融资、营销、管理等方面的经管类课程,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素养[6]。三是创设具有专业特点的创业与研究类课程,全面促进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效融合。在专业知识的讲授中嵌入双创素质教育,按照学生各自专业方向,采取差异化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同时紧跟行业发展步伐,由双创教育的指导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共同合作开展专业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设计,更新修订课程标准,使课程教材具有专业性、协同性。
2.3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优化人才结构
雄厚优质的师资资源是创新创业教育持续发展的动力和重要保障。各高职院校要组建一支由校内优秀教师与校外行业专家打造的双导师团队,提升教师队伍创新创业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第一,努力提升全体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意义的认知程度;授课教师和指导教师要深入探究创新创业基本理论、行业创新实践和创业实践中的创新成果和优秀案例,增强知识与技能的“硬气”。
第二,破除师资队伍结构单一的制约因素,主动引进校外专业人才兼职,尤其是引入、聘请社会知名的管理人才、风险投资家、经济管理类专家、孵化器的管理专家、杰出校友等拥有创业背景和实践经验的人才担任学校的创业导师,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实践型师资短缺的问题。同时为其提供良好的平台和待遇,使其愿意定期到学校对教师和学生开展相关的知识讲座,传授创业经验,更好地为学生的创业实践提供强有力的指导、支持和服务,协助孵化优秀的创业项目。
第三,组织教师定期开展创新创业实操培训与交流活动,参加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和师资培训班,充实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知识结构;鼓励专职教师分批到企业一线参与实践锻炼或兼职活动,如到企业考察观摩、接受技能培训、在生产和管理岗位兼职或任职等。通过深入了解行业、企业现状,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可以利用从实践中获得的第一手素材,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融合课程与学生实际需求,提高实践教学效果[7]。
2.4 加强平台搭建,提高双创实践能力
第一,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创、以赛促建。“互联网+”“挑战杯”等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已逐渐成为了我国大学生的主要双创实践平台。各院校积极从创业类竞赛入手,持续深化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使学生在训练、比赛中,激发创新创业热情,同时培育出一大批高质量、有竞争力的创新创业项目。尝试实行企业承办创业竞赛的模式,有效利用社会资源,以项目孵化、引入投资等实际效果激励参赛学生,提高学生素质与能力。探索赛课结合,实践赛创融合,结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模拟演练、基地实习、竞赛实战、项目实践等方式,将竞赛积累的典型案例、丰富的实践经验与知识传授有机融合[8]。
第二,指导学生开展实训实践活动,在教学实习基地中感受企业管理文化;建立健全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园、产教融合平台,引入创业项目,通过体验创业过程,加深学生创业认知,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形成“校内培养+综合项目+校外实践”的递进式实践育人模式。
2.5 完善支持体系建设,整合优势资源
创新创业教育的持续性发展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促进高校、政府和社会形成联动机制的“一体两翼”支持体系。高校是双创教育的实施者,居于核心地位,需要整合开发资源,深入推进双创教育发展。一是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文化氛围。学校可通过建立专题网站、多媒体、创业专栏、宣传海报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双创动态;定期举办创业技能专题讲座、创业事迹报告会、创业成果展示会,激发学生创业活力。二是加大创业资源支持力度,拓展学校的经费渠道。学校可设立研究、扶持专项基金,一对一提供资金、政策、实验平台支持,培育和孵化学生创业项目。
政府是双创教育的引导者。一是要着力营造良好双创政策环境。根据《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等文件,海南将围绕创新创业、创业孵化、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等主要任务,探索创新创业新业态,打造国际离岸创新创业示范区。要完善优惠政策的实施细节与操作方案,推动融资、财税、科技、人才、信息等政策措施落到实处。二是政府相关部门加强创新创业政策宣传,挖掘先进典型和经验做法,多与高职院校合作,积极举办创业指导帮扶下基层活动、现场观摩会等,为大学生开展业务指导与信息咨询等服务。三是保障资金的投入与使用。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良性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课程体系建设、师资培养、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创业比赛举办等都需要政府资源的合理配置与整合。
社会是双创教育的主推者。开展多层次多模式的校企合作,共同建设创业实战模拟平台,如店铺、工作室、企业、工厂等。此外,高校应积极主动与社会各类组织团体加强联动,充分发挥校友资源、企业资源、基金会、天使投资及公益团体等力量的重要作用,获取更多教育支持资源,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