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历史主动精神研究述评与展望

2023-08-03彭畅王冠文

桂海论丛 2023年2期
关键词:研究述评中国共产党

彭畅 王冠文

摘要:历史主动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卓越精神品格,是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伟大成就的重要原因之一。自历史主动精神这一重要概念提出以来,引起了学术界对这一命题的广泛关注,学者们围绕历史主动精神的生成基础、核心内容、价值意蕴、实践路径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取得了丰富成果,但也仍存在研究主题同质化程度较高、研究视野亟须拓展、研究方法单一等问题。未来应从深化基础理论研究、构建完整研究体系、拓展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深入和突破,不断提高历史主动精神研究的实效性。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历史主动精神;研究述评

中图分类号:D61;D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494(2023)02-0030-08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思政专项“新时代增强高校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研究”(19VSZ061)。

历史主动精神既是历史主体充分发挥自觉能动性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对创造人民美好生活历史责任的充分彰显。在2013年4月28日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历史主动精神。他指出:“在迈向未来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充分发挥我国工人阶级的重要作用,焕发他们的历史主动精神,调动劳动和创造的积极性。”[1]2021年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立足中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演进规律,强调要“进一步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始终掌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2]132021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3]27,“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3]27。随着党的二十大的召开,学界对历史主动精神的关注逐渐增多。通过检索CNKI数据库发现,截至2023年1月底,刊载于CSSCI来源期刊(含扩展版)和北大核心期刊,以历史主动精神为主题或密切相关的学术成果共计70余篇。高频词主要集中于“历史主动精神”“主动精神”“唯物史观”等。其中,研究热点主要聚焦于历史主動精神的生成基础、科学内涵、内在特质、实践路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等方面。本文对部分学者的研究内容进行了梳理,在提炼总结的基础上进一步探寻历史主动精神研究的拓展点、突破点、生长点,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推进提供参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思想指引。”[2]11探讨历史主动精神的生成基础是当前学界研究的热点内容,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有关历史主动精神生成基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维度、历史维度和现实维度等三个方面。

(一)关于历史主动精神生成的理论维度研究

目前,学界普遍认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历史主动精神生成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学者们各有侧重地展开进一步研究。周利方等认为,历史主动精神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主体的自觉能动性的发挥,因而主体性的形成构成其理论基础[4]。池忠军等通过溯源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指出正是由于唯物史观回答了谁是历史的主体、怎样创造历史等问题,因而为历史主动精神的产生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5]。刘同舫认为,正是由于历史主动精神具有遵循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统一的需要,并兼具推动历史发展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统一的需要,因而印证了其是唯物史观的内在要求[6]。除此之外,有部分学者关注到其他理论对历史主动精神形成的影响。刘顺从恩格斯对达尔文进化论的批判视角出发,指出要激发人民自觉创造历史的主动性必须把阶级斗争与物质利益挂起钩来,唯有充分发掘和释放人民群众在阶级斗争演进中的主体性和本源性作用,才能在充分尊重和运用历史规律的过程中赢得历史先机和主动[7]。朱国栋基于马克思晚年东方社会理论,指出马克思在晚年时所提出的东方社会可以越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进而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设想,为我们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开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引[8]。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恩格斯的生存斗争学说以及马克思晚年东方社会理论都为历史主动精神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借鉴。

(二)关于历史主动精神生成的历史维度研究

历史主动精神贯穿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其产生和发展均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紧密相连。何锡辉认为,如今中国共产党强调历史主动精神,是建立在以往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基础之上的[9]。近代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状态,无数仁人志士前仆后继地提出了救亡图存之策,却没能真正解决中国的出路问题。十月革命以后,中国出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人民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观点表示了强烈的支持。王炳林认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彻底扭转了中国的被动消极局面,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一种崭新的思维武器和主动的精神力量[10]。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后,一直坚持发扬历史主动精神,不断从党的历史中明晰前进的方向。冯虞章曾以毛泽东的《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为例,指出毛泽东善于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剖析中国的具体国情,并深入阐明当时的世界大势,进而令人信服地指明了中国革命的历史机遇[11]。在历史主动精神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顽强拼搏,才赢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王勤瑶认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多次在历史上重要的关键时刻作出正确的决定,就是因为有了历史的主动性作为支撑,从而使近代伊始难以逃脱的不断衰落的历史宿命得以从根本上扭转[1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依然面临着各种严重困难和严峻考验。张晓婧、刘建军认为,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准确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果断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历史性决策和一系列巩固新政权的伟大斗争,从而使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权不断巩固[13]。党在历史主动精神的指引下,深刻意识到唯有实行改革开放,方可推动国家和民族走向富强。代玉启等认为,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顺应历史发展大势、掌握历史主动的必然抉择和时代回应[14]。进入新时代,历史主动精神进一步得到升华,不断取得各种成就,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进一步得到彰显。基于此,张士海等认为,中国之所以能够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巨大跨越,归根结底就是靠着历史主动精神作为支撑[15]。

(三)关于历史主动精神生成的现实维度研究

发扬历史主动精神是科学解答时代课题、有效应对风险挑战的必然要求,也是完成新时代党所肩负的艰巨使命的现实需要。在当前国内外环境发生快速变化的关键节点,党和国家能否抓住历史机遇,不仅关系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的推进,也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的实现。当前学界主要以时代背景为导向、从现实环境的多元挑战等方面阐释发扬历史主动精神的紧迫性,主要包含四个层面。第一,发扬历史主动精神是应对国际竞争的必然要求。王天民认为,面对时代巨变,科技与工业都发生巨大的变革与升级,只有充分发扬历史主动精神,抢占技术制高点,才能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与世界格局中,掌握主动权[16]。第二,发扬历史主动精神是有效化解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深刻变化,国家既面临着发展机遇又充满着风险挑战。何锡辉认为,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基本矛盾的变化,为党发扬历史主动精神提供了新的参考依据,这便意味着党的实践行动要从根本上解决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问题,进而在经济方面不断提高发展质量,从而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9]。第三,发扬历史主动精神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要求。张士海等认为,历史主动精神要求我们积极顺应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并以开放的眼光和宽广的心胸去看待各种文化的创新融合,从而使人类的各种文明在相互的交流中不断得到发展[15]。第四,发扬历史主动精神是走好新时代赶考路的必然要求。侯衍社等认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的面貌也有了新的变化,尤其是党的革命性锻造更加有力,从而使得中国共产党可以在随时而变中主动调适以修复自身,使得各种顽疾不断得到清除,使得长期执政能力进一步加强[17]。

除以上之外,还有一部分学者关注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历史主动精神生成的影响。持此观点的学者认为,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为历史主动精神的形成与发展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基因。王勤瑶认为,历史主动精神可以在传统文化中找到源头,如“礼义仁爱、天下为公”的思想、“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等,这些都构成了历史主动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12]。另一部分学者则将注意力集中在组织制度如何影响历史主动精神的发扬上。何锡辉认为,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历程中,通过建立和完善组织制度、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才能在组织层次上,对历史主动精神进行赋能[9]。这些研究都极大地拓展了历史主动精神的研究视野,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历史主动精神的生成基础奠定了学术基础。

对于历史主动精神的核心内容划分,学者们各抒己见,不同学者从不同的理论视域和角度展开研究。综合而言,学界主要侧重从历史主动精神的概念内涵、内在特质、价值效用等角度做了分析和阐述。

(一)关于历史主动精神的概念内涵研究

历史主动精神虽然以直接概念的形式出现的时间较短,但其形成却有着长期的过程,厘清其概念内涵也是开展相关研究的前提。当前学界对于历史主动精神的概念内涵研究较为丰富,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学界对历史主动精神的概念内涵呈现出多元化、多向度的理解,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五种。第一,民族复兴内涵论。何锡辉认为,历史主动精神是指中国共产党在积极地承担反侵略、反压迫的任务,把中国从受侵略、受压迫的历史转变为积极主动反抗的历史,从而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有力地向前推进[9]。第二,历史规律内涵论。聂阳认为,历史主动精神首先表现出来的,就是中国共产党遵循和探索历史规律的科学精神[18]。侯衍社认为,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对历史的客观规律和发展趋势进行系统、深刻的理解,才能准确把握时代发展的大势,从而获得改造社会的主动权[19]。第三,人民立场内涵论。曾琰从现实的角度出发,指出历史主动在本质上体现为生活在其中的人民群众能够享有生存意义实现的主动权[20]。李辉等认为,历史主动精神的首要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发挥人民在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更好地满足人民的利益诉求[21]。第四,理想信念内涵论。王峰等认为,历史主动精神的第一要务便是要求党自始至终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地位,从而使我们党的工作在马克思主義的指引下继续前进[22]。王志刚认为,历史主动精神是党的信仰、信念、信心的集中体现,彰显出党为实现理想、担当使命而百折不挠、刚毅坚守的骨气[23]。第五,精神谱系内涵论。张少义认为,历史主动精神蕴含于中国共产党缔造的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之中,因而其具有各种精神的共同特质[24]。黎田认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各项伟大精神都是建立在党在特殊历史时期的具体奋斗实践基础之上的,因而也是发扬历史主动精神的生动体现[25]。

(二)关于历史主动精神的内在特质研究

历史主动精神的内在特质也是当前学界研究的一个重要论题。学界对这一论题的研究大致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是从历史主动精神的结构剖析其内在特质。王志刚认为,历史主动精神涵盖了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支撑、对人民幸福生活的美好承诺、应对艰难险阻的斗争意志以及坚守人民立场的价值理念[23]。骆郁廷等认为,历史主动精神主要可以归纳为中国共产党敢于担当的历史先锋精神、勇于探索的历史自觉精神以及善于实践的历史创造精神[26]。董慧等提出,历史主动精神应该包括尊重历史规律、善抓历史机遇、直面风险挑战三方面,即发挥主体作用、主动长远谋划、顽强拼搏奋斗[27]。二是从掌握历史主动的基本经验出发剖析其内在特质。王峰等认为,基本经验可以归纳为顺应历史大势、抓住主要矛盾、认清历史方位、坚持理论创新等四个方面[22]。三是从历史主动精神的内在逻辑出发剖析其内在特质。侯衍社等认为,遵循历史规律是前提,坚定历史自信是基础,尊重历史主体是动力,增强历史担当是重点,抓住历史机遇是关键,勇于自我革命是精髓[17]。乔秀丽认为,坚持党的领导是历史主动精神的核心要义[28]。

(三)关于历史主动精神的价值效用研究

发扬历史主动精神不但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且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因而当前学界有一部分学者开始侧重研究历史主动精神的价值效用,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历史主动精神具有理论指引功能。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29]16王峰等认为,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就是党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观察社会、辨别方向,推动党的事业始终沿着马克思主义指引的方向不断向前发展[22]。第二,历史主动精神有战略预判功能。历史规律所具有的客观性,决定了历史的发展必然要按照其所固有的趋势和特定的方向进行发展。冯虞章认为,历史大势不会自动实现,因而必须要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在判断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精心谋划,因势利导,从而在把握战略全局中制定完备的政策策略,卓有成效地推进各方面工作[11]。第三,历史主动精神具有经验总结功能。王炳林认为,历史主动精神可以对历史经验进行深刻的总结,进而从历史中吸取前人的智慧,从而达到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目的[10]。第四,历史主动精神具有警醒自觉功能。王均伟认为,能不能维护党的核心,维护党中央权威,是我们能不能掌握历史主动权的根本和关键[30]。红言认为,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可以增进历史自觉与自省,勤于“刀刃向内”,使中国共产党可以清醒回答“窑洞之问”,成功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31]。

综上可知,关于历史主动精神的核心内容方面的研究,相关成果较为丰富,但在其概念内涵的研究方面,学术界并未形成统一的意见,尚处于“争鸣”阶段。在内在特质方面,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分别进行阐释。在功能作用方面,关注此内容的学者相对较少,且各有侧重。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凝练总结历史主动精神的核心内容,探究历史主动精神的功能作用仍是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党无精神则不兴。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在推进历史伟业的过程中,不断发扬历史主动精神,从而使国家实现了由贫穷落后到繁荣昌盛、国富民强的历史性转变。正因如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深入理解历史主动精神的价值意蕴,探索发挥其积极作用的实践途径,已经成为当前学术研究不可回避的时代课题。

(一)关于历史主动精神的价值意蕴研究

当前学界对于历史主动精神的价值意蕴研究较为丰富,研究视角也较为多样,不仅具有鲜明的实践导向性,还蕴含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当前,学界对历史主动精神的价值意蕴的相关研究,主要是从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两个层面展开的。

1.理论价值

历史主动精神具有深厚和多样的理论价值,对此,学界主要有三种认识。其一,历史主动精神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董慧等认为,历史主动精神主要表现为中国共产党对历史唯物主义所强调的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这一观点的继承和发展[27]。池忠军等进一步补充,指出在唯物史观的视角中,历史主动精神不仅使理论逻辑更加清晰,而且更能深刻认识到马克思、恩格斯为何提出以共产党人的历史主动精神引领无产阶级历史主动精神的重大意义[5]。其二,历史主动精神深化了对三大规律的认识。张少义认为,历史主动精神进一步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而为正确观察历史、自觉运用历史、主动创造历史提供了科学指引[24]。其三,历史主动精神深化了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识。王志刚认为,历史主动精神中蕴藏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美好生活的中国智慧[23]。王炳林以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为例,指出其着重突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个重点,而且从十三个方面分领域总结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成就,并重点概括了其中的原创性理念和思想,这些都体现出鲜明的历史主动精神[10]。

2.实践价值

历史主动精神总是与具体实践联系在一起的,是其精神支撑和不竭动力,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学术界分别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进行了分析研究。第一,在宏观层面。历史主动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动力。王志刚认为,新时代不断弘扬历史主动精神可以为党领导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坚固的精神支柱[23]。齐卫平认为,唯有发扬历史主动精神,我们才能牢牢把握“两个大局”演进的主动权,这对于实现民族复兴十分关键[32]。第二,在中观层面。发扬历史主動精神是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重要途径。王炳林从长期执政的视野出发,指出历史主动精神中蕴含着强烈的自我革命精神,其对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政治清醒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10]。第三,在微观层面。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对推进新时代各项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王永贵等从意识形态建设的视角出发,指出历史主动精神的发挥有助于开创意识形态建设的新局面[33]。李辉等则聚焦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将历史主动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主要归纳为对党的精神谱系发挥的精神传承价值、对受教育者发挥的教育引导价值、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挥的学科发展价值等方面[21]。

(二)关于历史主动精神的实践路径研究

历史主动精神的实践路径是当前学术界关于历史主动精神这一主题的研究热点,诸多学者均系统分析了当前发扬历史主动精神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提出了一些对策。在历史主动精神的实践路径方面,学者们主要从整体视角、微观视角及经验借鉴等方面进行分析。

1.从整体视角来探讨实践路径

何锡辉提出,发扬历史主动精神的根本方向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阶段目标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历史根据是社会主要矛盾的变迁[9]。张士海等提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唯有把握好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政党与群众、国际与国内这几对辩证关系,才能牢牢掌握历史发展的主动权[15]。高长武从大历史观的视角提出,新时代要发挥历史主动精神的作用,就必须紧紧抓住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注重认真总结经验、以史为鉴推进工作[34]。张跃胜等提出,弘扬历史主动精神必须将创新驱动作为当前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主旋律,将团结和依靠人民群众作为弘扬历史主动精神的历史动力[35]。张晓婧、刘建军提出,要不断推动“四史”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以此厚植好历史主动精神的历史根基,同时还要强化舆论宣传力度,打造历史主动精神的话语传播阵地[13]。

2.从微观视角来探讨实践路径

王天民基于党员干部视角提出,新时代党员干部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必须要把握契机积极作为,切实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16]。黎田提出,发扬历史主动精神要能够确保党及时把握战略层面的发展环境变化和斗争要素构成,从而准确厘清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和复杂矛盾[25]。李辉等以思想政治教育为视角,探討了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教育、“四史”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在发挥历史主动精神的作用,提出要充分发挥其在精神层面的价值,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21]。在历史主动精神融入意识形态建设方面,王永贵等提出,要持续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不断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的制度化水平,坚持以底线思维谋划意识形态安全工作作为战略性方向[33]。

3.从经验借鉴方面来探讨实践路径

经验借鉴是诸多学者在探讨实践路径时所关注的重点方面,在当前的研究中许多学者都是从三个历史决议出发进行阐释,主要有三种代表性观点。一种代表性观点认为,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主要体现出百年大党掌握历史主动的精神自觉,因此历史主动精神的发扬必须要注重尊重历史规律,发挥主体作用,善抓历史机遇,主动长远谋划,直面风险挑战,顽强拼搏奋斗[27]。另一种代表性观点认为,党在百年奋斗中所积累的丰富经验深刻昭示出新时代发扬历史主动精神的核心密码,因而必须要做到党的领导与激发人民群众首创精神的辩证统一、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的有机结合以及自我革命与社会革命的协同推进[14]。此外,还有一种代表性观点是从历史经验与历史决议之间的关系出发进行阐释,其认为善于总结经验是掌握历史主动的重要途径,而适时作出历史决议是掌握历史主动的成功之道,从而指明历史主动精神的发挥必须要利用好历史经验这一有力武器[36]。

综上所述,学术界聚焦历史主动精神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在价值意蕴方面,学界紧密结合现实国情,拓展了历史主动精神的视域,无论是从理论价值还是实践价值均有所涉及。在实践路径方面,有学者将历史主动精神同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建设相结合,都表现出强烈的现实关怀与问题意识。这些研究中既有针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探索,也有围绕热点问题的精准剖析,并在实践中促使党不断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增进历史自觉与自省。诚然,随着学界对历史主动精神认识的进一步深化,这些研究还有进一步深入的空间,有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论证。

综上所述,自历史主动精神这一概念提出以来,学术界关于历史主动精神的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果,反映了历史主动精神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赶考之路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的强大生命力和影响力。但从整体情况而言,现有研究在理论基础、研究视野与方法拓新等方面仍存有不少短板和薄弱环节需要补齐和扩充。

(一)研究评价

虽然历史主动精神命题提出时间较短,但学界对其研究的内容甚广,涵盖内涵、特质、价值、实践等诸多方面,并以此为基点,将研究视域扩展到思想政治教育、文艺宣传、全面从严治党,全方位地展现了历史主动精神的内在意涵,呈现出视野宽广、热点突出的特点,并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研究基础。但从整体情况而言,仍然存在着不少短板和薄弱环节需要补齐和扩充。

第一,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以及相关史料的挖掘还有提升的空间,在基本概念方面还没有形成一致意见。例如,在历史主动精神的概念内涵的阐释方面,虽然有许多学者尝试从唯物史观的视域出发去研究阐释历史主动精神,但尚未形成较为完整的基础理论体系,仍存在一些理论视角可以深化探究。例如,房广顺等提出,历史主动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合力论”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无产阶级科学历史观的基本内容之一[37]。在2022年11月由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公布的《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招标公告》中,“中国共产党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的成功经验和现实意义研究”的选题列在其中,可见当前对于党发扬历史主动精神的百年实践及其历史经验的研究仍是今后要继续推进的重点。因此,学界仍要继续对相关史料进行深入挖掘,以此对历史主动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阶段样态进行揭示。第二,研究主题的同质化程度较高,大部分学者集中在对历史主动精神的科学内涵、生成基础、时代价值、弘扬路径等进行阐释,研究的创新性不够。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一些学者逐渐拓展了历史主动精神研究的新方向。例如,何虎生等对历史主动精神的政治逻辑与内在本质进行探讨[38];侯衍社对历史主动精神的运行机理进行了研究[39];王冬云对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历史主动精神的实践表征与生成机理进行了研究[40];郑士鹏对以历史主动精神推进党的自我革命进行了相关研究[41]。这些研究的新视角无疑推动了学界关于历史主动精神的研究,但目前相关成果数量仍较少,仍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同时,历史主动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在把握和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中所展现出的精神状态和精神品质,其动力体系、话语理论、构成要素等方面研究较为薄弱,今后仍需进一步深化。第三,研究方法亟待拓新。当前学界对历史主动精神的研究,大多采用的是文献研究法和历史分析法,且多聚焦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从而造成研究思维的局限性。随着学界研究的不断深入,学科融合的相关成果也不断涌现。丁国旗从历史主动精神与文艺工作相结合,创新了研究视角[42]。因此,对于历史主动精神的研究,应推动各个学科、各个视角、各个维度的共同参与,鼓励多学科参与研究,从而不断丰富研究视角,拓展研究思维。

(二)未来展望

1.深化历史主动精神的基础理论研究

第一,应充分挖掘历史主动精神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基础。当前已有学者关注到列宁如何发扬历史主动精神的研究,但目前的相关研究成果较少,仍需要对该方面进行深入挖掘。此外,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也曾多次提及过“历史主动性”一词,历史主动精神也是批判性与革命性的集中彰显,因而马克思、恩格斯对历史主动精神如何发扬的相关研究仍需进一步推进。还有一些新的研究视角也亟待扩展,例如,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中阐明历史主动精神生成的现实依据等。第二,需结合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形态的变迁、党的百年奋斗经验等多重向度,对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发扬历史主动精神的历程进行研究。但当前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历史主动精神的交互关系的研究仍较为薄弱,只有充分论证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历史主动精神交融耦合、双向互动之间的特殊关系,才能建构起历史主动精神的坚实理论基础。

2.着力构建历史主动精神的研究体系

第一,要深入挖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主动的重要论述各要素间的细节考究。例如,在2022年的新年贺词中,习近平主席强调:“我们只有勇于自我革命才能赢得历史主动。”[43]但是学界关于历史主动与自我革命的关系、历史主动与社会革命等方面的研究仍然处于薄弱環节,亟须引起重视。第二,深入剖析历史主动精神的生成动力。当前学界对该方面的研究多聚焦于理论、历史、现实方面,而优秀传统文化也是历史主动精神中不可或缺的文化底蕴。尤其是“两个结合”命题提出以来,从该维度出发详细论证历史主动精神的生成,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第三,深入探讨发扬历史主动精神的策略方法。一方面,新征程各种具有崭新特点的风险挑战不断涌现,如何在勇于自我革命中推进历史主动,如何在发扬历史主动精神中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话语权,如何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如何发挥历史主动精神培育时代新人等,都是我们应该思考的现实问题;另一方面,要因时而变、因地制宜地革新发扬历史主动精神的实现路径,要充分发挥各类媒体在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形成思想共识方面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加强对弘扬历史主动精神工作组织领导和指导力度,同时还要做好对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工作宣传报道和对外传播工作,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3.协同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和多学科研究视角

第一,坚持历史透视与现实观照相结合,明晰历史主动精神的动态演进脉络与阶段性样态,以“两个大局”的交织激荡为导向,加之对全面从严治党与加强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现实需求进行分析,进而为准确研判国内外发展态势、以历史主动精神引领中国式现代化以及解决大党独有难题提出具有针对性、可借鉴性的对策与建议。第二,坚持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在深化规范研究的同时,更要注重实证研究。例如,在论证历史主动精神的人民性特质时,应将历史主动精神的发挥与全过程人民民主、共同富裕、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的相关数据相结合,进而夯实历史主动精神的现实基础。第三,由单一学科视角迈向多学科协同。历史主动精神是一个涉及政治学、哲学、历史学等学科的概念和理论,对其研究应综合运用政治学、哲学、历史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方法,推动构建多学科融合机制,提高研究方法的科学性。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44.

[2]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3]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4]周利方,沈全.“伟大历史主动精神”诠释唯物史观基本原理[J].新视野,2022(4):47-52.

[5]池忠军,王志刚.共产党人历史主动精神的唯物史观逻辑[J].思想理论战线,2022(3):28-34,140.

[6]刘同舫.历史主动精神的理论意蕴与实践要求[N].光明日报,2022-01-14(11).

[7]刘顺.历史的主线是生存斗争还是阶级斗争:以恩格斯对达尔文进化论的批判为视角[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22(6):85-94,109.

[8]朱国栋.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铁的必然性”[J].思想教育研究,2022(2):133-138.

[9]何锡辉.大历史观视域下历史主动精神的理解逻辑及实践展望[J].学习与实践,2022(4):5-13.

[10]王炳林.充分发挥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22(1):4-12,157.

[11]本刊记者.深化对把握历史大势、增强历史自觉、掌握历史主动、坚定历史自信的理解:访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冯虞章教授[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2(4):11-20,88.

[12]王勤瑶.“时代新人”的历史主动精神及其提升路径[J].理论导刊,2022(8):59-64.

[13]张晓婧,刘建军.“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生成逻辑、科学内涵与弘扬路径[J].新视野,2022(5):13-19,32.

[14]代玉启,杨瑞.中国共产党发挥历史主动精神的历程与经验研究[J].治理研究,2022(5):83-92,127.

[15]张士海,安瑞龙.中国共产党历史主动精神的科学内涵、价值意蕴与弘扬路径[J].东岳论丛,2022(10):5-15,191.

[16]王天民.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开创新未来[J].人民论坛,2022(Z1):42-45.

[17]侯衍社,吕明洋.中国共产党把握历史主动的宝贵经验[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22(2):5-11.

[18]聂阳.中国共产党历史主动精神的本质内涵、生动实践与时代价值[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6):10-16.

[19]侯衍社.历史主动精神的科学内涵[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2(4):21-31,155.

[20]曾琰.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动及其中国实践[J].思想理论教育,2022(9):69-75.

[21]李辉,孙晓晖.论历史主动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意蕴及其实现[J].思想教育研究,2022(3):56-62.

[22]王峰,郭亚欣.中国共产党弘扬历史主动精神研究[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22(2):100-108,159.

[23]王志刚.中国共产党历史主动精神的内涵、结构和新时代彰显[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79-90.

[24]张少义.始终掌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J].红旗文稿,2022(3):19-22.

[25]黎田.深刻认识发扬历史主动精神的重要作用[J].党建,2022(6):37-38.

[26]骆郁廷,付玉璋.论中国共产党历史主动精神的三重内涵[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2(9):80-89.

[27]董慧,赵航.论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主动精神[J].思想理论教育,2022(2):27-32.

[28]乔秀丽.中国共产党历史主动精神的出场逻辑、认识维度及时代指向[J].理论月刊,2022(11):25-33.

[29]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30]王均伟.从三个历史决议看中国共产党如何把握历史主动[J].教学与研究,2022(3):5-15.

[31]红言.继续发扬历史主动精神[J].红旗文稿,2022(6):47-48.

[32]齐卫平.新征程上以历史主动精神实现创新发展[J].人民论坛,2022(16):59-63.

[33]王永贵,廖鹏辉.以历史主动精神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引领力的意识形态:深刻领会意识形态领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的精神密码[J].行政论坛,2022(3):13-19,2.

[34]高长武.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大历史观看待中国共产党的100年[J].党的文献,2021(4):67-75.

[35]张跃胜,谭宇轩.准确把握历史主动精神的主线、特征和践行路径: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J].管理学刊,2022(6):19-29.

[36]何克祥.试论中国共产党掌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方法[J].理论探索,2022(3):21-26.

[37]房广顺,马洪顺.列宁发扬历史主动精神研究[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22(5):59-67.

[38]何虎生,雷引杰.历史主动精神的政治逻辑与内在本质[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22(Z1):23-30,2.

[39]侯衍社,苏红豆.中国共产党历史主动精神的内涵特点、运行机理及实践路径[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3):47-58.

[40]王冬云.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历史主动精神的实践表征与生成机理[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1):18-28.

[41]郑士鹏.以历史主动精神推进党的自我革命[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3(1):32-39.

[42]丁國旗.新时代文艺工作者需要积极发挥历史主动精神[J].文艺理论研究,2022(6):6-11.

[43]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〇二二年新年贺词[N].人民日报,2022-01-01(1).

责任编辑陆昱

猜你喜欢

研究述评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国外城市休闲化研究述评及启示
近几年来党员干部守纪律讲规矩研究述评
国外私立大学管理体制研究述评及启示
基于文献分析的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