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份80 年前关于宜良茶业的调查报告
——云南省档案馆馆藏《宜良茶业概况调查》档案文献解读

2023-08-03陈静波

云南档案 2023年3期
关键词:宜良县毛茶茶农

■ 陈静波

云南省档案馆馆藏《宜良茶业概况调查》档案文献(节选)

宜良县是云南重要的小叶种茶生产地,其生产的宝洪茶素有盛名。1939 年6 月,当时国民政府云南省建设厅茶业改进所罗溥鍒、谢豪、郭锦芬3 位专家在深入宜良各茶产区实地调查、直接访谈当地茶农的基础上,共同完成《宜良茶业概况调查》,这是云南省档案馆馆藏可见的第一份对宜良县茶业情况的调研报告。该调查报告真实记录了当时宜良县茶树栽培、制造、运销等实际情况,并就调查中发现的当地茶园管理、茶叶制作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方法,就发展宜良县茶产业提出了意见和建议。让我们通过这份档案,回顾80 多年前宜良县茶业情况。

一、宜良茶业的基本情况

(一)宜良县的气候风土适宜种茶

报告对宜良县的气候、土壤情况作了调查。宜良气候温和,产茶季节气温约在23-28℃之间,雨量分布以2 月、11 月为最少,6 月至8 月最多,10 月至1 月份略有霜露,11 月至12 月间见冰雹,历年皆无暴风。全县茶区土壤为页花风化的红土,表土深厚。宝洪山表土深达3-7 吋,风化底土亦达5-6 吋,土质疏松,排水佳良。土壤呈微酸性,表土PH 值为6-6.5,底土PH 值为7-8,铁铝含量较多。报告认为,宜良县具有茶树栽培良好自然条件,是良好的茶树栽培地点。

(二)宜良县茶树栽培历史悠久

调查报告称,宜良县茶树栽培究竟始于何时,因为时间关系,调查者没有详细查考该县文献,但他们实地走访了宝洪寺主持玄空和尚。玄空称,清代康熙年间读体法师在宝洪寺出家,后曾前往南京宝华山寺居留,经年回籍出任宝洪寺主持。读体法师回滇时从南京带回茶种,指导寺僧栽植茶树、制售茶叶,获得了丰厚利润,宝洪寺靠茶叶收入重建了寺门。附近农民见此纷纷效仿,垦地栽种,宝洪山逐步成为梯级茶园。调查者还走访了当地老农,一般茶农也称所种茶树多在100-200 年以上。报告认为,宜良县茶叶品种就形态上观察与内地栽培的小叶种相同,与本省土种如普洱、顺宁所产迥殊,则宜良县茶种由外边传来似乎也不无可信。如此,则宜良县茶树已有200余年的栽培历史。

(三)宜良茶树均为小叶种

调查发现,宜良县茶园茶树均为小叶种,与我国东南部所栽培茶树属于同一品种,叶子形态大致相同,但叶形之大小有显著差异,品系复杂,可细分为4 个品系,为宜良大叶种,宜良中叶种、宜良小叶种及宜良圆叶种。其中宜良大叶种树势较强,枝条粗壮,但着叶较疏;宜良中叶种,着叶较密,枝条多,茶芽极丰,是宜良县栽培面积最广的茶树品种;宜良小叶种,树形短小,枝条甚多,着叶极密,叶距短,叶形长,叶密芽多,茶芽甚小(调研者认为该种如大量栽培,可以制上等绿茶);宜良圆叶种,树势与中叶种相同,但叶形椭圆,与前述3 种有明显区别,叶大小中等,富光泽,叶薄而柔软,着叶较密。除了以上4 个品系外,调研中还发现了另一个品种茶类,报告将其命名为“普洱种”,该茶种树势粗大直立,高达丈余,着叶疏,叶芽粗壮,叶形长,制茶品质好,应是此次调查数年前省建设厅茶叶实验场从普洱带来试验栽培留下的。从这几株茶树长势来看,该品种在宜良栽培很有希望。

调查报告中对以上5 个品种茶树标本情况进行了详细记录,列为《茶树性状调查表》,调查表分别记录了各品种茶树的叶、花、果实、枝条4 个方面的情况,4 大项下又设48个小项,如“叶”项目记录了茶叶的形状、长幅、大小、颜色、光泽、叶面、厚薄、刚软、叶头、叶绿、叶尖、叶脚、内析角、反转角、第二叶节间长及叶脉、叶芽情况,“花”项目记录瓣数、瓣色、形状、萼片数、花萼颜色、形状,花蕊长短、枝数、柱头、长短、枚数、花药等,可谓详细备至。

(四)宜良县种茶2000 亩,年产毛茶约26000 斤

由于宜良县对本县的茶地面积没有确切的统计,调查者从每年宜良县茶叶产量推算茶地面积。宜良县江头村设有公秤,当地所有农产品均须过秤收费,所得用于补助洪山小学教育经费。调查者通过江头村公秤抽收毛茶教育经费金额来估算该县茶叶产量。数年间,当地每年茶叶所产过秤费额在100 元左右,而过秤的毛茶每百斤收费6 角。由此推算江头村片区茶叶年产量约为16000 余斤。加上其他各乡约在10000 斤的总产量,宜良县每年茶叶总产量约在26000 斤。他们再按照3 至5 斤鲜叶制毛茶1 斤,每亩茶地可产鲜叶40-70 斤,平均每亩约可产毛茶10 斤至15斤计算,推算出宜良当时茶田面积约有2000 余亩。至于茶园的分布,则以第五区最多,第四区次之。第五区宝洪山一带江头村栽培茶树面积最广,属于左卫营、夏官营、马家营3 乡的蓬莱山一带栽培面积次之,此外窑金山的栗者村,美女山下的邱家庄,万家窊、娄子营都有茶树栽培,第四区有蓬莱山下的蓬莱村及蓝家营两乡栽种。报告中绘有简略的宜良县产茶区图。

(五)宜良县茶园开垦方法较为良好,但管理粗放

宜良县的茶园大都选地面倾斜度不大、约在30°-50°左右的山岗高地,筑成梯级茶田,四周筑有排水沟,耕土深至1 尺多,栽植措施颇为良好。因茶园为茶树与其他作物间种,农民对于主作物略为注意外,对于茶树,除了采叶外一向不注意管理,间种农作物时翻土整地并施农家肥,并不另行对茶田进行中耕除草。茶叶一发芽,农民就开始采摘,过度采摘情况普遍;也不对茶树整枝,最多只会将枯老枝条折去,并不修剪树形。茶叶每年通常采摘3 次,即清明前后的头水茶,小满前后的二水茶,及小暑前后的三水茶。

(六)制作方法较为原始粗陋

宜良毛茶制造法属于绿茶的制法,先将采得的鲜叶,放于锅中加猛火炒,用木铲搅拌,待杀青后发出香味,茶叶的水份经过相当蒸发后,青叶变软,即取出搓揉。搓揉的方法,用竹制圆形簸箕盛茶叶不停用手团转搓揉,同时加入米汤,使茶叶粘结易成条状,即曝于日光一会,再作成小圆形以两手揉搓之,如此二三次,将茶叶分散整成条状,然后在阳光下晒干,其制品即为毛茶。宜良县的毛茶一概不用火干焙,如遇雨天则不制茶。假如制茶时没出太阳,经炒制的茶叶就任其自然风干。所以当地茶农经常说制茶的优劣,全视天气,非人力可以改变。

(七)销往昆明

宜良县所产毛茶,除供本地销售外,其他都由滇越铁路火车运至昆明销售。值产茶盛期,即有昆明商人来采购,每当街市时(俗称街子天,每约10 天1 次)在江头村市街及县内东门等处交易。茶商购得毛茶后,用竹萝装上,上面盖上棕叶以防被雨水淋湿,包装后的毛茶由火车直接运到昆明,发散到市区及附近各县供给茶馆之用。

报告中绘制的宜良茶树品种

二、宜良县茶业改善意见

调查者认为,宜良县具备的天然条件,足以发展茶产,只是因为农民忽略管理,致使大好的茶园几乎沦于荒废,加上制造方法不善,使得宝洪茶未能发挥其最大的优势,殊为可惜。建议从栽培、制作及运销三方面进行改善。

(一)栽培方法的改善

宜良县茶园规划基础好,茶园平整,排水沟设备有条理,调查者认为在我国各茶区有像宜良县茶园这种布置的都不多见,只要稍加改善,短期内就可以使该县茶产业面貌一新。报告提出宜良县茶园的改善办法。

一是改善茶树过于疏植情况。调查发现,当地农民都以茶树为副作物,茶园以种植玉米、烟草、辣椒、小麦为主,故宜良县茶园茶树的行间距离过宽,有一丈之长,株间距也在5 尺以上,每亩茶园仅有二三百株茶树,茶树大都呈老衰状态,而茶树本喜丛生,单株疏植对于茶树生产不利。改善方法是以茶树为主产,其他作物作为副产,株间的空处补植新树至相当疏密距离为度,最好达到茶树可以采叶时形成条丛状,而行间仅留下可供采摘的小路即可。

二是改变茶叶滥采情况。调查中,最让调研者心痛的,是他们发现宜良县茶农采摘茶叶“太凶”,农民在茶树发芽仅一心二叶或一心三叶时,就尽量采摘,甚至用手将全部新芽捋下,不留一叶,只剩下枝条。这样滥采的结果不仅导致茶树衰老,而且直接影响茶叶产量及茶叶的品质。调查者认为,宜良的气温在采茶时期平均在20 度以上,且采茶期雨量充足,但每年采摘次数仅得3次,即使在夏季温度高的情况下,两次采摘间隔的时间也在一个月至一个半月以上,这都是采摘不当的缘故。补救方法是倡导农民等茶树新梢达到一芽四叶或五叶以上才准采摘,采摘之叶数只限一芽两叶,既可以提高茶叶品质,同时可培养新梢以备迅速生产二水叶芽。这种方法一方面可增强树势,另一方面又可增加采摘次数,并生产更多的茶芽。因每枝梢如生产至一芽五叶,除去采摘的一芽两叶外,每枝梢尚留三叶,此三叶的腋芽,会迅速生产茶芽,可以第二次采摘,如雨水及气候适宜,隔1 星期或10 天即可作第二次采摘了。如此,产量自然就上去了。建议由政府施行产地检查,强行执行,禁止滥采。

三是更新茶园改变茶树衰老情况。针对宜良县茶园茶树老衰严重情况,调研报告提出3 种更新方法,其一是暂停采摘。对于茶树长势尚属旺盛,上部枝条不太衰老,只是枝条稀疏的茶树,可以采取停止采摘头春茶一次的方法,使头春茶芽变成新梢,以此逐渐恢复树势,等叶数达到5 片以上再行采摘。其二是剪枝。有的茶树因为滥采,导致茶树上部枝条衰弱,但下部枝条生机还旺盛,此类茶树可于冬天将上部枝条剪去,剪枝位置最好在离地1 尺左右,以后每年继续提高约1尺处剪枝,则茶树生产可逐年增加。其三是台刈。此方法主要针对极度衰老的茶树,这类茶树长势不旺,上部及下部枝条都很稀疏,枝条呈现灰白色,用手随便一攀动就会折断,但树基部尚有生机还没有枯死。此类茶树应于冬季从其根部齐地平之处将枝条用刀割断,断口处要涂上石灰水或柏油,或者用火微微的烧一下,防止病虫害入侵茶树,割了枝条的茶树上面再盖上稻草或山草。第二年这些茶树就可从根部抽出大量的新枝条,待新枝条产生适当芽数时,就可采摘新条的顶芽,促进其侧芽发芽。这一方法对于茶园更新特别有效。

对于茶园管理,调查报告还建议多种绿肥,以弥补当地红色砂质土有机质缺乏的不足,建议在茶田间种黄豆,不仅收益大于间种玉米,而且豆科作物可以起到改良土壤的作用,豆秆可以补充有机肥料,豆类生产期间,其枝叶可以做茶地的荫蔽覆盖,可谓一举多得。

四是改变同一茶园茶种混杂情况。调查发现,宜良茶园不同品系茶种混杂栽种情况普遍,一个茶园中可能既有大叶种,又有中叶种,还有小叶种、圆叶种。叶形大小影响茶芽,到了茶季,所采茶芽形状不同,大小老嫩程度不一,不仅影响茶叶制作,更直接的影响是茶叶品质受损,从而影响茶叶价格和销路。为方便管理,提高茶叶品质,调查者建议将现有茶园中大叶、中叶、小叶及圆叶种驳离,分别栽种。鉴于普洱种长势较好的情况,他们认为可以在宜良推广普洱种的种植。

(二)制造上的不良及其改善的办法

调查发现,宜良县茶农的制茶技术简单粗劣,致使大好的宝洪茶价格上不去,每斤仅国币3至8 角,中等茶叶每斤仅值4 角,且只能供给中下级茶馆用。如果能加以改良,不仅能成为本县的名贵特产,还能蜚声海外。

一是改善茶叶香味不佳问题。宜良茶叶茶味不好,原因在于茶农炒茶杀青时炒镬温度太低,致茶青未能迸出强烈的香味,炒叶时间也嫌不足。杀青不完全,致使茶叶带青臭味,水色黄浊,缺乏绿茶清香隽永的风味。改善的方法是,指导茶农炒茶用高温急速翻炒,使茶叶迸发香气,免除现制毛茶的青臭气,就能提高制茶品质。

二是改善宜良茶叶搓揉不善问题。调查发现,宜良毛茶干茶形状多不成条,而成散片或捻曲状,甚至结成团块,原因在于低温炒青水份蒸发不足,使叶子的组织不够柔软,同时揉捻时未能充分用力压破叶内细胞,加上所用搓揉茶叶的簸箕太小,且竹纹太粗,簸箕深窝不平,揉捻时多用一只手转揉或用双手团捻,致茶叶多破碎不完整或转成团粒。揉捻不良,不仅茶叶形状不佳,且影响茶味,宜良县毛茶茶味淡薄,就是因为揉捻时未能充分压出茶汁的缘故。结团的茶块不仅有损茶叶的外观,且精制时筛分困难,精品茶出品少。

三是摒弃制茶加用米汤的做法。宜良当地茶农在制茶时加用米汤,其目的是希望茶叶及老叶容易粘卷成条状,提高制茶成功率,但这样做却使毛茶茶色混浊,茶味不好,损坏了茶叶品质。且加用米汤,如制茶时天气不好,容易使茶叶发酸变坏,不耐贮藏。加入米汤的茶叶倘遇潮湿也容易发生霉变。调研报告建议应当绝对禁止。

四是改善茶叶干燥不善问题。宜良毛茶的干燥均赖阳光。揉捻完毕的茶青,置于太阳下晒干,如遇阴天微雨,就放在室内任其自行干燥。这种方法常使茶色变黄,甚至变坏,制茶品质的好坏全然是靠天吃饭。报告给出建议,天气好时粗制毛茶可以置于阳光下晒干,如遇阴雨天气,已经炒制的茶青,应该立即用火焙干,就可免除茶质变劣之忧。宜良茶农只要配备焙茶灶及焙笼这些简单的焙茶工具,就可以解决茶叶烘干问题。

(三)改善毛茶品质不统一及运销上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宜良县所制的毛茶,都由农民零星制造、各自售卖。当茶叶零星散售时,看不出其品质差异有多大,但倘要集中大量收售贩卖时,这些由各家各户零星制作的茶叶混在一起,品质高下不一问题就很突出,也更难得到品质优良的茶叶,这也是宜良茶叶销路仅限于周边各县及昆明市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由茶农零星做出来的茶大多摆列于街市任由选购,茶价由贩子操纵,也必然导致茶价低下,使得茶农收入不多,从而影响他们种茶制茶的积极性。茶农积极性一下降,不仅极大影响茶叶品质,也会导致茶园荒芜。甚至还出现为图厚利,有的茶农用石榴叶、海棠叶制成假茶,掺杂其中的情况。建议茶农集中制茶或组织合作社以谋改进的方法。

三、发展宜良县茶业的建议

调研报告认为,上述建议只能稍微提高宜良县茶叶品质,要图谋全县的茶产业发展,应从根本上解决各种问题,最首要的就是要设置茶业改进机关,切实办理促进茶业产业发展各项事务。急需注意的事有三项:

一是茶园的整理复兴,增加茶叶产量。报告认为,宜良县具备适宜茶树的天然条件,复兴茶业不难。方法就是整理全县现有的茶园,更新衰老茶树,再补植茶树于株行间,使茶树由副产地位变为主产,更进一步是引导农民新垦茶地添植茶树。就当时而言,假如能更新茶树,指导茶农合理管理茶及采摘,其产量当超过现有产量的一倍以上;再在现有茶园添植茶树,使现有茶园都成主产茶园,则三五年间,即使不新辟茶园,本县茶产当可超过现有产额10 倍以上,达到年产30 万斤以上,以每斤平均价1 元计算,收入即可达到30 余万元,对于宜良县农民生计影响极大。

云南省建设厅委任罗溥鍒为技正,郭锦芬、谢豪为技士的训令

罗溥鍒、郭锦芬、谢豪履历表

二是扩展茶叶的销路。宜良县毛茶制造粗劣,销运狭窄,改善茶叶制造,提高品质,扩展销路,是宜良县发展茶业的当务之急。改善制茶应由茶业指导机关集中制造或指导茶农组织合作社联合制造,由改善机关切实指导改善,不能仍旧放任茶农零星制造。且宜良县所产毛茶仅为绿茶一种,销路有限,应就目前国内外市场之需要,制造红茶、乌龙茶等,以扩展销路。运销方面,也应由茶农联合运销,或由茶叶改进机关代为运销。

三是指导茶农组织合作组织。调查认为,为了推动宜良县茶业改进事业,时值抗战时期,要增加茶叶生产,向外推销,不能仅靠宣传、指导的方式,应由政府及改进机关切实统制办理,收效才会大。但突然实施统制,容易引起茶农的误会,其效果反不如指导茶农组织合作社,把分散的茶农力量集合起来,作有系统的合理经营,自己生产,自己制造,自己运销,使茶业企业合农工商为一体,使本县茶业成为有利益的生产事业。报告建议茶农合作组织初期须由政府机关切实督责及指导。

实地调查中,调研者还拍摄了宝洪山梯级茶园、倾斜面茶园、宝洪寺及茶园翻土、采茶、晒茶,调查者与宝洪寺主持交谈情形等照片,可惜没有保存下来,档案上空留照片粘贴后被揭去的印记。

《宜良茶业概况调查》的撰写者罗溥鍒、谢豪、郭锦芬3 人均为中山大学农学系毕业,他们专门研究茶科,罗溥鍒来云南之前还曾任广东省鹤山县茶业改良所所长,均有深厚的专业背景。报告中既有事实的陈述、客观的分析,又有数据的说明,还有图表、照片的展示,特别是改进措施非常中肯、可操作性很强。这份写于84 年前的调查报告,像一面镜子,客观真实地体现了罗溥鍒、谢豪、郭锦芬科学的工作态度和扎实的专业素养,也为后人了解当时宜良县茶叶种植、生产、制作等情况留下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猜你喜欢

宜良县毛茶茶农
仁化红山镇白毛茶亮相央视《新闻直播间》
为茶农送上“及时油”
茶农创业培训现状及创新发展对策分析
大地彩画 古朴村庄 宜良县河湾村
宜良县总工会:联合举办就业扶贫招聘会
宜良县总工会:圆满完成第十五期医互活动
湖南不同等级黑毛茶品质分析
快乐的小茶农
基于茶农需求的图书馆信息服务研究
花果香型坦洋工夫红茶萎凋方式与茶多酚变化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