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级护理技能大赛背景下学生标准化病人对高职护理学生培训效果的影响
2023-08-03杜曼郝秀暖周霞
杜曼,郝秀暖,周霞
(滁州城市职业学院护理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高职院校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育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起到了重要的帮助作用[1]。护理专业为高职院校的重要专业类型,旨在为社会输送优质的护理人才。护理技能大赛是以大赛为契机,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培养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练就学生高超的职业技能,培养更多的高技能人才[2]。由于此项赛事是以团队协作为主,每个护理专业学生除了需要掌握翔实的护理知识和精湛的护理技能外,形成评判性思维能力也有助于促进护理专业知识的正迁移,实现大赛的初衷[3]。然而,既往培训方法是以指导教师为主体,护理专业学生处于从属位置而缺乏足够的参与热忱,由此削弱了培训效果[4]。学生标准化病人是由学生承担起标准化病人角色,恒定、真实地模仿临床患者,在临床技能培训中扮演患者、护理人员等角色以提升自身知识储备与护理技能,提高教学实践效果[5]。在院校护理技能大赛背景下将其应用于护理专业学生(简称护生)培训工作中能否进一步提升培训效果备受研究领域的关注,故本研究对此展开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某校参加学校护理技能大赛的83名大三年级护生的临床资料,依据培训方法分为对照组40名和观察组43名。纳入标准:(1)大三年级护生;(2)均报名参加院校护理技能大赛者;(3)此前未参与过类似培训者;(4)均能够顺利完成24学时的培训者。排除标准:(1)无故不参加培训、迟到早退者;(2)培训期间外出实习者;(3)临床资料中缺少评判性思维能力评分、理论考核成绩、实践考核成绩以及对培训的满意率数据者。对照组男14名,女26名;年龄19~21岁,平均(20.05±0.55)岁;户口类型中城镇28名,农村12名;大二学期成绩80~89分14名,90~99分22名,100分4名。观察组男15名,女28名;年龄19~22岁,平均(20.11±0.63)岁;户口类型中城镇30名,农村13名;大二学期成绩80~89分15名,90~99分25名,100分3名。2组护生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院校护理技能大赛方案 本次院校护理技能大赛以心肺复苏为主题,2个组别的护生采用全功能模拟病人进行真实操作,重点考察参赛护生知识应用能力、临床思维能力、技能操作执行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和人文素养。
1.2.2 培训方法
1.2.2.1 对照组采取传统培训 在24学时中理论知识培训20学时、实践培训4学时。首先由带教老师通过幻灯片、PPT传授心肺复苏相关知识,包括心肺复苏概念、心肺复苏目的、心肺复苏步骤、当前心搏骤停的流行趋势、心肺复苏的重要意义、每个环节的操作要领、注意事项等。实践操作环节借助全功能模拟病人轮流操作,教师从旁指导并及时纠正错误或者是不当行为。
1.2.2.2 观察组在传统培训基础上加用学生标准化病人 培训遵循标准化病人规范性的培训流程,让2名取得国家标准化病人培训教学资格的教师作为此次培训的教师。采取集中授课的方式进行本组护生的标准化病人必备能力培训(沟通、表演、记忆、观察、反馈、表达等能力)。借助便捷的互联网收集心肺复苏教学有关的循证依据,从中借鉴有益的经验,结合本次院校护理技能大赛方案拟定心肺复苏培训计划,具体如下:基础培训阶段(8学时)、演练阶段(8学时)、试演试评阶段(8学时)。基础培训阶段传授心肺复苏相关知识,具体内容与对照组相一致。演练阶段由护生采取自由组合的方式形成数个小组,每个小组选出1名组长。小组内每个成员轮流扮演心搏骤停患者以及急救护理人员,按照掌握的心肺复苏流程进行模拟演练,演练过程中鼓励所有小组成员相互协作、密切沟通、仔细观察、认真反馈、主动表达。通过互相探讨、自我总结的方式解决小组内暴露出来的问题,并优先通过自主摸索的方式提出解决方案,由培训教师对解决方案的有效性和科学性进行评价,对于不合理的方案结合既往的循证证据详细讲解不合理之处,促使小组成员能够举一反三,加深对于心肺复苏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试演试评阶段则是由每个小组轮流在全功能模拟病人演练心肺复苏技巧,采取其他小组评价的方式做总结,相互交流、合作、良性竞争,将单打独斗学习转变为合作共赢学习,个体竞争转变为小组竞争,一起努力,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使学习效果达到最大化。
1.3 观察指标
1.3.1 理论考核成绩、实践考核成绩 理论考核成绩采取传统笔试进行考核,总分100分,分值越高理论知识掌握水平越好。实践考核成绩由院校护理技能大赛的评委会现场打分,总分100分,分值越高实践能力越高。
1.3.2 评判性思维能力 采用评判性思维量表[6]进行评价,包括自信心、寻求真相、开放思想等7个维度,总共70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Likert 6级评分法,评价护生对每个条目的赞同程度,分数越高,则评判性思维能力越强。>280分则有正性评判性思维态度倾向,211~279分则倾向不明确,<210分则具备负性评判性思维态度倾向。量表Cronbach's α系数为0.902,内部一致性高,信效度良好。
1.3.3 满意度 采用由本院教师自行设计的满意度调查量表,对培养模式、锻炼沟通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临床思维及知识应用能力等内容进行评价,每项20分,总分100分,90~100分为非常满意,70~89分为满意,60~69分为一般,<60分为不满意,满意率(%)=(非常满意护生+满意护生)/护生总数×100%。预试验的信效度Cronbach's α系数为0.904,内部一致性高,信效度良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样本独立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理论考核成绩、实践考核成绩比较 观察组理论考核成绩、实践考核成绩均高于对照组(P<0.01),见表1。
表1 2组理论考核成绩、实践考核成绩比较(±s,分)
表1 2组理论考核成绩、实践考核成绩比较(±s,分)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t P n 4043理论考核成绩90.47±2.4195.66±2.848.9430.000实践考核成绩88.98±2.2294.73±2.7610.410.000
2.2 2组评判性思维能力总分及各维度分数比较观察组寻求真相、自信心、求知欲的分数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其余各维度分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评判性思维能力总分及各维度分数(±s,分)
表2 2组评判性思维能力总分及各维度分数(±s,分)
维度寻求真相开放思想分析能力系统化能力自信心认知成熟度求知欲总分对照组(n=40)38.64±4.6338.76±6.4237.84±4.6640.68±6.4240.35±6.1536.82±4.3941.78±3.74274.87±13.62观察组(n=43)41.07±5.4839.46±6.7538.41±5.6441.73±6.1343.37±5.3437.24±4.3644.28±4.65285.56±15.13 t 2.1730.4830.4990.7622.3930.4372.6863.374 P 0.0320.630.6180.4480.0190.6630.0080.001
2.3 2组满意度比较 对照组满意度调查中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分别为10、19、11、0名,满意率为72.50%(29/40);观察组分别为18、22、3、0名,满意率为93.02%(40/43),观察组的满意率高于对照组(χ2=6.225,P<0.05)。
3 讨论
护生进入医院之前都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护理技能,才能顺利完成角色转变,进入到临床实习[7]。为了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临床技能,学校会组织一些专业知识竞赛、护理操作比赛、急救比赛等,让护生积极地去学习,深入感知临床工作,锻炼其各方面的能力。本次院校护理技能大赛方案以心肺复苏为主题,契合了当前护理工作中该项技术应用频率大幅提高的现实需求。在竞赛过程中能够充分激发参赛学生对于心肺复苏知识与技能的渴求,还强化了日常教学培训效果,为相关知识的正迁移奠定了坚实基础。学生标准化病人符合现代护理教学的要求[8]。通过对临床上真实病例进行分析及归纳,将疾病产生与发展过程以及周围环境进行模拟呈现出来,让学生能加入进来,从而增加知识、提高各项能力、增进情感体验[9-10]。同时,学生标准化病人符合专科院校的教学要求,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及早接触临床环境,在实习前期时,减少学生的紧张感,提前适应实习期快节奏生活模式,为将来进入临床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11]。在院校护理技能大赛背景下护生需具备翔实的护理知识功底和急救知识,遇到突发情况,要有冷静处理事情的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以及应变能力,才能及时解决患者存在的问题,帮助患者更好地恢复健康。本研究将学生标准化病人应用到院校护理技能大赛培训过程中,结果所示,观察组理论考核成绩、实践考核成绩高于对照组(P<0.01),说明采用学生标准化病人对接院校护理技能大赛培养方案优于常规的培训方案,分析原因,通过集中的学习培训,再通过比赛,使护生更加努力地去学习专业知识,这种通过病例、情景式的体验,使其更加深刻地掌握知识。因为这种竞争性的技能比拼,护生自我学习意识得到加强,而本次比赛中采用的学生标准化病人,每个护生都会扮演不同角色,让护生的实践能力与应变能力得到锻炼,增加学生处置能力,为其上临床实习打下基础,与其他研究结果[12]相似。通过技能大赛的竞争与培训有利于提高护生专业知识,让其更加熟练掌握护理技能,更好应对临床突发状况,提高护生心理素质。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寻求真相、自信心、求知欲的分数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院校护理技能大赛下学生标准化病人充分发挥了护生的主观能动性,护生为取得较好的成绩与名次,努力寻求相关知识,大量多角度收集患者资料并进行分析,通过对患者资料探索、找寻、了解相关专业知识,总结资料提出相关护理措施,进而锻炼了学生寻求真相、求知欲。护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自信心能够得到明显提高,护生又通过与其他护生互动,有利于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收集资料能力、健康教育能力,进而提高护生沟通交流能力和评判性思维能力。
本研究结果所示,观察组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护生对学生标准化病人的满意度较高,此次院校护理技能大赛让护生通过情景模拟完成心肺复苏学习任务,通过组内协作、其他小组评价的方式检验了所学知识和掌握的技能,并让护生积极地参与讨论中,利于激发护生对专业知识与未知知识学习的兴趣。护生在操作过程中模拟出类似于真实临床的氛围,培养其临床思维,学会分析解决临床护理问题,使其在今后临床护理工作中能迅速采取方法去应对,继而提高护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提高教学实训的质量[13-14]。学生标准化病人使学习不再是单一枯燥方式,增强了护生沟通交流能力,激发了学习兴趣,不光是课堂上的学习,再加上实践操作期间运用评判性思维教学,使护生更好地掌握护理工作相关知识、临床技能及临床思维等[15]。
综上所述,院校护理技能大赛背景下学生标准化病人能够提高护生培训效果,增强评判性思维能力且护生对培训的满意率高,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