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为何提出阿波罗登月计划

2023-07-31

文萃报·周五版 2023年29期
关键词:社会制度外空人造卫星

登月的话题近期又热起来,月球似乎正在成为又一轮大国战略竞争的新前沿。

美国的恐慌

1957年10月4日,苏联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此事堪称石破天惊。一周之后的10月13日,号称“美国氢弹之父”的爱德华·泰勒在《洛杉矶时报》上发表文章说:“这是美国遭受的又一次灾难性的珍珠港袭击,它代表了美国军事科技的全面失敗。”

艾森豪威尔虽是军人出身,却不喜欢战争,他信奉一种被称为“大平衡”的理论:美国应该减少军费,将重点放在经济建设上。而艾森豪威尔的财政部长乔治·汉弗莱则号称“害怕财政赤字甚于害怕共产主义”。

这时艾森豪威尔仍想挽救他的“大平衡”理念,1958年3月26日他让国务院发布了宣传手册《外空入门》,艾森豪威尔还为手册写了序。手册中说:“科学家和社会不得不面对一个问题:人类生存的地球尚有诸多未知问题亟待研究,为什么我们要将目光投向宇宙?”

当时美国有一种普遍的恐慌认为,既然苏联的人造卫星一直在我们头上飞来飞去,那苏联人从卫星上向美国投放炸弹怎么办?宣传手册针对这一恐慌,还特别科普了一个问题:从绕地球飞行的人造卫星向地球投放炸弹是不可能的,因为“物体从卫星中被释放后根本不会下落,无法射向目标”。

苏联阵营发明的逻辑

似乎要对美国人关于从人造卫星上扔炸弹的恐惧火上浇油,苏联国际期刊《新时代》上公布了第一颗人造卫星经过世界60个重要城市上空的具体时刻,这些城市中包括“自由世界”的纽约、华盛顿、伦敦、巴黎、东京,此外还有莫斯科、北京和上海。

人造卫星发射两天之后,苏联《真理报》发表社论说:“苏联科学……获得了世界科学的首位,这是必然的结果,因为没有任何一种其他社会制度像社会主义制度这样有利于科学的发展。”而赫鲁晓夫在1957年11月22日对美国记者表示:“现在威胁你们的不是洲际弹道火箭,而是和平进攻,是在生产消费品和改善人们的文化和生活方面的和平竞赛。在这方面我们是坚定不移的,这个竞赛将会表明到底哪一种社会制度更优越。”

“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事了!”

奇妙的是,苏联阵营建构的“科学发达说明社会制度优越”的逻辑,被当时冷战双方都接受了。所以苏联人造卫星的成功发射,也被美国政客用来批评艾森豪威尔政府的外空政策。

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让艾森豪威尔的政敌们,如肯尼迪等,拿到了一张王牌,使他们得以对艾森豪威尔政府的军事政策和外空政策发起更为有力的攻击。在他们看来,苏联在人造卫星方面的技术领先,极大地威胁了美国的“国家安全”。

肯尼迪方面的观点最终还是占了上风,随着他当选总统,恰好又遇到苏联宇宙飞船载人上天的刺激(1961年4月12日),肯尼迪急切地表示:“如果有人能告诉我如何赶上去……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事了!”很快就有人告诉肯尼迪如何赶上去了,办法是两步棋:

一是开启大规模军备竞赛。肯尼迪坚持认为,“安全只存在于更多的核弹头和更多的远程弹道导弹。”他的这个幼稚想法,至今仍被许多美国政治家奉为圭臬。

二是搞出一个比苏联人造卫星和加加林上天难度更大的航天行动,来证明美国的科学技术比苏联的更先进。阿波罗登月工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台的,这个工程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个政治工程,而不是许多普及读物中经常渲染的“科学探索”行动。它的目的就是来证明美国的科学技术比苏联的更先进,从而证明美国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比苏联的更优越。 (摘自《第一财经日报》)

猜你喜欢

社会制度外空人造卫星
外空遗产保护的新近动向、法律问题及启示
论外空活动跨界损害责任的法律规制
人造卫星
外空安全概念的再探讨
关于早期蒙古社会制度的再思考
人造卫星:你问我飞得有多高?
不同意识形态的社会制度对法律功能实现的影响
不受羁绊的女性
人造卫星会坠落地球
外交部副部长李保东在第三届东盟地区论坛外空安全研讨会开幕式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