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完善开展调查研究的长效机制

2023-07-31赵秀玲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23年5期
关键词:调研总书记群众

文_赵秀玲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正确的决策离不开调查研究,正确的贯彻落实同样也离不开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获得真知灼见的源头活水,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功。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调查研究的极端重要性。当前不仅要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而且要让调查研究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民主化,特别是完善其长效机制,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发挥更大作用。

一、发挥调查研究长效机制的重要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仅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工作,也非常重视调查研究的机制建设。

调查研究要常态化。老一辈革命家形成了重视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毛泽东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他一生坚持调查研究,甚至提出这样的长远构想:“今天需要我们调查,将来我们的儿子、孙子,也要作调查,然后,才能不断地认识新的事物,获得新的知识。”习近平总书记一向注重调查研究,曾提出“当县委书记要走遍全县各村,当地市委书记要走遍各乡镇,当省委书记要走遍各县市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常到基层调研,十年跑遍所有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有的还不止去一次。他还要求全党同志“经常、广泛、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打下坚实的工作基础。他更要求“机关干部下基层活动要常态化、制度化,成为每个干部的习惯和自觉”。很显然,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长期调研,并形成自觉习惯,使之成为党和国家的执政基石与普遍遵循。

调查研究要体现科学性和实效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的发展目标、发展理念、发展要求决定了调查研究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创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立健全调查研究等具体制度,指出:“希望广大专家学者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倾听群众呼声,掌握真实情况,广泛调研,潜心研究,不断拿出具有真知灼见的成果,为党中央科学决策建言献策,为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多作贡献。”时代不同了,调查研究如何全面系统协调进行,如何更有成效和深入民心,需要认真思考努力解决。习近平总书记的基层调研是科学性和实效性的榜样,调研时既有全局性考量,也有重点和要点,其重要立足点是基层、贫困与边缘地区的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

调查研究要精准、具体、高效。习近平总书记重视调查研究的细节和方法,特别是在精准施策和有效性上用力最多。他指出:“研究、思考、确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思路和重大举措,必须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要下功夫查找突出问题和现实困难,下功夫发现基层的有益探索,下功夫了解党内外对改革的各种意见和建议,下功夫了解群众的所想所盼,精准把脉、精确制导,为方案制定接地气、攒地气。”在此,精准与精确成为要点,接地气与攒地气成为关键,高效解决问题成为目的。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要注意拓宽工作渠道、创新工作手段”,“网站、网页、博客、QQ、微博等手段都应该用”。另外,他还强调“统筹安排、合理确定调研时间、地点”,建议以“建立联系点”“蹲点”等方式进行调查研究。

新时代,调查研究应在继承党的优良传统基础上创新发展。只有采取科学、高效、务实的方法,调查研究才能不断深入,发挥其长效机制的巨大作用。

二、构建调查研究长效机制需把握的原则

系统协同原则。应该承认,调查研究是一个多方面、多环节和充满变数的复杂过程,调研过程牵扯的问题可以说包罗万象,这就需要有全面系统与关联协同的思维。否则,就会陷入前后脱节、内外失序、有始无终甚至形式主义的泥淖。陈云说:“领导机关制定政策,要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作调查研究,最后讨论作决定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就够了。”做决策的过程其实就是做调查研究的过程,调查研究绝不能简单应付甚至草率了事,必须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采用科学的方法实地调研搜集资料,用扎实的一手资料夯实调查研究的基础,避免沙上建塔式的调查研究。还有,在调查研究过程中,座谈、总结、讨论都是必须、必要的,如《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修改就是在反复调研、研讨的过程中得以实现的,其细致与烦琐程度让人难以想象。再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实施好‘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加强考古资源调查和政策需求调研工作,提高考古工作规划水平”,将调查研究与文明起源、文化自信、高质量发展等重大问题密切联系在一起。还有,调查研究的最终目的是解决实际问题,这就需要与地方政府、人民群众、社会组织、自治组织等的协同配合、共建共赢,以达到优化高效目的。否则,孤立进行调查研究一定是低效甚至无效的。

群众路线原则。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毛泽东说过,调查研究就是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甘做小学生。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在人民面前,我们永远是小学生,必须自觉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要同他们身挨身坐、心贴心聊才能听得到。”“把群众当成最好的老师,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不能悬在半空、浮于表面。”“迈进群众的门槛容易,走进群众的心坎不易。”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在开展调查研究时一定要转换角色、身份,用一颗“真心”虚心向人民群众请教和学习,这是从基层人民群众中获得的真经与智慧。

问题导向原则。让人民群众充分参与调研、进行监督、解决问题。调查研究离不开监督考核,特别是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主体作用。只有强化监督考核,调查研究才能落到实处,要克服各种形式主义,让党员干部摆正自己的位置,慎用权、会用权、用好权。基于此,应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让人民群众参与其中,并发挥监督作用。换言之,调查研究什么,怎样进行调查研究,解决了哪些问题,取得多大成效,不只是党员干部说了算,更要将人民群众意愿作为衡量标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坚持人民群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我们就坚持防范和纠正什么,树立并用好‘靶向治疗’思维,把准问题的关节点、要害处,从现实问题寻找破解难题的办法。”

三、探索调查研究长效机制的有效路径

当前,通过调查研究解决现实问题的力度还不够大,调查研究中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如走马观花、隔窗看花、装点门面、假意应付、做花样文章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现象。还有,不少调查研究有临时性、局部性、事务性、事件性、突击性的特点,有随意性、随机性、倾向性、应对性的局限,缺乏整体感、系统性、长远性、前瞻性、稳定性。

2023年4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按照党中央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组织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扑下身子、沉到一线,深入农村、社区、企业、医院、学校、‘两新’组织等基层单位,把脉问诊、解剖麻雀,进行问题梳理、难题排查,运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以强化理论学习指导发展实践,以深化调查研究推动解决发展难题,把学习和调研落实到完成党的二十大部署的各项任务中去,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成效检验主题教育成果。坚持边学习、边对照、边检视、边整改,把问题整改贯穿主题教育始终,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解决问题的实际成效。”这为完善开展调查研究的长效机制提供了根本遵循,确立了方向与基调。今后,应从以下方面推进与深化。

首先,加强调查研究的制度化建设。党员干部要进行调查研究虽然由来已久,但并未形成理性的自觉行为,也没形成制度化的严格规定。在调查研究的制度规定上下功夫,这包括在政治制度、组织制度、工作制度、考核制度、晋升制度中都要为调查研究建章立制,以凸显调查研究的重要性、必要性。如果在调查研究上有了相关制度的严格细致规定,广大党员干部开展调查研究就会有章可循,这是立足于长远、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比如,应站在政治高度看待调查研究,制定相关制度,改变“调不调研都一样”的错误思想。再如,要将调查研究作为业绩考核及晋升的重要指标,成为制度安排的核心内容,形成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良好氛围。

其次,提高调查研究的科学化程度。当前,调查研究低效、无效的情况还比较普遍,很难适应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要求,亟待强化科学思维。面对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人们的思想意识和内心世界处于不断的变动中,要解决各种复杂问题,必须以科学态度开展调查研究,快速、准确、有效把握大局和解决主要矛盾,变被动为主动、由局部而全局、不失时机下先手棋。现在,以传统方式进行资料搜集的调查研究已无法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高标准与严要求,只有借助现代高科技特别是智能化、数字化手段才能为调查研究插上高效的翅膀。

再次,将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贯穿调查研究全过程。当前调查研究还存在居高临下、一问一答、单方面推行等不足,缺少人民群众的普遍、积极、主动参与。这表明进一步推进调查研究的民主化空间很大,也是迫切需要改进的。因为没有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不能反映人民群众意愿、集聚人民群众智慧,调查研究做不到“从群众中来”,那么形成的调研结果也就无法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从而“到群众中去”。因此,要完善开展调查研究的长效机制,就要从根本上改变“官本位”思想,让人民群众参与其中,成为调查研究的主体,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性、积极性、创造性。党员干部要甘做小学生,把人民群众当先生,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充分尊重人民的愿望、创造的经验、拥有的权利、发挥的作用。这是推进民主化决策的要义所在。

复次,加大调查研究的探索创新力度。目前,不少调查研究流于形式,模式化、类型化、一般化的调查研究多,真正有创意和实效的调查研究非常难得。开展调查研究要鼓励探索创新,从而更富成效地解决实际问题。如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不仅摸清了农民运动的真实情况,还得出“农民运动好得很”的结论,改变了人们存在的认知误区,这是基于真实详尽材料所做的大胆探索创新,产生了革命性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到基层调研有个显著特点,那就是“往深入走、实处想、细处做”,他所到之处都不忘“看看粮仓猪圈、摸摸被褥、瞧瞧锅里的吃食”,这是将群众冷暖放在心上的人民至上观念的体现。今后,调查研究要可持续、贴民心、解决问题,离不开对于国情、民情、社情、世情、人情的深入理解,特别是要打破与基层广大人民群众之间的隔阂,做有探索创新的高质量调查研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学习弘扬焦裕禄同志凡事探求就里、‘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的求实作风。焦裕禄同志在兰考的四百七十五天中,靠一辆自行车和一双铁脚板,对全县一百四十九个生产大队中的一百二十多个进行了走访和蹲点调研,面对面向群众请教、同群众商量。正是这种深入的调查研究,使他在较短时间内基本掌握了内涝、风沙、盐碱的规律,实施了治理‘三害’的正确决策。”这种调查研究很有启发性。

最后,持续提高调查研究的能力水平。调查研究是科学,来不得半点随意马虎,更不能简单拼凑和凭感觉行事。然而,当下许多调查研究不要说专业性,就是基本的规范标准要求都做不到。这就需要对党员干部进行调查研究的培训教育,使他们能快速掌握调查研究的知识、理论、方法。以毛泽东的调查研究方法为例,他特别重视亲自下去做一手资料的调查与收集,并亲自做笔记和撰写调研报告,这是颇需要基本功和相当的调研知识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一门致力于求真的学问,一种见诸实践的科学。”基于此,他提出“深、实、细、准、效”的调查研究“五字诀”,没有专业研究的基本功,显然是很难做到的。当然,对党员干部进行有效培训,就要有一支熟练掌握各种调查研究方法的专业团队,发现总结调查研究的有效做法和成功经验,形成案例库并加以推广应用,使党员干部都成为调查研究的行家里手。

猜你喜欢

调研总书记群众
多让群众咧嘴笑
人大到基层调研应做到“三不”
调研“四贴近” 履职增实效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脚踏实地扶贫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