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生与采风?近现代艺术创作的调查研究传统
2023-07-31马明宸
马明宸
调查研究一直是我们国家党政工作的一条基本原则,毛泽东同志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里的调查研究更多是指行政领导工作,作为一种宏观的工作方法,也适用于科学研究、艺术创作以及其他專业领域。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进程中重新强调这样一个工作方案,并且进一步贯彻落实到不同行业的工作中,调研方法可以转化出多种不同的具体内涵。
在艺术创作领域我们同样也强调调查研究这样一种工作方法,文艺创作和艺术探索与科学研究非常相似,但是又不完全相同,科学研究是用理性思维和科学实验来寻找规律和定理,从而满足人们的知识体系和物质文明发展需要;文艺创作则是运用感性来表现人生感悟、呈现真善美,属于精神层面的人文领域。但是科学研究和艺术创作这两种基本的实践方式都是人类存在的重要手段,艺术创作在通俗层面也被称之为钻研和研究,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法落实到艺术创作的领域里也同样适用,并且它还一直就是近现代以来艺术创作的一个基本方法,用艺术理论的专业术语来说就具体化为写生、采风等深入生活和体验生活的途径。
艺术创作领域里的这个调研传统也是现当代中国画创作方法中的一条宝贵经验,在古代被称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社会生活的实践和考察、人生历史的感悟和反思,一直就是艺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不过古代文人画更偏重内心体验和个性情感这个心源。20世纪以来,艺术担负起了部分社会功能,所以现实主义创作成为主流,因此社会考察、生活实践这个求索方式也被强调和凸显,用现在的理论术语来说就是艺术写生和采风,用今天的工作语言来说就是对社会、对民众生活的调查和研究。这条经验成为现当代中国艺术创作的一个法宝,它改变了传统中国画进入明清时期因过于强调笔墨和心源而造成的缺乏生气,促成了近现代经典作品的产生。
传统中国画因为长时期过多地依靠临摹的传承方式和中得心源这两个路线,产生了诸多弊端,其中造型偏失是20世纪之初最为明显的一个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近现代的新派学子们出国留洋,引进了西方美术学院的写实造型训练方法,在艺术学习基础造型阶段采用画素描、色彩、速写和写生等手段来训练,这样经过几十年的变革,学院美术教育就逐渐解决了传统中国画造型的偏失问题。但是单单解决造型问题还不是整个艺术创作转型的全部,学院美术创作的公式化、模特气和课堂味太重,缺少生活气息也失去了笔墨趣味,这是学院派的短处,是写实带来的新问题。
艺术要从源头上解决创作转型的问题还要回归生活、走向社会,在“徐蒋体系”和江浙地区的“传统出新”路线之外,还有一条写生和采风路线与之鼎足而立,并且这一阵营成为从根源上解决传统向现当代转型的生力军,它影响了上述两条路线,并且也呼应了传统。无论是赵望云,还是石鲁、黄胄,他们大都没有接受学院美术训练,而是在生活中历练、注重写生和采风,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创作出了现当代中国美术上的经典之作。石鲁提出“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傅抱石说“思想变了,笔墨不得不变”,这都是强调生活是艺术创作的不二法门。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学院与画院兴起了一股写生和采风的风气,并且也成为今天艺术创作的一个传统。潘天寿的“传统出新”路线,也是在坚守笔墨传统的基础上,艺术家在经历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体验和新生活的历练、思想观念和情怀志趣转变之后,才有了笔墨境界的转换。学院之中的叶浅予、李可染、郭味蕖以及岭南画派诸家,都是注意到了生活实践的重要性,并且注重从思想上、从内心深处来深切体验,也才有艺术境界的出新。
艺术史往往是这样:当一种风格、一个潮流、一种趣味走到尽头之后,艺术家要想出新突破,就总要回到原点、回到生活本身。当前的艺术家们正好可以借助这次重提调研之风来身体力行、寻求新变。
(作者系北京画院研究员、中国工笔画学会青年艺委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