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提升中国文化影响力感召力

2023-08-03赵磊

新安全 2023年3期
关键词:感召力服务文化

赵磊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我们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推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提升中国文化影响力目的不是谋求文化霸权,而是在维护自身文化安全的基础上不断提升文化感召力。文化感召力提升是维护文化安全的最终目的,文化安全是获得文化感召力的前提,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文化感召力与文化霸权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文化霸权是霸权主义的产物,基于权力和扩张,标榜自身文化的普世性,表现出强烈的排他性和强制性,同时以文化为手段达到谋求政治经济利益的目的。而文化感召力依靠自身的文化吸引力和文化影响力,基于自愿和认同的原则,不是用权力威逼利诱以获得文化上的独断,而是给予其他文化平等发展和自愿选择的权利,努力维护文化的多样性。而且文化感召力是在文化安全和文化实力的基础上自然生成的,是文化自信和文化发展的自然结果,呈现出文化道义性、普惠性和包容性。道义性体现在被其他文化自愿接受和认同,普惠性是指为世界发展贡献自身的文化力量与智慧,包容性则是尊重和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

从文化自信与发展、维护文化安全的历史来看,中国曾占据着优势地位。中华文化的先进、包容和开放使其成为世界文明的中心,具有了地区性的文化领导力,吸引了众多国家主动前来学习。以唐朝时期的日本和朝鲜最为典型,他们派遣了大量的留学生、学问僧、遣唐使学习中国先进的政治管理体制、律法和礼仪传统。日本更是“以华为师”,推行全面“唐化”的策略,进行“大化改新”。但中国近代也经历过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华传统文化日渐式微,文化安全遭遇过严重威胁和挑战。新中国成立后,逐渐恢复了对外文化交流和文化自主发展。改革开放和拥抱全球化,使中国越来越多地参与国际文化交流。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文化进一步走近世界舞台中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文化服务分为核心文化服务和相关文化服务两类。其中,核心文化服务包括影视等作品版权许可、新闻通讯等信息服务、广告服务、建筑等设计服务、文化和娱乐服务等;相关文化服务主要指传播文化的辅助载体贸易,包括计算机技术服务、计算机软件知识产权许可等。我国文化服务贸易总体呈现顺差。2009年至2012年,我国文化服务贸易顺差增长较快,从28亿美元增至110亿美元,年均增长58%;2013年至2020年,顺差规模保持在年均69亿美元的水平;2021年顺差进一步扩大,较2020年增长1.1倍,达到139亿美元。

但是,总体看中国尚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品牌。不仅外部面临着文化霸权主义多样化的文化渗透甚至侵略,内部也存在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减弱、文化资源保护不力、文化传播力不足等问题,文化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因此,要采取有效措施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切实提升中国文化影响力和感召力。

第一,构建保障国家文化安全的制度体系。一些国家早已出台相关政策和法律抵抗文化霸权入侵,维护民族文化安全。法国和欧盟在20世纪90年代就提出“文化例外”和“文化豁免”政策对抗美国的“电视无国界”。我国“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虽然也提出了维护文化安全的相关命题,但受关注度仍然不够,具体的实施方案也有所欠缺。因此,一是要進一步完善涉外文化法律法规体系,在遵守国际贸易规则的前提下,结合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现状和特点,对外来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入中国市场设立合理的限制,坚持内容审查和配额管理相结合,既要控制质量又要把握数量,建立更加全面、细致、等级分明的内容审查机制。二是建立文化安全预警系统和指标体系,利用大数据等科学分析方法对我国接受外来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发展趋势进行全面评估,定期发布文化安全评估报告,对潜在威胁及时提出警告,根据市场准入原则和评价指标划定安全等级,并制定相应的整改方案和应急机制。三是综合运用法律、行政、市场、经济、网络等多样化手段,调动政府部门、文化机构、专家学者、普通大众等多主体参与,构建全方位的文化安全管理系统。

第二,巩固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价值认同。一要振兴文化传统,培育文化自觉。充分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示范作用,利用传统节日进一步推动民族传统文化的生活化,增强民众对中华文化的渊源、特色、影响的认知,促进全社会树立文化资源全民保护的理念。充分发掘民族文化的内在精神与价值,建立文化自信。打造有价值的文化和有文化的价值,全面理解文化与价值的相互关系。文化要以文化人、润物无声,应当以生动鲜活为发力点,而价值要打动和吸引人心,应当以深刻与共鸣为发力点,二者的有机结合才能使民族文化更具吸引力。既要传承传统“和合文化”中崇尚和谐、天人合一的核心价值,又要传播当代中国优秀的价值理念,实现历史与现代的融通,打破中西价值观念二元对立的局面。二要加强意识形态建设,树立道路自信。巩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同时深化理论研究,在实践中推动理论创新,改变公式化、说教式的传播方式,充分发挥各级媒体的舆论影响力,贴近群众切实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使其融入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内化为民众的情感认同和共同习惯。打造“可分享的价值”,为国际社会发展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國智慧。

第三,增强塑造中国文化影响力感召力的产业实力。一要从文化产业的供给侧入手,紧跟文化消费热点和潮流,从消费者的切实需求出发,加强质量提升与管理。政府要继续扩大文化的普惠性,丰富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种类,提供更多公共文化服务,将文化的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融合发展,推动文化产业回归市场。文化企业要树立工匠精神和品牌意识,在自己的产品和服务上精耕细作,提高自身的文化创新和加工能力,以内在精神与价值打动人心,这既是文化企业塑造品牌、做大做强的关键,也是文化企业的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所在,更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向国际的必由之路。同时借鉴西方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在文化必需品上发力,进一步调整文化产品内容和服务,使其真正贴近海外民众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二要利用“互联网+”促进数字创意产业的发展,激发内容产业的创造力,引领文化产业变革,催生文化新业态。互联网的应用给文化发展带来巨大机遇,使文化产业从产品呈现到运营生态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时也要求我们注重保护文化原创性,支持和规范网络文学、动漫游戏、网络自媒体等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三要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为中华文化的传播提供技术保障。演出和电影等文化活动,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加强宣传、积累热度,提高传播度和知名度;传统出版业也要借鉴互联网的运营理念和模式,实现线上线下的有机结合,发展电子图书产业;推动传统文化资源的数字化,激发文化文物单位的创新活力,探索文化资源保护和继承的新模式,让文化成为全民共享的共同精神资产,而不仅仅是陈列在博物馆的稀缺文物。

第四,打造提升中国文化影响力感召力的话语体系。一要整合对外传播资源,推动对外媒体的产业化、集团化、规模化、品牌化,构建中国国际传播的强大信息平台。进一步推动主流媒体和实力较强的传播机构巩固和拓展海外业务,通过开设专栏、访问交流等方式加强与国外主流媒体的业务交流与合作,提高国内传播内容在国际媒体的曝光率和新闻落地率。媒体在议题设置和内容选择上要考虑国外受众的文化背景,更要针对不同群体有所差别,尤其要注重各国的青年群体,关注青年的文化群体特点和兴趣点,进行精准传播。二要构建全方位的国际传播体系,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社交平台、跨国公司、民间力量的协同效应。主流媒体要以其内容的专业性和手段的先进性引导议程设置,在重大活动等“全球性媒介事件”发生时,提供优质内容满足海外受众对中国强烈的了解需求,充分把握国际传播的战略机遇期。面向世界,调动更多国家参与的积极性,使中国议程真正转化为国际议程,搭建破除负面舆论的平台。要培养更多精通外语、了解中外文化的国内媒体从业者,他们是提高国际传播能力的重要资源。社交平台要以其良好的互动性和巨大扩散效应贴近海外民众,随时跟进外国民众的日常关注点、兴趣点,使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多时段地推送相关信息。国之交在于民相亲,尤其要利用好留学生、海外华人华侨等民间群体的身份优势,同时吸引优秀青年来华学习,增强中华文化在各国年轻人中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增加国际传播的生动性和可信度。利用好这一群体对中外两种文化的双重感知,在了解差异的基础上,更有针对性地实现文化的“离岸传播”。

增强中华文明影响力感召力是一个系统工程。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猜你喜欢

感召力服务文化
怎样跑出更好的成绩
做追赶的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浅谈如何培养少儿文艺导演的感召力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谁远谁近?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