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三十年:一路走来的法治融媒
2023-08-02林松
林松
从1993年创刊至今,《检察风云》在坚持办刊方针和特色的基础上不断求创新、图发展,善于探索、勇于实践。本期报道撷取本刊发展历程中的精彩元素:展现杂志社全体同仁的不懈努力、平台建设的不断突破以及法治宣传的累累硕果。
《检察风云》创刊号
因时而生: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时代需求
1993年8月,经由上海市人民检察院党组决定,以期刊作为宣传载体和传播手段,正式创办法治新闻综合期刊《检察风云》,向社会公开发行。上海市人民检察院作为本刊的主管、主办单位,对办刊宗旨、刊物定位、发展目标等重大方针作了明确规定。
《检察风云》可谓因时而生,顺势而为。
1991年,全国“二五普法”拉开帷幕。当年2月,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提出,“二五普法”的对象是各级领导干部、执法干部、宣传教育工作者和青少年,其中,干部要带头学法、守法,依法办事,为全国人民作出表率。从1991年下半年至1992年,在全国范围内掀起干部和群众学习法律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法规的热潮。在学法的基础上,越来越多的干部和群众对法治建设的作用有了新的认识,崇尚依法决策、依法管理、依法办事,“改革、发展、稳定要靠法治”的观念进一步确立。
在改革开放不断取得成果,精神文明建设、法治文化发展全面提速的背景下,全社会对于法治新闻类信息的需求不断扩大。《检察风云》应运而生,有力地回应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时代需求。
1997年11月,在创刊4年后,为不断扩大法治期刊的社会效益,经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批准,《检察风云》由上海市人民检察院与中国检察出版社联合主办。由此,《检察风云》走出了一条国家级出版单位和地方杂志社联合办刊的新路。发展实践证明,这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创新之路。
“融媒基因”:驱动搭建新时期信息传播平台
1999年1月,为了满足发展需要,提升刊物品质,《检察风云》在全国法治类期刊中率先采用全彩色印刷,以全新的面貌、全新的样式呈现在广大读者面前,极大地增强了期刊的视觉效果和阅读美感。
2004年5月,为适应办公网络化、出版数字化的发展需求,《检察风云》在各方的支持下,正式开通期刊同名网站,经过不断努力,逐步形成了网刊融合互动的良性运行机制。网站上传的各类信息,不仅是期刊内容的部分延伸,还增添或链接了大量相关新闻,以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对各类信息的需求。
搭建全新传播平台,丰富信息传播渠道,努力为读者提供上佳的阅读体验和视觉效果,展现出《检察风云》在融媒建设方面的先知先觉。在“融媒基因”驱动下,《检察风云》积极开拓新媒体渠道,进驻各大新媒体平台宣传阵地,在今日头条、新浪微博、微信、抖音和快手等平台开设官方公众号,各平台之间相互呼应,形成颇具规模的新媒体矩阵。
《检察风云》以纸质期刊为核心产品和坚实基础,打造有吸引力的原创内容,实现纸媒更深层次的阅读,通过数字媒体实时与读者交流,实现融合传播。新媒体矩阵不断发展壮大,发布的内容受关注度不断提高。
2022年,《检察风云》杂志社视觉设计部正式成立,与编辑部共同推动杂志社在新时期的新发展,成为法治融媒建设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见证历史:追踪呈现值得铭记的重大事件
新闻是历史的第一卷手稿,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检察风云》既是“大事件”的见证者,也是记录者和传播者。
2005年3月,《检察风云》在期刊界率先提出“弘扬廉政文化”的传播理念,并先后多次组织邀请编辑部和社会各界人士,共同探讨“廉政文化”的内涵和社会意义。围绕这一理念,《检察风云》在之后的第200期、300期和400期,以专辑的形式对“廉政文化”進行了笔谈。
2005年是中华民族抗战胜利60周年,为了配合纪念活动的宣传,《检察风云》本着弘扬爱国主义,振兴中华民族的精神,积极发动编辑、记者,及时组织稿源进行重点宣传报道,刊发一系列纪念抗战胜利的文章,对进一步唤起民众爱国热情,励志图强发挥了积极的宣传效果。
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牵动世人之心。本刊多版面,多层次、多视角、多类型地报道各类相关信息,陆续刊发文章30余篇:反映地震救援情况,专门请社科类专家、学者就有关问题发表看法。这些文章的刊发,得到了有关方面领导的充分肯定和广大读者的一致好评。
百年世博,全球盛事。2010年世博会在上海成功举办,极大地提升了国家的形象。《检察风云》积极组织力量,全力投入其中,陆续刊发相关文章50余篇,《世博360゜》新栏目全面报道世博会和上海检察机关及其他司法机关服务保障世博的有关情况。
2018年,为庆祝改革开放暨检察机关恢复重建40周年,宣传推介上海检察队伍中作出突出贡献、取得突出业绩、体现时代精神及影响力的优秀人物及团队,展现新时代上海检察队伍形象,上海市人民检察院政治部与《检察风云》杂志社联合开展了“首届上海检察风云人物(团队)风采展示”活动。
编辑:姚志刚 winter-ya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