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教师培训的现实困境与破解之策

2023-08-02杨博文

大学·研究与管理 2023年5期
关键词:现实困境教师培训高校

杨博文

摘  要:高等教育以高校教师为核心力量,驱动人才教育与孵化的中国式现代化。为此,需根据高校教师培训实质功能和主要特点,明确创新行动方案的内在意蕴。通过深层次剖析高校教师培训的现实困境、影响培训质量和效能的主要因素,形成多个优化措施的着眼点,以此获得可行的破解之策,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根据培训对象特点提前做好需求分析,二是培訓内容与进程要有序对接高校教师发展过程,三是培训体系与评价体系需协同运行与有效交互,四是全方位和全过程把控培训系统总体设计。

关键词:高校;教师培训;现实困境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13-0149-04

在我国全面推进与实施高质量发展战略规划的背景下,教育是立国之本,持续孵化高层次人才是应有之义,而教师是实现育人目标的关键载体,他们的认知架构、能力结构及使命担当等关乎我国经济建设和产业转型的质量。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愿景的新进程下,应结合现实困境,进一步增强高校教师培训的智慧性与现代性,推动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一、高校教师培训的功能与特点

(一)高校教师培训的功能

面向高校教师开展的培训活动,具有突出的“升功率”功能、启发与熏陶功能、促发展功能、强化职业能力功能。“升功率”功能,主要在岗前培训环节体现价值,对即将上岗人员进行针对性的专业技能与讲课能力训练。围绕“如何成为优秀施教者”进行深度研究,且提出具体可行的办法及对策。启发与熏陶功能体现在多个方面,既要关心教师当下的职业发展困惑,又要着眼于未来的职业理性实现。立足职业素养和职业使命感等方面的培训,依托丰富历史沿革和传统光辉业绩,启示与熏陶他们成长为具有高尚道德情操、崇高职业理想的教育者。促发展功能,强调综合的社会适应能力,不仅要在教书育人方面展现能力优势和素质优势,还需聚焦国家和时代发展规律及趋势,加强政策法规、社会文化等方面知识的培训,促使高校教师综合发展。强化职业能力功能,需根据培训对象的知识层次和执教经历等,设计具有针对性和个性化的职业培训方案,着重强化教学设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教学信息聚合与处理能力、多媒体课件或慕课的设计与实施能力等。需通过动态更新培训内容与方式,保障高校教师具备卓越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智慧。

(二)高校教师培训的特点

培训的深层意蕴和内涵在于增强高等教育的先进性与科学性。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自身素质和能力关乎学生学习和发展质量。高校是国家的人才孵化和培训中心,肩负着推动社会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任。教师通过系统和持续学习,可适应不同阶段和社会背景的人才教育要求。培训是增强教师岗位胜任力的基础保障,具有动态性和时代性等特点。在国家建设和教育领域改革的不同时期,对高校教师的岗位能力和素质要求不一样。为适应新时代新要求,高校应系统化和持续性地组织与实施培训活动。采用集中授课的方式,对高校教师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等进行有效培养,并以闭卷考试和实践授课两种评价方式,诊断培训内容与模式问题及教师成长情况[1]。

二、高校教师培训的现实困境

(一)信息输入与输出和实际需求不匹配

培训的课程设计、教材和资料组织、课时安排与实践都存在信息输入与输出与实际需求不匹配问题。负责培训设计的人员依赖以往的培训资料,参照历史数据设计课程内容与培训过程,未充分和全面了解培训对象的实际教学水平以及职业生涯规划。单项的信息输入和输出难以帮助培训对象实现高质量的知识迁移。而教师的教学经验、方式等都存在差异性,对培训内容和形态等有着个性化需求。信息输入阶段,课程设计者因不了解培训对象的能力层次和知识文化水平,生成普遍性的培训方案和计划,根本无法提升每一位高校教师的职业能力与岗位胜任力。

(二)教师发展中未充分发挥培训活动的功能

教师培训具有启发与熏陶及“升功率”等功能,旨在推动高校教师的现代化和专业化发展。但在实际培训过程中,培训活动的功能并未完全发挥出来。无论是在思想引领与熏陶方面还是在职业能力拓展维度方面,都没有切实发挥各个培训活动的功能与作用。主要原因在于管理滞后,未对培训过程进行全面管理和质量评价。培训课程完成后,未对培训者和培训对象的表现进行总结,更未对培训质量和效果进行多元和理性评价。新知识和新技能以培训为渠道传播后,尚未深层次地入脑和入心,很难在能力拓展和职业素质提升等方面产生催化与促进作用[2]。

(三)培训服务保障体系运行效能不佳

从高校教师培训历史数据看,缺勤现象突出。教师在职业理想实现和发展方面有着各自的规划,会参与适合自身的培训活动,有时会缺席校内组织的培训活动。部分教师会在教学、管理、家庭、社会活动、交通不便等因素影响下,不能全勤参加培训活动。引发这一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培训服务支持保障体系运行效能不佳,不能在各个方面给予充分支持。尤其,当下大部分高校都是以集中授课的方式对高校教师进行能力与素养培养,虽在交通服务、学习资料供给、学习时间个性化设计等方面给予高校教师一定的服务支持,用以保障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参与培训活动,但实际情况是,相应的保障体系未充分发挥作用,仍旧无法增强培训内容和课程的吸引力,高校教师的参与意愿普遍不高。

(四)高校教师培训过程和形式未能体现技术性

高效教师培训不应是简单的信息传递与知识普及,需根据不同时期的个性化需求,生成具有实效性和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和方案。当下,高校教师培训受到传统教学思想和观念影响,过于注重授课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性与集中性,未充分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师培训中的重要性,培训过程与形式缺乏技术属性。尤其,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新媒体技术、远程教育技术蓬勃发展的现实语境下,若不能应用先进科学技术与教育技术,高校教师培训的功能就无法完全发挥。无论是培训过程的优化还是培训形式的创新与丰富,都应联想到现代科技的引进与应用。

三、影响高校教师培训质量和效能的主要因素

(一)培训对象个体的特征因素

培训组织者的认知若长期限于低层次认知闭环,就难以掌握参训学员的个性化需求。各培训对象个体的特征因素,是影响高校教师培训质量和效能的主要因素。个性特征因素的把控效果,关乎高校教师培训的回报率,以及后续大学生教育教学工作的成效。从参与人员个体发展角度出发,影响因素映照课程设计中的变量,培训组织者只有精准和全面观测变量,才能為每一个学员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案。而所有人员实际参与培训活动时,会对课时安排、活动形式、培训内容产生不同需求,这是由个体对象的特征因素决定的。高校若想利用培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整体提升自身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育质量,必须根据培训对象的个体特征因素,分层次地组织和开展培训。

(二)课程与流程设计因素

实践是验证培训方案和计划实效性与可行性的有效途径,最终决定整个活动和计划的结果。高校教师培训的课程与流程设计因素,是影响成效与成果的主要因素。课程内容缺乏多元性,就不能满足所有参训人员的个性化需求,导致输出的培训信息不能实现参训人员能力提升。而培训流程设计缺乏合理性,很有可能导致知识内容衔接出现问题。

(三)培训环境与气氛因素

培训环境与气氛的营造,若能催化迁移行为的产生,就可达到良好的培训效果,反之,知识内容的讲解与传递未能作用于参训人员,则培训效果不理想。培训环境与气氛是影响高校教师培训质量和效能的主要因素,决定他们未来职业发展的宽度与长度。培训组织者应具备营造开放和活跃迁移气氛的能力,促使培训对象将习得知识和技能用于工作实践。组织者和管理者需明确,在愉悦和积极的环境和气氛中,更易于增强培训对象学习和探讨的积极性。为此,培训组织者应着重激发高校教师的迁移与学习动机,促使他们自觉和深度地进行学习与实践[3]。

四、高校教师培训的破解之策

(一)根据培训对象特点提前做好需求分析

高校教师培训组织者应基于系统分析科学设计课程内容与培训目标。根据参训人员的学习需求和个性特征差异,精准采集与聚合培训信息,在流通过程中实现精准触达对象。培训组织者必须根据培训对象特点,在具体授课前做好需求分析,一方面掌握过往培训综合情况,明确学员个性化需求和进步空间,根据个体差异性特征设计分层次的培训内容。另一方面,需全面分析学员参与培训的动机,针对性增强或弱化课程难易程度。针对参训人员实际情况,生成个性化培训方案。在实际开展教师培训活动时,应体现授课环节的智慧性与灵活性。需求分析需成为培训设计的重要环节,在阶段性完成任务和目标后,大规模地开展问卷调查活动,了解和掌握高校教师的培训心理、培训动机、自我进化的积极程度,以及对以往培训内容和活动的意见和想法。综合问卷中的有效信息,全面和多角度地进行需求分析,以客观和全面的分析结果为依据和导向,设计高校教师培训课程、流程、程序、评价标准等内容。务必保证基于精准的需求分析,提升信息输入输出和实际需求的匹配度,推动高校教师现代化发展。

(二)培训内容与进程要有序对接高校教师发展过程

高校教师发展过程中,形成区别于以往的认知层次与认知架构,对自我进化和职业规划等都会生成新的设定与期许。因此,高校的教师培训不应墨守成规,而应与时俱进地创新与优化。培训内容与进程,应全面、有序地对接教师发展过程,以变量为着眼点进行深层次的课程创新。在高校教师发展和成长的不同阶段,培训组织者与管理者,要全面掌握所有学员的当前现状,再根据变量或新需求,重新设计每一次的培训名单与课程内容。同时,需聚焦高校的发展问题、发展目标、发展规模,以此明确教师在当下及未来应具备的必要素养与能力。以发展和动态的视角,审视与分析各个阶段和时期的教师发展,以培训对象的实际能力以及高校要求的岗位能力和素质,有内在依据地制订培训方针和计划。同时,科学推进培训设计工作时,需明确不同类型高校教师的发展特征。各种规模和性质培训活动的组织,都要聚焦不同类型教师的发展实际,针对性和智慧性地设计培训活动过程。而对校外兼职教师进行培训时,主要是根据学校发展和学生发展情况,确认兼职教师的能力要求和能力标准,以此为导向制订计划和方案。简而言之,高校教师培训内容和进程,应始终对接不同教师的发展特点,结合实际水平和能力要求,组织与聚合各种用于培训的资源和资料[4]。

(三)培训体系与评价体系需协同运行与有效交互

在夯实高校教师培训政策支持的前提下,需增强培训体系与评价体系的交互性。面向不同教师开展培训活动时,既要保证经费充足,在交通费用、食宿费用、学习资料等方面给予充分的服务支持,又要在不断夯实物质保障和精神保障的过程中,协同推进培训与评价活动。系统和规范传输新知识和新技术后,需对参训学员的学习质量进行综合评价。依托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多元评价体系,全方位分析所有人员的进步空间,且能通过培训与评价,深度挖掘天赋和价值潜能。相关人员可采用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数字化评价、定性评价、定量评价等方式,对高校教师培训质量和效果进行评价。一方面,需理性诊断当前培训模式及实施问题,继而即时且具有针对性地优化与整改,在各个环节和教师发展的所有阶段,充分彰显培训的价值和作用。另一方面,根据培训过程的显现效果和参训人员的学历背景,选择适合的评价方式,可采用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方式。总之,保证评价结果的公正性和科学性,切实反映参训学员的能力优势、能力短板、培训动机、迁移质量,以此为导向,完善与调整后续的培训难度与节奏。评价体系既要助力培训体系的动态完善,又要全面了解培训对象职业能力的提升情况及各种新需求。通过多元和动态的质量评价,提高培训保障体系的运行质量,确保培训课程、培训方法、培训流程等都具备高度的科学性。

(四)全方位和全过程把控培训系统总体设计

高校应利用技术手段“提速增能”,强化高校教师培训活动的各种功能。通过构建现代化和数字化的教育培训平台,实现跨时空地组织与开展活动,不受时空限制地传递新观念和新技术。高校应全方位和全过程把控培训系统总体设计,聚焦物理架构、软件架构、功能架构,建设智慧和虚拟培训场域。物理架构设计层面,需全面和动态地优化内部局域网,为应用服务器的嵌入与运行提供安全依托。同时,根据培训需求和任务量,开发和嵌入现代的数据库服务器,以负载均衡服务器为媒介,有序连接客户端。系统软件架构的设计,依托基础数据和多媒体数据,架构数据访问层,以高性能的数据适配器为硬件支持。在此基础上,设计业务规划层、业务外观层、用户表现层,围绕整个业务实体实现对应的业务逻辑。系统功能架构设计,主要是生成完善和科学的高校教师培训管理系统,以此为依托,开发四大管理模块,包括培训信息集成与分析、智能指导参训人员填表、统计分析、培训设计。以这四个模块为中心,分别设置对应的模块功能。通过科学的培训系统总体设计,增强高校教师培训的技术性,依托虚拟空间灵活和高效地传递知识和文化[5]。

参考文献:

[1] 许艳,魏梓轩,谭翀. 立德树人视域下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培训体系研究[J].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22,32(03):51-53.

[2] 孙晋德. 教育新常态背景下高校教师培训的价值意义[J]. 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2(02):118-120.

[3] 王双双. 论高校教师培训内容和方法的革新[J]. 品位·经典,2021(24):144-145.

[4] 徐华. 我国高校教师培训研究现状的可视化分析及启示[J]. 高教论坛,2021(11):18-22.

[5] 庞文琴. 基于人力资源管理视野下高校教师培训的策略与方法研究[J]. 内蒙古煤炭经济,2021(20):227-228.

(荐稿人:马焕灵,广西师范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胡甜甜)

猜你喜欢

现实困境教师培训高校
建筑工程造价控制的现实困境和对策分析
中国网络民主发展的现实困境及优化对策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策略研究
浅析混合学习模式下的教师培训网络课程设计策略
城镇化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培训探析
MOOC时代创新区域教师培训课程建设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