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内针联合手指点穴治疗1例闭塞性动脉硬化症患者肢体疼痛的护理体会
2023-08-02王晓娣
王晓娣,郭 晶,智 慧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周围血管科,北京,100078)
闭塞性动脉硬化症是由于机体周围动脉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内膜增厚,造成动脉血管腔狭窄或闭塞,引起机体组织缺氧缺血。下肢闭塞性动脉硬化是全身闭塞性动脉硬化的肢体表现,主要临床表现为下肢麻木、发凉、疼痛、间歇跛行、足部出现溃疡甚至坏死[1]。脱疽为中医外科疾病,脱疽又称脱骨疽,是指发于四肢末端的血管栓塞导致坏疽脱落的一种慢性周围血管疾病。闭塞性动脉硬化属于中医学“脱疽”“脉痹”的范畴。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下肢闭塞性动脉硬化发生率逐渐增加,治疗不当严重影响患者日常活动能力及身心健康[2]。目前临床针对该疾病以西医治疗为主,如控制血压、血脂和血糖等,但治疗效果不显著。随着中医学治疗发展不断进步,中医治疗在下肢闭塞性动脉硬化中能够发挥独特优势[3]。本文回顾1 例闭塞性动脉硬化症患者肢体疼痛的治疗和护理体会,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91 岁,主因“双下肢肿胀两年余,加重伴双下肢破溃1 个月”收入科室治疗,刻下症:患者神志清楚,双下肢酸胀沉重,疼痛,行走后酸胀沉重,加重乏力,晨轻暮重,自觉发凉、麻木、乏力、搔痒,双下肢可见溃疡,行动不便,纳可,眠差,二便调,舌暗红,苔白腻,脉沉细。中医诊断:脱疽;辨证分型:寒瘀阻络症。西医诊断:肢体闭塞性动脉硬化症。既往:双下肢静脉曲张40 余年,高血压病史30 余年,规律服用降压药,血压控制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病史30年,高血脂病史7 年,均规律服药控制。专科检查:双下肢肤温低,肤色暗,肌肉萎缩,汗毛稀疏,皮肤干燥脱屑,双小腿肿胀可见溃疡,双股动脉搏动可,双腘动脉足背动脉胫后动脉搏动消失,双足远端浅感觉明显减退。
遵医嘱给予经皮内针联合手指点穴治疗,患者肢体疼痛明显缓解,双下肢凉麻症状较前减轻,镇痛药物基本停止使用,睡眠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2 护理
2.1 护理评估
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Barthel 指数(BI)对患者进行评估。VAS 评分标准:数值越大表示患者疼痛感越强烈,根据自己的感受进行打分和评估,无痛(0 分)、轻度疼痛(1~3 分)、中度疼痛(4~6 分)、重度疼痛(7~10 分)。BI 评分标准:100 分生活自理(100 分);轻度功能障碍为(61~99 分);中度功能障碍(41~60 分);重度功能障碍(≤40 分)。本例患者入院时 VAS 得分8分,属于重度疼痛;BI 得分60 分,属于中度功能障碍。
2.2 中医特色护理
2.2.1 皮内针治疗:操作前评估患者的皮肤情况,对疼痛的耐受程度及配合程度,选取合适患者型号皮内针。该患者选用清铃揿针(规格型号:0.20 mm×1.2 mm)。操作前向患者解释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取得患者配合后进行操作。注意保护患者隐私,协助取仰卧位,暴露双下肢皮肤,选取穴位血海、足三里、伏兔,阳陵泉,用75%酒精消毒操作部位皮肤,用镊子夹住针圈,对准身体穴位将针尖刺入,使得针圈平整地贴于皮肤。正确指导患者按压穴位,每天按压2~3 次,每次每穴1~2 min,每日治疗1 次,留针12 h,治疗频次为隔日1次。
皮内针治疗是将用一种特质的小型针具刺入患者皮内或皮下,妥善固定并留置一段时间。该治疗方式通过长时间的刺激皮部或腧穴以调节络脉、经脉以及脏腑的机能,疏通气血经络,调节脏腑阴阳,达到治疗各种疾病目的。皮下的毛细血管、神经丰富,是针刺产生最佳电化学效应的部位,留针产生的刺激持续时间久,能对靶器官起到治疗作用,进而快速缓解患者的局部疼痛感。同时,由于皮内针刺入皮内或皮下,未达深层组织,对脏腑、大血管及神经干不会造成损伤,安全性较高。皮内针体短小,产生刺痛感小,且可长时间埋藏在皮内或皮下,可以产生持久温和刺激,易于被患者接受[4]。
2.2.2 手指点穴疗法:皮内针留置后,用拇指端按于穴位上,向下按压,指端不要在按压的穴位上滑动避免皮内针脱落划伤皮肤,按压期间倾听患者主诉,以出现酸胀感为宜,根据患者耐受情况,调节力度,每个穴位按压时间3~5 min[5]。中医学认为,“不通则痛”,手指点穴通过对穴位进行刺激,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疏经通络、活血化瘀,起到镇痛效果。另外手指点穴还可提升中枢神经活性,激活非特异性防御反应,调动机体内免疫因素,从而减轻患者疼痛,提升血管舒张效果,促进患者血液循环[6]。
2.3 常规护理
2.3.1 一般护理:注意休息,终身禁止吸烟。加强双下肢护理,注意防止肢体碰伤、刺伤、压伤或擦伤,鞋袜大小舒适为度,注意肢体保暖。修剪指(趾)甲时,防止损伤,皮肤瘙痒时可遵医嘱涂抹止痒药物,禁止抓挠,双下肢溃疡渗出较多时及时通知医生换药。观察下肢凉麻酸胀的程度,肤温肤色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2.3.2 给药护理:中药应温热服。遵医嘱给予止痛药物,观察起效时间,避免成瘾性。
2.3.3 饮食护理:将可以进食、限制进食的食物清单制定给患者,对患者进行指导,合理饮食,严格避免肥甘厚腻煎炸生冷之品。宜适当增加温补活血化瘀食物,如山楂、黑木耳、羊肉等。督促患者对零食、腌制品等具有较高含钠量的食物进行严格控制[7]。
2.3.4 情志护理:热情地接待患者,多与患者交谈,倾听患者诉说,让患者感到被尊重。同时配合中医五行音乐疗法可以缓解患者疼痛,解除焦虑紧张情绪,将患者的消极心理状态转变为积极的心理状态,积极配合治疗,利于疾病的恢复[8]。
2.4 患者转归
经皮内针联合手指点穴治疗后,患者肢体疼痛明显缓解,双下肢凉麻症状较前减轻,镇痛药物基本停止使用,睡眠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利用出院宣教及发放纸质专病护理宣传册完善院外护理健康内容,提高患者学习疾病护理知识主观能动性;指导患者居家自行穴位足三里、血海、伏兔、阳陵泉等穴位点揉技术;提醒患者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或过度劳累,纠正不良生活习惯,清淡饮食,并帮助患者保持心态平和,心情愉悦,改善患者负面情绪[9]。
3 讨论
肢体闭塞性动脉硬化症属于“脱疽”的范畴。本例患者为老年男性,阳气不足,宗气渐衰,因外感寒邪。受寒而复发,气为血帅。气虚无力行血。气虚生化乏源,两因相合,则生淤血,淤血不祛,新血不生,以致脉络瘀血阻络不通,四肢百骸失于温养经络不和。皮内针疗法在临床上的使用非常广泛,其具有操作简便、安全性高、医患接受度高的特点,并且在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以“近部取穴、远部取穴、辨证取穴、对症选穴”为原则,按部位、经络进行配穴,施术部位主要以耳穴、阿是穴、反应点、常用经穴和经外奇穴为主[10]。《针灸大成》记载:“病滞则久留针”,古人很早就认识到了留针的重要性,认为其对痛证,特别是顽固性的痛证具有良好的效果。皮内针长时间埋于皮下,通过对相应的穴位进行持续不间断的刺激,可以产生柔和、缓慢的长效针感效应,起到稳定、持久发挥疏通经络的作用[11]。手指点穴能够帮助患者手指点穴是通过点、按、揉的手法作用于患者相应穴位进行局部刺激,并通过经络的运行,起到疏通经络、顺气活血的效果[12]。皮内针联合手指点穴通过刺激以上穴位,达到疏通经络,活血、行气、达到减轻疼痛之效,将中医护理操作技术模式广泛运用到临床,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利益冲突声明:作者声明本文无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