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图书馆空间设计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评《图书馆空间设计理念研究》
2023-08-03邓镰
书名:《图书馆空间设计理念研究》
作者:罗惠敏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201-1476-9
出版日期:2018 年1 月
定价:80 元
公共图书馆作为社会公共文化服务的中心环节,承担着为公众提供文献资料、教育指导、信息交流等多样化功能。如何优化图书馆空间格局与设计方式,始终是公共图书馆设计运营的重要课题。由罗惠敏编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图书馆空间设计理念研究》一书系统阐述了各个时期图书馆的外形特征、空间格局及室内装饰,清晰揭示了空间设计理念对图书馆建筑风格的影响,为现代图书馆建筑设计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该书第一章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详细阐述了该选题的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及主要方法。第二章到第五章分别阐述了各个时期图书馆的建筑设计理念。其中,复古主义理念影响下的图书馆建筑具有鲜明的古典风格,注重空间划分和新材料应用;现代主义风格的图书馆建筑在萌芽时期讲究空间设计的多元化功能,发展到顶峰时期则更加强调空间结构的灵活性和动态性。第六章和第七章分别从宏观和微观视角审视了公共图书馆的空间设计形态。第八章总结分析了图书馆空间设计的理念发展和实践演化特征。
随着图书馆功能的更新和变革,公共图书馆空间设计规划需求不断提高,结合该书内容,其理念发展也呈现出以下四个阶段。其一,服务导向。这个阶段主要强调图书馆的服务功能,图书馆空间设计的主题是“服务”,空间设计着重满足读者信息传递和信息咨询的服务需求。其二,经历导向。这个阶段图书馆空间设计的主题是“经历”,除了服务功能,图书馆还着重为读者提供一个安静、温馨、舒适的环境,让他们在这里阅读、学习、思考和分享。其三,活动导向。这个阶段图书馆空间设计主题是“活动”,图书馆不仅仅是为读者提供服务和阅读的地方,更是一个社交、互动、创造与分享的文化中心,举办各种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其四,社区导向。这个阶段图书馆空间设计的主题是“社区”,图书馆除了满足读者的个人需求之外,还致力于与社区联系,为社区提供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和服务。在设计理念的指导下,公共图书馆空间设计实践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路径。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单一功能型的空间设计。20 世纪初—20 世纪50 年代,公共图书馆的空间设计主要关注效率和功能,注重藏书排列,并不注重美观,以室内空间为主要功能区域,馆内主要是书架和阅览桌,管制严格,严禁交谈和社交。图书馆空间设计对开放性、舒适性、人文性和功能性等方面的关注度较低,缺少灵活性和互动性,不能满足读者多元化的需求。
第二阶段:开放空间为主的示范功能型。20 世纪50 年代—90 年代晚期,公共图书馆空间设计逐步开始关注读者的阅读体验与需求,注重图书馆空间的透明性、连续性和开放性,强调读者和阅读相结合,使得图书馆的文化氛围和人文气息得到突出体现。这一时期,公共图书馆空间设计逐渐脱离传统束缚,设计师通过还原自然环境和弱化色彩,试图营造一种亲切、舒适的环境。这个时期的公共图书馆作为社区文化服务中心,囊括戏剧空间、文化展厅、信息中心等多个功能区域,甚至包括音乐剧院,为读者带来极佳的阅读体验。同时,图书馆的外部园林和室内空间开始相互联通,在设计和使用上逐渐趋于多元化和灵活性需求,图书馆成为一个吸引人的社交场所。
第三阶段:数字化技术下的创新设计。21 世纪,信息科学技术快速发展,依托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数字化科技开始被应用于各行各业。在此背景下,公共图书馆空间设计积极应用数字技术开展创新设计,构建起图书馆数字化服务系统,实现图书馆实体空间向数字空间的转型,并衍生出无纸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等新的设计概念,推行智能技术和绿色环保技术来整合图书馆原有空间,使得智慧化空间设计成为未来图书馆的发展趋势。
未来,公共图书馆空间设计将更具创新性和智慧化,图书馆也会成为集信息技术与阅读交流、社交活动于一体的公共空间。公共图书馆的空间架构突破了传统框架,赋予读者广泛的空间。馆内的销售空间和读者区既能满足读者自我学习、技能培训、睡眠和交流等需求,也可支持一系列文化和艺术活动的开展,为读者提供了更加互动、多元化的公共服务。
总的来说,公共图书馆在空间设计上的理念发展与实践演化,充分反映了社会发展朝着更加人性化、开放化、智慧化的方向演变。现代公共图书馆不再仅仅关注书籍收纳和提供便利化服务,更追求互动、合作和社群。它不再是一个冷冰冰的建筑物,而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文化氛围的地方,一个为读者提供学习、创造和交流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