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措并举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2023-07-31魏琪嘉

中国经贸导刊 2023年7期
关键词:金融风险金融

魏琪嘉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始终是确保经济安全稳定的重要方面。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大背景下,金融系统稳健运行,与实体经济形成良性互动局面,也是保障经济顺畅循环的关键。在具体的实践中,要用联系、发展的观点去审视金融系统产生的风险以及背后的成因,透过现象看本质,持续提升金融治理水平。

一、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需统筹处理好三方面的关系

整个金融体系贯通国民经济循环的各个方面,金融又具备与风险相伴的属性和特征。做好风险防范和化解,虽有重点,但绝不意味着政策只是聚焦一时、一域、一点,要善于在动态平衡中去构建长效机制。

一是广义和狭义的关系。金融系统是一个复杂系统,既有内部严密的运转逻辑和结构,也与其他领域广泛联系、密切相关。在界定金融风险的内涵时,要把与资金融通有关的风险放在宏观经济大循环的背景下去看待,金融风险产生于金融系统,但如果控制不当将会对其他经济体系和门类的资金运转产生负面影响。因此,从广义的角度看,金融风险的范围更大、更广。

二是短期和长期的关系。风险产生及传导有特定的路径,处置风险要根据风险性质把握好节奏。有的必须要当期迅速处置,避免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有的则需要深入研究论证,分步骤、分阶段协调各类机制统筹加以解决,还要做好风险处置后的市场修复、相关过渡等工作。要着力避免把短期任务长期化,把长期目标片段化。

三是整体和局部的关系。从风险管理的角度看,整体和局部一定是辩证统一的,没有离开整体的局部,也没有离开局部的整体。个别风险可能从局部、区域性风险转化为系统性风险。一些帶有区域性质的常规风险,也需要“早发现、早处置”,避免形成风险集群并向周边扩散。统筹好整体和局部的关系,是有效防范和化解各类金融风险的重要前提。

二、当前宏观经济正处于恢复过程之中,一些不稳定的因素容易加剧金融风险,对此应予以高度重视

(一)内需偏弱制约经济循环畅通

需求总体偏弱是当前制约工业经济平稳运行的瓶颈之一。1—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7067亿元,同比增长3.5%,增速比上年同期低3.2个百分点,还没有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从终端消费细项看,前两个月,汽车、通讯器材、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建筑及装潢材料等与工业生产密切相关行业的消费同比分别下降9.4%、8.2%、1.9%和0.9%,凸显内需偏弱仍然在持续。内需偏弱的局面得不到尽快扭转,不利于工业领域加快去库存,容易加剧供需错配问题。特别是工业领域吸引了大量的信贷资金,风险集聚容易引发资金链条的波动,从而产生流动性风险。

(二)外需不足的苗头较为明显

1—2月份,工业出口交货值同比下降4.9%,低于之前的市场预期水平,工业外需情况不容乐观。背后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美国进口需求受其国内“去库存”影响,对我国出口形成一定程度的拖累。自2022年5月开始,美国国内各大零售商公布一季度季报时,表示其库存与2021年同期相比增加约30%至40%,而目前美国正在由无差别“补库存”转向“去库存”。二是相比美国的高库存,欧洲需求同时受俄乌冲突、能源价格高涨等因素影响而不振。2023年以来,欧洲疲软的经济继续影响进口需求,前两个月中国对欧盟出口商品总值801亿美元,同比下降12.2%,其中对欧盟最大经济体德国出口总值为159.4亿美元,同比下降16.7%。外贸特别是工业外贸,涉及的市场主体多,资金链条长,外需不足如果长时间持续,将导致资金运转效率下降,不利于货款及时回笼。

(三)PPI负增长不利于拓宽盈利空间

1—2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1.1%。分月看,1月份同比下降0.8%,环比下降0.4%;2月份同比下降1.4%,环比持平。降幅程度较大的领域主要集中在工业中下游行业。前两个月,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PPI同比分别下降11.3%、6.3%和5.5%。PPI连续数月出现同比下降的苗头和倾向,一方面不利于稳定行业经营预期,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企业盈利空间,对提升企业偿债能力、信贷还款能力造成制约,容易诱发“三角债”、坏账增加等风险。

(四)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安全仍有隐患

一是关键零部件供应渠道仍需进一步畅通。汽车芯片短缺问题仍然制约行业发展。二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金融属性凸显,价格波动频繁且呈现脱离供需基本面的趋势,2023年部分工业领域输入性通胀压力仍然存在。三是美国对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的打压、遏制进一步升级,对外商直接投资、国内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都造成负面影响。四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还面临路径不清晰、缺乏有效抓手、减排压力较大等客观情况。化解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带来的阵痛,同时兼顾好发展速度和质量,还面临较为繁重的任务。产业链供应链领域的风险容易引发资金链的问题,影响市场主体经营现金流正常运转。特别是这种链条式的风险反馈到资本市场,还容易加剧资本市场波动。

三、从六个方面出发,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方式,多措并举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第一,加强金融风险预警能力建设。能力建设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监管水平的重要途径。要坚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思路,提高监管的时效性。强化预警体系能力建设,发挥好“互联网+监管”的赋能作用,及时发现金融领域存在的苗头性、潜在性问题。要细化预警工作分工机制,统分结合分门别类进行风险识别。加强金融风险监管模型的迭代和应用,持续优化算法结构,结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更精准、更高效开展“风险探头”建设。发挥风险识别对后续处置流程的优化作用,实现发现一个就举一反三。加大对金融风险预警的资金投入力度,构建共同出资、合理分工的融资模式,提升监管实效性。在高等院校金融专业强化风险管理学科建设,为提升金融风险预警能力提供扎实的人才储备支持。定期发布典型成功案例,推广优秀模型,及时总结有关经验,丰富案例库、素材库和数据库。

第二,积极稳妥化解房地产金融风险。在企业端,统筹推动“保交楼”相关政策落地见效。进一步强化对商品房预售资金的监管力度,压实资金保底兜底的责任。同时,注意金融工具的实质性创新,改善房地产企业现金流和资产负债表状况,提升现金流可持续性。在供给端,重点是加大对在建保障性租赁住房的信贷资金支持力度。引导金融机构向保障性租赁住房自持主体提供长期贷款等。完善长租房市场机制建设,推动租购同权。根据人口净流入程度不同,有针对性地采取土地、税费优惠、水电气价格、金融等支持政策,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在需求端,着力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通过放宽限购、降低首付比例等措施进一步释放改善性需求空间,疏通政策堵点。研究对特定群体的定向支持政策并积极稳妥推进,激活住房刚需市场。

第三,提升不良资产处置效果和效率。这一举措的关键就是要构建长效机制,从源头上有效防范不良资产产生。同时,还要織密“防范网”,坚决防止新的不良资产产生。盘活不良资产的重点是强化资产包的运营和管理,重整、重组、重构相结合,针对不同程度的不良资产分类化解。防止不良资产过度证券化,避免处置旧风险带来新风险。统筹资产管理公司、外部投行、金融资产交易所多个共同利益相关方,探索资产处置模式创新,最大程度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影响。优化考核评价机制,引导资产管理公司聚焦主业,提升不良资产处置能力,探索弱化单纯以盈利为目标的导向,加快处置进程、提高盘活效率。在试点经验成熟之后制定适用范围更广的不良贷款市场化处置总体方案。

第四,促进各类资本市场健康规范发展。深入推进金融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侧重在制度层面激活产业发展潜力,促进金融更好服务于实体经济。推动金融业实现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有效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完善股票市场基础制度,加强预期引导和管理,切实维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促进上市公司聚焦主业提高资产经营质量和水平。持续健全债券市场违约风险应对工具箱,结合当前的市场结构、资金结构等现实情况,持续完善市场化法治化债券违约处置机制。对于地方中小银行,还是要保持合理有序的发展态势,深耕本地市场,提升自身“造血”能力。

第五,加强金融机构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以提升公司治理水平为重点,引导金融机构健全公司内控制度。推动高风险金融机构强化整改,降低风险。按照会计准则和审慎监管要求,促进金融机构全面加强合规能力建设,完善内部风险管理和控制体系。对关联交易进行规范和严格管理。对产业资本、金融资本的边界和流动路径进行动态监测,规范非金融企业投资金融机构。强化金融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从更大的层面看,有必要加快出台金融稳定法,在前期监管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金融风险处置的触发标准、相关程序、资金来源以及法律责任。

第六,严厉打击违法违规金融活动。对非法集资保持高压态势,早识别、早发现、早处置。加大对非法集资负责人资金追索力度,破除有关制度障碍,进一步提高其违法犯罪的成本代价。持续完善非法集资应急处置预案和快速响应机制。推动P2P正常退出机构风险化解。对金融领域违规使用金融衍生工具扩大风险、扩散风险的行为要强化早期干预。坚决防止“拆东墙补西墙”、擅自改变资金使用范围的行为发生,严肃金融机构财经纪律。落实好《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条例》,抓好政策执行情况的评估和反馈。加大对财务造假、虚假披露等行为的执法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和代价。

(作者为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猜你喜欢

金融风险金融
金融风险防范宣传教育
构建防控金融风险“防火墙”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大力增强忧患意识 进一步防范金融风险
房地产去库存与金融风险分析
关于当前互联网金融风险的若干思考
国有商业银行金融风险防范策略
P2P金融解读
支持“小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