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某医学院校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感现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2023-08-03童心温丽影刘传陶宇静李颢琪金岳龙常微微
童心,温丽影,刘传,陶宇静,李颢琪,金岳龙,常微微
(皖南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教研室,安徽 芜湖 241002)
专业认同是学习者在了解所学专业的基础上,产生情感上的接受和认可,并伴随积极的外在行为和内心的适切感[1]。专业认同会直接影响学生对专业的接受程度、学习专业知识的动力和能力、未来对职业的选择和认可程度。预防医学是研究社会人群健康和疾病发生、发展、转归的本质与规律的一门学科[2]。目前国内的医学发展存在“重临床、轻预防”的情况,不仅普通民众对预防医学专业知识缺乏认识,医学领域也存在对预防医学不够重视的情况。有研究显示,过去的预防医学专业毕业生部分未能从事相关工作,而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专业人员流失也较为严重,公共卫生从业人员也存在着专业素质良莠不齐的情况[3-4]。因此本研究将以安徽某医学院校预防医学专业在校学生为例,探讨预防医学专业学生专业认同感现况及其影响因素,并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课题组于2019年11至12月按照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安徽省某医学院校预防医学专业大一至大四年级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具体抽样过程如下:大一至大四每个年级按照3/4的比例选取班级数,抽中班级所有学生(约23~30人)参与调查。共发放问卷700份,剔除不合格问卷(漏填项超过2/3以上、整份问卷所勾选的选项皆为同一个或者有规律等)25份,最后有效问卷共675份,所有调查对象均知情同意。
1.2 方法与调查内容 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在教室告知学生调查的目的和意义并取得其知情同意之后发放问卷进行现场调查,同时填写之前由调查员解释问卷填写方法及注意事项。具体调查内容包括:(1)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年级、过去一年在班级里的成绩、父母关系、专业选择、专业志愿填报和专业喜欢程度等。(2)专业认同感:采用秦攀博等[5]编制的专业认同感量表,含有23个条目,可分为4个维度(认知性、情感性、行为性和适切性)。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完全不符合1分,比较不符合2分,不确定3分,比较符合4分,完全符合5分)。由各个问题的分数之和除以问题总数计算得出总均分,得分越高专业认同水平越高。该量表在本研究中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54。(3)学校归属感:采用杜好强[6]编制的大学生学校归属感量表,该量表共有14个条目,可以分为2个维度:身份归属感、情感精神归属感。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从未1分,很少2分,有时3分,经常4分,总是5分)。分值越高表明学校归属感越强,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37。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直线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医学生专业认同感的影响因素。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一般情况 最终纳入分析的675名预防医学专业的本科生,年龄15~24岁,平均(19.87±1.58)岁;其中男生265名,女生410名;大一年级176名,大二年级155名,大三年级158名,大四年级186名;以第一志愿录取73名,第二到第五志愿录取359名,被调剂专业录取243名;其中自主选择专业的247名;146名学生不喜欢预防医学专业。
2.2 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学校归属感和专业认同感 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感总均分为(3.30±0.58)分,其中认知性、情感性、行为性和适切性4个维度的平均得分依次为(3.45±0.71)、(3.27±0.73)、(3.35±0.69)、(3.13±0.76)分;学校归属感总得分为(3.65±0.73)分,其中情感归属感和身份认同归属感得分依次为(3.18±0.82)和(3.41±0.72)分。专业认同总均分与学校身份认同归属感和情感精神归属感得分均呈正相关(r=0.416和0.444,P<0.05)。
2.3 不同特征的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得分比较 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认同感总均分在学业成绩、父母关系、专业选择、专业志愿填报、专业喜欢程度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不同专业选择、学业成绩、专业喜欢程度的学生在专业认同的4个维度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被调剂专业学生的情感性和认知性得分低于第一志愿的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年级的学生专业认同感总均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不同特征的预防医学本科生专业认同感得分比较(±s,分)
表1 不同特征的预防医学本科生专业认同感得分比较(±s,分)
因素性别年级过去一年在班级的成绩父母关系专业志愿填报专业选择专业喜欢程度男女t P大一年级大二年级大三年级大四年级F P较好中等较差F P好一般差F P第一志愿第二至第五志愿被调剂F P自主选择非自主选择t P喜欢一般不喜欢F P n 265410 176155 158186 283291 101533 11824 73359 243247 42887 442146情感性3.25±0.773.28±0.710.5860.5583.21±0.723.30±0.733.41±0.743.18±0.713.5170.0153.30±0.733.33±0.693.01±0.787.5600.0013.29±0.713.20±0.773.14±0.881.1250.3253.43±0.933.37±0.653.08±0.7314.070<0.013.49±0.673.14±0.736.607<0.013.83±0.663.25±0.572.42±0.72146.622<0.01认知性3.44±0.763.46±0.680.3030.7623.38±0.693.45±0.793.51±0.653.47±0.710.9760.4043.51±0.763.47±0.673.24±0.685.3560.0053.49±0.703.34±0.763.25±0.703.0640.0473.49±0.863.51±0.663.35±0.744.2060.0153.54±0.723.40±0.702.4720.0143.69±0.783.44±0.663.09±0.7320.318<0.01行为性3.33±0.793.36±0.620.6350.5253.37±0.643.37±0.743.41±0.703.26±0.701.4960.2143.48±0.683.35±0.612.96±0.8022.694<0.013.38±0.693.25±0.673.13±0.793.0480.0482.38±0.823.38±0.653.29±0.711.4610.2333.48±0.643.27±0.713.862<0.013.69±0.703.33±0.602.85±0.8246.138<0.01适切性3.23±0.853.06±0.692.9890.0033.10±0.703.23±0.773.14±0.793.05±0.761.7560.1543.23±0.733.15±0.722.80±0.8612.481<0.013.17±0.772.99±0.702.92±0.713.5580.0293.22±0.913.15±0.743.07±0.731.4270.2413.28±0.723.04±0.774.009<0.013.57±0.733.08±0.682.64±0.8050.164<0.01总均分3.31±0.653.29±0.540.5030.6153.26±0.523.34±0.643.37±0.583.24±0.581.7920.1473.38±0.582.32±0.543.00±0.6016.777<0.013.33±0.573.20±0.583.11±0.684.0220.0183.38±0.733.35±0.543.19±0.586.3410.0023.45±0.563.21±0.585.138<0.013.70±0.613.28±0.472.75±0.5893.234<0.01
2.4 预防医学本科生专业认同感多因素分析 以专业认同总均分作为因变量,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作为自变量(专业喜欢程度、父母关系、过去一年在班上成绩、专业志愿填报、专业选择、身份认同归属感、情感精神归属感)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Enter法),定性变量设置哑变量。结果表明,对专业喜欢程度为喜欢和一般的同学,与不喜欢预防专业的同学相比,其专业认同感得分均增高(P<0.05);与成绩较差的同学相比,成绩中等和较好的同学专业认同感得分均增高(P<0.05);身份认同归属感和情感精神归属感得分越高,专业认同感得分越高(P<0.05)。见表2。
表2 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感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3 讨论
本文采用横断面设计探讨分析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感的现状并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感总均分为(3.30±0.58)分,略低于秦攀博[5]和谢易容等[7]研究结果,比中等临界值(M=3分)略高,认同度总体来看处于略低的水平。其中4个维度的得分从高至低依次是认知性、行为性、情感性、适切性,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在情感性和适切性认同感上低于总均分,表现为学生对专业喜欢程度不高、认为自身和专业的匹配程度很低。综合以上结果来看,主要原因可能是:(1)学生认为预防医学专业相比于其他的主流医学专业社会认可度和薪酬待遇偏低,职业的成就感不足,对专业前景的态度不乐观[8]。(2)预防医学专业本科课程安排和教学方式影响,王艳等[9]的研究显示,课程安排与教学方式与专业认同感存在一定关系。预防医学专业的本科教育在一至三年级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理论课为主,预防医学专业课程较少,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对本专业的职能定位了解不足;教师上课方式多为理论讲述,往往缺乏实践,学生不容易产生兴趣,影响专业认同感。(3)高考失利或志愿填报失误,以及皖南医学院自2018年起在志愿录取时施行的“专业清”规则,即专业优先原则,学生在志愿填报时对规则不清楚,未能进入理想专业,导致适切性维度显著偏低,影响专业认同感。
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学习成绩在中等以上、对专业越喜欢、身份认同归属感越高、精神情感归属感越高的学生,专业认同感就越高。(1)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拥有更好的专业认同感[10-11]。学业成绩和预防医学的课程和教学密不可分,由于预防医学课程安排,低年级学生普遍缺乏预防医学专业知识教育,在低年级学生还未进入预防医学专业课学习时,可以定期举办实践活动,例如鼓励学生参加疾病预防的相关社团拓宽课外知识、进入社区进行健康知识宣传,开展专家讲座等。有研究认为专业教育可以激发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12-13]。(2)专业喜欢程度与专业认同感的回归说明个人兴趣对专业认同感的正向影响显著。第一志愿选择预防医学的学生较少,填报志愿时自主选择或第一志愿为预防医学的学生在填报志愿前,对专业和自身的情况有一定的了解,不会轻易将失败的原因归结到专业上。在志愿填报环节应该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志愿,在志愿录取环节录取第一志愿的同时,降低转为其他专业的门槛或开设第二学位,让一部分专业认同感较低的学生转向其他意向中的专业,让专业认同感高的学生转入预防医学,形成良性循环。有关部门也应增加对预防医学的宣传报道,在“重临床、轻预防”的大环境中,让更多的民众认识到预防医学的重要性。(3)学校归属感对专业认同有正向作用,与董柯[14]、张萌等[15]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学校归属感一旦产生,个人与学校之间就建立了情感的连接,不由自主地代入主人翁的角色,以积极的心态客观看待专业的情况,对专业的认同度会因为积极的认知而提高。归属感越高,自我学习效能也会越高[16],会激励学生在学业上不畏困难不轻易放弃。提示学校应该以关心学生为工作重心,尽量满足学生对生活学习的硬件设施的要求,注重以人为本的思想,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举办校园文化活动,提升学生的自豪感和责任感;进行校史教育,开展优秀校友讲座,提升身份认同感和自豪感,通过榜样教育引导学生更好地重塑自己对专业的认识。
综上所述,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认同处在中等偏低的水平,学习成绩较好、学习归属感较高、较喜欢本专业的学生专业认同感较高。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前提下,预防医学专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预防医学专业人才流失严重的情况下,提升学生专业认同感对建设高质量预防医学专业人才队伍具有重大意义。所以应从顶层设计上多方面、多角度着手提升预防医学专业学生专业认同感,通过加强对预防医学专业的宣传、推进预防医学专业课程改革、提升教学质量、增加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学校归属感、改变志愿填报规则等措施、为建设稳定高质量的预防医学专业队伍输送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