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球化学找矿方法应用
——以青海省都兰县三岔沟地区为例

2023-07-31王炜晓吴洪彬

西部探矿工程 2023年7期
关键词:孔雀石岩性矿化

王炜晓,吴洪彬,华 磊

(山东省第八地质矿产勘查院,山东 日照 276800)

研究区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塔柴板块南缘,东昆仑造山带东段,雪峰山—布尔汗布达钴、金、铜成矿带内,是金、银、铜、钴、镍、铅、锌等成矿的有利地段,该区域一直是地质矿产勘查的热点区域[1]。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地质科研单位通过区域构造单元划分,对东昆仑地区区域成矿地质环境和找矿远景亦作了初步研究,划分了三个Ⅲ级成矿带,九个Ⅳ级成矿带,并在总结已知矿点特征及分布规律的基础上,对区内金(银)、铜、铅、锌等矿产进行了预测,该域区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2]。

1 区域地质背景

研究区位于雪山峰—布尔汉布达造山亚带中的雪山峰—布尔汉布达华力西—印支期钴、金、铜、玉石(稀有、稀土)成矿带东段,为早古生带昆仑大洋板块向柴达木板块俯冲而形成的岩浆弧带,构造作用较复杂,成矿作用类型多样,为青海省重要的成矿研究区带和战略矿产资源勘查地[1-3](图1)。

图1 研究区大地构造位置图

2 研究区地质

研究区出露地层有奥陶—志留纪滩间山岩群,岩性为大理岩及少量千枚岩、玄武安山岩、角砾凝灰岩等;早石炭世大干沟组,岩性为岩屑长石杂砂岩、粉砂岩、灰岩等;晚三叠纪鄂拉山组,岩性为英安岩、流纹岩等[1]。

研究区构造变形特征较发育,主要为断裂构造发育,褶皱构造不十分发育[2]。断裂和褶皱构造变形可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即表部层次脆性断裂及褶皱和浅表部层次(脆)韧性断裂。

研究区岩浆活动频繁,以印支期侵入岩类分布最广泛,其次是燕山期侵入岩。是东昆仑—西秦岭的印支期火山岩浆喷发带的重要组成部分[3]。岩石类型种类繁多,主要见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类、二长花岗岩类及钾长花岗岩等,其中以花岗闪长岩类、二长花岗岩类分布范围最广。

3 地球化学特征

3.1 土壤地球化学异常

(1)元素异常下限。根据研究区内各元素的含量分布与地层、构造、岩浆岩具有较强的相关联特征,通过统计分析[4],各元素异常下限确定如表1所示。

表1 三岔沟地区土壤测量参数统计及异常下限

(2)元素分布形式。

①研究区内Au、Ag、Sb、Sn、As元素含量的分布形式基本服从正态分布,呈单峰分布,说明本区不同期次的地质作用改变了Au、Ag、Sb、Sn、As元素的初始分配形式,有利于其富集成矿。其中Ag元素呈对称的正态分布。

②Cu、Bi、Nb元素含量呈明显的单峰集中分布,分布范围较窄,离散程度相对较小,次生富集作用较弱。

③Pb、Zn、Co元素明显不服从正态分布,但元素不同程度向右高值区倾斜,且分布范围广,离散程度高,表明Pb、Zn、Co元素次生富集作用强烈,在表生作用下易形成明显的地球化学异常。

总体来看,研究区内元素异常分带明显,各元素峰值较明显。从土壤样中的11种元素的参数来看,可获得较为紧密四组元素组合(a)Au、As、Sb,(b)Ag、Cu、Pb、Zn、Bi,(c)Co、Nb,(d)Sn。

3.2 综合异常特征

根据异常规模、空间展布特点以及异常的组合特点,将空间上密切相伴(叠合在一起)的同种成因的所有元素的正异常,归并为1个综合异常带,本次工作共圈定出2处综合异常带。

Ⅰ号异常带为Bi、Cu、Ag、Pb、Zn 综合异常,位于研究区西部,异常区内主要出露岩性为二长花岗岩体,1 条逆断层出露于该异常区内,异常面积1.32km2。Bi元素异常平均值为0.68×10-6,峰值7.36×10-6;Cu 元素异常平均值为30.3×10-6,峰值227.7×10-6;Ag元素异常平均值为76×10-9,峰值580×10-9;Pb元素异常平均值为33.5×10-6,峰值805.8×10-6;Zn元素异常平均值为90.0×10-6,峰值1139.6×10-6。

Ⅱ号异常带为Ag、As、Sb、Bi、Zn 综合异常,位于研究区东部,异常区内主要出露岩性为安山岩和大理岩,2条断裂出露于该异常区内,异常面积0.61km2,Ag元素异常平均值为71×10-9,峰值633×10-9;As元素异常平均值为15.8×10-6,峰值105.3×10-6;Sb 元素异常平均值为1.05×10-6,峰值3.58×10-6;Bi 元素异常平均值为0.40×10-6,峰值2.82×10-6;Zn 元素异常平均值为82.7×10-6,峰值457.8×10-6。前缘元素As、Sb异常面积较大,Zn的大面积异常可能与Zn在地表极易活化迁移有关,据此推断该处矿化主体在深部。

4 矿化蚀变特征

通过对土壤化探异常查证,在异常区内共发现了4条矿化蚀变带,揭露出5条铜矿体,1条铅锌矿体。

4.1 Ⅰ号矿化蚀变带

该蚀变带位于Ⅰ号Bi、Cu、Ag、Pb、Zn 综合异常区内,由Ⅰ-1、Ⅰ-2 两条蚀变带组成,中间被断层所错断。蚀变带地表出露长度约2.0km,宽20~130m,总体走向北西向,倾向北东,带内岩石岩性为灰绿—紫红色碎裂状蚀变长石岩屑杂砂岩、灰紫色薄层状粉砂岩等,蚀变类型有绿帘石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高岭土化、硅化等,并见有孔雀石化、褐铁矿化等矿化现象。孔雀石化多以浸染状、星点状、薄膜状分布于蚀变碎裂岩或碎裂状灰绿色中细粒长石岩屑杂砂岩中,局部地表见团块状分布(图2)。

图2 Ⅰ号矿化蚀变带矿化现象

通过探槽和钻孔揭露,Ⅰ号矿化蚀变带内共圈定出3 个铜矿体,铜矿体编号分别为Ⅰ-1Cu、Ⅰ-2Cu、Ⅰ-3Cu。物探激电中梯测量结果来看,该矿化带处存在一低阻高极化异常带,地表和深部发现的矿化现象也证明了该激电异常带为矿致异常。整体看,该矿化带矿化强度一般,规模较大,该矿化带有向深部延伸的可能。

4.2 Ⅱ号矿化蚀变带

该蚀变带位于Ⅱ号Ag、As、Sb、Bi、Zn 综合异常区内,地表出露长度约3.8km,宽10~60m,总体走向北西向,倾向北东。带内岩性主要为灰绿—黄褐色透辉石石榴石矽卡岩、灰黑—黄褐色蚀变安山岩、深灰色蚀变千枚岩等,蚀变类型有硅化、高岭土化等,并见有孔雀石化、黄铜矿化、方铅矿化、闪锌矿化、褐铁矿化等矿化现象。

通过探槽和钻孔揭露,Ⅱ号矿化蚀变带内共圈出2个铜矿体、1 个铅锌矿体。钻孔中发现了铅锌富矿体,矿体真厚度2.15m,Pb+Zn最高品位16.06×10-2,平均品位8.30×10-2。物探激电中梯测量结果来看,该矿化带处存在一低阻高极化异常带。地表和深部发现的矿化现象也证明了该激电异常带为矿致异常。整体看,该矿化带矿化强度高,规模较大,具有一定的找矿前景。

4.3 Ⅲ号矿化蚀变带

该蚀变带位于Ⅰ号Bi、Cu、Ag、Pb、Zn 综合异常区边部,地表出露长度约290m,宽10~30m,总体走向北东向,带内主要岩性为石英正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等,主要蚀变为绿帘石化、绿泥石化等,主要矿化为孔雀石化,偶见黄铜矿化。孔雀石翠绿色呈星点状、浸染状分布,多见于岩石裂隙面中,Cu 含量达到0.106×10-2。

4.4 Ⅳ号矿化蚀变带

该蚀变带位于Ⅰ号Bi、Cu、Ag、Pb、Zn 综合异常区边部,地表出露长度约420m,宽3~15m,总体走向北东向,带内主要岩性为钾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等。主要矿化为孔雀石化、褐铁矿化。其中孔雀石呈翠绿色、星点状、浸染状分布,多见于钾长花岗岩和围岩的接触部位,Cu含量达到0.082×10-2。

5 矿体特征

研究区内发现的铜多金属矿体中近地表主要是氧化矿,深部为硫化矿。按氧化矿铜边界品位0.5%,硫化矿铜边界品位0.2%,铅边界品位0.3%,锌边界品位0.5%圈定矿体(表2),矿区内共圈出矿体6个,其中Ⅰ-1、Ⅰ-2、Ⅰ-3 为氧化矿,Ⅱ-1、Ⅱ-2、Ⅱ-3 为硫化矿。铜矿化体主要集中分布在石炭系大干沟组砂岩和奥陶—志留纪安山岩接触带附近,含矿岩性为碎裂状泥质粉砂岩,矿体呈条带状,矿体规模较小。矿体的特征见表2。

表2 矿体特征一览表

6 结论

(1)研究区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塔柴板块南缘,东昆仑造山带东段,雪峰山—布尔汗布达钴、金、铜成矿带内,是金、银、铜、钴、镍、铅、锌等成矿的有利地段,区内构造作用较复杂,成矿作用类型多样,是重要的多金属找矿区域。

(2)通过1∶1 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研究区内共圈定出2 处综合异常带。Ⅰ号Bi、Cu、Ag、Pb、Zn 综合异常区及其附近发现3 处矿化蚀变带,Ⅱ号Ag、As、Sb、Bi、Zn 综合异常区内发现1 处矿化蚀变带。蚀变带中共揭露出5 条铜矿体,1 条铅锌矿体,该域区具有较好的铜、铅、锌等矿产找矿前景。

(3)在基岩出露区,大比例尺地球化学测量,可作为一种有效的地表找矿手段。

猜你喜欢

孔雀石岩性矿化
矿化剂对硅酸盐水泥煅烧的促进作用
大麦虫对聚苯乙烯塑料的生物降解和矿化作用
一种识别薄岩性气藏的地震反射特征分析
K 近邻分类法在岩屑数字图像岩性分析中的应用
BiOBr1-xIx的制备及光催化降解孔雀石绿
钴掺杂Bi2O3的制备及其可见光催化降解孔雀石绿废水的研究
D12-孔雀石绿的合成
低渗岩性气藏压降法计算库容量改进
不同矿化方式下丝素蛋白电纺纤维的仿生矿化
仿生矿化法制备HA/SF/Ti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