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NFT艺术的概念、特征与传播

2023-08-04汤筠冰陆江山

当代美术家 2023年4期

汤筠冰 陆江山

摘要:NFT艺术是在新一轮技术浪潮下催生出的艺术新载体与新形式。诞生于媒介融合中的NFT艺术,从技术层面上看,它是区块链上独一无二的身份代码;从媒介层面看,它是艺术领域的新媒介载体;从心理层面上看,它是特定文化语境下的情感消费的产物。NFT艺术不仅是艺术媒介的迭代,更是一场艺术传播的变革。其特征表现为去中心化的本质、无界多元的艺术形式和重估化的价值。其背后除了作为价值赋能的载体,带来的是更深层艺术生态圈的变革。

关键词:NFT艺术,新兴媒介,艺术传播,加密艺术

Abstract: In the new wave of technology, NFT art emerges as a new carrier and form of art. Born of media convergence, NFT art is, on a technical level, a code for a unique identity on a blockchain; on a media level, a new media carrier in the field of art; and on a psychological level, a product of emotional consumption under a specific cultural context. It is not only an iteration of art media, but also a transformation of artistic communication. NFT art is characterised by its decentralised nature, borderless and pluralistic art forms, and revalued value. Apart from being a carrier of value empowerment, NFT art brings about a deeper revolution of the art ecosystem.

Keywords: NFT art, emerging media, artistic communication, crypto art

NFT艺术并非是新概念。早在2017年,NFT艺术——电子猫养成游戏Crypto Kitties(迷恋猫)就引起业内人士的关注,至2021年,美国数字视觉艺术家迈克·温科尔曼(Beeple,真名为Mike Winkelmann)的NFT作品《每一天:前5000天》(EVERYDAYS: THE FIRST 5000 DAYS)以有史以来成交价前三的价格售出。“NFT”更是上升为《柯林斯词典》公布的年度排名第一的热词。

关于NFT艺术的概念,有学者认为“NFT艺术只是一种数字艺术或数字化艺术品的存在形式”[1]。NFT艺术是以加密为特征的数字艺术,是一种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和艺术媒介形态。虽然NFT艺术在本质上仍然属于数字艺术,但是其所带来的艺术震动是具有颠覆性和革新性的。如今,NFT艺术流通并不局限于艺术收藏圈,而是逐步走进了艺术界的各个领域,甚至是人们的日常生活。各大博物馆相继推出NFT艺术藏品,商业品牌也推出了各具风格的NFT限量作品,凸显了其社交属性与创意价值。数字化、虚拟化正成为艺术传播越来越重要的传播载体与发展趋势。在全球社会发展、艺术自律性以及经济环境要求等多种因素合力下,NFT艺术市场方兴未艾。NFT艺术是科技与艺术结合在Web3.0(第三代互联网)时代的新艺术形态,它不仅是艺术媒介的迭代,更是一场艺术传播的变革。

一、区块链与NFT:“独特面孔的代币”

NFT艺术与区块链技术息息相关。正如Potts(2014)所述,新技术最近以多种方式塑造了文化产品的供应和消费。区块链在这个意义上也不例外(世界经济论坛,2018)。根据《中国区块链技术和应用发展白皮书》中的定义, 区块链 (Blockchain) 是分布式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加密算法等计算机技术的新型应用模式。[2]根据美国学者、区块链科学研究所创始人梅兰妮·斯万(Melanie Swan)的观点,区块链可以被视为一个公开的账本,具备全球性、去中心化的记录潜力,能够登记、注册和转让各种资产,不仅限于资金,还包括投票、软件、健康数据和知识产权等各类有形财产和无形财产。区块链技术使得线上与线下媒介的内容之间建立了信任机制,并实现了媒介内容以加密技术形式转移。区块链技术的智能合约与共识机制为不同媒介之间的内容搭建了一条信任通道。

区块链构建了一个开放稳定的价值载体,并为数字化的价值流动及个体间的协作提供了充分的可能性。[3]在区块链上,数字加密货币可以分为两类:原生币和代币。原生币拥有自己独立的主链,在链上进行交易以维护账本数据,例如比特币和以太币。代币则依附于现有的区块链,并利用智能合约记录账本信息。代币又可分为两种类型:同质化代币(FT,Fungible Token,即可互相替代的代币),例如货币、金银和BTC等加密货币;非同质化代币(NFT,Non-Fungible Token,每个都是独一无二的代币)。如游戏Crypto Kitties,每对猫还能繁殖后代,256个遗传基因组合在一起有40亿种不同的可能性,基于NFT的每只电子猫都是独一无二的。

NFT(Non-Fungible Token),即非同质化代币,它的每一枚代币都是独一无二的,具有不可代替和不可分割的特征。相较于FT, NFT的关键创新之处在于提供了一种标记原生数字资产所有权的方法,且该所有权可以存在于中心化服务或中心化库之外。[4]NFT的运作方式并非隐藏目标信息,而是通过标记信息与链上其他信息的关系和价值来捕获。此外,拥有NFT的所有权并不会阻止他人查看该信息。NFT提供了一种全新数字化的权利形式,不仅是版权,一切有价值的东西皆可上链,其形态就是NFT。可以说,NFT为构建Web3.0时代的数字社区以及数字经济和资产提供着必不可少的技术基础。NFT还为艺术的数字化生产与传播提供了新的發展方向,进而催生了“NFT艺术”,这一新艺术形态的诞生。可以说,NFT技术打造出具有独一无二面孔的NFT艺术。

二、NFT艺术特征:身份代码、物质性媒介与情感消费

加密艺术运动背后的时代精神可以追溯到非物质化艺术和拒绝艺术市场上的传统动态和规则的概念[5]。加密艺术可以被视为“限量版数字艺术,用区块链上的代币加密注册”[6]下面将从技术、媒介、心理三个视角来梳理和探究NFT艺术。具体说来,从技术层面上看,NFT艺术是区块链上独一无二身份的代码;从媒介层面看,NFT艺术是艺术领域的新媒介载体;从心理层面上看,NFT艺术是特定文化语境下的情感消费的产物。

(一)技术层面:区块链上有价值的身份代码

赝品从古至今都是艺术收藏领域的难题,而在日益数字化的世界里,复制和盗版的成本更低,“验明正身”是艺术品需要解决的问题。与NFT相关的加密艺术可以追溯到始于19世纪60年代的数码艺术,虽然相关理论随着技术与观念革新在不断发展,诸如纳尔逊的超文本 (1965) 、劳雷尔的交互性幻想系统 (1986) 、考西的后有机表演 (1995) 、阿塞斯的遍历文学 (1995) 、默里的数码媒体美学 (1997) 、斯洛恩的数码小说 (2000) 等[7]。在实际应用中,由于技术上的易于复制性,互联网上的数码作品很难确定其来源,并且其价值也难以评估。然而,NFT以巧妙的方式满足了艺术界对身份验证和来源追溯的需求,将数字文件与其创作者永久地关联在一起。这种结合了NFT技术和数字艺术的创新催生了NFT数字加密艺术。

在此前,人们很难想象如何定价、交易和流通一张JPG、PNG格式的文件,而基于区块链的数字化环境和开放空间,创作者可以在链上原生发行通证化的艺术品,一整套作品的产生、流通、定价、确权以及溯源防伪的流程都被确定,规避了之前模糊的灰色地带。NFT的独特之处在于其非同质化和不可拆分的特性,使其能够与现实世界中的物品进行绑定。一旦绑定完成,该物品的身份就具有独一无二和无法复制的特性。NFT 这一概念为独一无二且可流通的艺术品赋予了数字稀缺性,这与艺术品“物以稀为贵”的价值内核相吻合。

从技术层面来看,NFT艺术品是在区块链上拥有专属ID(编码)的数字资产。这既给艺术品标上了“身份证”,同时也使得它可以在公开透明的环境下溯源和流通。得益于NFT的天然收藏特性和易交易性,艺术家们能够借助NFT创造出独一无二的数字艺术品。通过NFT的身份标识,艺术品的真实性得到验证,同时还能防止篡改,确立了数字内容的物权,从根本上解决了交易信任的基本问题。

(二)媒介层面:艺术领域的物质性载体

艺术的媒介特性体现在其创作、文本、传播中的媒介身份,决定了艺术的传播基因。[8]NFT的出现让艺术从物质扩大到了非物质领域,这使得NFT在作为创作媒介、文本媒介、传播媒介上呈现出新的艺术特征,从而也带来相关主体角色与关系的变化。

创作媒介指的是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时借助的特定媒介,这是一种居于艺术家的思维和艺术作品之间的媒介。[9]从创作媒介来看,NFT艺术载体模糊了传统的二元虚实观念。在互联网时代之前,艺术品的媒介基本是物质实体,可以是纸张、照片、影像、建筑、雕塑等媒材。而NFT技术下的艺术品,尤其是艺术家运用NFT创作的数字作品,打破了艺术品物质无形与有形的界限,将以往有形的媒介形态进一步扩大到无形抽象的领域,“非物质性”成为时代的缩影与发展趋向。

NFT艺术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关系是不冲突,也无法相互替代的,NFT艺术的创作并非是将绘画从实体搬运到线上,而是运用数字化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在创作过程中,创作者将自己想表达的显性的主观思想情感“编码”符号化到NFT艺术作品之中,更深层、隐性地体现了人工智能时代背景特征。也就是说,微观上每个NFT艺术作品凝结了创作者的个性化表达,而宏观整体来看这些NFT艺术品都烙上了中心化的特征。例如,蔡国强第三个NFT作品《你的白天烟花》将创作艺术的过程与沉浸体验艺术深度结合,项目推出 7000 件 “烟花包”,收藏家在几十天与项目深度互动中,自主燃放自己的虚拟数字白天烟花:通过“蔡日历”,每 “天” 推出一款特别烟花,总计 90 种。项目网站TRLab每天公布当日的天气条件,以及所在国家和其相应的安全距离等法规,这些国家都是蔡国强曾经创作爆破计划的地方,对其有特别的意义。收藏家们可以考虑这些当地条件会如何影响白天烟花的燃放效果,据此决定燃放自己白天烟花的日期。在作品中,烟花绽放的瞬间被转换成NFT记录在区块链上,正是瞬间与永恒共生并存概念的体现。

文本媒介指的是受众理解艺术家思想情感和创作技能的中介,它直接以作品形式呈现。[10]从文本媒介来看,NFT不同于传统艺术品的一个明显区别在于其本身所有权是可以分割的,因此最终NFT艺术文本的形态在艺术家完成之后便独立于艺术家的意志。NFT艺术品最后形态呈现的文本在算法、区块链等技术的支持下,是动态与变化的。这种NFT艺术品文本媒介的呈现是受众了解NFT世界的窗口和容器。

从传播媒介来看,“艺术的本质是交往。”[11]NFT艺术打破了空间地域的限制,可以直接在线上完成创作、传播、交易、收藏的全流程。具有物质性属性的传播媒介,不仅改变了以往信息的承载方式,更深一步地改变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形式。可以说数字技术改变了对人类意义的定义,物理存在与数字生存,虚拟身份与实体肉身之间的相对关系变得趋于分离。观念变革与媒介的演进推动着艺术的前进发展。NFT这种新的艺术媒介载体,不仅是一种新的艺术创作材料和手段,创新了艺术的表达形式,更深层的是它编织了一套新的艺术创作语言与思想,更新了艺术的审美体系与想象空间,藝术的边界不断被拓宽与延伸。

(三)心理层面:文化语境下的情感消费

日本学者三浦展在《第四消费时代》中谈到,新时代的消费理念已经发生了转变,从崇尚时尚、奢侈品,经历注重质量和舒适度,进而过渡到回归内心的满足感、平和的心态、地方的传统特色、人与人之间的纽带上来。[12]一枚NFT艺术品,不同的人对于它的想象与价值估算是不同的,从某种意义来说NFT艺术品是一种文化语境下的情感消费产物。不同于货真价实的商品的实用性考量,强烈的非理性情感因素在其中驱动着消费行为。前亚马逊产品负责人尤金·卫(Eugene Wei)以加密货币来进行类比,指出社交网络不仅是信息交易的市场,也是地位交易市场。“在很多方面,社交资本(social capital) 是金融资本的主要指标,因此社交资本的本质需要更多的审视。它不仅是一种良好的投资或商业实践,而且通过分析社交资本动态,可以帮助解释所有看似非理性的线上行为。”[13]从这个角度可以理解由Larva Labs(幼虫实验室)在 2017 年开发的 NFT作品——一种称为“CryptoPunks”(加密朋克) 的像素头像——爆发的一波购买热中社交资本在其中起到的重要性。NFT的社交资本更加直接地与金融资本联系在一起。

大众文化群体产生的认同感促进了群体身份的生产性建构,大众文化迷和大众文化痴迷行为才得以产生。[14]NFT艺术通过构建了身份认同感,在艺术家、作品以及粉丝之间形成闭环、产生共情。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数字化时代,区块链玩家本身就具有一种社群属性。在NFT社区中,NFT艺术的创作者和收藏者通过作品展示自我形象,建立了一个“我是谁”的身份。与此同时,社交媒体的视觉传播营造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吸引了具有相似审美的人,并在互动交流中形成了特定圈层的“我们是谁”的话语表达方式,逐渐构建起关于NFT艺术群体的想象共同体。NFTChina首席顾问陈序提出“FT(non fungible)是共识,而NFT是共情,共情是NFT的价值核心。”[15]共识是通过理解达成,而NFT艺术的核心价值“共情”传播则是通过认同。这其中既包括社会认同、文化认同、身份认同,也包括心理认同,这在NFT市场中是非常显性的存在。正如电影《失控玩家》《头号玩家》里展现出的未来生活场景。真实和虚拟的边界日益模糊,现实感已被养虚拟宠物、谈虚拟恋爱所替代,元宇宙描绘的虚实交融的世界似乎就在不远的将来。人们在数字化的世界中生存,在众多虚拟体验中获得慰籍,人们乐于为感官体验而买单,而NFT艺术正是现实世界在虚拟空间的一个映射。

三、NFT艺术传播:拆掉艺术的门槛

学术界对NFT艺术有关艺术理念与美学,以及其所带来的影响方面的探讨也呈现出不同的看法与态度。郭春宁(2021)认为从更加宏观的视角来看,NFT艺术不应仅仅局限在NFT单一技术框架内,而是元宇宙建构的一种创造性过程的体现。学者王小伟(2021)从反思的角度提出NFT艺术交易活动各环节的影响力或许高于艺术创作的本身,而NFT艺术的日常化表达消解了艺术的严肃性,也让艺术失去了情景化。有学者从技术层面,将NFT艺术品的特点归纳为唯一性、防篡改、流通高效、易于确权、可追溯性、追续权、所有权可分割。[16]从NFT艺术传播层面以及各主体互动关系出发审视, NFT艺术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去中心化的本质、无界多元的艺术形式和重估化的价值。

(一)本质去中心化:人人皆可参与的自由创作

NFT的本质精神是“去中心化”,正如德国艺术家博伊斯倡导的“人人都是艺术家”一样,NFT艺术代表了艺术领域的平权革命时代的到来。正如历史长河中传播技术的革新不断打破阶层的壁垒:纸张的发明打破了贵族对知识的垄断,使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互联网带来的传播技术的变革打破了精英的话语权垄断。过往的艺术家可能同属于艺术圈层,绝大多数是接受过专业学习和训练的艺术家,原生艺术家仅是少数,艺术品的流通也只存在于艺术圈内。但是NFT的运用打破艺术创作与流通的壁垒,在NFT创作交易平台上每个用户都可以注册、创作、出售自己的NFT艺术作品,这有助于那些年轻、非主流、个性化的艺术家作品进入到艺术市场之中。

NFT艺术重塑了艺术生态圈的关系,永久性地改变艺术家和作品之间的关系。以前艺术家创作一件艺术作品就出售掉了,而现在创作一枚NFT艺术作品之后,相当于是这枚作品的股东,以后作品在流转过程中间它的升值都可以享受到收益,艺术家与作品的关系从“一次性买断”转变为“可持续性延续”。与Web2.0(第二代互联网)时代通过社交媒体平台进行的传统集中式内容分发不同,NFT可以帮助微小创作者接触他们的忠实粉丝,从而获得可观的资金支持,实现Web3.0的去中心化愿景。创作者可以不再依赖于需要他们触及广大观众的中心化平台广告收入,而是通过销售作品直接从粉丝处获得收入。创作者可以最大化利润,因为NFT没有中介,且价格是逐一决定的、可以实现分级定价。

这种去中心化的创作关系,同时还改变了观者在艺术创作关系的被动地位。过往更加强调观众面对艺术品的审美活动。一如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的“媒介是人体的延伸”的著名论点。在艺术传播领域,艺术品的欣赏从面对书画视觉上的“静观”,到电视电影等综合艺术的“视听观感”,发展到VR等沉浸艺术的全身心“五感体验”。而到了NFT时代,观众对于NFT艺术品不仅可以综合之前的媒介体验,更重要的是受众作为购买者可以参与艺术创作之中,改变艺术效果的最终呈现。《First Supper》(第一次晚餐)是由13位加密艺术家共同创作,22个图层组成的可编程艺术品,画面中的各种细节效果可变,购买者可以决定选择哪一种效果,真正参与到艺术效果中来,据说所有效果总计313亿种可能。NFT艺术在元宇宙虚拟空间中构建了收藏者主体性数字身份,增强了购买收藏者与NFT艺术作品之间的情感链接。从这个层面上来说,NFT艺术是一种开放性的参与式艺术。

(二)定义无界化:多元的艺术形式

媒介技术变革所引发的加速运动深刻改写着文艺形态及其体验。伴随着机械复制艺术到新媒介文艺的范式转换,人们对艺术的体验从“瞬间震惊”转向了“瞬间融合”,而且后者还逐渐占据了当代人媒介审美经验的中心。[17]当代艺术的理念影响了NFT艺术中关于物质性的内核,并且让其孕育出新芽。NFT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数字化的艺术表达方式,呈现出多元多变的艺术形式,这种表现方式的变化也带来人们审美体验和艺术观念的变化,NFT藝术在某种程度上拓宽了传统艺术的边界。

就目前NFT艺术发展阶段来说,NFT艺术可划分为:不可繁殖艺术和可繁殖艺术。不可繁殖艺术,即为传统艺术品数字化并映射上链,一般是由人类艺术家创作并上传到区块链与NFT绑定的作品。可繁殖艺术也可称为生成艺术,是通过某种算法来创建,再利用NFT的独有ID作为“内核”生成艺术品。这类作品一般是基于公链的源生加密艺术,以数字货币(TOKEN)形态在链上进行首发,并通过公链配套的虚拟空间与交易平台进行策展、发行和拍卖。每件可繁殖艺术品都是独一无二的,而且只与一个 NFT 绑定,同时完成这个作品需要艺术家提前创作各种 “碎片” 喂给算法,并告诉算法如何将这些碎片拼凑成一副完整的作品。这类生成艺术的结果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在突破人类想象力的边界,在解构人类传统的思维方式的同时,建构一种更加开放的视野,颠覆了过往的交互和视觉规则。例如,NFT 可繁殖艺术品HashMasks(哈希掩码),它的种子(DNA)存储在链上,图像在链上生成并以去中心化方式存储。目前引领这一热潮项目的平台Art Blocks自2020年成立以来已经促成超过1.1亿美元的累计二级销售。

对于艺术价值的评估有着不同的衡量标准。一种是历史身份,它指的是艺术家从展览、价格或制度中获得的合法性。另一种是风格身份,是由“一套风格代码来定义的,这套代码在持续的创造性演变中描述了艺术家的作品”[18]。艺术的评价体系与情感和审美价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Pownall,2014),呈现出经济逻辑与艺术逻辑竞争的特征。NFT艺术多元的表现形态是超现实与现实主义共存的矛盾体,基于区块链和算法技术为底层逻辑的艺术形式为人们的艺术审美带来新鲜的体验,不仅为艺术家开放了前所未有的创作可能性和可编程分配机会,也给受众带来新的艺术审美体验方式。

(三)价值重估化:自由开放的交易市场

NFT重构了艺术生态圈的互动关系,成为连接艺术家、拍卖行、博物馆、画廊等的新节点,让原本相对封闭的场域流动起来,这种可持续性的生态循环正在改变着艺术交易市场的游戏规则,有关NFT艺术的价值衡量也正在形成新的价值评估体系。艺术品市场的一个特点是交易成本高,信息高度不对称(Harris,2013)。储存和运输的成本加起来就是這样(Buelens&Ginsburgh,1993)。NFT艺术与传统艺术相比,其价值重估化从宏观的艺术市场环境到微观的艺术品所有权变化中皆有所体现。

从宏观来看,传统时代艺术品的市场交易是相对封闭的信息交换场域,头部艺术家的艺术作品是拍卖市场瞩目的焦点,名人“光晕效应”的表现更为明显;而区块链支持下的开放透明的交易平台给予了市场中部和尾部知名度不高的艺术家更多的机会,也激发了NFT艺术品交易的长尾效应,艺术作品也会在更加广阔的时空中流通。

从中观层面看,由于NFT交易无需通过任何第三方机构却拥有版权保障,作品销售从此不再需要艺术机构参与,艺术家可以直接面对市场出售作品,与收藏者之间构成点对点的网状交易结构,画廊、美术馆、策展人等一系列中间人的销售属性或将被瓦解。NFT艺术的每次交易信息透明地被记录在公链这也使得艺术作品的价格更加透明化,打破了过去艺术机构和平台的垄断。

从微观来看,NFT重新定义了所有权,将所有权分解为可追踪和可细分。由于NFT有独一无二的ID,包括所有权、创建者和价格在内的整个历史都可以在区块链上追踪,而不需要中介参与。NFT使所有权细分成为可能,艺术品等物品可以分成许多部分,每个买家都可以拥有一小部分所有权,这带来了艺术收藏的新的体验与方式。

Async Art 就是一个以交易可编程艺术品而闻名的数字艺术品市场。许多艺术家在 Async 上出售由许多图层组成的,并可以随时间调整属性的作品。在这些艺术品上,成套的、包含许多图层的“主”备份,和另一些不成套的独立图层,可以分别被不同的人拥有。NTF技术下一群人可以集体拥有某个艺术品,所有者还可以各自管理作品的(某一层的)属性。

NFT艺术拆掉了过往艺术圈高筑的藩篱,将艺术的创作权、收益权完全地放置到艺术家的手中。这与黑格尔等人提出的“艺术终结论”论点相似,艺术的终结并不是意味着艺术的消亡,而是艺术对于人的精神来说“跌落神坛”,不再有过去那种必需和崇高的地位的观点不谋而合。

结语:NFT艺术的明天,泡沫还是浪潮?

NFT艺术是在新一轮技术浪潮下,催生出的艺术新载体与新形式,在技术和美学的背后是一种强烈时代性的体现。诞生于媒介融合中的NFT艺术,从技术层面上看,它是区块链上独一无二身份的代码;从媒介层面看,它是艺术领域非物质性的新媒介载体,在创作媒介、文本媒介、传播媒介上呈现出新的艺术特征,从而也带来相关主体角色与关系的延伸;从心理层面上看,它是特定文化语境下的情感消费的产物。可以说,NFT艺术的诞生是数字艺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在NFT处于野蛮生长的现阶段,仍然充斥着泡沫和恐惧,但这并不意味NFT艺术只是营销和商业的噱头,其背后除了作为价值赋能的载体,带来的是更深层艺术生态圈的共振与变革。NFT艺术去中心化的本质与多元艺术表现形式,某种程度上也正在影响着艺术生态圈各节点从宏观的艺术市场环境到微观的艺术品所有权变化。

“NFT的价值实现指向元宇宙。”[19]就目前来看,NFT艺术仍处于探索发展阶段,NFT艺术价值承载以及最终形成样态是浪潮还是泡沫仍有待时间的沉淀,这句话从侧面印证NFT艺术是面向未来的。未来随着NFT技术与艺术更深的融合,对于NFT艺术研究的路径与视角也将会更加的多元与广阔。

本文为上海市社科规划年度课题《数字技术语境下的艺术传播创新路径研究》(编号:2021BWY001)阶段性研究成果。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 《数字媒介语境下的艺术传播理论体系研究》(编号:22BA023 )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汤筠冰,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导,研究方向:艺术传播。

陆江山,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闻传播。

注释:

[1] 周玮佳:《链上“新贵”的机会与风险——NFT与传统艺术品之比较》,《中国美术》, 2021年第3期,第123页。

[2] 工信部:中国区块链技术和应用发展白皮书(2016) [2016.10]. http://www.199it.com/archives/526865.html.

[3] 达鸿飞:解密NFT,进军元宇宙,区块链与价值实体将如何链接? [2021.06.28]. https://www.yicai.com/news/101094418.html.

[4] 周亮:基于区块链的差异性数字资产NFT介绍 [2018.11.08]. http://www.elecfans.com/blockchain/810763.html.

[5] Franceschet, M., Colavizza, G., Smith, T., Finucane, B., Ostachowski, M. L., Scalet, S., … Hernández Sebástian. (2020). Crypto art: a decentralized view. Leonardo, 1-8. Retrieved from: https://doi.org/10.1162/leon_a_02003.

[6] Ibid..

[7] 黄鸣奋:《数码艺术50年:理念、技术与创新》,《文艺理论研究》,2004年第6期,第80页。

[8] 王廷信:《媒介演进与艺术传播》,《美育学刊》,2020年第6期,第52页。

[9] 同上。

[10] 同[8],第53页。

[11] 同[6],第85页。

[12] [日] 三浦展:《第四消费时代——共享经济的新型社会》,马奈译,上海:东方出版社,2014年,第142页。

[13] Eugene Wei,Status-as-a-Service.https://www.eugenewei.com/blog/2019/2/19/status-as-a-service.

[14] [美]约翰·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王晓珏宋伟杰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第34页。

[15] 腾讯研究院: NFT 大火的今天,我們到底该如何看待它? [2021.08]。https://mp.weixin.qq.com/s/erGTo0tj9cvm7VlGgm973w.

[16] 王功明:《NFT艺术品的价值分析和问题探讨》,《中国美术》, 2021年第4期,第43页。

[17] 别君华:《瞬间体验的生产及其悖论——从机械复制艺术到新媒介文艺》,《山东社会科学》,2020年第12期,第55页。

[18] AlessiaZorloni, The Economics of Contemporary Art: Markets, Strategies and Stardom, Springer EBooks, Berlin: Springer, 2013. .

[19] 同[3]。

参考文献:

1. Nathalie Buelens& Victor Ginsburgh,“Revisiting Baumol's ‘art as floating crap game”,European Economic Review,Vol. 37, Issue 7,1993, p.1351.

2. Franceschet, M., Colavizza, G., Smith, T., Finucane, B., Ostachowski, M. L., Scalet, S., … Hernández Sebástian. (2020). Crypto art: a decentralized view. Leonardo, 1-8. Retrieved from: https://doi.org/10.1162/leon_a_02003.

3. JonathanHarris, “Gatekeepers, Poachers and Pests in the Globalized Contemporary Art World System”, Third Text 27, 2013, pp.536 - 548.

4. Jason Potts, New Technologies and Cultural Consumption,Editor(s): Victor A. Ginsburgh, David Throsby,Handbook of the Economics of Art and Culture,Elsevier,Vol. 2,2014, pp. 215-231.

5. Rachel Pownall, “Art Price Risk, Emotional and Aesthetic Value: Investing in Boutique Art Funds”, Chapter in Risk and Uncertainty in the Art Market, Edited by A. Dempster, London: Bloomsbury Press, 2014, pp. 165-186.

6. RuthTowse,  A Handbook of Cultural Economics, Second Edition,Edward Elgar Publishing, 2011.

7. LainRobertson,Understanding International Art Markets and Management, London: Routledge, 2005.

8. World Economic Forum (2018). Creative Disruption: The impact of emerging technologies on the creative economy. White Paper, in collaboration with McKinsey & Company. Retrievedfrom:http://www3.weforum.org/docs/39655_CREATIVEDISRUPTION.pdf.

9. AlessiaZorloni, The Economics of Contemporary Art: Markets, Strategies and Stardom, Springer EBooks, Berlin: Springer, 2013. .

10. 郭春宁:《元宇宙的艺术生成:追溯NFT艺术的源头》,《中国美术》,2021年第4期,第14-19页。

11. 王小伟:《盛世淘金热中的冷思考:NFT艺术的建构与挑战》,《中国美术》, 2021年第4期,第20-2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