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豆害虫点蜂缘蝽防治研究进展

2023-08-04魏然于晓光李阳崔杰印吴俊彦位昕禹崔少彬陈祥金

河北农业科学 2023年2期
关键词:若虫天敌乳油

魏然,于晓光,李阳,崔杰印,吴俊彦,位昕禹,崔少彬,陈祥金

(1.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黑河分院,黑龙江 黑河 164300;2.国家土壤质量爱辉观测实验站,黑龙江 黑河 164300;3.黑河市气象局,黑龙江 黑河 164300)

大豆“症青”俗称“贪青”,表现为大豆正常成熟后营养生长旺盛,茎叶持绿,无荚、少荚、有荚无实[1]。黄淮海夏大豆区频繁出现“症青”现象,导致大豆子粒过小、畸形、商品性差,造成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2,3],近年来,大豆“症青”呈现发生面积不断扩大、为害逐年加重的趋势,对我国大豆产业的振兴发展造成威胁[4]。引起大豆“症青”现象的因子很多,有学者研究认为“症青”现象与极端环境因素有关,高温胁迫[5]和干旱胁迫[6]均会导致“症青”的发生。张慎举等[7]认为,河南豫东地区发生的大豆“症青”现象与土壤缺硼有关;而莫先树等[8]认为,大豆“症青”可能与为害花荚的害虫有关[8]。郭建秋等[9]试验发现,洛阳大豆试验田叶面喷施高效氯氰菊酯,“症青”株率和瘪荚率显著降低,而喷施硼酸效果不显著,据此推测黄淮海地区夏大豆“症青”现象发生与虫害有关。此后,不断有学者通过接虫、模拟针刺等方法确定点蜂缘蝽〔Riptortuspedestris(Fabricius)〕是我国黄淮海地区大豆“症青”的主要因子之一,防治点蜂缘蝽可以有效降低“症青”的发生及其造成的损失[10~14]。对点蜂缘蝽的生物学特性、为害、防治方法等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分析,以期为大豆“症青”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1 点蜂缘蝽的生物学特性

点蜂缘蝽别名白条蜂缘蝽、豆缘蝽象等,属半翅目(Hemiptera)缘蝽科(Coreidae),是一种多食性害虫[15,16],集中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南亚等地区[17],在我国主要分布于河北、河南、江苏、湖北、浙江、安徽、江西、四川、福建、云南以及台湾等省份[18]。其成虫体长15~17 mm,体形狭长,全身呈黄棕色或黑棕色;头部较前胸背板狭窄,呈三角型;触角共4 节,第1 节较长;前胸背板向前倾斜两侧呈棘状突出,头、胸部两侧有黄色斑纹,腹部前部缢狭,后足腿节粗大、有黄斑,腹面有4 个较长的刺和几个小齿,胫节向背面弯曲。

点蜂缘蝽的卵产在叶上,每块5~6 粒,呈暗褐色,半卵圆形,直径约1 mm。若虫分5 龄,1~4 龄体形似蚂蚁,5 龄体形与成虫相似,但翅较短[19,20]。在实验室条件下,点蜂缘蝽从卵到5 龄若虫的平均生长期为34 d,成虫寿命为109 d[21]。1 龄若虫较少活动;2~5 龄若虫6 h 内可以移动20~25 m[22];成虫具有较强的飞行能力,1 d 的飞行距离可达3.1~4.6 km[23]。点蜂缘蝽1 a 可以繁殖2~3 代。以成虫越冬,在北京、河北等地区第1 代成虫发生期为7~8 月,第2 代发生于8~9 月,第 3 代发生于 10~11 月[18,24]。在江苏、安徽等地第1 代成虫发生期为7~8 月,第2 代成虫在10 月出现[20]。温度对点蜂缘蝽的发育和繁殖均有明显影响,在16 ℃条件下点蜂缘蝽若虫无法正常发育成成虫,而当温度过高(>32 ℃)时成虫则无法正常产卵,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均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25]。CO2浓度对点蜂缘蝽若虫有一定影响,在CO2浓度升高的情况下,若虫期显著缩短,若虫存活率更高[26]。

点蜂缘蝽成虫寄主广泛,可为害十字花科、禾本科等多种作物[27]。闫秀等[28]通过聚集信息素诱捕器诱捕点蜂缘蝽发现,小麦、油菜、豌豆、玉米、梨树、苜蓿、杨树、槐树、苹果等均可作为点蜂缘蝽的早春宿主。大豆是点蜂缘蝽很适合的宿主之一[29],结荚期的豆荚可以充分满足其各阶段个体发育和繁殖所需的营养[30]。在大豆的R2~R4 阶段,点蜂缘蝽开始出现,成虫和虫卵的种群密度峰值出现在大豆的R5 阶段,而若虫的种群密度峰值则出现在R6 阶段[31]。Rahman等[32]在实验室条件下用豆荚和子粒分别饲养点蜂缘蝽,发现以豆荚为食的点蜂缘蝽个体发育所需时间更长,寿命较短,但对成虫繁殖能力和卵的活力无显著影响。

2 点蜂缘蝽对大豆的为害

点蜂缘蝽成虫一般在大豆花荚期群集为害,通过刺吸豆荚等部位的汁液对大豆植株造成损害[18],从而引起大豆子粒发育受阻,源—库关系失衡,源器官合成的光合产物不能正常外运,影响植株生殖器官和营养器官的营养分配[33,34],最终导致生育期延长,果荚形成瘪粒、瘪荚,严重时全株瘪荚,甚至颗粒无收[35]。大豆荚是点蜂缘蝽刺吸的主要器官[36],点蜂缘蝽能分泌含有消化酶的唾液[37],导致刺吸处的荚皮上出现小黑点,当虫口密度较小且侵害时间较短时,子粒上会出现损伤痕迹;虫口密度较大或长期侵害后,会造成大豆子粒畸形[38]。罗家传等[39]认为点蜂缘蝽只刺吸有子粒的豆荚。Do 等[40]进行大豆种子点蜂缘蝽侵染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种子虫食程度的增加,种子发芽率大幅度降低。Li 等[41]通过田间网笼试验评估了不同密度点蜂缘蝽对大豆不同生育期的为害程度,结果显示,盛荚期大豆植株受点蜂缘蝽损害导致有效荚数、粒数、产量下降最明显,其次是鼓粒期和始荚期。在大豆各生长阶段,随着害虫密度的增加,持绿叶数、瘪荚率和瘪粒率均显著增加。

3 点蜂缘蝽的防治方法

3.1 农业防治

农业措施主要是根据点蜂缘蝽成虫的习性,采用合理轮作[42],秋后进行深耕、深埋枯枝落叶、清除田间秸秆,减少适合成虫越冬的环境[18,43],入春后及时清理田边早花早食的野生植物,避免其作为早春过渡宿主[44],从而降低虫口基数。国内外学者研究表明,不同大豆品种受点蜂缘蝽的损害程度不同,点蜂缘蝽对不同大豆品种的偏好有所不同[45~47]。因此,结合当地生产条件,选种点蜂缘蝽偏好程度较低的抗性大豆品种,有助于点蜂缘蝽的防治。

3.2 化学防治

目前,我国市场上尚无针对点蜂缘蝽的杀虫剂,在生产中主要依靠广谱性杀虫剂进行防治[15],其中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3%阿维菌素乳油、5%啶虫脒乳油[48]、22.4%螺虫乙酯悬浮剂[44]、50%辛硫磷乳油[49]、20%氰戊菊酯乳油[50]等杀虫剂对点蜂缘蝽的防效较好。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针对点蜂缘蝽虫害制定了防治方法,即在大豆开花期,喷施吡虫啉+氰戊菊酯、氯虫·噻虫嗪等杀虫剂,每隔7~10 d 喷施1 次,连续喷施2~3 次。该方法可有效防止或减轻“症青”现象的发生[27]。郭江龙等[51]对多种杀虫剂进行了筛选,结果显示,25 g/L 溴氰菊酯乳油、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60 g/L 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和50%氟啶虫胺腈悬浮剂对点蜂缘蝽田间防效较好。而王自杰等[52]选用25%噻虫嗪可湿性粒剂等5 种常用较低毒杀虫剂进行不同剂量搭配,分别对点蜂缘蝽的低龄若虫(1~2 龄)、老龄若虫(4~5 龄)及成虫进行室内生物活性测定,并进行田间药效对比试验,筛选出防治效果最佳的药剂为25%噻虫嗪可湿性粒剂。常丽丹等[53]通过田间试验发现,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 000 倍液喷施3 次防治大豆“症青”效果最好,病株比例、单株瘪荚率和单株绿叶数均大幅度降低,产量明显提高。

3.3 昆虫信息素防治

昆虫聚集信息素是由昆虫体内释放能引起雌、雄两性同种昆虫聚集行为反应的化学物质[54]。近年来在农业生产中,采用人工合成昆虫聚集信息素配合诱捕器的绿色防控方法防治虫害广泛应用。与传统化学防治相比,该方法具有高效、无毒、不产生抗药性、对天敌无害的特点[55,56]。1995 年 Leal 等[57]首次鉴定出3个点蜂缘蝽聚集信息素组分——(E,Z) -2-己烯酸-3-己烯酯 (E2HZ3H)、(E,E) -2-己烯酸-2-己烯酯(E2HE2H)和异丁酸十四酯(14∶iBu),其中异丁酸十四酯是聚集信息素的必要组分,将3 种化合物按照体积比1∶5∶1 的比例配制成诱芯,大致与10 头点蜂缘蝽成年雄虫的引诱活性相同。Mizutani N 等[58]研究发现,将E2HZ3H 和E2HE2H 单独或混合使用均不具活性。2007 年 Yasuda 等[59,60]先后鉴定出点蜂缘蝽聚集信息素另外2 种组分——异丁酸十八酯(18 ∶iBu)和E-2-己烯酸己烯酯(E2HH),这2 种组分可显著提高14 ∶iBu 或三元组分诱芯的引诱效果。Rahman等[61]研究认为,点蜂缘蝽聚集信息素对雌性成虫引诱效果更好。胡壮壮等[62]利用不同诱芯、诱捕器及其组合评价了聚集信息素对点蜂缘蝽的诱捕效果,发现聚集信息素含量为60 mg,采用PVC 诱芯、缓释包诱芯搭配小船型诱捕器的组合诱捕效果最佳。Park 等[63]通过田间点蜂缘蝽诱捕效果试验,确定每个点蜂缘蝽聚集信息素诱捕器的最佳覆盖范围为385~770 m2。Endo N 等[64]在不同田间条件下使用点蜂缘蝽聚集信息素监测点蜂缘蝽虫害的发生,发现诱捕量在大豆开花后明显增加,之后9~13 d 达到峰值,因此点蜂缘蝽聚集信息素诱捕试验设置在大豆花期的诱捕效果较好。

在点蜂缘蝽的绿色防治中,除聚集信息素外,利用点蜂缘蝽报警信息素或植物源驱避剂,搭配聚集信息素及食物引诱剂,作为驱避剂或引诱剂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65]。

3.4 生物防治

利用天敌对点蜂缘蝽进行防治是有效且环保的防治方法。现有国内外文献中记载的点蜂缘蝽天敌包括捕食性天敌球腹蛛、蜻蜓和寄生性天敌日本粒卵蜂(Gryon japonicum)、黑蝽卵跳小蜂(Ooencyrtus nezarae)、日本平腹小蜂(Anastatus japonicus)、G.hakonense、Dionaea magnifrons 和 G.nigiricorne 等[15]。其中,日本粒卵蜂和黑蝽卵跳小蜂作为点蜂缘蝽的天敌,生物防治效果明显[66,67],Lim[68,69]比较了这 2 种寄生蜂对点蜂缘蝽的寄生效果,发现黑蝽卵跳小蜂为群集广食性寄生蜂,寄生成功率较日本粒卵蜂更高,而日本粒卵蜂为独居寡食性寄生蜂,在寻找宿主方面更有效率,但后代死亡率较高。这2 种寄生蜂受替代寄主的限制,无法进行工厂化生产。李文敬等[70]在寄主点蜂缘蝽卵密度不同的条件下研究了日本平腹小蜂的寄生功能反应,结果表明,理论最高寄生量为11.30 粒,最佳寻找密度为7.99 粒,由此认为,人工繁殖日本平腹小蜂作为天敌在田间释放对点蜂缘蝽进行生物防治是可行的策略。

4 结语

近年来,随着点蜂缘蝽分布范围扩大、为害加重,我国农业工作者对点蜂缘蝽的防治日益重视,大量研究明确了点蜂缘蝽对大豆的为害,研究开发了不同方式的防治策略,但是经过不断的生产实践证明,单一的防治手段对点蜂缘蝽防治效果有限。由于点蜂缘蝽的飞行迁徙能力强,寄主作物种类多,依靠化学药剂喷施很难根除,且药剂失去效果后,来自周边环境的点蜂缘蝽容易再次对大豆形成侵害[71]。而采用生物防治手段,无论是天敌防治,还是聚集信息素诱杀,均存在成本高、作用缓慢、推广难度大、限制因素多等缺点。而结合生产条件以轮作和收获后清除秸秆为基础,选择聚集信息素搭配化学防治或者天敌防治联合使用的综合防治方法可以解决以上问题,更好地防治点蜂缘蝽。因此,推进相关试验研究是我国农业今后重要的课题之一。

猜你喜欢

若虫天敌乳油
“60%敌畏马乳油”农药对家蚕残毒性调查
基于轻量级SSD模型的夜间金蝉若虫检测
11种杀虫剂对透明疏广蜡蝉3龄若虫的毒力测定
麝香 急性尿潴留的天敌
天敌昆虫
——管氏肿腿蜂的应用技术
鱼藤酮乳油中鱼藤酮含量的反相HPLC-DAD法测定
天敌昆虫在林木病虫害防治中的重要作用探讨
湖南省棉花有害生物防控科学用药推荐名录
不同日龄悬铃木叶片对悬铃木方翅网蝽若虫发育及存活率的影响
田间常见8种有害蝽类若虫龄期的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