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然保护区周边农户互联网使用影响因素研究

2023-08-01汪家欣王煜琪朱睿頔

南方农村 2023年3期
关键词:居住地保护区农户

汪家欣,王煜琪,朱睿頔,段 伟

(华南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2)

一、引言

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催生了多种新经济模式,农村互联网建设近几年来成果斐然,但乡村和城镇互联网的普及率仍存在37.4%的显著差异[1],“二元结构”问题在我国至今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城乡居民在互联网接入方面存在的显著差异,既是处于信息弱势地位的农村居民获得更好经济发展的现实桎梏[2-3],也是处于信息优势地位的城镇居民可以更加便捷地借助互联网获取和利用数字信息并不断提升自身的数字意识和能力的独特优势,互联网使用的不平等影响社会群体的收入不平等[4],在双重作用下最终可能导致城乡居民贫富差距的日益扩大[5]。

2023年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农村是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市场,互联网使用仍然存在一定提升空间,加强农村的互联网建设、提高农民互联网使用意愿能够有力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因此,提高农民对互联网的认识和使用意愿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已有许多学者在此领域开展深入研究,从多层面探讨农村互联网使用现状以及对农户的影响。相关文献表明,在农业生产方面,目前以“互联网+”形式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逐渐成熟[6-7],互联网技术可以降低农户的劳动成本、增加市场或农业技术信息的可得性,对优化要素资源和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有着积极影响,有效增加了农业收入[8-10]。在非农生产方面,互联网使用可以拓宽农村居民的非农就业渠道[11-12],提高农户非农就业率,延长工作时间[13],提高农户的工资性收入[14];同时也为农村居民创造了更多的创业机会,激发农户的创业热情[15],提高农户收入水平,从而显著增加其生活幸福感[16]。还有学者认识到互联网金融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7-18]。

2022年,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要把握数字化发展新机遇,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推动我国数字经济健康发展。可见,随着我国数字乡村、数字经济的建设工作持续推进,互联网作为影响农户生计活动的重要因素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19-20]。在此背景下,提高农民对互联网的认识和互联网使用意愿对推动建设数字乡村目标顺利实现、推进我国数字经济健康发展、弥合城乡数字鸿沟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数据说明及变量选取

(一)数据说明

本研究选择了四川省和陕西省共17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作为研究区域,于2018年6月至2021年4月开展了两轮实地调研。第一轮调研为2018年7月至2019年5月,样本采取多阶段整群抽样的方法。首先,以自然保护区为初级抽样单位,根据保护区所在位置和等级,在四川省、陕西省分别选择了12个和5个保护区作为研究对象。其次,在每个样本保护区内、外分别选择两个较具代表性的村庄。最后,将每个村的农户按人均年收入水平进行排序并分为两组,每组随机抽取10户农户进行调查,共调查60个村943个农户家庭。第二轮调研成功追踪到874个固定农户家庭。调研人员通过农村快速评估方法(Rapid Rural Appraisal,RRA)、农户一对一访问以及与村干部座谈的方法获得一手调研数据。调研问卷主要内容包含家庭人口特征、农林地特征、行为认知、生产经营活动、保护成本收益等。户主是主要访问对象,户主外出情形下对其配偶或年满18周岁的家庭成员进行访问。调研结束后,调研组成员对每份问卷进行了3次交叉检查,在剔除无效样本以及不符合要求的样本后,最终得到有效数据1656份。

(二)变量选取

1.被解释变量

选取“是否使用互联网”和“互联网使用频率”作为被解释变量。

2.解释变量

包括个人特征、家庭特征、居住地位置、保护区管理和互联网特征五类。其中个人特征主要包括户主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和身体健康程度;家庭特征主要包括家庭年收入和非农收入占比;居住地位置主要包括居住地位置和村庄到县距离;保护区管理选取是否参加保护区培训作为评价指标;互联网特征选取网络信号作为评价指标。

变量具体赋值说明及基本描述性统计见表1。

三、模型设定

(一)农户使用互联网模型的二元Logit模型分析

本文选取农户是否使用互联网为被解释变量,即当第i个农户有使用互联网经历时取值为1,否则取值为0。被解释变量为典型的二分类变量,因此采用二元Logit回归模型对农户互联网使用意愿进行回归检验。公式如下:

(1)

式中,Pi为农户i选择使用互联网的概率,αi为常数项回归系数,βi为待估参数,Xi为各项解释变量。

相应的二元Logit模型表示为:

(2)

(二)农户互联网使用频率的多元排序Logit模型分析

(3)

式中,θ为回归截距项,γ1,γ2,…,γj分别为相应解释变量X1,X2,…,Xj的回归系数。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实证结果

1.农户使用互联网模型的二元Logit模型分析

根据调查结果,有87.26%的农户使用互联网,12.74%的农户未使用互联网。表2报告了农户是否使用互联网影响因素的回归结果。整体上,农户的个人特征、家庭特征、居住地位置和互联网特征对农户是否使用互联网存在较为显著的影响。

表2 农户是否使用互联网的回归结果

个人特征中,年龄对农户是否使用互联网具有显著负向效应(P<0.05),与年龄较大的农户相比,年轻农户具有更强的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更容易接受网络。受教育程度对农户是否使用互联网具有显著正向效应(P<0.1),受教育程度高的农户思想和视野更为开阔,对学习、掌握互联网的成本也就更低,更容易掌握互联网使用方式,因此越愿意使用互联网。

家庭特征中,家庭年收入和非农收入占比对农户是否使用互联网具有正向效应。其中,非农收入占比通过了显著性检验(P<0.1),表明家庭非农收入占比越高的农户越愿意使用互联网。这可能是由于非农收入占比越高的家庭接触新鲜事物的机会就越多,更容易接触、学习使用互联网。

居住地位置特征中,居住地位置对农户是否使用互联网具有显著正向效应(P<0.05),表明居住地位于保护区外的农户更愿意使用互联网。这可能是由于居住地位置位于保护区内的农户信息获取相对更加闭塞,对互联网等新兴事物的了解和需求更低。

在保护区管理变量中,是否参加保护区培训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但回归系数为正,表明参加保护区培训的农户对互联网使用具有一定正向效应。

互联网特征中,网络信号对农户是否使用互联网具有显著负向效应(P<0.01),且边际系数较高(-0.128),这可能是由于所在村庄网络信号越强、越稳定的农户使用互联网的便捷程度越高,因此网络信号越好的农户越愿意使用互联网。

2.农户互联网使用频率的多元排序Logit模型分析

根据调查结果,在使用互联网的农户中,有5.33%的农户互联网使用频率等级为1,即网费支出在0-50元之间;1.59%的农户互联网使用频率等级为2,即网费支出在51-100元之间;45.47%的农户互联网使用频率等级为3,即网费支出在101-200元之间;26.02%的农户互联网使用频率等级为4,即网费支出在201-400元之间;21.59%的农户互联网使用频率等级为5,即网费支出在400元以上。表3报告了农户互联网使用频率影响因素的回归结果。整体上,农户的个人特征、家庭特征、居住地位置和互联网特征对农户互联网使用频率存在较为显著的影响。

表3 农户互联网使用频率的回归结果

在个人特征中,年龄对农户互联网使用频率具有显著负向效应(P<0.05),表明年龄越小的农户互联网使用频率越高。受教育程度对农户是否使用互联网具有显著正向效应(P<0.01),表明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农户互联网使用频率越高。这可能是由于年龄越小、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农户具有更强的学习能力,触网频率越高。

在家庭特征中,非农收入占比对农户互联网使用频率具有显著正向效应(P<0.01),这可能是由于家庭非农收入占比更高的农户更需要利用互联网获取知识而非娱乐,互联网使用频率更高。

在居住地位置特征中,居住地位置对农户互联网使用频率具有显著正向效应(P<0.05),表明居住地位于保护区外的农户互联网使用频率越高,这可能是由居住地位于保护区外的农户与外界联系更加频繁所导致的。

互联网特征中,网络信号对农户互联网使用频率具有显著负向效应(P<0.01),这可能是因为良好的网络信号稳定能为农户提供更加稳定的上网环境,因此网络信号越好的农户互联网使用频率越高。

(二)稳健性检验

为了验证模型估计结果稳健性,本文采用Probit检验对结果进行重新估计,表4报告了检验结果。在验证农户使用互联网意愿影响因素时,年龄、受教育程度、非农收入占比、居住地位置和网络信号对农户互联网使用意愿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096、0.291、0.227、0.0085和-0.026,模型显著性以及作用方向未发生明显变化,表明本文研究结果可靠。

表4 稳健性回归结果

五、结论及政策启示

在我国数字乡村、数字经济的建设工作持续推进的背景下,本文利用2018年和2020年于四川省和陕西省实地调研的数据,建立二元Logit模型和多元排序Logit模型,实证检验了保护区周边农户互联网使用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第一,调查样本中,有87.26%的保护区周边农户使用互联网,互联网使用比例较高。第二,调查样本中,有超过一半的农户互联网使用频率等级小于或等于3,保护区周边农户互联网使用频率仍存在一定提升空间。第三,年龄、受教育程度、非农收入占比、居住地位置和网络信号是显著影响农户是否使用互联网和互联网使用频率的共同因素,而性别、身体健康状况、家庭年收入、村庄到县距离和是否参与保护区培训变量则不显著。

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第一,改善保护区周边地区基础设施。继续贯彻落实“宽带乡村”战略,加大互联网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加快宽带、信号基站、网络运营商服务网点等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降低互联网使用成本。第二,加大对保护区周边地区农户的培训力度。重视农村人力资本开发,实施农民网络素养提升工程,帮助农户掌握互联网操作的基本知识,引导农户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商务价值,提高互联网技术的有效利用率。

猜你喜欢

居住地保护区农户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名录与分布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黄河三角洲保护区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鸟类居住地
粮食日 访农户
农户存粮调查
麋鹿&大象
Binturong熊狸
如何保护好兴隆山保护区内的马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