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何种姿态立于世间
2023-08-04张琪
张琪
民国是个非常特殊的年代,一方面,彼时战火纷飞、民不聊生,另一方面,那个时代的文人学士又在时代的夹缝中尽显其性情:胡适的宽容、傅斯年的认真、叶企孙的高尚、陈寅恪的耿介等构成了一个时代的精神高度,一大批中华民族的先觉者在苦苦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与道路。这套丛书中提到的民国文人,既是民族精神的引领者,也是民族救赎的力行者。
本系列丛书带我们走进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以小见大,借古喻今,砥砺风骨于当下。回望当年,繁华已被雨打风吹散,唯有那些身影屹立百年不倒。乱世民国日渐走进历史深处,但它传递过来的暖意与光亮理应得到新时代的尊重和吸收。正如作者自己所说:“文学需要读者,作为一个写作者,我从不抱取媚谁之心,但我始终在关注人间烟火,放眼这个世界必须解决的大问题。”
以何种姿态立于世间,便是这个世界须解决的大问题。
家国情怀
1937年 7月7日,日本侵略者悍然发动卢沟桥事变,中华民族开始全面抗战。1938年2月20日,长沙临时大学200多名师生组成湘黔滇旅行团,闻一多、许骏斋、李嘉言等11名教师组成辅导团,徒步向1600多公里外的云南省昆明市进发。那是一次怎样悲壮的文人长征啊!饭只有稀粥,宿营的地方五花八门——教室、马店、榨油房、仓库、茶馆、戏园子等都被用来摊铺盖。而行走的任务又非常艰巨,少则一天走60里路,多则要走100里。然而,再苦再难也吓不倒这些意志如铁的知识分子,经过68天的风雨兼程,他们终于顺利抵达昆明。
彼时,日军经常空袭昆明。空袭警报一来,师生们必须丢下手头的一切赶快离开。林徽因曾在一封信中描述了金岳霖先生跑警报的情况:“可怜的老金,每天早晨在城中有课,常常要在早上五点半就从这个村子出发,而还没来得及上课空袭就开始了,然后,就得跟着一群人奔向另一个方向的一座城门、另一座小山,直到下午五点半,再绕许多路走回这个村子,一天没吃、没喝、没工作、没休息,什么都没有!”然而,就是在这样的处境中,金岳霖写出了力作《论道》和一生的代表作《知识论》。当时像金岳霖这样的学者还很多,比如机械工程学家刘仙洲跑警报之余写出了著名的《热工学》;社会学家陶云逵则冒着被敌人炸死的危险跑遍云南全省,调查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语言分布、宗教信仰,创办边疆人文研究室和《边疆人文》杂志;更有甚者,陶行知放下国立东南大学的教务主任不当,于1927年在南京市郊创办晓庄学校,服务于穷人。他打赤脚住牛棚,跟学生一起盖校舍,带着自己编写的《平民千字课》《老少通千字课》奔走于各地乡村,教人识字,希望提高下层人士的生存能力和政治地位。
微点评:
爱国,从不是口号,而是一步一步的脚印、一寸一寸的决心。战时师生们长途跋涉的迁徙,跑警报期间教授们利用时间的边角余料开展学术研究,历史之所以会留下这样的壮观景象,最根本的还在于那一代知识分子内心有一种心性支撑着——国难当头,每一个人都要有一分热发一分光,把国家从危难中尽快地拯救出来,不能再让这个民族遭受别人的欺凌。如果仅仅是因为个人的谋生问题,沦陷区大学教师的待遇普遍比西南联大要好,他们大可不必为了一个普通的教职工作吃那么多苦头。那一代知识分子的心性,永远是我们的民族记忆中最温热的一部分。
【适用话题】迎难而上;青春要有一颗滚烫的心;行走中的______……
文人骨气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北平沦陷,刘文典一时未能离开沦陷区。随着华北日伪政权的建立,一批没有骨气的中国人卖身求荣,刘文典的四弟刘蕴六(字管廷)也在冀东日伪政权谋到了一个肥差。刘蕴六兴冲冲地跟家里人说到这事,刘文典大怒,当即摔筷子说:“我有病,不与管廷同餐。”说完这个还觉得不解恨,接着补充说:“新贵往来杂沓不利于著书,管廷自今日始另择新居。”毫不客气地将自己的兄弟逐出家门。后来周作人劝刘文典赴伪教育机构任职,刘文典正色道:“你有你的道理,但国家民族是大义,气节不可污。唐代附逆于安禄山的诗人是可悲的,读书人要爱惜自己的羽毛啊!”最后周作人只好尴尬地离开。
徐悲鸿是中国现代杰出的画家之一,因为看不惯国民党的一些做法,他对当局一直采取不合作的态度。1929年,国民党政府举办第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他拒绝参加。与他一向保持友好关系的戴季陶、朱家骅想联名介绍他加入国民党,他不愿意。1935年,朋友张道藩请他给蒋介石画像,他一口回绝,说自己对蒋介石不感兴趣。1943年,他在重庆展示了一幅国画《灵鹫》,此画笔力雄健,意境深远,一位美国将军特别喜欢。抗战胜利之后,美国将军即将回国,蒋介石要送他礼物,此人什么都不要,就想要徐悲鸿那幅《灵鹫》,然而,无论国民党官员开價多少,徐悲鸿就是不卖。
微点评:
每一个人都有一副父母赐予的骨头,有的人骨头很轻很软,一顿饭、一包烟、一瓶酒、一个荣誉就可以将其收买;有的人骨头很重很硬,金钱、权势、安逸的生活、旷世的名声都无法使之改变自己的坚守。原因很简单,前者的骨头只是一般的骨头,而后者的骨头却加入了一种精神养分,这种精神养分我们称之为骨气。正是因为我们中华民族拥有了这些可歌可泣的杰出先辈,我们的今天才会满目阳光雨露,人间静好。
【适用话题】气节;我家的家风;我心中的英雄……
为师之道
文学大师沈从文先生曾经在西南联大做过教授。他批改学生作业时,会在作业后面写很长的读后感,有时会比原作还长。除此之外,还会介绍学生去看一些与他们所写作品相似的中外名家的作品。每次上课,都能看见他夹着一大摞书,这些书都是沈先生亲自找来带给学生的。学生习作写得好的,沈先生就做主寄到相熟的报刊发表,邮费他自己承担,经他的手介绍出去的稿子不计其数。沈先生讲中国小说史时,有些资料不容易找到,他就自己抄,用夺金标毛笔、筷子头大的小行书抄在云南竹纸上。这种竹纸高一尺,长四尺,并不裁断,抄完了卷成一卷,上课时分发给学生。
物理学家叶企孙非常关心自己的学生。李政道刚入西南联大时,叶企孙发现其理论水平高过别的同学,便建议他不用听物理方面的理论课,但要认真学习实验课。李政道当年有一张理论课试卷,卷面只扣了2分,总分却只有83分。原因是李政道当年实验成绩不好,叶企孙把他的两门功课加起来算分,以此提醒他,理论必须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
1945年,西南联大物理系吴大猷教授接到国民政府通知,让其挑送两个学生去美国留学。知道此事后,叶企孙主动找到吴大猷,劝其破格录用大二学生李政道。叶企孙去世后,人们从他的遗物中发现了一张保存了60多年的李政道的考卷。李政道这才知道,离开祖国后,老师一直在牵挂他。
动荡岁月中,钱三强在路上碰到老师叶企孙,立即跑上去打招呼,对老师嘘寒问暖。叶企孙说:“你赶快离开我,以后你见到我,再也不要理我了。”钱三强当时身居要职,负责原子弹工程,叶企孙生怕自己的“政治问题”牵连了钱三强。
微点评:
大学之道,在于大师。大师之道,在于敬业。民国的先生们为了学生更好地成长,为了祖国的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而鞠躬尽瘁、呕心沥血。这样的老师,不只为了独乐乐,而是为了天下大同的众乐乐。因此他们并不高高在上处于神坛之中,更像勤勉的老农,只管一心播种。老子曰:“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真正的大师,都是这样专注、低调、一心为学生的谦谦君子。他们携爱前行,专注做事,最终成为让我们高山仰止的人。
【适用话题】因为有你,我遇见更好的自己;难忘的一堂课;留在心底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