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命如河流般奔涌向前

2023-08-04本刊编辑部李鸿理王双辉

作文与考试·初中版 2023年5期
关键词:陈思治河水文站

本刊编辑部 李鸿理 王双辉

黄河宁,天下平。

被誉为中华民族母亲河的黄河流经9个省份,全长5464千米,总落差4800米,纬度跨越之大、地形地貌之复杂、气候生态之多样,居国内水系之最。奔腾不息的黄河为沿岸人民带来无数馈赠,巨浪滔天时,也曾带来巨大灾难。但经过一代又一代治黄人的努力,终使它利大于害,成为造福一方的母亲河。

纪录片《黄河人家》记录了十户黄河边的普通村落的故事,《水土》中依靠黄河水灌溉的宁夏中卫富硒砂瓜;《纳新》中东营入海口靠短视频转变生产方式的渔人……切入点很小,但包罗了人民生活万象。

作家梁鸿曾说:“不管怎样,有河流的地方,哪怕是千疮百孔,总是美的。”这些黄河沿岸的人家,守护着黄河之梦,在涛声中感受著时代的温度,默默奉献和奋斗着,虽然辛苦,却都在时代的洪流中叩击出微弱却伟大的回响。

素材关键词:探索

《远方》记录了一个年轻人的探索故事。曲麻莱县麻多乡是黄河源头第一个藏族聚居的纯牧业县,面积近一万五千平方千米,几乎相当于三个上海市,可人口只有5000多人,这里人迹罕至,却孕育了黄河之源。

藏民青梅本可以重复上一代人的生活轨迹:白天放牛,夜晚做手工活,但变化就像草原上的天气,说来就来。他心中埋藏着一个梦想:走出藏区,开一家属于自己的藏袍店。父母的见识已经帮不上忙,要想改变现状,就需要更专业的人来指导自己。曲麻莱县农牧民创业指导服务中心是当地最大的精准扶贫项目基地,和青梅一样,许多报有学习一技之长之心的年轻人来到这里,试图改变自己。

最吸引他的是民族服装制作班的开学仪式,学员们穿着自己设计的衣服在T台上展示自己,雍容中显现神秘,这些华美的藏袍让他对新学期充满期待。学习期间,吃住在创业中心,所有费用都由政府承担。尽管一天要投入很多精力在学习上,但青梅很习惯这种生活。在结业仪式上,他也想用一件精心制作的藏袍在学校的考试中证明自己。父亲一开始对他的选择并不看好,但看了他的作品后,他笃定地说:“他未来会好的。”

这个时代给了人更多的可能,作为新的创业者,远方的道路虽然未知,但他的脚步却始终未停下,还没等毕业,青梅又把目光投向新的城市。他说:“在黄河源头生活了27年,我想到外面看一看。”

【拓展阅读】

闪米特是全球十大探险家之一。他本名李华灿,曾是一名跨国企业的工程师,因为爱上了户外运动,给自己起了一个新名字“闪米特”。这个名字取自6000多年前的古希伯来语,寓意冒险和探索。

他有一系列辉煌的漂流记录:横渡30公里琼州海峡,穿越600公里跨省海域……但最令他骄傲的,便是首次单人独漂黄河万里,独自漂完黄河全程,漂流里程达5464公里,并以漂流为媒介,将他与沿岸村民的实地访谈,写成了30多万字的调研报告。

黄河这条万里水上航线,没有任何遮蔽,无论是骄阳炙烤还是刮风下雨,他都只能紧握双桨,跟着九曲十八弯,一桨一桨划向入海口——他在水上漂了整整234天,途中遇到过最危险的激流。皮划艇被水流拉扯着左冲右撞,几乎无法控制。整个人像是置身于滚筒洗衣机,卷浪劈头盖脸而来,唯一能做的只是咬牙保持平衡,每次遇到水坝,都必须扛着所有装备,翻山越岭翻过水坝,重新寻找下水点。

“黄河漂流就是一条单行道,夹杂着这繁华盛世的美与丑,一路奔涌而下。”他发现,一开始,黄河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么浑浊。漂流到1600公里时,闪米特到达了龙羊峡,这里有“不一样的黄河”,尽管两岸的草山已经沙化,但河水清澈湛蓝仿佛琥珀;他也见过河水污染最严重的河段。河岸两边,不管是工厂还是民房,只要看见建筑,就有大堆的垃圾倒入黄河,恶劣的生态环境呼吁人们不断探寻解决办法。

黄河漂流让闪米特成了“了解黄河的人”。通过黄河沿岸的人文调研,他终于可以一笔一划,勾勒出黄河全貌。闪米特说,他希望在今后几十年中,尽量多刻录出一些有痕迹、有意义的东西,这些痕迹就是人生的意义。

【多维解读】

角度一: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探索。

“世之奇伟瑰怪,常在于险远”,故不登绝顶,就不能领略“一览众山小” 的壮观;不临大漠,就不能体会“苍茫无尽处”的辽阔。张闻天说:“生命如流水,只有在它的急流与奔向前去的时候,才美丽,才有意义。”每个人可能会重复某些被称之为爱好的项目,只有因此为生命赋能者,才是我们的榜样。所以,活着就要不断探索,让爱好长大,让梦想发芽。

角度二:让精神富有。

人最可怕的不是物质上的贫穷,而是精神上的不思进取,不求上进。扶贫要先扶志。藏民青梅心怀梦想,渴望探索远方的世界,心怀理想并能用行动去学习,去奋斗,去追梦,未来的收获或许正取决于当下的选择。

【适用话题】为自己赋能;探索;在这里,我记录下_____;留痕……

素材关键词:守护

每年,大自然的力量在黄河汇集。夏遇洪峰、冬有凌汛,星星点点的水文站遍布整个黄河流域。它们为黄河诊脉,展示着黄河的实时体征。

三面靠山,一面临河的龙门水文站就像一座“孤岛”,扎根生存,守护黄河。每到汛期,监测的工作量就会增大,站上所有水文员需要24小时值守。一年中,有伏、秋、凌、桃四个汛期,相当于把他们长年困守在这里。今年,也是水文员薛刚在基层水文站工作的第18个年头。由于长年不能陪伴家人,每到晚上,薛刚就会通过手机视频的方式辅导儿子写作业。

2020年的冬天,水文站的老职工明显感到了不同以往的极度严寒,龙门水文站的河道上无数流冰浩浩荡荡涌过,凌汛正式宣告登场。由于上游冰塞严重,日均水情上报工作变得更为频繁,但是严寒天气,自记水位计脱流,没有了先进仪器的加持,大家只能通过最原始的方法进行测流。每个人身上都要固定安全绳,绑在吊箱上。他们永远也不知道脚下的冰哪一块厚、哪一块薄。

18年,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都献给了那个偏僻的岗位,而薛刚只是无数水文站工作人员的一个缩影。黄河有多长、不同地区的温度有什么细微之差……这些宝贵且准确的数据,都是由这群观测者丈量出来的。也正因为有了他们,我们的崇山峻岭、江河湖海才有了精准的坐标。

【拓展阅读】

陈思的本职工作是一家物流公司的员工,自2003年起,他十几年如一日地在长江大桥附近巡逻,目的只有一个:劝生。20年来,陈思守着大桥,救下400多名轻生者,有欠上了沉重外债的病人,也有破产的老板。

陈思自己也经历过人生的至暗时刻。几十年前,他从乡下到南京打工,辛辛苦苦干了一年活,最后却被老板欺骗,一无所获。就在他的生活快要过不下去时,老乡告诉他:“捡破烂都能活得好好的!”他去菜市场要过饭,去工地搬过砖,好些年后生活才终于好转起来。他之所以开始救人,是因为他知道,每一个寻死之人都会经历很多道暗门,他们可能向外界释放了求救信号,却无人知晓。

陈思并不神通广大,做不到帮别人解决所有麻烦,但当他把那些轻生者“骗”下桥,会尽最大努力去帮他们排忧解难。他租了间房子,取名“心灵驿站”。他没能力给大家做专业的心理疏导,就去南京大学请来心理系学生来做志愿者,和这些轻生者沟通,试着让他们重新回到正常生活中。

截至目前,陈思自费花了30多万,守住了400多条人命。他始终忘不了自己救下的第一个人,那是一个经济窘迫的老农,在他返回乡村后,时隔几年,生活走上正轨,为感谢陈思的救命之恩,还从乡下给他寄了两箱桃子。

这大概就是陈思救人的意义。正如诗文中的“柳暗花明”,即使走进了死胡同,也要相信身而为人的耐受力:“人愿在这世上挨,不能在土里埋。”

【多维解读】

角度一:克服困难,才能找到精准坐标。

一座座水文站,就能为江河湖海找到精准坐标吗?水文站只是物质基础,守护黄河,离不开人的奉献。这些监测人用原始的手段,克服严寒带来的不测;用顽强的毅力,弥补科学技术的不足。精准的数字,彰显着水文工作者的使命感,承载着国家的形象。他们不仅守护家庭生命,守护黄河生命,也守护着国家的命脉。

角度二:给心灵一个港湾。

陈思用十几年的时光带无家可归的心灵找到回家的路,并非因为他富甲天下,而是因为他曾饱尝心灵漂泊之苦。他借助一块块砖头、一片片菜叶走出了生命的暗门,也把内心的这份善意不断传递下去,不断帮助他人找到心灵的回家路。一人兴善,万人可激。在善举中涵养沉淀,会让凡人善举成为时代风景。

【适用话题】守护;心灵的驿站;传递;生命中的柳暗花明……

素材关键词:安澜

三代人,一条河。河南开封,有这样一位“黄三代”,他舍弃高薪工作,扎根治黄一线。修防工张飞与他的父辈见证了黄河治理的历史,也见证着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新气象。

回想起第一次参与黄河抢险的景象,张飞依然感到激情澎湃。两百多个人在坝上一起抢险。一位四十多岁的女同志一手抱着树保持平衡,一手在运送物料。那一瞬间他特别感动,就这样,他前往一线,加入了黄河河务局抢险队。

生在大堤上,喝着黄河水长大,治黄人要经历一轮又一轮洪水的考验。

“水,哗哗哗!跟开锅一样!”河南开封恰处在黄河“豆腐腰”的腰眼上,持续多变的水情不断给修防工们出着难题。厚厚的救生装备,一边是深不可测的黄河,另一边是细细的救生索,他们做的永远是最危险的工作。

最让张飞难以忘记的是2020年7月9日,在連日暴雨中,八号坝出现了一个筷子粗的小裂缝,经验丰富的他马上嗅到了危险的味道。足足用了36个小时,八号坝才抢护完成。他抢险时总在想,这个大堤,也许他姥爷也抢修过,后来一问也真是这样。

两千年来,直到新中国成立以来,张飞所在的黑岗口险工段发生的险情就有198次,黄河大堤均安然无恙。这后面,是修防工没有忙闲之分的检修工作。冬备、春修、夏防,开封段有两百多个坝口,每个坝口都需要仔细检查,这直接关系到来年汛期黄河的安危,守住大堤便是守住了整座开封城。

点开张飞的微信,仿佛在观看一部关于黄河的纪录片。几乎每隔两天,他就会在朋友圈里发布一条关于黄河的小视频。雨中的黄河宁静苍茫,大雪中的黄河岸边干净空灵,夕阳下的黄河金光璀璨,晴空烈日下的黄河大气磅礴。他最喜欢看夕阳下的黄河。有时在岸边埋头干了一下午,再一抬头已经是落日时分了。那时候看夕阳是最放松的。他希望自己的儿女有朝一日也能接过延续了三代的“接力棒”,在黄河岸边“野蛮生长”。

【拓展阅读】

热播剧《天下长河》讲述了清康熙年间黄河治理能臣陈潢平定河患的故事。陈潢狂放不羁,自小读遍治水的典籍,自称“河伯转世”。康熙十年,大臣靳辅在回京途中,读到路边墙上的一首诗,“四十年中公与侯,虽然是梦也风流。我今落魄邯郸道,要替先生借枕头。”并认识了这首诗的作者——落榜生陈潢,深为陈潢的治水理念折服。康熙经靳辅推荐,也感到陈潢治水大志正合自己心意。从此,陈潢这个名字,开始与黄河紧紧相连。

治河不是照本宣科的事,不同形状、不同流速的河道都要用不同的方法。陈潢制定了筑减水坝、束水冲沙等治河计划。黄河当然不是一年两年就能治理好的,遇上发洪水,为保下游百姓安定,需要在个别地方泄洪。这一年,靳辅、陈潢决定移走桃源县的百姓,给他们重建家园,却因此得罪了所有靠治河贪污的官僚。靳辅被告治河九年无功,陈潢则被诬告霸占民田。官吏于振甲接替了他们的治河工作,所有工程破坏殆尽,黄河两岸,依旧泛滥成灾。最后于振甲不得不承认,靳辅、陈潢说的做的都是对的,那时的陈潢已经抑郁而终。最终,康熙按照陈潢的治河方法重新治理黄河。

如今,从康熙年间到1855年的近200年间,黄河再没有出现大的决堤现象。许多百姓修了祠堂庙宇,自发地纪念靳辅、陈潢两位治河功臣。

【多维解读】

角度一:继承前人精神,在纪念中向前。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作为“黄三代”,张飞不仅传承了家族的使命,而且担负起保护黄河的重任。面对高薪,他没有动摇;面对险情,他防患未然,挺身而出。一家三代人,或许方法不同,但是保卫黄河的使命一代代传下来,一代代地发扬光大。作为新时代的公民,每个人都有保卫环境的责任,从我做起,我们的生态文明就会代代升级。

角度二:个人理想与国家情怀共频共振。

陈潢、靳辅从康熙十五年开始实地勘察测算,亲自修堤建坝,十年如一日地奔波在治河最前线,不计较一时的功成名就,不畏艰险,不苟同于污,这份涌动的家国情怀正是无数治河人的真实写照。至今,许多水利工作者仍把治理黄河作为毕生研究的领域,并为之不懈奋斗,比如“国家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的杨士莪;为了心中“黄河清”的梦想,半个多世纪以来,默默奉献在广袤的黄土高原上的朱显谟……守护天下人的安澜,正是这梦想,激励他们生命不止,不断前行。

【适用话题】守护心中的那片_____;我要担负起____;生命的接力;寻……

猜你喜欢

陈思治河水文站
相似与差异
SL流量计在特殊河段的应用——以河源水文站为例
在尧治河酒业首届“诗酒交响”论坛上的致辞
在尧治河酒业首届“诗酒交响”论坛上的致辞
On parody and its stylistic functions
LEAP OF FAITH
郭家屯水文站单断沙关系分析
草坝水文站两种蒸发器对比分析
韩府湾水文站报汛方案
《治河论》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