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岸经贸关系发展新变化、新特征、新趋势

2023-08-02刘佳雁王子旗

闽台关系研究 2023年2期
关键词:台商大陆供应链

刘佳雁,王子旗

(中国社会科学院 台湾研究所,北京 100083)

经贸合作是两岸关系的重要组成,是增进两岸同胞利益福祉、促进两岸共同发展的关键渠道,对促进两岸经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1]近年来,百年变局和新冠疫情交织叠加,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演进提速换挡,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在这一特殊历史阶段,两岸经贸关系发展出现新的变化,机遇与挑战并存。掌握两岸经贸合作新动向,总结两岸经贸关系发展新态势,研判未来发展趋势,对于持续深化两岸融合发展、牢牢把握两岸关系主导权和主动权具有现实意义。

一、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的影响因素

2018年以来,在中美博弈、科技革命、新冠疫情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亦进入新的重构期,对两岸经贸关系发展产生较大影响。

(一)中美博弈日趋加剧

在美国民粹主义和反全球化逆流的簇拥下,2017年美国特朗普政府将国内工作岗位流失、工厂倒闭等问题归咎于“中国存在市场壁垒、政府补贴、操纵汇率等非市场现象”,声称“中国严重破坏国际规则”。此后,美国官方发布《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国防战略》报告及“印太战略报告”等,都将中国视为“战略竞争者”,并以贸易争议为由相继对华发动贸易战、科技战、金融战等,经贸领域由中美关系“压舱石”转变为博弈“导火索”。2021年拜登政府明确提出中国是美国“最严峻的竞争对手”,继承了特朗普政府对华基本政策、思路,同时频繁拉拢盟友和伙伴建立名目繁多的反华遏华“小圈子”,试图打造对美更有利、更可持续的对华竞争战略。[2]在台湾问题上,美方动作频频,助长“台独”分裂势力嚣张气焰,如美国高级别官员、议员接连窜访台湾,军舰频频穿越台湾海峡,执意加大对台军售,炮制形形色色的涉台议案法案,与台湾签署“经贸协议”,怂恿日澳等盟友利用台湾问题滋事等。其本质上是美国企图借打“台湾牌”迟滞中国发展步伐。

(二)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兴起

当前全球科技创新已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加速创新,数字经济正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极大地改变国际关系和社会政治生态,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并已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科技竞争重点领域。[3]在新一轮技术革命浪潮推动下,资本、技术、数据等不同要素的流动方式和集聚形态发生深刻变化,“人、机、物”三元融合加快,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全面链接,“万物互联”时代来临。特别是技术进步促进不同产业间实现交叉融合,产业边界逐渐模糊,科技成果转化速度明显加快,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产业组织形式和产业链条更具垄断性。技术革命在带来无限发展潜力的同时,也产生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

(三)经济全球化加速演变

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能促进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优化配置,推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形成与演进。冷战结束后,新一轮经济全球化持续快速发展,推动形成相对高效的国际分工体系,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各经济体间的相互联系和彼此依存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频繁和紧密。但经济全球化也是一把“双刃剑”,国际产业分工使得不同地区、产业、群体间受益严重不均,加之全球气候变化、大流行病等全球性问题不断发酵扩散,经济全球化负面影响被不断放大,贸易投资保护主义思潮泛起,更被部分政客作为选票“提款机”。[4]受中美博弈、新一轮科技革命、新冠疫情等因素叠加影响,区域经济整合加快,政府干预力度加大,全球供应链重组更加强调供应链的安全性与韧性,传统国际分工形态向“在地、短链”发展,部分关键产业领域形成中美二元供应链体系的可能性增大。

(四)大陆牢牢把握两岸关系主导权和主动权

经过40多年改革开放,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实力不断壮大,中美实力差距日渐缩小。这有效遏制了“台独”分裂活动和外部势力干涉,为促进两岸融合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与巨大机遇,台海局势越来越朝着有利于统一的方向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握两岸关系时代变化,不断丰富和发展国家统一理论和对台方针政策,形成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5]这是中国共产党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的最新理论成果,科学回答了在民族复兴伟大进程中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时代命题。其最鲜明的特征是大陆牢牢把握两岸关系主导权和主动权,最关键的因素是祖国大陆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大陆始终把握好发展硬实力与软实力的关系,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握历史大势、掌握历史主动,坚持在祖国大陆发展进步基础上解决台湾问题,坚持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推进祖国统一。[6]

受上述因素影响,两岸经贸关系发展面临引力与斥力相互交织、不确定性增加的复杂局面。一方面,两岸经贸合作面临严峻挑战。近年美国不断强化对台湾经济社会影响,筑牢所谓“价值同盟”,提升打“台湾牌”的遏华能力;勾连台湾当局加强在出口管制、投资审查等领域的合作,意图削弱两岸供应链韧性和两岸融合发展成效,两岸经济“脱钩断链”风险加大。同时,新一轮科技革命产生双重效应,既为两岸融合发展带来新动能、新机遇,也使大国博弈聚焦到“科技制高点之争”上。美国对华科技战可能形成二元供应链体系,台商被迫陷入“选边站”困境。另一方面,两岸经贸合作前景广阔。大陆方面坚持构建两岸命运共同体,持续完善保障台胞福祉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扩大深化两岸交流合作,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中国大陆等新兴经济体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逐步超越美西方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引导新一轮全球化演变。两岸经贸合作将突破传统的地理范畴,在全球范围内特别是与发展中经济体建立更广泛的新的经贸联结。

二、两岸经贸关系发展新变化

近年来,两岸经贸合作基本面稳健,“三角贸易”模式未明显改变,但双向投资及贸易往来仍呈现出新变化,特别是出现短期波动现象。总体上看,当前两岸经贸关系发展正处于新的调适期,在中美博弈、两岸关系等多重因素影响下不断优化调整。

(一)两岸双向投资

1.台商赴大陆投资。面对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和两岸关系,分散产能以避免“断链”已成为跨国公司共识,台资供应商亦跟从加快布局。同时,台湾当局趁机实施“投资台湾三大方案”,吸引高科技大陆台企将输美产能移至岛内;大肆鼓吹“新南向政策”,鼓励传统制造业大陆台企转移产能至东南亚地区;积极配合美对华科技战,不断加大对高科技台企赴大陆投资的管制力度。2022年以来,台湾当局相继修订所谓“在大陆地区从事投资或技术合作许可办法”“国安法”“两岸人民关系条例”等规定,新增“经济间谍罪”,严控高科技台企和关键核心技术人员赴大陆投资和就业。此外,近年全球经济波动、新冠疫情等因素,也对台商赴大陆投资产生了一定冲击。

第一,台商赴大陆投资流量波动。中美贸易摩擦持续升级,台商对大陆投资持谨慎观望态度。据台湾地区投资审查主管部门统计,2019年核准台商赴大陆投资金额与2018年相比呈现“腰斩”,从84.98亿美元减至41.73亿美元(图1)。新冠疫情期间大陆率先复工复产,带动台企逆势加码投资,2020—2021年台企赴大陆投资流量基本保持稳定。虽然2022年核准台商赴大陆投资金额略有下降,但其占台对外总投资比重较2021年仍略有提高。2020年和2021年核准台商赴大陆投资实际落实比重分别为52.04%和57.19%,2022年则降至33.70%,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受到全球经济境况、地缘政治博弈、新冠疫情等因素的影响,台商赴大陆投资趋于谨慎。此外,台商逐步向“新南向地区”分散投资,构筑“中国大陆+1”生产布局,2022年台商在“新南向地区”投资金额达52.72亿美元,自1993年来首次超过赴大陆投资金额。

图1 2017—2022年核准台商赴大陆投资情况

第二,台商赴大陆投资区域收缩集中。台湾地区投资审查主管部门数据显示,2018年以来,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福建等地成为台商新增投资的主要目的地,台商对上述5个省份的投资额占核准台商赴大陆投资总额的比重由2017年66.61%持续升至2022年86.29%。从某种程度上看,台商在大陆新增投资态势由“华东为主,拓展中南、西南”暂时收缩至“长三角及珠三角为主”,这也反映了台商在大陆投资趋于谨慎。

第三,台商赴大陆投资领域以信息通信产业为主。2018年以来,美国先后3轮对自中国大陆进口商品加征关税,涉及商品累计6 842项,其中计算机电子及光学制品业、电力设备及配备业、机械设备业等涉及商品占比最高,分别为25.7%、13.2%、10.0%。[7]虽然部分台商被迫将输美产能外移至岛内或东南亚等地,但总体而言其仍看重大陆内需市场。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远程经济红利持续释放,带动台湾地区信息通信产业加快布局大陆市场,特别是电子零组件业,计算机、电子产品及光学制品制造业等投资占比始终保持在三成以上。

第四,大陆台企利润率中低的情况居多。台湾地区投资审查主管部门统计数据显示,2018—2021年大陆台企经营状况整体呈现“利润率中低居多、亏损率两极分布”的态势,盈利台企占比保持在55%~65%。由于近年全球经济低迷、新冠疫情肆虐等,大陆台企多以代工生产为主,部分台企经营困难、利润微薄。据台湾地区金融事务主管部门统计,尽管大陆仍为岛内上市柜企业海外投资获利的最大单一来源地,但台湾上市柜企业赴大陆投资当期收益的比重在近年出现明显下滑,从2020年41.40%降至2021年30.43%和2022年28.64%,未来趋势需继续观察(图2)。

图2 2018—2022年台湾上市柜企业赴海外投资当期收益情况

2.陆资赴台投资。自2009年6月台湾当局开放陆资赴台投资以来,台湾当局始终保持高度警惕,从严制定陆资可投资项目范围,加强对生产运营活动监管,“担忧”大陆借入岛投资培养“亲中”利益团体、获取台湾高科技技术、危及岛内社会稳定。2018年来,台湾当局多次以“危害安全”为借口,行政干预两岸正常业务合作,如禁止台湾业者代理或经销爱奇艺、腾讯等大陆网络视频服务。同时,台湾当局多次修订“两岸人民关系条例”“大陆地区人民来台投资许可办法”等规定,以进一步扩大陆资认定范围,提高陆资“未经许可”赴台投资罚款金额,对陆资投资方式加大管控力度,阻挠大陆企业赴台投资。[8]此外,台湾情治部门以“保护关键核心技术”为名,骚扰在台陆资正常经营活动,陆资赴台投资经营风险不断增大,投资流量持续减少。据台湾地区投资审查主管部门统计,2022年陆资赴台投资金额仅为0.39亿美元,创近10年新低(图3)。截至2022年底,陆资赴台投资累计达25.66亿美元,以批发零售业及电子零组件制造业为主,与台商在大陆投资相比,两岸双向投资规模严重失衡。陆资赴台投资对稳定岛内就业具有重要作用。据台湾地区劳动事务主管部门统计,截至2022年9月底,在台陆资企业为岛内提供28 901个就业机会。

图3 2009—2022年陆资赴台投资情况

(二)两岸贸易合作

1.两岸贸易合作总体稳定。一方面,受多重因素叠加影响,2019年和2022年两岸贸易额及台湾对大陆(含香港)出口额出现负增长。但根据台湾地区经济主管部门统计,2012—2022年两岸贸易额占台湾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保持在30%左右,并未出现大幅波动,基本面相对稳定(图4)。另一方面,我国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12—2022年两岸贸易额占大陆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由4.4%升至5.1%,整体呈现稳步增长态势,其中大陆自台进口额占大陆进口额的比重更是由7.3%升至8.8%,两岸经贸联结日趋密切(图5)。2023年以来,大陆经济运行好于预期,生产和需求逐步改善,外贸进出口企稳回升,表现出较强的韧性和竞争力,有效助力两岸贸易回暖。

图4 2012—2022年两岸贸易占台湾地区对外贸易的比重

图5 2012—2022年两岸贸易占大陆对外贸易的比重

与此同时,两岸贸易摩擦增多。2021年以来,由于台湾当局恶意制造两岸对立,两岸官方沟通管道几乎完全中断,国民党等其他渠道作用有限,两岸误判风险升高,对两岸贸易极为不利。加之为保障生态安全和消费者健康安全,大陆暂停了台湾相关农渔产品输入。虽然涉及农渔产品的出口额占台湾出口额的比重较小,短期对台湾经济影响有限,但牵动不少岛内相关农业产业链的就业人口,长期来看农渔民及加工业者利益受损程度将逐渐增加,农业转型升级迟滞,经济社会发展面临风险。2023年4月,商务部宣布对台湾2 455项产品启动贸易壁垒调查。大陆依照世界贸易组织(WTO)规则对台湾开放市场,但台湾当局却以“安全”及“市场保护”为由,长期违反WTO非歧视原则,严格管制自大陆进口农工产品,这种现象已经存在20多年。据台湾地区贸易主管部门统计,台湾未开放进口的大陆产品约占台湾全部进口货品名录的20%,产品种类包括肉品、酒类、水果、药剂、纺织品、瓷砖等。岛内媒体认为,一旦大陆认定存在贸易壁垒,台湾当局不接受调查结果或不接受对大陆开放,恐面临报复性关税,台湾损失金额可达300亿美元至500亿美元,农业作为弱势产业将首当其冲。

2.台湾外销订单大陆(含香港)生产比重有所下滑。台湾地区经济主管部门数据显示,受到中美贸易摩擦等因素影响,2018年台湾外销订单岛内生产比重超过大陆(含香港)生产比重,2020年二者差距有所缩小,但2021年差距进一步扩大,主要原因在于在陆台商逐步将部分信息通信产业产能外移(图6)。在中美博弈日趋激烈的背景下,西方跨国公司仍积极引导在陆台商分散布局,特别是苹果、惠普等美商推动实施产品生产差异化标准,即在大陆生产用于内销的产品可使用大陆生产的零组件,而在美日欧市场销售的产品则使用“去中”供应链生产的零组件,此对台商赴陆投资及岛内外销订单大陆生产造成负面影响。

图6 2011—2021年台湾外销订单岛内生产及大陆(含香港)生产比重

尽管台湾外销订单大陆(含香港)生产比重下滑,但是“三角贸易”模式并未明显改变。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浪潮带动下,台商大举西进大陆投资,两岸产业分工体系逐步建立,台湾接单、大陆生产、产品外销的“三角贸易”模式,为两岸带来可观收益,并对巩固深化两岸经贸关系、提升“中国制造”全球影响力发挥重要作用。2018年以来,虽然部分台商将服务器等输美敏感产品的产能外移,但“三角贸易”模式仍相对稳定。根据台湾地区经济主管部门统计数据,可以估算2018—2021年“台湾接单、大陆生产、出口美国”的订单金额,以及2020—2021年“台湾接单、大陆生产、产品外销”的订单金额整体稳中有升,且占比亦未发生明显变化。这说明大陆全产业链和规模化生产优势凸显,美国加征关税和“客户诉求”未能显著改变“三角贸易”模式,这一趋势仍需持续观察。

3.两岸供应链韧性强劲。根据海关总署统计数据,从大陆自台湾进口贸易结构来看,近5年一般贸易比重基本保持稳定,维持在35%左右。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大陆内需市场受到一定影响,在大陆自台湾进口中一般贸易比重从2019年37.94%微减至2020年34.87%(图7);狭义加工贸易(包括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比重却呈现持续下降态势,但是广义加工贸易(包括狭义加工贸易、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物流货物贸易、保税监管场所进出境货物贸易)比重却仍稳中有升。这是由于部分厂商利用区域内减免退税优惠政策,减少中美贸易摩擦和新冠疫情造成的需求下降、供应链断裂等影响,两岸供应链韧性依旧强劲。

图7 2017—2022年大陆自台湾进口贸易结构

三、两岸经贸关系发展新特征

2018年以来,经历中美博弈、新冠疫情等多重风险考验,中国大陆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对两岸经贸合作的话语权不断提升,两岸供应链再联结正日渐紧密,民间交流进入数字时代。与此同时,中国坚决反对“台独”分裂和外部势力干涉,有力维护了台海和平稳定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

(一)大陆提升对两岸供应链演变的话语权

长期以来,多数全球知名品牌掌握在西方国家手中,中国大陆及台湾厂商则以代工制造和零组件供应为主,两岸供应链附属于美西方主导的全球供应链,两岸产业间、产业内、产品内的竞合关系多取决于品牌方决策。在两岸合作最紧密的信息通信产业领域,随着联想、中兴、华为、小米、OPPO、VIVO等大陆品牌的全球影响力不断提升,大陆对产业供应链布局的话语权与主导权也不断增强,同时带动立讯精密、比亚迪电子、环旭电子、闻泰科技等本土代工厂商,以及京东方、舜宇光学等零组件供应商快速成长,与外资同行形成一定竞争替代关系。此外,近年来跨国公司看好中国发展前景,对华投资信心、力度不减,对华直接投资保持快速增长,其对中国大陆产能与市场依赖持续加强。由此,不少台资供应商也随之跟进扩大在陆投资。大陆的新能源汽车、风电、太阳能光电等可再生能源产业迅猛发展,相关核心技术全球领先,对台商的引力与两岸供应链的塑造力不断提升。

(二)两岸与第三地利益联结加强

产业转移既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大陆推进高质量发展将促使部分劳动密集型与能源密集型产业外移,但并非完全移出,为补足大陆产能缺口、分散布局,台商在东南亚等第三地加大投资布局。目前,台商外移第三地的产能与大陆成熟的供应链体系之间已形成新的联结与合作。一方面,台商第三地布局所需的关键零部件及材料仍多来自大陆,加工生产的货品除销往当地市场、外销欧美市场,仍有部分回销至大陆市场。另一方面,部分台商跟随大陆供应链体系,入驻大陆在东南亚地区建立的产业园区,推动两岸产业链合作进一步延伸到第三地,共同拓展海外市场。如台商投资的越南万邦鞋业有限公司入驻由中国大陆主导建立的越南龙江工业园。

(三)两岸突破障碍强化交流合作

2016年以来,台湾当局拒不承认“九二共识”,单方面破坏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大肆勾连外部势力进行谋“独”挑衅。2019年台湾当局基于选举考量,打造以“国安五法”和“反渗透法”为主的所谓“民主防护网”,制造“绿色恐怖”,持续限缩两岸民间交流交往。2020年2月台湾当局以防疫为借口,全面禁止大陆人员赴台,单方面暂停除往返北京、上海、厦门、成都四个城市以外的两岸其他空中客运航班及“小三通”,对两岸人员往来与经贸交流合作产生不利影响。面对台湾当局的政治操弄与懒政惰政,大陆方面排除各种干扰阻挠,充分利用融媒体技术,采取线下线上结合方式,打造两岸经贸往来新空间和新渠道。近年来,在陆台胞台企主动与“台独”分裂势力划清界限,持续深挖大陆市场,以实际行动维护和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实现互利共赢。在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的形势下,大陆方面顺应民意,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积极推动恢复、扩大两岸交流合作,邀请台湾主要工商团体来大陆参访、洽谈合作,续建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恢复部分台湾农渔产品输入,广大台湾同胞深感认同。

(四)人为制造“脱钩断链”阻滞台湾经济发展

近年,美国意图主导制定全球化新规则,坚持“美国优先”推动全球供应链重组,大打贸易战、科技战,企图全面削弱中美经贸链接。但事实上,中美贸易额却不断创下新高,2022年更刷新2018年创造的年度最高纪录。中美已全面融入世界经济,2018—2022年中美贸易变动说明,当前中国大陆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显著增强,执意“脱钩断链”只会让其自身及更多国家和地区利益受损,影响全球经济复苏。30年间两岸经贸合作日趋密切,从李登辉“南向政策”到蔡英文“新南向政策”都以失败告终。台湾当局执意试图与大陆“脱钩”,不仅造成台湾经济衰退,还将使台湾失去更多的发展机会。特别“美台联手”通过巨额补贴、政治施压等手段逼迫台积电、环球晶等高科技企业赴美投资建厂并提交核心数据,意图全面掌控台湾半导体产业,使台湾经济发展面临的外来政治干预与市场竞争风险不断加剧。事实证明,开放融通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人为“筑墙”“脱钩”违背经济规律和市场规则,是损人不利己的。

四、两岸经贸关系发展新趋势

百年变局正加速演进,世界政治、国际经济与全球治理等领域都在经历历史性变革,非西方国家出现群体性崛起,西方“民主优越论”神话被打破,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对全球经济的贡献度持续提升。进入后疫情时代,中国大陆经济短期内仍面临下行压力,但潜力足、韧性大、活力强、回旋空间大、政策工具多的基本特点没有变,大陆经济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两岸经贸合作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一)两岸经贸合作进入大陆主导的提质增效阶段

目前,大陆正积极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大陆对两岸供应链的话语权不断提升,两岸经贸合作进入大陆主导的提质增效阶段。中共二十大报告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明确“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定位和经济发展的正确方向,也为两岸经贸关系发展指明道路。一方面,持续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有助于台商拓展大陆内需市场。中共二十大报告提出:“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这是中共中央对进一步扩大内需的顶层设计,在台胞台企同等待遇不断落实落细的背景下,台商可根据自身实际,准确把握产品市场定位,借“东风”深耕大陆内需市场。另一方面,持续推进高水平开放,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有助于吸引台商加码投资和产能布局。中共二十大报告明确,要“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表明了坚持扩大对外开放、坚定支持自由贸易的决心。近年,中国大陆利用外资不断创新高,这是外商“用脚投票”的结果。对于台商而言,其既可嵌入在华跨国公司供应链,也可与大陆企业合作拓展第三地市场。在当前两岸经贸关系发展过程中,提质增效已取代稳增长,新发展格局构建将进一步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大陆的强劲引力对引导和助力台湾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更加凸显,有效促进两岸命运共同体形成。

(二)数字经济推动两岸供应链现代化发展

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经济形态,且数字化转型正驱动生产生活和治理方式发生深刻变革,特别是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后,其成为对冲疫情影响、提升治理能力、提振全球经济的重要力量。[9]两岸在信息通信产业领域合作由来已久,数字经济相关货品占两岸贸易的比重约为70%,对稳定两岸经贸关系和带动台湾经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也为深化两岸数字经济合作打下坚实基础。大陆数字经济优势主要体现在虚拟产业集群、海量数据及丰富应用场景等方面,台湾数字经济优势则集中在电子零组件、电脑、电子产品及光学制品、机械设备等制造业领域。两岸产业优势互补,构筑起相对完整的数字经济产业链供应链,为持续推进两岸经贸互利共赢注入新动能。与此同时,两岸数字经济合作有效促进台湾中小微企业拓展大陆市场。当前,传统要素诱发投资动能有所下降,数字经济快速发展为资本市场提供丰富的优质资产,数字经济已成为决定国际资本流动的关键因素。台商在大陆的投资日趋呈现轻资产、重技术、低负债、高流动性等特点,海外投资额与海外营业收入的相关性逐步减弱,更多台湾中小微企业赴陆共享发展机遇。两岸数字经济合作有助于降低要素流动成本,推动两岸供应链数字化和构建数字化供应链,加快两岸市场主体间组织重构与融合,创新驱动将成为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的第一动力。

(三)两岸经贸合作转型升级进入“深水区”

自1987年台湾当局开放台湾同胞赴大陆探亲以来,两岸经贸关系快速发展,双向投资、贸易及人员往来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间接到直接,政治接触与经济制度化合作都取得丰硕成果。但两岸间仍存在诸多障碍,制约双方经贸合作进一步深化。第一,两岸经贸合作在认知面缺乏统一的愿景与目标。截至目前,两岸政党及民众未能在两岸政治定位议题上达成共识,直接限制两岸经贸合作的广度与深度。即便是在2008—2016年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时期,两岸呈现经贸文化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态势,也面临国共两党的政治竞合、民进党等“绿营”势力掣肘、岛内舆论担忧与民意撕裂。岛内政党及民众既希望借大陆助力台湾经济发展,又担心大陆推行所谓“以民逼官、以商围政、以通促统”的“经济统战”,导致两岸僵持对立成为常态,即两岸经贸关系越密切、两岸经济实力差距越大,岛内社会担忧的负面情绪累积越多,两岸政治对话越困难。第二,两岸经贸合作在制度面与执行面上缺乏有效协调。一方面,双方负责协调的部门层级较低。目前,两岸官方经贸接触对话主要通过《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设立的两岸经济合作委员会,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外资司和台湾地区经济主管部门下辖“工业局”作为两岸对接窗口,负责统筹各分组的协商与工作,这一层级对协调解决两岸经贸关键议题的权限不足。另一方面,两岸相关制度落差较大。目前,两岸在外资利用、海关、检验检疫、物流、金融、知识产权、人员往来、税收、社会保险等与经贸合作高度关联的领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制度落差,在两岸产业水平分工逐步深化背景下限制着两岸经贸合作模式的进一步创新。第三,西方外部势力持续加大干涉力度。近年来,美国不断强化对台湾经济社会影响,力推台湾优势产业深度嵌入美国产业体系,增加美国打“台湾牌”的遏华能量,打造对华意识形态斗争阵地,给两岸经贸关系发展带来更多不确定性。

五、结 语

两岸经贸合作是两岸融合发展的重要组成,对增进两岸同胞利益福祉、壮大中华民族经济具有重要作用。一段时间以来,尽管受到中美博弈、新冠疫情等不利因素影响,但两岸经贸交流合作克难前行,两岸投资、贸易总体保持增长。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趋缓,新冠疫情带来的远程经济红利逐渐消失,使得终端需求疲软,厂商去库存压力增大。加上美台勾连持续限缩两岸交流、大陆经济仍处于初步恢复阶段、2022年同期基期偏高等因素叠加影响,两岸双向投资及贸易往来均出现一定程度下滑,但这仅为短期波动,长期向好趋势未变。实际上,美台勾连造成的损失和恶果远远大于全球经济逆风大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不仅使台湾地区错过全面共享大陆发展机遇的良机,更使台湾地区经济增长放缓、民生问题凸显、社会冲突加剧,岛内民怨沸腾。事实充分说明,无论是美台出于政治私利勾连挑衅、人为设限,还是新冠疫情等突发事件、偶发因素,都改变不了两岸经贸合作的坚实基础、客观需求和不竭动力。

猜你喜欢

台商大陆供应链
海外并购绩效及供应链整合案例研究
台商马景鹏的“老家”情怀
在溧台商讲述创业故事——溧水,一片值得台商扎根发展的土地
台商吕孟哲的剑胆琴心
为什么美中供应链脱钩雷声大雨点小
益邦供应链酣战“双11”
益邦供应链 深耕大健康
IQ大陆
北方大陆向
冰之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