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超大规模市场的内需主导型种业价值链构建研究

2023-08-01张良悦

种子 2023年5期
关键词:种业价值链竞争

张 宁, 张良悦

(安阳师范学院, 河南 安阳 455000)

2022年4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强调说明,国内统一大市场是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前提与基础,“超大规模市场”是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积累的坚实基础。这是中央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特别是基于我国超大规模市场的动态比较优势,审时度势做出的重大决策。2019年,我国人均GDP首次突破1万美元,2022年人均GDP达1.2万美元,GDP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表明我国总体上已经成为一个经济大国,具备了内需为主导、内部可循环的体量规模和发展水平。新发展格局能够依托大体量经济体和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转变全球化的参与模式,变客场的全球化为主场的全球化,在内需主导的国内外经济循环中形成高水平的分工格局和高级要素的内外配置[1]。种子资源是集种子、农机、农艺、化肥、农药、人力资本等多种技术于一身的高级生产要素,是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重要载体,被形象地称之为农业的“芯片”。统计显示,2012年以来,我国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6%以上,良种对粮食增产贡献率已超过45%,为我国粮食连年丰收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提供了关键支撑[2]。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从产业属性上看,种子产业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性和战略性产业,具有公共产品和竞争性产品的产业特征,其产业的市场化特性随着市场环境的完善逐步显现,补齐产业发展的短板就在于补齐其市场化的产业竞争优势。事实是,中国农业的商业化经营与产业化发展是在改革开放温饱问题解决之后才逐步兴起,种子产业更是如此,在2000年《种子法》颁布实施之后,产业的市场化才真正起步。当然,为了促进种子产业的快速规范发展,相关部门先后出台了各种政策,如《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全国现代农作物发展规划(2012-2020)》等。

在全球化价值链分工时代,国际种子市场已经形成由大型跨国公司主导的创新与推广的产业模式,不同于之前作为公共产品由政府主导创新与推广的模式。这种产业模式不仅极大地促进了种子产业的竞争力和创新力,而且也迅速推动了种子市场的发展。据国际种子联盟(ISF)统计,20世纪70年代至21世纪初,全球种子市场呈加速发展态势,种子市场继续保持平稳持续增长,2019年全球种子市场销售额达到460亿美元。这一巨大的市场规模中,中国种子市场居全球第二位,但是,从产业发展水平上看,中国种子产业的发展仍然处于初期阶段,处于由政府主导向企业主导的转变过程中。无论是全球的市场占有量,还是产品竞争力,无论是企业规模,还是产业发展模式,都无法适应现代化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即没有达到与其粮食生产大国相匹配的地位,成为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动力,甚至在某些产品的研发环节还处于“卡脖子”状态。因此,新的发展格局中,如何利用好中国种子超大规模市场,形成内需主导型的全球种子价值链,对于我国实施“藏粮于技”从而确保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1 中国种子产业发展具有大体量的市场特征

1.1 中国种子市场总体稳步增长

以2000年中国《种子法》颁布实施为标志,中国种子市场化发展呈现出快速稳步的特征。根据中国农作物种业发展报告,1999年到2011年,中国种子市场由300亿元市值总额增加到990亿元,10多年间增加了2倍。之后呈现出平稳发展的特征,2011年至2020年,年均增长约1.94%。2016年以后,中国种子国内市值稳定在1 100亿~1 200亿元,玉米、小麦、水稻、棉花、油菜、大豆、马铃薯等大田作物种子市场呈稳步发展的态势,种子市场市值总额已稳居全球市场第二的位置。不仅如此,从发展的态势上看,种子市场发展潜力巨大,一方面,中国是主要的粮食生产和需求大国,另一方面,近年来种子技术对粮食产出的贡献率。所以,随着中国农业生产的适度规模化经营以及大宗商品作物商品化率的进一步提升,中国的种子市场将会进一步呈现出稳步增加的态势。

从种子的商品化率上看,玉米、杂交水稻、杂交棉花、杂交油菜等大田作物种子商品化率达100%,常规水稻和小麦稳定在77%以上,大豆、马铃薯、常规棉花、常规油菜等大田作物种子商品化率逐年提高。从种子市值的规模上看,中国种子市场的市值在逐年增加,这与中国的种植面积有关。从统计情况来看,粮食主产区的种子市场都排在前面,似乎已不再有发展空间。但是,进一步分析发现,各个省市区(直辖市、自治区)的排名只是说明了市场绝对份额的大小,还不足以说明该省市区的市场化程度,如果将各省市区的种植情况与市值情况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则能进一步说明问题,即粮食主产区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仍将进一步带动中国种子市场的增长。为此,本文引入单位市值的概念加以说明。单位市值(元/hm2)是种子市场价值额与种植面积的比值,这一比值能够从相对数上更好地反映出种子的市场化程度。表1和表2分别计算了2015年和2020年市值排名前10的省市区的单位市值,并进行了重新排名,从而说明各省市区市场化的相对程度。从中可以看出,2015年在绝对量上排在前10位的省份,在单位市值的排名上,只有2个省份排在前10位,其他8个省份并未排入。如果与单位市值均值进行比较,则发现有16个省份未达到平均值。进一步分析,在未达到平均值的省份里,粮食主产区有7个省。2020年在绝对量上排在前10位的省份,有7个省份为单位市值前10名,未达到平均值的省份有14个。这表明中国种子市场发展的潜力还非常大。

表1 2015年种子市场市值及单位市值排名情况Table 1 Rankings of market capitalization and unit market capitalization of Chinese seed industry market in 2015

表2 2020年种子市场市值及单位市值排名情况Table 2 Rankings of market capitalization and unit market capitalization of Chinese seed industry market in 2020

1.2 种子产业发展呈现出集中的态势

1.2.1种子产业总体上处于竞争向集中过渡的阶段

虽然中国的种子企业发展起步较晚,种子产业相对发展不成熟,且2000年《种子法》颁布之后企业才真正成为市场主体进行自主发展。但是,在全球种子市场竞争的推动下,特别是新一轮全球并购的带动下,2010年以后,中国种子产业开始出现了由竞争向并购集中发展的趋势,个别企业通过并购不断增大资产规模,提升竞争实力。

首先,企业数量逐年减少,行业集中度不断增加,由2010年的8 700家减少到2016年的4 316家。2017年实施新的种子生产经营办法,企业数量出现反弹,增加887家,增至5 203家。在企业数量减少的同时,企业规模相应变大,资产总额超过10亿元的有20家,超过1亿元的达到380家。2017年,行业排名前50的企业市场集中度增加到35.8%,杂交水稻前20强的市场集中度超过60%。在行业发展逐渐集中的同时,大企业进一步向育繁推一体化方向发展,小企业则向专业化分工方向发展。根据《2021年中国农作物种业发展报告》统计,截止2020年底,繁育推一体化种子企业注册数量增至113家,占全国种业企业总数的1.53%。

其次,种子销售收入前10名企业相对稳定,且在行业利润占比中稳中略升。从表3可以看出,2015年与2020年种子销售收入前10名的企业有7家没有变化,表明行业竞争开始向几家稳定的大企业集中。2011年至2016年利润前5占比由20.38%增至25.25%,利润前10占比由27.90%增至30.94%,但是从2017年开始利润前5占比和利润前10占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表3 中国种子产业2015年与2020年销售前十强Table 3 Top 10 sales of Chinese seed industry in 2015 &2020

第三,资本市场成为行业集中的重要工具。根据《2021年中国农作物种业发展报告》统计,截止2020年底,上市种业公司共有11家,其中,国内10家,海外1家;另有59家新三板企业。各类上市公司总市值达到1 322亿元。统计显示,2010年至2020年国内种业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进行投资135起,金额129.95亿元;并购181起,金额184.50亿元。2017年,中国企业对跨国企业的并购获得成功。先是中国化工集团以430亿美元的价格完成对瑞士先正达的收购。之后,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11亿美元的金额完成对陶氏益农巴西玉米种子业务的收购。这两起跨国并购完成之后,使得中国有3家企业进入全球种子企业20强。

第四,重视研发投入,聚焦核心竞争力。近年来,种子企业的科研人员数量不断增加,研究人员素质不断提升,科研投入不断增加,正在逐步扭转我国基础研究与技术转换之间脱节的问题,初步形成了企业对种业科研投入的主导趋势。据《中国种业发展报告》数据,2015年,行业科研总投入39.78亿元,占种子销售收入的5.02%。其中,销售收入前5名的企业研发投入5.11亿元,占种子销售收入的7.03%,前10名的企业研发投入7.31亿元,占种子销售收入的6.48%。2020年行业研发总投入55.78亿元,占种子销售收入的8.87%。可见,无论是整个行业,还是大型核心企业的研发投入都呈增长的趋势。

1.2.2兼并重组是中国种子产业集中的基本路径

一般产业发展的初期,产业的集中主要是通过并购的方式,这也是行业发展的必经阶段。我国种子产业的集中发展也是如此,这一阶段出现在2010年前后。一方面,2000年《种子法》颁布之后,经过十多年发展,成长出一批具备一定经营规模和资本实力的企业,处于发展的上升阶段和快速扩张期,迫切渴望通过集中并购实现自身跨越式发展。另一方面,2011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提出了种子产业化的发展目标,提高了种子企业准入门槛以及加强行业监管的规定,行业并购浪潮兴起。从并购的主体来看,存在国家所有制、混合所有制和民营所有制等多种形式;从并购的内容来看,主要是兼并重组优势品种资源和相应的市场资源;从兼并重组的目的来看,有的是为了扩大市场份额,有的是为了拓展作物种类,有的是为了补齐研发短板;从兼并重组的企业分布看,主要是国内企业间的并购,也有少量的国外并购;从兼并重组的动力来看,主要存在依靠行政力量推动、资本要素推动、品种资源推动和市场潜力推动几种类型[3-4]。从企业自身发展战略来看,包括规模扩张型、空间突破性、销售拓展性、科研整合性等[5],参见表4。

表4 中国种子企业并购的典型模式Table 4 Typical model of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of Chinese seed enterprises

2 中国种子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国种子产业虽然出现了集中发展的好趋势,但是,整体来看,与一个发达和有竞争力的产业要求相比还远远不够,就其行业发展的平均水平来说,与发达国家相比落后20年左右。主要表现在:种业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种业发展整合程度低,缺乏具有强大竞争力的龙头企业;种业企业很难拥有自己的专有品种与分销渠道,难以建立自己相对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更没有指导农户种植经营等售后服务的增值环节[3]。

2.1 中国种子市场的集中度偏低

与国际种子市场,或者是一般成熟的产业发展相比,中国的种子市场集中度明显偏低。从图1可看出,产业前5的集中度除春小麦外,总体都没有超过50%,杂交水稻总体呈下降趋势,常规水稻总体呈上升趋势,春小麦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冬小麦和玉米总体呈波动下降趋势。

注: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农作物种业发展报告》图1 中国大田作物种子市场集中度Fig.1 Chinese Crop Seed Market Concentration

大田种子产业化集中度低,一方面反映了中国粮食作物生产不同的气候和土壤特征,需要一定的差异性,以适应不同区域作物生长的需要;另一方面,则可能是在作物种子的供应方面呈现出竞争过度,企业规模相对较小,表现出原子型竞争的行业特征。从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竞争优势来看,行业在成长初期大多表现为充分竞争,甚至过度竞争的产业状态。当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之后,就会表现为一定的集中度。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研究表明,垄断竞争性行业的特征使得产业发展具有动态的竞争力。垄断竞争的行业特性保障了行业研发的投入基础,同时又使得垄断性行业有基础构建行业内的价值链,因为现代市场竞争实质上是以价值链为载体的竞争。从这个角度来判断,中国大田作物种子市场仍处于行业发展的起步阶段,或者说,与达到有竞争优势的价值链竞争的产业形态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2.2 市场的区域性仍比较明显

此处所指的种子市场的区域性,是指各个省的种子企业出于服务本地市场,在地方政府或明或暗的“保护”下,呈现出较为分散的竞争状态。在整个种子行业中,除了北京市种子企业具有雄厚的资本实力,甘肃种子企业具有种子生产的天然优势,湖南省隆平高科企业具有核心的研发能力,以及几个上市公司和合资企业之外。各省市的种子企业基本上主要依靠区域市场来生存,并没有表现出很强的发展活力和竞争力。因为有较为稳定的市场,所以,各省市的种子企业在发展战略上表现为常规的发展模式,使得种子的发展规模局限区域市场范围之内。这种现象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种子企业的数量与种子市值呈高度相关性。例如,2020年种子市场市值前10位的省份,种子市值占全国种子市值的67.15%;其种子企业数共计2 882家,占全部企业总数的48.83%。二者呈现出高度吻合的状态,充分表现出中国种子市场区域化的特征。而且,粮食主产区和落后偏远地区的种子企业数目相对较多。在企业数量排名前10位的省份,有7个为粮食主产区(表5);二是种子行业的收益与种子市值呈高度相关性。2020年企业种子销售收入前10名的省份是山东省、河南省、甘肃省、北京市、安徽省、湖南省、黑龙江省、江苏省、河北省和广东省,其中,有5个省份是当年种子市值排名前10的省份,7个省份是粮食主产区。2020年种子企业销售利润前10名的省份是湖南省、山东省、北京市、安徽省、河南省、河北省、黑龙江省、内蒙古、甘肃省、江苏省,其中,有6个省份是当年种子市值前10名的省份,8个省份是粮食主产区(表5)。

表5 2020年种业市值规模与企业数量Table 5 Size of seed market value and number of enterprises in 2019

2.3 粮食主产区与大型育繁推种子企业不相吻合

种子产业是一个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粮食主产区虽然有市场优势,但没有资本优势和技术优势,尤其是技术人才优势,从而使得粮食主产区的种子企业表现不出自己的优势,没有能够形成有竞争力的领头企业。这既不利于中国种子产业的整体发展,也不利于粮食主产区农业的发展。在粮食主产区省份,因为种植粮食作物规模较大,所以,种子市值较大,进而能够保证种子企业销售收入与利润。正是因为有稳定的市场和收益,从而造成了企业进入的强大吸引力,但是,由于竞争的区域性保护,特别是退出的障碍,比如,由于各种政府补贴,使得竞争力低下的中小企业仍能够依靠补贴微利生存,导致企业在规模以下共存。虽然在短时期内行业总体利润较高,但是,从发展的角度上看,不利于整个行业的长远发展,特别是面向全球化竞争的行业发展。

2.4 整体未进入价值链的产业竞争模式

目前,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种子产业,已经形成以价值链为平台的竞争模式,并拓展到售后服务的价值增值环节。在育种理念上,跨国公司商业化育种的目标并不单纯追求丰产性状指标,而是更注重强化品种稳产性;注重农艺措施与农业生产和市场需求相结合。为此,可以在整个产业链条各个环节上进行创新,出现了从种子研发、生产、推广实验到市场营销等人员都能参与育种研发过程,能够对育种决策发挥重要作用[4]。反观我国种子产业,总体上看还未进入价值链的产业竞争模式。种子产业成熟的价值链模式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功能环节:种子培育、种子繁殖、种子推广、种子销售与分发。然而,中国的种子产业在产业链的组织模式上并不成熟,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首先,在种子研发的基础环节,企业的研发能力弱,研究机构的能力相对较强,从而使得产业链条的驱动能力分散或者不足;其次,在制种方面,存在管理混乱,法律规范不严格的现象:一是知识产权保护不力,制造假种、劣种的现象时有发生,二是制种基地、制种企业操作不规范,非法生产仍大量存在,三是销售领域欺诈现象时有发生,套牌销售,盗牌销售并不鲜见;第三,在推广使用方面,企业的主要目标仍放在新品种的研发上,缺少对农民良种良法的技术辅导[4]。

科技创新是推动种子产业升级的重要动力。从美国种业价值链的增值环节上看,一般来说,研发是主要的成本环节,占到成本的40%左右,繁育种子占成本的25%左右,种子加工处理占15%,销售和分发在20%以上[6]。可见,种子的研发环节在整个产业链上起到重要的作用。我国种子产业的情况是,研发的主体不是企业,而是研究单位,没有从根本上完成种子研发推广由公共投入向企业投入的转变,缺少产业价值链驱动与构建的动力。从2009年至2019年种业专利的申请和授权主体情况来看,除了2016年、2017年、2018年这三年,企业主体超过教学科研单位,其他年份教学科研单位均居首位。教学科研单位为基础领域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产业升级应该以产业链条上的龙头企业为主导,联合上下游企业加强产业协同和技术合作攻关。另外,据《2021年中国农作物种业发展报告》显示,从2020年种子专业技术领域分布情况来看,种业加工专利申请数量占总申请数量的68.54%、占授权总数量的72.75%。根据产业价值链微笑曲线,产业增值链附加值高的环节主要是前端的研发和后端的营销阶段。而我国种业的研发专利主要集中在低附加值的种业加工技术领域,这将导致我国种业价值链后续提升动力不足,直接影响我国种业价值链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从而影响我国种业未来的发展。

3 构建内需主导型全球种业价值链

3.1 构建内需主导型全球价值链是新发展格局的内在要求

经济是在分工与市场的相互促进中发展的。分工体现出比较优势,市场实现了优势互补与共享,交换及其制度体现出分工与市场相互促进推动经济发展客观要求的主观适应。分工越发达,交换越频繁,市场越繁荣,经济越发展,在客观上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的本质要求。为了适应和促进这种良性循环,在主观上就出现了适应制度变迁、交易发达、分工深化、市场扩大、经济发展的各种组织形态。目前,分工已进入以产品内零部件和工序为基本单元的全球化分工格局,其组织的基本形式为产品价值链及以其为主导的产业链和供应链。因此,从经济发展的本质要求看,无论是从微观方面,还是从宏观方面,全球价值链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环节。跨国公司(全球价值链链主)依托价值链全球配置、全球生产、全球销售,正是推动以国内市场为主导,国内国外双循环的竞争平台和载体。所以,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必须形成以我国为主导的全球价值链,才能很好地协调国内外经济循环。

在全球价值链分工时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形成和发展水平,主要体现在企业整体上参与全球价值链产业分工中所处的地位,以及对构建全球价值链所拥有的治理权力或控制能力。一个国家和地区只有有了在“核心的”基础零部件、“关键的”基础材料、“先进的”基础工艺和“行业的”技术基础等方面生产研发条件和实力,才可能支撑其企业和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具有高端地位,保持其所参与的全球价值链的治理能力和控制力,从而能够主导或者控制整个价值链[7]。基于对全球价值链治理主导权的不同可分为生产者驱动、购买者驱动和隐形冠军三种类型。中国在全球价值链的参与构建中,正在经历从参与依附到参与构建,从低端锁定到主导驱动的转变。新发展格局思路的转变不仅说明了这种转变已具备了现实的基础,而且也说明了这种转变的紧迫性。这种主动应变的作为可称之为内需主导型全球价值链。所谓内需主导型全球价值链是与外需依附型全球价值链相对而言的,是指在全球分工体系下,基于国内市场需求驱动所形成的寡头垄断企业,依照产品零部件分工要求,将不同的生产环节和中间产品在国内外市场进行全球配置的产业组织体系[8]。内需主导型全球价值链既能立足于国内市场成长为全球价值链链主,又能通过全球价值链促进国内经济的全面发展和产业结构的逐步升级,还能有效地协调内外经济的循环。当然,内需主导型全球价值链的构建需要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寡头垄断企业组织以及竞争性产业政策等基本条件。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为企业培养自己的品牌、研发投入、工艺设计、治理能力等提供了成长基础;寡头垄断企业保证了企业的盈利能力从而保证了企业的研发投入能力和产品创新能力,是现代企业保持产品持续创新的最佳组织形式;竞争性产业政策为企业创新提供了公平的市场环境,确保寡头企业之间协作持续创新,并围绕价值链形成创新链。目前,中国种子产业在发展阶段上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在市场体量上已经具备了这样的基础,急需通过竞争性产业政策的转变加以引导。

3.2 内需主导型全球种业价值链模式构建需要寡头垄断的竞争结构

产业及产业组织体系,是按照工业化社会的分工而自然形成的产业分类及市场组织结构。一个经济发展质量的高低主要看其产业结构,一个产业是否有竞争力主要看其产业组织结构。产业组织结构包括两个方面的基本特征:一是产业的集中度,二是产业及区域价值链。

首先,现代产业的竞争必须有一定的集中度,形成以寡头为主的垄断竞争。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产业之间的竞争更多地依赖技术进步的支撑,而技术进步的实现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研发费用。如果产业内仍然按照完全竞争的产业模式,那么,无论哪个企业都不会有雄厚的资本进行投入。如果实行垄断竞争或者寡头竞争,则垄断企业或寡头企业就会获得丰厚的垄断利润,从而有条件进行研发投入。同时,垄断竞争或者寡头竞争并没有减少竞争的压力,为了保持既有的市场和垄断地位,垄断企业之间仍然要保持各方面的竞争,而研发投入是其获取竞争力的最主要的来源。所以,高市场集中度,是现代产业发展的第一个基本特征。鲍莫尔[9]认为,资本主义的增长奇迹在于自由市场的创新机器,而寡头竞争在自由市场竞争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即创新竞争均发生在寡头垄断的行业中。因为,在一种极端的情况下,垄断可以排除竞争的影响,从而从根本上削弱了投资与创新的激励;在另一极端情况下,完全竞争的中小企业中,不具备研发投资的资源,没有同其竞争对手相互依赖的激励,这就是说,只有在少数大型企业支配某一特定市场的寡头垄断中,才能在位企业间形成激烈的竞争,而且只有在寡头垄断中,竞争对手才会观察并追踪彼此的行为。利益驱动导致企业将创新过程常规化,同时,常规化的创新也成为创新竞争时减少风险的一种手段。其次,价值链的产业组织形式成为寡头企业之间竞争与合作的载体与方式。为了保持其核心竞争力,寡头企业会将主要战略投放在核心资源上,构建核心竞争力。比如,研发投入,市场占有、品牌资源等。在聚焦核心资源的同时,将其他的生产环节进行外包,由其他中小企业进行生产。这样,在产业内产品间的分工就形成了一个围绕最终产品的价值链分工,进一步提升整个产品的生产效率。所以,以龙头企业为驱动者的价值链是现代产业的第二个基本特征。

从企业经营规模来看,我国种子企业尚未通过并购形成具有一定集中度的寡头企业,也未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驱动的产业价值链,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产业集群。种业市场整体上仍处于自由竞争阶段[10],无法与国际种业巨头进行全方位竞争。同时,产业整体发展与中国的农业种植面积和种子市值不相称,不能足额满足国内农业的高质量发展。所以,中国的种子产业从根本上仍需进一步加速集中形成核心资源的寡头企业,并在此基础上依托国内超大规模的市场容量构建以我为主导的全球价值链。

3.3 内需主导型价值链构建需重视种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

从全球种业发展趋势看,一是世界种业格局正在发生剧烈而深刻的变化,跨国巨头加速整合,全球市场资源的争夺激烈,新的格局正在分化重组,杜邦与陶氏合并,拜尔并购孟山都,中国化工收购先正达等,预示着世界种业垄断竞争格局进一步加深[11],这将会对不同国家的区域市场带来新一轮的调整与整合。二是“种业+农化”产业融合深入推进,形成不同价值链的融合发展,这才是问题的根本。并购案例显示,世界垄断巨头们正在推进“种业+农化”产业发展模式,种业新技术飞速发展,抢占科技制高点的竞争日益激烈[12]。这预示着,以农业生产资料经营为主的上游企业将可能与以控制销售渠道为主的大经销商之间展开对食品全球价值链的主导竞争。三是基因编辑等新兴技术以及大数据服务更加精准,有可能导致新的农业范式的生成。绿色革命所主导的规模化生产,在为人类提供充足的粮食的基础上,也带来了严重的生态问题。而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仍然必须依靠技术进步。在技术进步的基础上,形成新的生态农业经营范式,超越绿色革命。

目前国内种子产业的发展基于之前的发展思路处于停滞状态。根本原因是种子企业的地域化分割、同质化发展导致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极度稀缺。深层次原因是,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不力,不能对种子企业的研发投入给予根本性保护,无法从种子繁育的源头上提升产品竞争力。但是,从种子产业发展的趋势来看,种子产业并购集中基本路径不会改变。只不过,在这一发展的路径上将会融入新的产业发展内容,即在产业并购集中的基础上,尽快构建由寡头企业驱动的价值链,形成以价值链为载体的产业竞争模式,并以此为依托形成以种子产业链为核心的农业产业链的融合发展。目前,种子价值链发展最主要的特征是,以种子产业大型企业为驱动者,向下游发展、向其他产业拓展融合,呈现出农业产业链的相互融通。下游的发展主要表现为生产性服务业,其他产业的拓展主要表现为与生产要素产业的融合。其基本的指导思想是,围绕种子竞争力去融合要素生产,围绕种子的需求及消费(种植主体的种植生产过程)去拓展生产性服务业,围绕消费者对食品品质消费的需求去推动整个种植产业链。按照粮食生产的自然特征及其生产过程的具体要求,农业产业链可粗略地划分为种子链、农业服务链、种植链和农产品消费链[13]。这些为种子价值链的增值环节拓展了广阔的空间。所以,种子产业与农业生产资料的结合,与农艺的结合,是种子产业发展的新趋势,是保障产业竞争力的新来源和增值点。

4 小 结

种子产业是集技术、资本、农艺于一身的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在现代生物技术和智能化时代,育种已经步入基础产业和高价值产业行列,被誉为现代农业的“芯片”。如果不能在育种技术上取得突破,在种子产业上获得话语权,则现代农业的发展将会受到极大的限制,粮食安全也将无法得到根本的保证。中国目前种子需求总量位居全球第二,具有超大规模的市场容量,但是,由于产业结构的不优和龙头企业的短缺,在一些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上还有差距,特别是创新上还不能全力聚焦于新产品的开发和技术推广服务上,因而在产业发展上还不具有全球竞争力。其突出表现是没有形成具有研发和市场实力的寡头企业,以及以其为主导的全球种子价值链。在全球价值链时代,种子产业的发展不仅仅是提供种子产品本身,而是能够围绕种子产品形成与之相匹配的新的产品市场、要素市场和技术服务市场,形成种子链、种植链、消费链、物流链的相互融合。所以,在新发展格局中必须通过国内超大规模的种子市场构建内需主导的全球价值链。为此,在种子产业的发展上首先需要引入充分竞争的产业政策,打破区域间的地方保护,充分实施对内开放,真正激活国内超大市场规模的潜力;其次,在研发投入上改变公共投入的发展模式,变政府主导的公共投入为企业主导的私人投入,从而能够使基础研究、开发研究与市场研究有效地结合起来,提升研发投入、产品开发、技术推广的效率。第三,进一步激励和推进产业集中,尽快形成寡头竞争产业结构。在寡头产业结构的基础上,立足于超大规模的内需市场构建以我国为主导的全球价值链。第四,依托“一带一路”积极参与全球竞争。参与全球竞争不仅能够获得市场,促进价值链的攀升,而且能够通过激烈的竞争增加发展动力,促进企业治理和价值链治理的能力提升。

猜你喜欢

种业价值链竞争
浅谈低碳价值链构建——以A公司为例
基于价值链会计的财务风险识别与控制
医疗器械包装发展价值链
试析基于价值链理论的成本管理模式
感谢竞争
种业名企展示
种业名企展示
种业名企展示
种业名企展示
儿时不竞争,长大才胜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