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政课讲好道理的价值意蕴、问题研判和可行路径

2023-08-03王锡森刘娟

现代教育科学 2023年4期
关键词:价值意蕴高校思政课讲道理

王锡森 刘娟

[摘 要]高校思政课讲好道理是遵循人的思想规律形成的内在要求,是落实思政课根本任务的有效路径,是适应大学生成长和发展需要的必然选择,是思政课教师履行自身职责的重要方式。当前高校思政课讲好道理面临着教师综合能力素质与教学内容构成不完全适应、社会热点敏感问题解释力不足、话语体系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不强、教学方式方法创新与讲道理要求的契合度不够、多元主体协同联动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为此需要通过鼓励思政课教师围绕教学开展科研活动、构建问题导向式教学模式、推动思政课话语体系完善创新、建立教学方法监督评价机制、加快大思政课建设等措施来提升高校思政课讲好道理的能力。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讲道理;价值意蕴;问题研判;可行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23)04-0068-07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3.04.011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1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思政课的根本性质和课程要求,为新时代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各高校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这一指示,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就需要明确思政课讲好道理的价值意蕴、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以及有效的应对路径。

一、高校思政课讲好道理的价值意蕴

所谓“讲道理”是指阐明事物的规律或阐明事情、论点是非得失的依据。其目的在于“通过在此事上的说服,让对方获得理解,并让对方自己获得理解的能力”2。讲道理的一方如果有充分的论据把道理讲清楚、把是非讲明白,那么就可以获得另一方的理解、认同和支持,使其在处理问题时能够自觉遵循这一道理所蕴含的逻辑行事。讲道理的这种效能与思政课的课程特点、目的高度契合,深刻体现了思政课的本质。

(一)讲道理是遵循人的思想规律形成的内在要求

思政课作为高校意识形態建设的主阵地,从根本上说是要做大学生的思想工作,即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主流意识形态转化为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追求,引导大学生形成相应的思想政治素质。人的思想观念形成的规律和特点决定了思政课不能采取单向度的、自上而下的简单“灌输”,否则容易造成“压服的结果总是压而不服”3的问题,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因此,我们党始终强调“对待思想上理论上的是非,只能采取摆事实、讲道理、民主讨论的方法求得解决,绝不能采取压服的方法”4。讲道理就是将教师和学生置于精神层面上的平等地位,教师为了取得学生的信任和支持,需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用无可争辩的事实打动学生、说服学生,也需要用真挚的情感感化学生、影响学生,在情理结合之中逐渐触及学生的灵魂深处。学生则可以与教师进行双向互动,积极主动地提出自己的疑问,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让真理在思想交流、碰撞中越辩越明。这样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态度就不是被动地“跟随”,而是因为真心喜欢和信服而心甘情愿地“追随”,能够主动按照主流意识形态的要求进行思考和行动。

(二)讲道理是落实思政课根本任务的有效路径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目的是期望青年学生能够听党话、跟党走,自觉拥护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政治上的坚定来源于理论上的清醒。对学生的政治导向和价值引领要寓于学理传授之中,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党带领人民奋斗的辉煌历史、人的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思想道德法律问题、当前世情、党情、国情等内容的分析讲授,让青年学生真正明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增强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心理认同和情感认同,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这种学理性和政治性相统一的特性决定思政课教学不能局限于平移迁徙式的知识传递和复制,否则就容易变成单纯的政治宣讲,难以引起学生思想情感上的共鸣。而讲道理的教学方式意味着要将复杂深奥的大道理用通俗易懂和贴近实际的新鲜话语表达出来,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案例进行对比论证,由此可以拉近高深的思政课理论和学生生活之间的距离,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同时,讲道理还可以将思政课学习从“授人以鱼”向“授人以渔”转变。讲道理必然涉及对问题的探讨、剖析,避免了学习只是浮于表面的弊端,使学生能够通过现象看本质,做到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逐步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式,最终形成独立判断是非的能力。

(三)讲道理是适应大学生成长和发展需求的必然选择

大学生在高校思政课中居于主体地位,他们的需求和期待决定思政课供给的内容和形式。大学阶段的学生“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5,心理矛盾频繁多样、行为选择广泛多变。他们的政治认同度较高,但也存在某些重大政治问题上认知不足、政治信仰不够坚定等问题;他们热衷于对社会问题的追踪、传播和评论,但有时又缺乏判断力,容易被舆论裹挟,发表非理性言论;他们对自身和社会发展前景持乐观态度,但也会对自己的学业生涯规划、就业前景、社会位置和将来要承担的社会角色产生疑问。诸如此类的问题要求思政课教师要承担好“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巩固好、发展好大学生已经形成的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思想道德言行,纠正、破解他们的错误言行和困惑,避免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向错误方向发展。而“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更加自信自强、富于思辨精神”[6。他们的自主意识、独立意识不断增强,有底气、有能力平视这个世界,只要思政课教师把他们所关心的问题掰开了、揉碎了,讲清楚、讲明白,他们是可以依靠理性思辨精神来掌握道理的,并且也愿意以实际行动践行真理。因此,讲道理是适应学生心理特点,满足学生成长需要,发挥学生潜力的必然选择。

(四)讲道理是思政课教师履行自身职责的重要方式

教师是思政课教学的主导力量,好的思政课教师要“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也就是说,思政课教师既要能给学生讲清楚知识和学问,教学生增知,又要能用自身良好的思想品行和道德涵养为学生做好榜样,教学生做人。相比而言,“人师”是比“经师”更高的境界,“经师易求,人师难得”[7。但“人师”内在地包含“经师”,后者是前者的必要准备和前提基础。“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思政课教师只有依靠精湛的理论素养和专业功底,在课堂上将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讲深、讲透、讲活,解答学生思想上的困扰和疑惑,教给学生观察处理个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方法,用彻底的理论说服学生,用透彻的学理回应学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学生才会被教师的人格魅力所折服,才会主动向思政课教师看齐。这样思政课教师更容易实现言教和身教的统一,引导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成为同样具有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等素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可以说,思政课教师只有先讲好道理,做好“经师”,拥有“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8的能力,然后才能成为“人师”,取得“塑造生命、塑造灵魂、塑造新人”9的效果。

二、高校思政课讲好道理的问题研判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推动实践基础之上的理论创新,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突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党的治国理政体系中的全局性、战略性地位,壮大高校思政课的工作力量,加快思政课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改革创新,这些都为思政课讲道理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坚强的保障。但是当前思政课建设还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影响了讲道理的效果。

(一)思政课教师的综合能力素质与教学内容构成不完全适应

“思政课教学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涉及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涉及世界史、国际共运史,涉及世情、国情、党情、民情,等等。”[10这样的内容构成对思政课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是功底要“深”。思政课所讲道理博大精深,是蕴含着丰富原理、哲理、学理以及理念、思路、方法,集系统性、理论性和政治性于一身,贯通历史、现实和未来,涉及国家、社会发展全局的科学理论体系。思政课教师要想准确理解和准确表达这些道理,必然需要“下大力气、下苦功夫”,形成扎实严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其次是视野要“广”。思政课教师的知识储备不能局限在自己所讲授课程之内,而是要对其他思政课、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甚至自然科学的知识都有广泛涉猎,使自己能够从多个方面、多重角度验证所讲授内容的科学性,也能及时根据不同学科背景、不同学业水平的学生随时调整讲道理的方式方法和案例运用,紧紧抓住不同学生的兴趣点,避免“一案到底”的机械教学。最后是思维要“新”。思政课教师需要及时对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国际国内形势、社会热点事件等作出反应,用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各种时事政治进行分析和解读,确保党的创新理论成果迅速进课堂、进教材和进头脑,引导学生理性看待评论相关热点事件。因此思政课教师要经常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不断备课、常备常新以适应实践发展。面对以上这些能力要求,部分思政课教师会产生本领恐慌的紧迫感和危机感。

(二)思政课教学对社会热点敏感问题的解释力不足

理论的力量来源于对客观现实的解释,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之所以能够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在于它们在面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问题时表现出的强大解释力。因此,要想使大学生真懂、真信、真用思政课讲道理,就必须对大学生所关注的现实问题给予合理的解释和说明。当前思政课已经有意识加强与现实问题的结合,研究现实问题、剖析现实问题成为思政课的重要授课方式。但“思政课上学生会提一些尖锐敏感的问题,往往涉及深层次理论和实践问题,把这些问题讲清楚讲透彻并不容易”[11。有些思政课教师担心自身理论素养不足以解释清楚这些热点敏感问题,一旦处理不好会适得其反,引发学生的负面情绪、非理性表达、偏激行为,影响思政课的正面引导作用。于是在授课中遇到这类问题选择绕着走,刻意躲避问题,或者偶有涉及也是模棱两可、含混不清。可“人们多有对成绩习以为常,对挫折津津乐道的习惯”12,热点敏感问题恰恰容易激起学生群体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成为他们的思想上的“痛点”。思政课不能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容易导致学生的困惑不断积累,影响他们的政治辨别力和判断力,产生对思政课的信任危机。而且绕开问题并不意味着问题不存在,學生在思政课课堂得不到答案便会从其他途径寻找答案,这反而是将这部分意识形态阵地拱手让人,让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抓住我国社会存在的矛盾和共识性问题大做文章,将这些矛盾和问题全部归咎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削弱思政课讲道理的说服力。

(三)思政课讲道理所用话语体系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不足

教师的课堂话语是实现思政课教学目标的主要媒介,采用何种话语表达与学生交流互动,关系到能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思政课的教材和教学内容多是依据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党和国家的发展历史以及重要文件中的核心思想梳理编写而成,出场便带有紧贴政治、主题严肃、叙事宏大、思想深奥的特点。这更加要求思政课教师除了具备深厚的理论素养、渊博的知识储备外,还需要具备超高的话语艺术,能够恰当、灵活、多样地处理教学内容,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变。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因话语使用不当而影响教学效果的现象仍然存在:一种现象是不能用贴近生活、简单明了的话语来讲深奥的道理,导致思政课枯燥乏味。有些思政课教学“大量使用惯性政治话语,千篇一律的官样话语、高高在上的独白话语和不容置辩的绝对话语”[13,一味照本宣科,“读课本、读文件、读政策”,没有对教学内容进行通俗化解读,没有鲜活的案例支撑,所用话语脱离现实生活,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给学生留下思政课枯燥乏味、“假大空”的印象。另一种现象是不能以学生为中心来构建话语体系,导致道理在场而学生不在场。有些思政课教学忽视了语言交际中的说话人和听话人双向互动的问题,在所讲道理中缺失了对大学生本身的关注。教师用大量的话语来阐释道理,却没有进一步说明这对于大学生自身的成长成才的关系何在,如讲完国家的大政方针以后没有说明这些政策可能会在哪些方面影响大学生未来的就业选择、讲完某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后没有说明这个原理对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启示,造成学生游离于“道理”之外甚至认为这些道理虽然很对但与自己无关的情况。

(四)思政课教学方式方法创新与讲道理要求的契合度不够

教学方式方法与话语体系一样,都是影响思政课讲道理效果的重要因素。当前各地各高校都在推动思政课教学形式的改革创新,出现了诸如大学生讲思政课、思政微电影、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思政辩论赛等具有特色和吸引力的授课形式,同时元宇宙、VR、大数据采集等各种数字技术也逐渐被引入到思政课课堂。这些新的教学方式方法丰富了思政课讲道理的路径,避免了“老师只管讲,学生只管听”的“大水漫灌”式授课,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升了学生的参与度和主动性。与此同时,如何使思政课授课方式方法创新更好地服务讲道理的本质追求成为思政课堂亟须解决的问题。“讲好思政课不仅有‘术,也有‘学,更有‘道。”[14思政课肩负着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培育时代新人的伟大历史使命,政治性和学理性是其最深刻的底色。举办思政类活动、应用新技术手段的初衷都是为了更好地承载和传输道理,切实提升思政课的教学效果。但有的思政课教学却忽略了这一点,陷入只注重形式创新、为形式而形式的泥淖,导致思政课堂娱乐化、艺术化、科技化因素比重过大,而对教学主题、内容的关注较少。这种缺乏道理作为内在支撑的方式方法创新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和价值,更多的是起到活跃课堂氛围、提升关注度的作用,停留在“讲热闹”的阶段,降低了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和育人成效。因此,需要以讲道理作为核心要求来推动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发展,寻找到最优的说理形式。

(五)多元主体协同讲道理的联动机制尚不完善

思想政治教育说理育人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仅依靠思政课教师将讲道理的任务完成,并达到醍醐灌顶、透彻人心的效果是不现实的。大学生作为拥有较强自主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的群体,他们往往是把思政课教师阐述的道理与接触到的其他主体传递的信息、生活实践、社会现实进行比较,通过反复的确认和斟酌最终达到对道理的理解、认同和内化。这也就是说,并不是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上把道理讲好就一定可以成功说服学生,学生的立场、观点和看法在多数情况下不太可能在课堂上随即形成。思政课教师更多的是“明述、显示、解释”道理,在学生心灵中埋下真善美的种子,而这颗种子能否顺利生根发芽离不开思政课之外的多元主体如其他课程、家庭、学校、社会的帮助和引导。如果这些主体能够和思政课同向而行,从不同维度重复、验证思政课所讲道理,便能够进一步强化思政课所讲道理的说服力。因此党和政府始终强调要汇聚各方力量参与思政课建设,形成协同育人的格局,为思政课讲道理营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但目前思政课多元主体之间相互配合机制还比较松散,主要表现为思政课系统与其他主体联系不够紧密、职责分工不够明确、沟通不够顺畅及时等,造成形式上的协同较多,而具体操作层面的协同缺失等问题。各主体之间各说各话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对同一理论和现实问题持相反态度和看法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大学生课堂上所学与现实社会生活出现了“脱节”,大大削弱了思政课所讲道理的实效性。

三、高校思政课讲好道理的可行路径

针对思政课讲道理所遇到的困境与挑战,为了提升思政课讲道理的效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调整。

(一)鼓励思政课教师以教学为核心开展科研活动

前文所述,思政课教师讲道理面临“深”“广”“新”的挑战,需要教师不断提升理论素养、开拓知识视野、紧跟时代步伐,而投身科学研究是增强这些能力的重要手段。教育者先受教育,传道者必先明道。教师只有潜心研究,才能够准确掌握与学科有关的概念、命题和理论,吃透相关问题的来龙去脉和内在逻辑,才有能力对课程内容进行透彻的理论分析,实现“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15。否则授课就只能照本宣科或者停留在问题的表面,难以回答学生思想上的疑惑。同時,科研虽然有特定的切入点和研究方向,但其在开展过程中需要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有助于教师扩充思维视野、丰富知识储备,取得以点带面、触类旁通的效果。投身科研也意味着教师需要保持政治敏感性,时常关注时事政治问题,将党的创新理论、国内外热点话题体现在研究成果之中,契合青年大学生喜欢关注跟踪热点信息的特点,使授课内容处在与时代、实践同频共振的状态。思政课教师应将教学和科研视为深度互动的过程。一方面,把科研作为教学的深化。充分利用思政课堂这个载体,以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触发科研思考,通过踏踏实实读原著、学原文、悟真理展开深入研究,在学思践悟中明理增信,充实优化自身知识结构并提升业务水平。另一方面,把教学作为科研的实践转化。不断将研究成果返还到课堂,为课堂教学提供思想性、理论性资源支撑,并在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中检验自身研究成果,寻找新的研究灵感。

(二)构建问题导向式教学模式

“学生的疑惑就是思政课要讲清楚的重点”16。思政课教学要以学生的疑难点和困惑作为切入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将道理寓于问题探讨之中,引领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把道理讲清楚、讲明白。一是要主动提出问题。思政课教师“要练就不怕问、怕不问、见问则喜的真本领,不能见学生提问就发怵”17,通过积极开展与学生的交流讨论,发现他们思想上容易产生怀疑、困惑、误解的问题,以此作为思政课讲道理的重要抓手,主动设置议题开展课堂教学,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二是要科学分析问题。思政课教师要引导学生将问题置于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框架之内,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弄清各种问题的来龙去脉、原因实质。特别是对于某些热点敏感问题,比如党的历史上的挫折与失误、当前中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中西方治理方式和政策差异等,要跳出西方意识形态的研究范式和话语陷阱,批判各种污蔑、抹黑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言论,以大历史观的视角对问题进行古今中外的纵横对比,“在比较中回答学生的疑惑,既不封闭保守,也不崇洋媚外,引导学生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善于在批判鉴别中明辨是非”[18。三是要善于解决问题。基于问题分析基础之上,引导学生得出科学的结论或者提出有效建议。需强调的是,对问题探讨的目的在于得出正面的结论,即让学生认识到虽然党在领导人民奋斗的过程中出现了失误和挫折,但党的历史功绩始终是最主要和第一位的,要分清历史的主流和支流。虽然当前社会仍然存在种种矛盾问题,但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西方国家几百年的工业化进程,在这种时空压缩的情况下出现各种社会问题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可以凭借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解决。由于历史文化传统、社会制度的差异导致中西方治理体系和体制各有特点,但并不代表中国全面“落后”,我们应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在独立自主的前提下积极学习西方的有益经验,进而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复杂性的同时坚定“四个自信”,增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心与勇气。

(三)推动思政课话语体系创新

教学话语是连接教学内容与学生之间的桥梁,恰当的话语选择可以增强教学内容的亲和力和吸引力,使学生更易于和乐于接受。因此,思政课教师要建设被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表达体系。一是要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实践、贴近实际需要来组织话语,多使用通俗易懂、幽默风趣的话语,避免大量专业学术话语堆积或者使用空洞的官话、套话和空话,从而将复杂深奥的理论以感性直观的形式表达出来。其中“讲好故事,会讲故事”是思政课话语体系建设的重要方面。故事化的话语表述是把“学术体”的抽象理论阐释转化为抽象与具体相结合的“叙事体”的“故事”进行教学呈现的过程。通过讲故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把抽象理论还原为现实,达到情景再现的效果,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参与感,让理论学习变得更为直接、立体、丰满、引人入胜。二是要增强人文关怀,将学生作为话语的中心关注点。现实生活中我们对道理的感觉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即知道甚至认可这个道理,但在心中却对其只有非常稀薄的感觉或者根本没有感觉。之所以产生这样的情况,就在于这个道理与自身的关联性不强,我们不清楚它对生活有什么样的影响。可见,思政课讲道理不能脱离对学生本身的关注,否则就容易出现道理只停留在嘴上而无法进入学生内心世界的状况。思政课教师应该围绕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来构建话语体系,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对大学生关心的“人生应该在哪用力、对谁用情、如何用心、做什么样的人”[19等问题进行解答和说明,把道理从在学生眼中的“属他性”存在变为“属我性”存在。

(四)围绕讲道理建立思政课教学方式方法监督评价机制

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是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但方式方法等外延层面的创新不能脱离甚至大于讲道理的内涵追求。为此高校可以建立健全思政课质量监督评价机制,对各种创新性教学方式方法的教学效果进行全面的评估。具体说来,高校依据自身发展定位和资源条件,联合思政课教师、学生、思政教育工作负责人等参与性主体,建构评价思政课教学方式方法实效性的指标体系,从经费投入、吸纳人数、操作流程、教师能力、教学元素、教学特色、学生思想、学生能力等多个方面对教学方式方法展开系统评价,实现对教学方式方法从教学准备阶段到教学过程阶段再到教学效果的全方位考察。再通过调查问卷、座谈会等方式,组织各主体对照指标对教学方式方法进行赋分,形成评价数据。这样教师就可以依据这些数据对某种教学方式方法展开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了解不同教学方式方法讲道理的效果优势,明确哪些方式方法可以长期坚持、哪些方式方法需要完善、哪些方式方法并不符合思政课教学要求,为推动教学方式方法革新或者实现不同教学方式方法之间的最优搭配提供参考。长期的数据积累可以帮助思政课教师找到当前思政课教学方式方法的共性问题,为后续有针对性地创新思政课教学方式方法指明方向,使思政课教学方式方法创新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五)推动大思政课建设来汇聚讲道理的合力

作为社会性存在物,人的思想认知是在与现实生活的互动中逐渐形成和确立起来的。思政课讲道理不能局限在课堂场域中,变成师生之间信息“输出—输入”的纯粹精神性活动,要开门办思政课,把思政課“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连接起来,将社会生活转变成思政课的教学空间,鼓励学校与党政军机关、企事业单位、展览馆、博物馆等共建思政课实践教育基地,让学生在生动的社会大课堂中了解国计民生、回应时代召唤、明确使命担当。除了到社会生活中讲思政课外,还可以让社会资源走进课堂。邀请党员干部、企业员工、专家学者、劳动模范等现身说法,最真实、最直接地回应学生关心的现实问题,使学生切实地感受到马克思主义,感受到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真理魅力和实践伟力。同时,社会也应该积极主动地成为思政课讲道理的助力,家庭、企业、政府等社会主体要与思政课同向而行,主动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旗帜鲜明地宣传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褒扬先进人物,有力批评各种错误言行和丑恶现象,营造出良好和谐的社会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取向。打造学校与社会双向互动的大思政课格局,最重要的是推动相关制度的完善落实,使多元主体之间的协调联动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可以根据《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要求,明确各级党委在大思政课建设中的领导地位,建立协调统一的领导体制和整体联动的工作机制,打通各主体之间的沟通渠道,促进各主体之间的有机联动,形成思政课的教学共同体。

参考文献:

[1]人民日报记者.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人民日报,2022-04-26(01).

[2]王鼎钧.讲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封底.

[3]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79.

[4]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室综合组.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425.

[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72.

[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274.

[7]人民日报记者.习近平在北京师范大学考察时号召全国广大教师: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N].人民日报,2014-09-10(01).

[8][9][10][11][14][15][16][17][18]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12;12;10-11;11;25;16;15;20;15.

[12]李优坤.高校思政课“问题教学”的两难及“诊所”式对策探索[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02):69-72.

[13]宋溧俊.新時代高校思政课话语创新与话语权培育理路[J].江苏高教,2022(05):97-100.

[19]人民日报记者.习近平首次点评“95”后大学生[N].人民日报,2017-01-03(02).

(责任编辑:王岚)

The Value Meaning,Problem Analysis,and Possible Paths of Reasoning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WANG Xisen1,LIU Juan2

(1 Tianj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ianjin 300450,China;2 Nankai university,Tianjin 300350, China)

Abstract: It is an effective way to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an inevitable choice to meet the needs of college students' growth and development,and an important way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ers to fulfill their duties.At present,the reason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faced with the inadequacy of the comprehensive ability and quality of teachers and the composition of teaching content; Lack of explanatory power to social hot and sensitive issues; The affinity,attraction and appeal of the discourse system are not strong; There is not enough compatibility between the innovation of teaching methods and the requirement of reasonableness.The multi-subject coordination and linkage mechanism is not perfect.Therefore,it is necessary to encoura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 to carry out scientific research activities around teaching.Constructing problem-oriented teaching model;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and innovation of the discourse syste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Establish teaching method supervision and evaluation mechanism; Measures such as speeding up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should be taken to enhance the ability of reasoning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reasoning; value implications; problem analysis and judgment; feasible path

猜你喜欢

价值意蕴高校思政课讲道理
“讲道理”的面包
怎么跟孩子讲道理?
讲理的八大戒律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价值意蕴与模式建构
当前我国民歌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价值意蕴析论
“翻转课堂”在高校思想政治课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网络考试:高校思政课考试改革的新取向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读懂名师
讲道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