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小儿血常规,看儿科不再迷茫
2023-08-02李福兴上海市同济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
文/李福兴 上海市同济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
走进血常规检查
血常规检查也称为全血细胞计数,是最常见的一种以血液中血细胞为分析对象的检查,该检查通过观察血细胞的数量变化及形态分布从而判断血液状况及疾病。血常规报告主要给出红细胞、血红蛋白、白细胞、白细胞分类及血小板等指标。
血常规检查一般采用针刺法采集静脉血或末梢毛细血管血来取得血液标本,然后通过手工法或仪器分析法测定血液中的细胞数量,必要时还要进行血涂片操作,以观察血液中细胞的形态大小。血常规检查检验速度非常快,一般15~30分钟就可以拿到报告,不少疾病都可以通过这项检查及时被诊断发现。
儿科医生为何钟爱血常规
儿科医生的服务对象通常是不能准确描述自己症状的宝宝和紧张焦虑的家长,而小儿疾病的表现千变万化,部分患儿症状很不典型,且病情往往变化极快,除了病史和体格检查,还需要一个有效的工具来评估病情,另外小儿感染性疾病发病率非常高,如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泌尿道感染甚至全身性感染(败血症)。所以,血常规作为一个简便、快速的检查得到儿科医生的钟爱。
化验血常规很重要,这是因为很多疾病的早期症状与感冒差不多,根据血常规报告单能及时发现或排除很多严重的疾病,并且用于判断疾病严重程度。如:通过最基本的血常规,可以初步判断宝宝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是否存在贫血和血小板较少的情况;甚至初步诊断白血病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疾病。此外,血常规检查还是观察治疗效果、用药或停药、继续治疗或停止治疗、疾病复发或痊愈的常用指标。
血常规指标该怎么看
尽管一张血常规检查报告有许多指标,但我们一般需要关注的“干货”主要是五种细胞:白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
1.白细胞计数和分类看是否感染和感染类型
白细胞在宝宝不同年龄阶段的正常值是不同的。对于发热的孩子,如果白细胞升高,往往提示急性感染,可能是由于病毒或者细菌,接下来要看具体分类。当孩子的身体受到细菌感染的时候,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和百分比明显升高;有些时候白细胞总数不太高,但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很高,往往预示着孩子的发热会越来越厉害;病毒性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可以升高、正常或者明显减低,但淋巴细胞百分比和计数会相应升高。
这些数值的变化既受到感染性因素的影响,又受到非感染性因素的影响。如严重的细菌感染,也可能出现白细胞总数明显降低;或中性粒细胞计数显著降低,特别是小于1.0×109/L时,称为粒细胞减少症,提示机体抵抗力弱或者感染较重,要引起足够重视,积极治疗。
2.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指标看贫血
血红蛋白和红细胞计数是判断小儿贫血的主要指标。不同年龄的血红蛋白正常值是不同的,根据年龄来确定是否贫血。小儿贫血最多见的就是缺铁性贫血,表现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即红细胞平均体积、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的检测值均低于正常值。
但要注意的是,宝宝在出生后2~3个月会有“生理性贫血期”,这是由于婴儿红细胞增生减少,胎儿红细胞生存期短,在出生后逐渐被破坏,出生后前3个月内体重增长最快等因素导致。“生理性贫血”是在婴儿生长发育过程中出现的,无需治疗,但应注意在饮食中必须有富含造血需要的物质,早产儿尤需及时添加含维生素E和叶酸的食物。
3.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和计数升高的意义
嗜酸细胞(EOS) 绝对值和嗜碱性细胞(BASO)绝对值是判断孩子是否过敏的指标之一。如果嗜酸性细胞百分比或者绝对值高出正常值很多,说明孩子存在过敏状态;如果合并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升高,往往说明本次生病是在过敏基础上受到感染导致的;此外,在肠道寄生虫感染时,嗜酸性粒细胞也会明显升高。嗜酸粒细胞升高多见于患支气管哮喘、荨麻疹等过敏性疾病;钩虫病、血吸虫病等寄生虫病;湿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淋巴瘤;传染性疾病;风湿性疾病等之后。
4.血小板升高或降低说明很多问题
新生儿出生后48 小时内血小板数量较低,出生后6 个月血小板计数即与成人相同。血小板具有止、凝血以及修复破损血管的作用,低于50×109/L则有出血危险。
当血小板计数<100×109/L 即为血小板减少,常见于血小板破坏增多,如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消耗过度如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血小板生成障碍,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等疾病。
当血小板计数>400×109/L 时即为血小板增多,小儿血小板增多症常见于急慢性炎症,血小板的数值越高,说明孩子感染的次数越多;缺铁性贫血时血小板也可轻度升高,但血小板一般不超过500×109/L,经治疗后情况改善,血小板数目会很快下降至正常水平。此外还可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
单一系统异常问题较小,如果出现单个系统指标严重异常或者两个以上系统异常则往往提示血液系统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或者急性白血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