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乡村背景下的农业文旅融合的路径研究
——以陕西省武功镇为例

2023-08-03黄真真吕雅婷徐梦楠孙唐喆卉史承勇

新农业 2023年8期
关键词:武功融合旅游

黄真真,吕雅婷,徐梦楠,孙唐喆卉,史承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风景园林艺术学院,陕西 咸阳 712199)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第一年,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之年。武功县地处关中平原腹地,后稷教民稼穑源于此处,历史悠久,文化积淀雄厚,是陕西省粮食、猕猴桃的主要产区,是全国最大物流集散中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五位一体”的新发展理念,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通过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组织振兴,构建武功县农业农村社会的新发展格局,高质量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1 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研究现状

1.1 国内背景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同志2017年10月18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围绕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举措在农业农村改革发展中取得诸多成果。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脱贫攻坚最后堡垒必须攻克,全面小康“三农”领域突出短板必须补上,“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成为关键。脱贫攻坚质量、小康成色如何,“三农”工作成效成为重要指标。

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强化举措、狠抓落实,集中力量完成打赢脱贫攻坚战和补上全面小康“三农”领域突出短板两大重点任务。通过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组织振兴,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五位一体”新发展理念,持续抓好农业稳产保供和农民增收,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保持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提升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确保脱贫攻坚战圆满收官,确保农村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1.2 相关研究现状

战略提出后,学术界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研究热度迅速提升,研究文献增长迅猛,理论体系不断完善。目前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三农”工作、精准扶贫、乡村旅游、乡村治理和城乡融合等方面,其研究成果有《乡村旅游引导乡村振兴的研究框架与展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陕西省特色小镇发展模式研究》《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旅游的发展逻辑与路径选择》等。

作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体,文化旅游产业已经逐步取代传统的旅游形式逐渐成为文化底蕴丰厚、旅游资源丰富地区发展旅游产业的核心要素。农业文化旅游作为农业、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有机融合,以其独特的旅游体验、文化享受和生态价值受到了人们的追捧。崔山等人(2005)认为:“农业文化旅游主要包括,农业历史文化旅游、农村民俗文化旅游、农村建筑文化旅游、农业科技文化旅游等。”

绘制武功县“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新画卷,以历史文化资源为依托,以农耕文化为内核,为实现“两富两美”小康武功奠定坚实基础,打造全省乡村振兴的武功样板。带动农业基地三产融合可持续,为全区的乡村振兴树立标杆。

2 农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目的和意义

2.1 项目研究目的

党的十九大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国家战略提到党和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来,并对具体的振兴乡村行动明确了目标任务,提出了具体工作要求。武功县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政策,利用环境设计、城乡规划的相关专业知识,对中国农业发祥地、文化资源重点保护村落的整体景观进行有机更新,助力国家乡村振兴工作。

乡村三产融合发展,必须树立“绿色化”的新理念,遵循生态学原理,通过各产业自身及产业之间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交换,构建一个符合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五位一体文明发展的价值体系,统筹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助力脱贫攻坚。

3 农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景观规划策略

3.1 场地资源整合

武功县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中部、咸阳市西部。地处陕西“一线两带”“西咸经济一体化”“关中—天水”经济建设圈中心地带。东邻兴平,西连杨陵、扶风,南隔渭河与周至相望,北与乾县相接,全县总面积397.8平方公里。县城东距省会西安市60公里、咸阳市50公里,西距宝鸡市80公里,地理位置十分优越。陇海铁路、西宝高速公路,西宝公路中线、北线,高铁和108省道穿境而过,交通条件快捷便利。

3.2 根据规划思路,制定设计方案

第一,以“一核、两带、四区、八景、多园”的空间结构布局打造“中华农都”。利用环境设计、城乡规划的相关专业知识,对后稷教民稼穑发源地——咸阳武功镇的整体景观进行有机更新。响应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围绕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通过“农业文旅融合”的新模式,构建农业农村社会的新格局,助力乡村振兴。

以武功镇为基础,打造中华农都为目标,集吃、住、游、赏、体验、科普研学、农业农产一体化现代综合农业公园——按“一核、两带、四区、八景、多园”的空间结构布局。

“一核”是以中华农耕文明博物馆、农业文化研学社、农业历史文化科普馆、璇玑广场、后稷广场共同建设武功现代农业公园核心区,打造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两带”,即东塬景观带/西塬景观带;“四区”,即科普教育区、农业科技区、产业景观区、观光体验区;“八景”,即教稼台封、二水塔影、喀山晚照、东桥水波、上阁钟声、报本胡燕、苏武节碑、姜嫄古墓;“多点”,就是以武功全域范围内分布的各类型民俗文化村、农庄为节点,打造特色民俗乡村旅游。

以打造“中华农都”为武功文旅振兴的核心,通过农耕文化遗产的挖掘与保护,推进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融合发展,最终实现农旅融合的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

第二,设计关键问题。首先,如何将武功镇文化资源与景观相结合。在局部上,利用景观节点,将文化资源与时尚休闲业相结合,以旅游互动、休闲游乐、艺术学习为吸引力,形成生态观光、文化玩乐、艺术交流等多元空间,满足旅游、休闲、亲子、交友、商务、家居等不同需求,在促进当地文化旅游产业繁荣的同时为丰富陕北地区农业文化旅游书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其次,如何联动武功镇一、二、三产业,实现乡村振兴全面发展。充分培育武功镇旅游产业,完善基础设施与服务体系,打造吃、住、游、赏、体验、科普研学、农业农产一体化现代综合农业公园,把游客“引进来”问题并且要让游客“留下来”。构建“互联网+农耕文创产品”,通过对武功县的农耕文化以及武功县当地民俗文化文创产品衍生与创造这个环节促使当地一二三产业得以有机融合,从而助推全县乡村振兴。此外,对镇内的其他产业用地进行合理规划,利用空间内各部分的联系使其经济价值得到更好的发展。

4 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宝贵精神财富,而农业文化资源所包含的崇高精神是值得广大人民群众继承发扬的,通过对陕西省咸阳市武功镇的研究与规划,开展基层农耕文化教育活动,发展爱国教育基地,完善农耕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文化教育工作将由此迎来崭新阶段。

猜你喜欢

武功融合旅游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功夫熊猫
旅游
唯快不破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