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尚志市二里地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
2023-07-31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内容提要〕 二里地遗址位于黑龙江省尚志市蚂蜒河上游左岸,该遗址2018年被发现,2020年发掘50平方米,获得石制品29件、动物骨骼1件。石制品的原料主要以玄武岩为主,还有少量石英和凝灰岩。剥片技术以石片和细石叶技术为特征,有刮削器、钻器、砍砸器等,在制作工艺与器物形制种类上与铁力小龙山遗址石制品十分接近,推测其可能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
2018年5月,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调查省道哈尔滨至亚布力公路尚志镇至一面坡段改扩建工程项目时,发现二里地遗址石器地点两处,第一地点地理坐标为东经128°07′17.6″,北纬45°02′32.9″,海拔高222米;第二地点地理坐标为东经128°07′18.4″,北纬45°02′24.0″,海拔高220米。2020年7月,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这两处石器地点进行了小规模发掘,共获得石制品29件、动物骨骼1件。
一、地貌与地层
二里地遗址位于尚志市一面坡镇三阳村二里地屯西约300米,东邻绥满公路,北距蚂蜒河干流约550米,西北距一面坡镇约4千米,东南距苇河镇约22千米。遗址地处张广才岭西麓的侵蚀剥蚀丘陵地带,山顶浑圆,起伏和缓,河谷宽浅,山体主要由海西期花岗岩和白岗岩组成,基岩自下至上依次覆盖风化粗砂、粉细砂、黄色亚黏土、黑褐色腐殖土。遗址处于蚂蜒河上游支流左岸二级阶地上,地势西北高东南低,高出水面10~16米(图一)。
图一 二里地遗址地理位置示意图
此次发掘分别在第一、第二地点开设5米×5米的探方各一个(编号为20SET1、20SET2),采用1米×1米为最小单位逐层揭露,实际发掘面积为50平方米,地层如下。
第1层:耕土层,黑褐色腐殖土夹细砂,土质松软,内含大量植物根茎和少量碎石,厚约15~20厘米,发现有少量石制品和动物骨骼。
第2层:文化层,黄褐色黏土夹粗砂,结构松散,内含少量碎石,厚约18~30厘米,出土石制品较为集中。
第3层:生土层,基岩和风化粗砂。
二、石制品
此次发掘共获得石制品29件,包括细石核1件,石片13件,断块4件,碎屑3件和工具8件。其中,6件出自第1层,23件出自第2层。原料主要以玄武岩为主(93.2%),石英(3.4%)和凝灰岩(3.4%)的数量极少。石制品风化磨蚀程度较高,多为2~3级。
1.细石核
1件,20SET1①∶2,石英材质。有1个人工台面,台面长25.4、宽18.6毫米,台面角为72°。石核有两个剥片面,分别为前端与右侧,片疤为鱼鳞状,共14个,最大片疤长16、宽4毫米。风化程度2级,磨蚀程度3级。长19.5、宽17.8、厚26.9毫米,重10.8克(图二,1)。
图二 石核、石片
2.石片
13件,原料全部为玄武岩,风化程度较高。包括完整石片7件、有台面断片5件、无台面断片1件。
完整石片,7件。20SET1①∶3,不规则形。人工台面加自然台面,台面长6.4、宽32.6毫米,台面角为76°。劈裂面微凸,打击点散漫,无半锥体,有同心波,有放射线,腹部有两个石片疤。背部为人工背面,无砾石面,侧缘薄锐,有零星疤痕与加工痕迹,远端内卷。长45.1、宽69.8、厚15.2毫米,重33.6克(图二,2)。20SET1②∶1,不规则形。人工台面,台面长3.9、宽27.6毫米,台面角为96°。劈裂面凸,打击点较集中,有两个半锥体,同心波较不明显,有放射线。背部为人工背面,无砾石面,远端内卷。长51.1、宽71.3、厚14.1毫米,重30.9 克(图二,3)。20SET1②∶4,不规则形。人工台面,台面长5.6、宽13.6毫米,台面角为116°。劈裂面微凸,打击点散漫,有半锥体,有同心波,有放射线。背部为人工背面,无砾石面,侧缘薄锐,多为自然破损,远端内卷。长40.3、宽62.1、厚15.2毫米,重20.5克(图二,4)。20SET1②∶9,近平行四边形。人工台面,台面长8.1、宽17.4毫米,台面角为131°。打击点较散漫,有半锥体,同心波较不明显,有放射线。背部为人工加自然背面,背面砾石面比例约为20%,侧缘薄锐,多为自然破损,远端羽状。长52.5、宽39、厚15.1毫米,重20克(图二,5)。20SET1②∶10,不规则形。自然台面,台面长7.3、宽49.8毫米,台面角为110°。打击点较集中,无半锥体,同心波较不明显,有放射线,背部为人工背面,无砾石面,侧缘薄锐,有部分加工痕迹,远端羽状。长48.7、宽59.4、厚8.5毫米,重20克(图二,6)。20SET1②∶11,近平行四边形。人工台面,台面长4.2、宽30.7毫米,台面角为98°。打击点较散漫,半锥体较不明显,有一个锥疤,有同心波、放射线,背部为人工背面,左侧缘薄锐,多为自然破损,右侧缘为断口,较钝厚,远端内卷。长39.5、宽49.5、厚9.3毫米,重11.4克(图二,7)。20SET1②∶14,不规则形。人工台面,台面长9.4、宽28.4毫米,台面角为120°。劈裂面凸,打击点较集中,无半锥体,有同心波,有放射线,背部为人工背面,无砾石面,侧缘薄锐,有部分加工痕迹,远端阶状。长63.7、宽73.7、厚17.1毫米,重55.1克(图二,9)。
有台面断片,5件。20SET1①∶5,长条形。人工台面(线性),台面长12.1、宽2.6毫米。劈裂面微凸,打击点集中,呈凹马鞍状,无半锥体,无同心波,有清晰放射线,为锐棱斜向砸击石片,左侧保留石皮,远端为断口。长48.9、宽111、厚16.9毫米,重 76.8克(图二,8)。20SET1①∶6,长条形。人工台面,台面长7.7、宽56.6毫米,台面角为102°。打击点散漫,劈裂面微凸,无半锥体,同心波不明显,有放射线,腹部有一个石片疤。背部为人工背面,仅有小部分砾石面,砾石面比例约为3%,左侧缘薄锐,有零星疤痕与加工痕迹,右侧缘较钝厚,右侧远端缺失。长38.4、宽68.7、厚10.9毫米,重26.5 克(图二,10)。20SET1②∶3,近梯形。人工台面,台面长3.1、宽15.9毫米,台面角为105°。劈裂面微凸,打击点较集中,无半锥体,同心波较不明显,有放射线。背部为人工背面,左侧为砾石面,砾石面比例约为10%,远端缺失。长31.2、宽71.1、厚9.4毫米,重16.4克(图二,11)。20SET1②∶12,近梯形。人工台面,台面长4.1、宽10.7毫米,台面角为104°,劈裂面凸,打击点集中,有半锥体,有锥疤一个,同心波较不明显,有放射线。背部为人工背面,有向心加工痕迹,无玄武岩砾石面,侧缘薄锐,多为自然破损,远端缺失。长34.5、宽57.7、厚12.1毫米,重20.9克(图二,12)。20SET1②∶13,长条形。人工台面(线性),台面宽40毫米,台面角为29°。劈裂面微凸,打击点集中,有半锥体,同心波较不明显,无放射线。背部为人工背面,无砾石面,侧缘薄锐,有零星疤痕,远端缺失。长22.7、宽65.3、厚12.6毫米,重15.1克(图二,13)。
无台面断片,1件。20SET1①∶4,不规则形。台面缺失,不见打击点和半锥体,有同心波,劈裂面微凸,片侧缘薄锐,远端为羽状,近端为断口。长35.3、宽41.1、厚7.6毫米,重9.6克(图二,14)。
3.断块
4件。20SET1①∶1,由片疤、节理面组成,无砾石表面,片疤为鱼鳞状。长55.3、宽55.6、厚12.4毫米,重29.2克(图三,1)。20SET1②∶2,不规则形,由片疤、节理面组成,无砾石表面,片疤为阶状。长42.7、宽77.6、厚20.2毫米,重26.1 克(图三,2)。20SET1②∶6,不规则形,由片疤、节理面和砾石面组成,片疤为鱼鳞状,砾石面比例约为20%。长39.7、宽41.5、厚13.8毫米,重15.6克(图三,4)。20SET1②∶7,近梯形,由片疤、节理面或砾石面组成,片疤为阶状,砾石面比达60%。长44.7、宽46.9、厚18.5毫米,重55.4克(图三,3)。
图三 断块
4.工具
8件,包括刮削器、斧形器、钻器、砍砸器,磨蚀程度均较高。
刮削器,5件,均为玄武岩。20SET1②∶8,不规则形。单凹刃,刃长27.7毫米,刃角28°,刃一侧留有一层鱼鳞状疤。长53.1、宽80.3、厚9.3毫米,重 33.1克(图四,1)。20SET1②∶15,长条形。单直刃,刃长26.5毫米,刃角30°,刃一侧留有鱼鳞状疤。长45.4、宽20.7、厚8.1毫米,重 6.5克(图四,3)。20SET1②∶16,不规则形。单凸刃,刃长44.5毫米,刃角19°,刃一侧留有鱼鳞状疤。长36.1、宽44.1、厚8.7毫米,重 10克(图四,2)。20SET1②∶17,近三角形。单直刃,刃长25.3毫米,刃角31°,刃两侧留有一层鱼鳞状疤。长56.1、宽39.8、厚13.9毫米,重 17.1克(图四,5)。20SET2②∶1,长条形。单直刃,刃长71.9毫米,刃角39°,刃两侧留有一层鱼鳞状疤。长79、宽29.9、厚11.2毫米,重 19.1克(图四,7)。
图四 工具
斧形器,1件。20SET2②∶3,玄武岩。工具采用单向加工,加工距离较远,加工痕迹主要位于工具两端及腹部,近端有鱼鳞状修疤两层,风化程度严重,约为5级,磨蚀程度3级。长224.3、宽48.5、厚26.1毫米,重396.2克(图四,4)。
钻器,1件。20SET2②∶2,玄武岩,块状毛坯,砾石面比例约为30%。左侧边长16.5、右侧边长31.2毫米,尖刃角83°。工具采用单向加工,加工距离较远,修疤层数一层。长74.1、宽42.9、厚37.5毫米,重112.9克(图四,6)。
砍砸器,1件。20SET1②∶18,凝灰岩,块状毛坯,砾石面比例约为30%,复刃,上下两侧为凸刃,右侧刃为锯齿刃,上侧刃长86.5、右侧刃长103.5、下侧刃长93.8毫米。工具采用硬锤单向加工,连续鱼鳞状修疤主要位于上侧刃,最大的鱼鳞状疤长20.2、宽27.1毫米,加工距离中等。长102.9、宽124.2、厚31.2毫米,重412.5克(图四,8)。
三、结 语
(一)石器工业特征
1.石制品原料
石制品原料以玄武岩为主,偶见凝灰岩和石英。石料质地均匀,无明显节理,是制造石器的优质原料。从部分标本上保留的砾石面来看,石制品原料属于就地取材,均采自于遗址附近蚂蜒河的漫滩。
2.石制品剥片技术
从石制品特征看,二里地遗址剥片技术以锤击法为主,少量石制品采用锐棱斜向砸击法。石片绝大部分长小于宽,整体偏薄,半锥体和同心波不甚明显,台面与劈裂面转角分明,具有小石片工艺类型特征。发现有预制细石核,说明存在细石叶技术。
3.工具种类
工具数量较少,多以砾石和石片为毛坯,单向加工刃部,修疤层数仅为一层,修理简单。石制品可分小型和大型两种,前者有刮削器和钻器,后者有砍砸器和斧形器。
(二)遗存年代
从遗存埋藏的堆积层位看,二里地遗址与此前发现的铁力小龙山①、海林小龙头②、杨林南山③、杨林西山④等遗址相近,石制品均出自于黄褐色砂质黏土层中,可能属于东北地区晚更新世顾乡屯组上部或早全新世勤得利组下部,地质年代约为距今2.7万~1.1万年⑤。
从石器工业特征看,二里地遗址石制品剥片技术以石片和细石叶技术为特征,有刮削器、钻器、砍砸器等,在制作工艺与器物形制种类上与铁力小龙山遗址⑥石制品十分接近。该遗址出土的修理有效台面的细石核,与海林小龙头山遗址⑦所出楔形石核相比,个体大小相近,加工精细程度相仿。推测其年代应与以上两处遗址年代相当。
综上所述,通过地质层位和文化面貌特征的对比可知,二里地遗址的年代可能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
附记:本次发掘项目负责人为刘伟,参加发掘的有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赵磊、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2017级考古学专业本科生张宇宁、于梁。本文线图由宋鸽绘制。简报撰写过程中得到了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李有骞研究员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执笔:刘 伟 宋 鸽
注 释:
①⑥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伊春铁力小龙山旧石器时代遗址调查与试掘简报》,《北方文物》2012年第3期。
②⑦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黑龙江海林小龙头山旧石器遗址发掘简报》,《人类学学报》2021年第1期。
③ 田禾、陈全家:《杨林南山遗址石器工业研究》,《北方文物》2010年第3期。
④ 陈全家、田禾、王欢、李有骞:《黑龙江省海林市杨林西山旧石器遗址(2008)石器研究》,《北方文物》2013年第2期。
⑤ 裘善文:《中国东北晚冰期以来自然环境演变的初步探讨》,《中国东北地貌第四纪研究与应用》,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