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猪丁型冠状病毒的病原特征及致病机制

2023-08-03

新农业 2023年8期
关键词:胃肠炎流行性毒株

岳 彬

(阜新市细河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辽宁 阜新 123000)

猪丁型冠状病毒是一种长源性、高接触性传染病,呕吐、脱水、腹泻为主要临床症状,对哺乳期仔猪造成严重威胁。此病易同其他猪病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其他疾病,严重影响生猪养殖业的经济收益。现对猪丁型冠状病毒的病原特征与综合防止做简要介绍,为养殖户提供该病的防控参考。

1 病原学特征

猪丁型冠状病毒为δ 冠状病毒属成员之一,是不分节段的单链正股有包膜的RNA病毒,病毒颗粒呈典型的冠状病毒的球形,半径60~90纳米,囊膜上有凸起的“皇冠”状结构,其基因组是冠状病毒中最小的,为25.4~31.7 kb。猪丁型冠状病毒对外界温度比较敏感,在50℃的环境中1小时或60℃中半小时可失活,经酸处理后病毒的稳定性略有下降,但是对氯仿不敏感。本病毒在25℃的环境中,能够在饲料和原料中生存21天,21天以后病毒存活量略有减少。

猪丁型冠状病毒的毒株为50余种,全基因的遗传进化关系为,中国毒株、韩国毒株和美国毒株同属一个分支,韩国毒株同美国毒株关系更近,全基因的同源率高达99.6%;泰国毒株属于另一分支。

猪丁型冠状病毒能够用猪肾上皮细胞与猪睾丸细胞进行分离培养,一般情况下,对此病毒进行分离培养较难,应添加胰腺酶或胰酶等,细胞病变后表现为呈圆形、汇集,直至脱落。

2 病毒的致病性

猪丁型冠状病毒能够引发腹泻、呕吐、嗜睡等症状,偶见采食量减少、体表温度升高的症状,与猪传染性胃肠炎和猪流行性腹泻的临床症状难以区分,应借助实验室诊断加以辨别诊断。有报道,两周龄以内的仔猪易感染此病毒,通常伴有轻中度腹泻,病变部位为小肠;随后腹泻情况严重、呕吐,排泄病毒并伴随较重的萎缩性肠炎,证实猪丁型冠状病毒具备一定的肠道致病性。人工感染与自然感染引发的生猪的临床表现极为相似。人工感染无菌小猪的腹泻症状较为严重,感染21天后在普通仔猪排泄物中仍可检测到病毒。

3 流行特点

2012年此病毒首次在中国香港被报道,两年后在美国首次在乳猪和母猪粪便中检测到此病毒,临床表现为厌食、脱水、腹泻,甚至死亡。随后在韩国与我国腹泻猪的粪便中检测到此病毒。有研究证实猪丁型冠状病毒为肠道性病原体,不同年龄的生猪均可感染,其临床症状同猪传染性胃肠炎和猪流行性腹泻类似,但是死亡率低于后两者。目前猪丁型冠状病毒已在多个国家和地区广泛流行,常与猪流行性腹泻混合感染。

4 临床症状

该病毒能够感染各个年龄段的生猪,通过粪-口和被污染的饲养用具等非生物媒介传染给健康猪只。日龄越小的仔猪临床表现越显著。主要症状为腹泻、呕吐和脱水,同博卡病毒、库布病毒的症状相比较轻,并能引发肺部炎症。若5~15日龄的生猪感染此病,发病较重,迅速蔓延,持续腹泻3~4日后,造成脱水衰竭死亡。成年猪染病后症状较轻,可耐过自愈,但是其饲料转化率与生长性能受到严重的影响。

5 病理变化

猪丁型冠状病毒主要感染空肠与回肠,剖检可见小肠内壁变薄,盲肠与结肠肿胀,充满黄色物质,小肠与胃内可见尚未完全消化的乳凝块,病情严重者可见胸腔和腹腔出现积水,胸腺萎缩,小肠和肠系膜充血。

6 病毒的检测

猪丁型冠状病毒、猪传染性胃肠炎和猪流行性腹泻引发的生猪的临床表现与病理变化比较相似,难以分辨,需要借助实验室诊断开展鉴别诊断。此病毒的检测方法主要有血清学和病毒学方法。血清学检测方法包括间接荧光抗体测定、荧光微球免疫实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病毒中和试验。病毒学检测方法为电子显微镜检测病毒颗粒、检测或病毒、检测病毒核酸和检测病毒抗原。

6.1 血清学检测方法

第一,中和试验。将猪丁型冠状病毒毒株混合连续倍比稀释的等量血清,在37℃的环境下中和1小时,接种于培养板上的单层猪睾丸细胞或猪肾细胞,进行培养,中和效价等于或大于1∶2即可判定为阳性。此方法灵敏度高,但操作程序复杂,受到细胞与技术水平等条件的限制,临床应用存在一定的困难。

第二,免疫荧光试验。研究人员使用免疫荧光染色试验已在猪丁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细胞培养中,进行病毒分离。此技术检测效率高、敏感度较高、特异性强,但操作步骤繁琐,且尚未解决非特异性染色问题。

6.2 病原学检测方法

第一,电子显微镜。通过电子显微镜能够观察到此病毒的形态。但电镜敏感度低,且对病毒颗粒数量要求较多,且设备价格昂贵,需要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操作,因而不适合用于临床常规检测方法。

第二,PCR检测法。利用猪睾丸细胞和猪肾细胞对猪丁型冠状病毒进行扩增培养后,通过PCR进行鉴定。RT-PCR检测法无需分离病毒,其优点为灵敏度高、省时、省力、高效。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的优势为特异性强、敏感度高、定量准确、检测速度快、重复性佳、全封闭反应等。目前商业化的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试剂盒,可进行猪丁型冠状病毒、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和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的鉴别检测,适合应用于此病毒的常规检测。

7 综合防控

7.1 早发现早治疗

猪丁型冠状病毒可引发养殖场内生猪产生腹泻,其预防措施和有针对性的治疗仍处于探索阶段,也未研发出商品化疫苗以控制该病,临床治疗参照猪传染性胃肠炎和流行性腹泻的治疗方案。此病的防治应遵循“早发现早治疗”的原则,在养殖场内开展生物安全防控,发现染病猪只,立即隔离,阻断传播途径,临床上通常采用止泻、补液、防止酸中毒和脱水的措施。对染病生猪可采用抗生素治疗,如恩诺沙星、氟哌酸、磺胺类等药物、体液电解质、吸附剂等药物,以减少因该病造成的病毒与细菌继发感染而导致仔猪的死亡。此外,对新生仔猪灌服康复猪的全血或血清,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7.2 强化饲养管理

应强化生猪的饲养管理,建立健全生猪养殖生物安全体系,投喂营养物质丰富的全价饲料,少食多餐,严禁投喂质量不佳或霉变饲料,保证猪只机体健康,提升机体抗病能力。定期为猪舍及周围环境进行消毒,保证舍内干净整洁,通风良好,及时清理产房与保育舍的排泄物,定期冲洗饲喂工具等。坚持“自繁自养”原则,禁止从发生过疫病的养殖场引种,减少病原引入概率,引入健康种猪需要进行全面健康检测,隔离饲养1个月以上。加强母源抗体,在母猪分娩前3周采用肌注或鼻内接种猪传染性胃肠炎和猪流行性腹泻疫苗,使仔猪通过采食初乳获得被动免疫,通过人工固定乳头帮助仔猪尽早吸吮初乳。

8 结束语

猪丁型冠状病毒为养猪场广泛流行的病毒,其高致病力引发饲养人员的高度关注。因此,重视与加强猪丁型冠状病毒的监测、疫苗与特效治疗药物的研发以减少此病的传播与蔓延。

猜你喜欢

胃肠炎流行性毒株
中西医结合治疗猪传染性胃肠炎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治疗
法国发现新冠新变异毒株IHU
小青龙汤在流行性感冒中的应用
猪流行性腹泻研究进展
流行性感冒
猪流行性腹泻2011-2017年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防治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防治
广西鸭圆环病毒流行毒株遗传变异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