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SP-1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并发心力衰竭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2023-08-03冯杰娥陈文科林泽强
冯杰娥,陈文科,林泽强
(南方医科大学第七附属医院,广东 佛山 528244)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 是一种血管疾病。此病是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根本原因[1]。虽然目前临床上可以通过使用他汀类药物以及介入治疗等治疗方法来有效预防AS 的进展,但由其所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仍然居高不下[2]。近年来,AS 的治疗方式越来越注重于炎性反应的治疗。内皮细胞是AS形成过程中的关键参与者,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导致的血管完整性破坏可加重相关炎性反应。深入研究AS的发病机理,寻找新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有效提高AS 病人的存活率、改善其预后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已经明确组织蛋白酶S(Cathepsin S,Cat S)是组织蛋白酶家族的重要成员,其在降解细胞正常胶原蛋白、弹力蛋白以及细胞增殖、心肌损伤修复、细胞外基质与血管壁重建等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3]。血小板反应蛋白 1(Thrombospondin-1,TSP-1) 则是一种属于基质细胞蛋白家族的多功能糖蛋白。研究表明,在血管损伤和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中TSP-1 的表达会增加。为明确其表达水平对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并发心力衰竭的临床意义,本文选取我院近期收治的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并发心力衰竭患者、单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健康体检者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标准:研究组及对照组符合相关诊断要求;知情并同意参与本研究;未合并其他可能影响研究结果的疾病[4]。排除标准:入组前3 个月内接受过抗炎治疗、免疫治疗者;存在肝、肾功能障碍;存在心脏瓣膜性疾病[5]。将2022 年1 月至2022 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20 例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并发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组,将20 例单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0 例体检无异常的健康者作为健康组。研究组:男11 例,女9 例;年龄51.0 ~79.0 岁,平 均(62.43±2.77)岁。对 照组:男10 例,女10 例;年龄43.0 ~76.0 岁,平均(59.83±3.01)岁。健康组:男11 例,女9 例;年龄45.0 ~78.0 岁,平均(60.96±3.28)岁。三组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我院伦理委员会经审定后同意开展此项研究。
1.2 方法
研究组和对照组病人均在入院后24 小时内完成空腹静脉血(5 mL)的采集,将血样置于EDTA 抗凝试管内。健康组则在体检当天早上抽取空腹静脉血5 mL,然后将血样置于EDTA 抗凝试管内。上述血液标本全部放置于2 ~8 ℃的环境中静置0.5 小时后,以3000 r/min 的速度离心10 分钟。采集血清,放置于-80 ℃的环境中待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定血清TSP-1 和Cat S 的水平,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相关操作。采用心脏彩超系统检测心功能指标,主要包括左室射血分数(EF)、左室短轴缩短率(FS)、左室舒张末期容积(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ESV)。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三组的TSP-1、Cat S 水平,比较研究组中不同心功能分级患者的TSP-1、Cat S 水平,分析TSP-1、Cat S 表达与心功能相关指标的相关性。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5.0 版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用±s表示计量资料中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例(n)、百分比(%) 表示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 表示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Pearson 相关性分析法分析TSP-1、Cat S 表达与心功能相关指标的相关性。
2 结果
2.1 三组TSP-1、Cat S 水平的对比
研究组患者的TSP-1、Cat S 水平分别为(57.55±3.43)mg/L、(75.75±8.52)ng/mL,对照组患者的TSP-1、Cat S 水平分别为(45.37±6.51)mg/L、(54.49±6.45)ng/mL,健康组体检者的TSP-1、Cat S水平分别为(40.69±3.52)mg/L、(42.31±3.47)ng/mL。研究组患者的TSP-1、Cat S 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健康组,对照组的TSP-1、Cat S 水平均高于健康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三组TSP-1、Cat S 水平的对比(± s)
表1 三组TSP-1、Cat S 水平的对比(± s)
注:#与健康组比较,P <0.05;*与对照组比较,P <0.05。
组别 例数 TSP-1(mg/L)Cat S(ng/mL)研究组 20 57.55±3.43#* 75.75±8.52#*对照组 20 45.37±6.51# 54.49±6.45#健康组 20 40.69±3.52 42.31±3.47
2.2 研究组中不同心功能分级患者TSP-1、Cat S水平的对比
在研究组患者中,Ⅱ级组的TSP-1、Cat S 水平分别 为(53.72±7.27)mg/L、(65.35±5.02)ng/mL,Ⅲ级组的TSP-1、Cat S 水平分别为(59.46±8.25)mg/L、(72.08±7.39)ng/mL,Ⅳ级组的TSP-1、Cat S 水平分别为(64.69±7.18)mg/L、(81.87±4.68)ng/mL;Ⅳ级组的TSP-1、Cat S 水平均高于Ⅲ级组、Ⅱ级组,Ⅲ级组的TSP-1、Cat S 水平均高于Ⅱ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研究组中不同心功能分级患者TSP-1、Cat S 水平的对比(± s)
表2 研究组中不同心功能分级患者TSP-1、Cat S 水平的对比(± s)
注:#与Ⅱ级组比较,P <0.05;*与Ⅲ级组比较,P <0.05。
组别 例数 TSP-1(mg/L)Cat S(ng/mL)Ⅱ级组 6 53.72±7.27 65.35±5.02Ⅲ级组 10 59.46±8.25# 72.08±7.39#Ⅳ级组 4 64.69±7.18#* 81.87±4.68#*
2.3 TSP-1、Cat S 表达与心功能相关指标的相关性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并发心力衰竭患者的TSP-1、Cat S 水 平 与EF、FS、ESV 呈 负 相 关,与EDV 呈正相关(P<0.05)。详见表3。
表3 TSP-1、Cat S 表达与心功能相关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近年来,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心力衰竭是指心脏的血液输出量不能满足人体组织代谢的需要。此病是各种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性疾病导致的最终结果。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已成为诱发心力衰竭的主要原因[6]。此病具有患病率高、预后差的特点。有研究指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的诊治非常困难,患者的死亡风险较高[7]。及时明确此类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治疗手段进行治疗对改善其预后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8]。TSP-1是一种多功能、多结构域的细胞间质糖蛋白。研究显示,TSP-1 可与血管内皮细胞膜表面的LDL 受体及心肌组织中的细胞外基质成分结合,产生相互作用[9];阻隔通路血管化信号, 并能促进血管细胞的增生、迁移、生长、分化,加快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中性粒细胞的活化,从而可增加氧代谢产物的释放,促进血管的形成。Cat S 是一种特异性蛋白酶,可参与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心血管疾病、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与进展。相关研究表明,Cat S 能促进细胞外介质内层黏蛋白和胶原蛋白的降解,其在心血管疾病患者冠状动脉平滑肌细胞和心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增加[10]。有研究指出,Cat S 可促进人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加快心肌纤维化,从而可损伤心功能。TSP-1 与细胞表面受体和细胞外基质成分的相互作用可对细胞黏附、迁移、增殖、血管生成、炎症和动脉粥样硬化等多种生物学过程进行调节。大量研究显示,TSP-1 与细胞自噬过程密切相关[11]。研究表明,在血管损伤和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中,TSP-1的表达会显著增加,TSP-1 可通过抑制内皮细胞的活性来阻断血管舒张[12]。本研究的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的TSP-1、Cat S 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健康组,对照组的TSP-1、Cat S 水平均高于健康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研究组患者中,Ⅳ级组的TSP-1、Cat S 水平均高于Ⅲ级组、Ⅱ级组,Ⅲ级组的TSP-1、Cat S 水平均高于Ⅱ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并发心力衰竭患者的TSP-1、Cat S 水平与EF、FS、ESV 呈负相关,与EDV 呈正相关(P<0.05)。
综上所述,TSP-1 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并发心力衰竭中呈高表达,且其水平越高,表明患者的心功能越差。对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并发心力衰竭患者进行TSP-1 检测可为临床上判断其病情的严重程度、预测其预后提供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