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2023-07-31方奕珊陈荟伊崔波陶海腾袁超何金兴
方奕珊,陈荟伊,崔波,陶海腾,袁超,何金兴
齐鲁工业大学 山东省科学院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济南 250353)
当今的社会形态以市场经济为主体,讲求知识技能的竞争,追本溯源是个人能力的竞争。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科技产品更新迭代,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成为社会热点话题。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需要人才引领驱动,人才驱动是创新驱动的实质,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作为人才培养的有效渠道具有重大价值。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在教学中储备专业知识,在学业上持续自我精进。作为教育对象,学生顺“势”而为,尽力达成课业要求。同时,大学是锻炼一个人能力的最佳舞台,应该跳脱学生的固有身份,以“求职者”的角度对自身能力塑造进行思辨。由于竞赛活动是学生知识储备、素质培养、视野开拓、实绩积累的有效途径,而对自主学习、教学相长、产学结合影响深远的备赛体系亟需完善,因此,创新创业竞赛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值得研究。
1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发展前景
现今中国政府就大学生“双创”政策持续发力,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带动社会效益,国务院政策文件中多项大学生回乡创业扶持政策大力推行。近十年,世界的工业巨头都在为自己的工业升级做准备,中国也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将国家的制造业水平提升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1],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为持续保持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地位、建成制造强国,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大力发展影响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的中小型企业是一重要举措。
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由政府政策引导,市场需求主导,重视创新驱动,推行绿色发展。在教育部全国性竞赛活动白名单中,创新创业类竞赛以“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和“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主。其一,“挑战杯”系列竞赛包含“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两个项目。比赛侧重于科学技术创新、科研成果应用、科技成果转化。因此,形成专利和产品的项目更有参赛优势。其二,“互联网+”系列项目看重技术创新的基础上侧重于项目的商业化。因此,在市场中具有核心竞争力和落地性强的项目更有参赛优势。以教育部主办的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例,参加人数较多,影响面较为广泛。根据主办方官网数据显示,第三届“互联网+”大赛参与高校2 241所,参与学生150万人,参赛学生占在校生比例已达5%,并且引来了投资企业界的关注。大批富有想象力、创造力的成果转化成先进的生产力,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2]。
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纲要明确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要超过17%。将发展聚焦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核心技术创新应用。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的办赛理念与新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相统一。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打造的项目顺应政策模式,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一方面激发大学生创造力,以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推动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另一方面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源动力,是市场繁荣的必要条件,是保持市场活力和国家经济活力的源泉。
2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提升综合素质的普适性
2.1 “以赛促学”提升专业能力
赛事需要的学术研究需与课程学习相结合,而不是相互独立,导致产学分离。学生在课业学习中完成项目研发,再由比赛启发思维方式,二者形成双向促进、良性循环,同时促成学习成果达到创业目标。目前学生接受的课程教学日复一日,难以调动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常规的课程考核起到的督促作用难以覆盖学生的日常学习。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对学生的专业知识考察和学科学术探索研究的要求较高。国家在2015年就提出了“双创”政策,但实际上,作为主力军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大多停留在理论阶段,真正去接触实践时才发现自己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不够深,不够精,需要大量查阅资料[3]。学生需要主动涉足相关领域专业知识,进行专业知识的运用,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同时实践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2.2 “全面发展”提升综合素质
对地方工科院校的大学生来说,除具备良好的专业理论知识之外,还应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从大学生在校希望获得的成绩这一项的调查数据来看,相对于学习成绩、参加的课外活动、技能资格证书、社会工作经验等,选择参加实习项目和专业相关比赛的人最多,78.80%的学生更希望能得到与专业有关的实战机会[4]。创新创业赛事包括三个流程,填报商业计划书——项目路演——项目答辩。各个阶段都是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进行创业就业的实战模拟。准备资料阶段,通过整理数据、走访企业、获取投资,很好地塑造学生信息处理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商业计划书要求参赛者实现“空中楼阁”的转化,将研究成果从理论提升到实践,实现“质的飞跃”,锻炼实际动手能力,使学生获得亲身经历和实践机会。参赛阶段,参赛者通常需要进行5分钟的项目展示和3分钟的自由问答。学生的协调合作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展演表述能力、公关交涉能力等多项技能得到巩固与加强,极大地开发学生的潜能,为学生和谐全面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2.3 “登高望远”提前进行职业规划
当前,疫情冲击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式严峻,大学生就业呈现四大特征表现为就业预期明显下降、体制内就业偏好显著增强、“灵活就业”与“慢就业”大幅上升、就业市场“挤压效应”进一步强化。四大特征背后的三大问题根源是就业市场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剧、新冠疫情显著降低劳动力市场配置效率、劳动力专业错配问题突出[5]。
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首先将学生的思维提升到社会的高度,注重项目对社会的价值,致力于发扬大学生通过科技创新带动社会进步,如“创青春”大赛的乡村振兴赛道能够解决实际的社会问题。其次,让学生站在管理者的角度思考问题,注重强有力的执行,强调如何在市场环境中应用获得盈利。这些赛事基本上都是学科前沿性、科学性、先进性、理论性、学术性知识和社会热点的总结,还有科技的转化结果等,所提竞赛方案具有前瞻性价值,将创新创业竞赛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要补充[6]。学生通过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接触到了知识应用最前沿的商业场所,通过学校与企业的配合完成知识的吸收与转化,了解国家和社会的需要,提前获知市场需求,学习公司运营模式,扩展职业认知,具备职业道路规划的超前性。全方面培养自身能力,改变在迈入社会后择业时的被动地位。
2.4 “厚积薄发”提升就业质量
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是政府、高校和企业联合举办的赛事活动,近似于人才选拔机制,部分企业会为获奖学生提供免试机会。经历对创新创业通识知识的学习,学生对行业发展和技术发展的认知更加深刻,综合素质便会得到显著的提升,对就业的认识也会更为客观、全面,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由此得到渐次增强[7]。参赛成果受到行业认可,企业对于奖项认可度高,获奖证书含金量高,也就有助于提升求职成功率。在参与比赛的过程中,参赛学生要兼顾比赛与课业学习,平衡来自学习、实验、竞赛多方面的冲突,还要面对实验失败的挫败,项目发展受阻的挫折以及比赛竞争中的危机感。承受的压力远超其他学生,有助于磨练意志,提高心理素质,帮助参赛学生更好地处理创业就业面临的压力,适应工作中的困难,能够适应社会,立足社会。
3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发展的局限性和渐进性改善措施
国家重点支持,各单位大力进行赛事运营,各高校积极探索参赛流程的进行中,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的推行仍需提升。限制其发展的主要原因和提升策略思考如下。
3.1 创新创业竞赛获得性认知严重不足
在就业市场紧张的大背景下,企业招聘往往选择实践能力强、工作经验丰富的人才,但是提供给在读大学生的工作机会微乎其微。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是多数大学生获得相关工作经验便捷有效的方式。
创新创业竞赛全面性认知严重缺乏主要表现在学生参赛的热情不足。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到,参加竞赛的人数仅占被调查总人数的18%。课业繁重的情况下,创新创业赛事和研究成为负担。大学生在参加赛事上,目的性均有短视倾向和功利主义倾向,为了获得学分,为了增加活动加分等,都偏离了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创新创业精神的本质和提升个人综合实力的目标。还有一些学生对学校创新创业竞赛情况认知不足,含有重赛轻训等现象,赛教结合仍需进一步普及和加强[8]。
一方面,对于创新创业竞赛对学生就业发展的优势加以宣传。另一方面,避免目标导向过强带来的功利主义倾向,要做好思想教育工作。此类竞赛是按照层层选拔的模式,基本层级按照学校到省份再到国家,采取优中选优的理念。因此,想要突出重围取得含金量较重的奖项比较困难。且赛程时间较长,初次参赛的项目通常不够完善难以晋级,在一定程度上挫伤学生参赛积极性。
创新创业氛围不浓,师生对于创新创业竞赛的思想认识程度不一,部分还停留在形式主义阶段,主动性较差,校园文化中的双创教育一直不能成为主流文化。为改善部分师生的滞后意识,竞赛的相关课程应涵盖两个部分[9]。思想教育课程要突出在参赛过程中学生获得的能力培养和对创新创业的经验积累,而非取得奖项的单一性目标。创新创业竞赛能力提升课程,首先,教师应推进创新创业课程开展,将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内容向同学们传授,根据赛事筛选出的优秀项目以实例的形式展示参赛项目打造的具体环节。其次,教师在项目中的高参与度也要重视。教师不仅可以在比赛过程中参考评委对其评价进行思考,开拓思维完善项目,还可以向学生们教授新的专业知识,丰富教学模式,有效提升教学质量。
3.2 创新创业竞赛长期性建设有待提升
在赛事中取得优异成绩的项目多数经过长期的准备,基于带队老师的指导和学生探索研究才得以破土而出。传统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都是单一学科竞赛,赛事组织权是按照学科划分到各个专业所在的学院教学机构,以教学机构办公室或教研室等来完成竞赛组织工作[10]。多数组织部门的老师与参赛学生接触少,较为陌生,难以下沉到学生中对具体项目进行追踪指导。这是导致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发展局限性的主要因素。
国家政策支持,政府大力执行,高校高度重视的促进下,参赛项目的数量呈逐年递增趋势,但竞赛系统建设不完善严重影响参赛项目的质量,由学生自行组队参赛的项目多数存在重复率高的问题。当前各大高校中普及度较高的创新创业类竞赛侧重点各有不同,精细化程度较高。各项赛事的申报工作繁琐复杂。从下发通知到截止申报的时间较短,时间紧,任务重,难以呈现出优质完善的参赛项目。为解决高校学生备赛参赛压力过大的情况,应建设长期性的备赛体系,将赛事的准备工作放在平时。
为适应与时俱进的市场需求,项目需要融合多方面专业知识强化实用性,协调多学科学生跨专业进行合作与协作。以本科生为主的团队组成结构应该由高年级与低年级学生的经验支持、辅导交流,以学生为参与主体附加教师的专业性辅导。从基础性实验出发,发展和延续优质的项目和创新点。以齐鲁工业大学为例,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创新性实验平台,按照实验室严格的管理制度进行实验,重视项目根基的实验研究。采取导师制,研究生带本科生,高年级带低年级,为各阶段学生提供本科生进实验室的科研机会。人员配备完善,形成带领、指导、互助的传递体系,在项目的实验过程中同时进行计划书的书写、PPT和演示视频的准备,延长备赛时间,做好参赛资料的提前准备。
3.3 创新创业竞赛针对性备赛亟需加强
竞赛的主要评审环节包括填报商业计划书,以及答辩环节中的作品展示与评委提问三个方面。既是决定一个项目能否通过评审的重要依据,也是团队进行产品展示的主要途径,完善规范的计划书是每个创业团队必备的项目资料。通过调查,大部分的学生对创新创业有十足的热情,但对其仅有初步的认识,难以将自己的创业理念落实到文字,或者是对项目的认识程度和思考不够,无法表述出来。而模式化的商业计划书可以引导学生一步步完成写作,还可以帮助学生探索项目可开发的方向。根据项目计划书的重要性考虑,参赛团队应该针对性准备进行写作。
商业计划书是获取风险投资的敲门砖,也是一份全方位的公司计划,是对公司或拟建立公司进行宣传、分析和融资的文件[11]。撰写一份模式化的计划书大致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项目、公司、市场。项目方面包括产品或服务的背景、技术介绍、工艺流程、突出优势,例如创新性、应用性、逻辑性、盈利性等等,用尽可能多的篇幅介绍。公司方面包括公司战略、商业模式、人员结构、财务预测、投资分析等。已经成立公司并且正常运营的项目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动。商业计划书是一份详尽的公司计划,项目的执行力应给予充分考量。市场方面包括市场容量、竞争分析、市场营销等,其中项目与已有的竞品应该形成对比,清晰展示自身的优劣,进行差异化分析。正文部分完成后,可以添加附件部分为项目提供材料支撑,如产品专利、参赛证书、中式报告、调查问卷等材料证明。
4 结语
基于创新创业的发展前景研究竞赛对于学生培养能力有重要意义,分析现状和阻碍其发展的原因,给出实效性强的改进措施,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活动为大学生提供广阔的平台,提升“软实力”取得“硬成绩”,每位参赛者在竞赛中的领悟体会各有千秋,可以说大学生参与赛事具有极大价值。创新创业竞赛值得在高校中大力推行并提升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