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研究
——以《先驱》为例
2023-07-31牛帆
牛 帆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共青团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要“从内心深处厚植对党的信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1]做好思想政治引领是做好青年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共青团思想政治引领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对青年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共青团的首要政治任务和根本价值所在。 《先驱》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份机关刊物,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共青团早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况,其实践规律和基本经验对当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仍有一定借鉴意义。
《先驱》以“唤醒国民的自觉,打破因袭、奴性、偷惰和倚赖的习惯而代以反抗的创造的精神”[2]为宗旨和任务,共刊发二十五期,内容涉及时事评论、政策研究、文献译述、诗歌创作、党团文件、社会调查等领域,刘仁静、邓中夏、施存统、蔡和森等人曾任编辑。 1922 年5 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在广州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建立正式的中央机关,《先驱》从第八期起正式成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机关刊物,肩负着青年团进行舆论宣传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使命。
一、理论教育:传播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启发革命觉悟
“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成熟的基础, 政治上的坚定源于理论上的清醒。”[3]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高度重视青年和青年思想政治工作,始终将建立一个全国性的青年团组织作为重点工作来抓,明确要求:“社会主义青年团为信奉马克思主义的团体”[4]。 在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初期,青年团员的思想并不统一,为解决这一问题,早期共产党人依托《先驱》开展经常性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以宣传马列主义启发青年革命觉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一)译述马恩著作,引领思想成熟
为了使团员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准确理解并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观点和方法,《先驱》专门设置“评论”“研究”“译述”栏目,用以宣传“介绍各国社会主义运动的成绩和失败之点”[5],先后刊发了《革命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与无政府主义》《第三国际对民族问题和殖民地问题所采的原则》《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革命与进化》《共产党宣言的后续》等文章,以及“里布克奈西特纪念号”等五个专刊,帮助青年坚定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
在创刊号《共产主义与无政府主义》一文中,作者重远通过译述《哥达纲领批判》科学解读了无产阶级专政是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的政治上的过渡时期的思想,即从资本主义阶段到共产主义阶段至少经历三段进程:“(一)由资本主义进到共产主义的过渡期;(二)共产主义半熟期;(三)共产主义完成期。 但三个时期里所采用的手段各不相同”[6],继而强调革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励冰撰写的《共产党宣言的后续》系统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及国家学说,揭示出“支配阶级掠夺被支配阶级的事实”[7],他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在综言进化说和革命说,故其要点就是唯物史观、阶级争斗和无产阶级专政,……其目的在归纳于无产阶级革命,专政,集产,取消阶级,实现消灭国家政权的无产阶级社会。”[8]通过阐明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励冰指出国家是“(支配阶级)用以压制别阶级的强权机关”,“当资产阶级抵抗消灭”[9],生产力高度发展,阶级矛盾自然消失,共产主义终极目标即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得以实现,国家和政府将不复存在。
“苏维埃俄罗斯五周纪念号”刊发了光亮撰写的一组文章“劳农俄国问答”,其中详细介绍了俄国当下政治、经济、文化以及革命建设的景象与困境,鼓励青年在俄国革命实践中吸取经验教训,以作运动参考;《俄国的新经济政策》《俄国的新经济政策续》则充分讨论了俄国新经济政策的利弊,指出俄国经济政策变化是环境所迫,本质上符合马克思主义;“里布克奈西特纪念号”及《英国共产党与劳动党》《法兰西工人运动的最近趋势》等文章还对德国、英国和法国的共产主义运动进行了介绍,目的在于动员广大青年同全世界无产阶级一道,与国际资本主义和国内军阀作斗争,以期实现“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的完全解放”[10]。
(二)批判错误思潮,捍卫理论纯洁
《先驱》发行的年代各种错误思潮相互激荡,无政府主义和基尔特社会主义思潮的传播,以及基督教的宣传活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并动摇了团员青年理想信念的确立。 为了提升团员青年的革命觉悟,加强爱国主义和革命理想教育,《先驱》十分重视对错误思潮的抵制和批判,正是在同各类错误思想的斗争中,青年团逐渐成长为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捍卫者、传播者和发展者,以科学理论指引中国革命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新文化运动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思想解放,无政府主义思潮作为众多思想中的一种借机崛起。《共产主义与无政府主义》一文详细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实践性,严肃指出无政府主义思潮具有空想特征。 “共产主义有目的,实行有步骤,有手段,有方法”“无政府主义除开……最美妙的理想目的以外,却空空毫无所有了”[11],通过对比使团员们认识到,因不懂得无产阶级专政任务而产生的无政府主义幻想是行不通的,从而促使其基于中国立场向马克思主义转变。 《先驱》作者通过《革命与社会主义》一文尖锐批评基尔特社会主义者不拥护革命;在《共产主义者所应取的态度》中毫不留情地指出他们主张政治支配经济,以缓和阶级斗争来使资本家获利;《评中国的基尔特社会主义》一文强烈谴责基尔特社会主义者不主张国家经营产业,反对无产阶级专政,与社会主义要求相去甚远,本质上是打着社会主义招牌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 “非基督教学生同盟号”层层揭穿基督教的虚伪面孔,牧师唆使教徒在沙场上杀人,自己却躲在礼拜堂宣讲上帝慈悲;基督教始终站在统治者的立场说话,封建社会投靠专制王权,资本主义社会又与资本家相勾结。 设立教会和基督教青年会的目的“无非要诱惑中国人民欢迎资本主义;……养成资本家的良善走狗。”[12]基督教的存在伪善且阴险,他们诓骗工人和农民的血汗,只为维护自己不劳而获的寄生生活。 《先驱》对错误思潮抵制和批判,在团员青年中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运动,荡涤了“非马”“反马”思潮,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根基,纯洁了青年团的队伍,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扫清了障碍,团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得到提升。
二、实践反思:明确反帝反封建革命任务,开展社会动员
《先驱》创刊于1922 年1 月15 日,停刊于1923 年8 月15 日,这一时期正是中国革命风云突变的历史时期,军阀混战的局面还没有结束,党领导的工人运动形成第一次高潮,中国共产党的规模和影响力在革命发展过程中不断壮大,但群众对于党的革命纲领和方针政策缺乏足够的认识。 《先驱》将“研究中国的客观的实际情形,而求得一种最合宜的实际的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13]作为首要任务,目的在于帮助广大青年认清被压迫、被奴役的社会现实,进而增强阶级认同,开展群众运动,以革命实践推动革命发展。
(一)认清社会性质,统一思想认识
《先驱》始终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引导广大青年立足中国国情,分析和解决中国具体实际问题。 关注中国发展形势,致力于解决社会现实问题,也是《先驱》促使青年学习并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投身革命斗争的关键。 《关于中国少年运动的纲要》《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的主张》《中国劳动运动应取的方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对于时局的宣言》等文章,专门探讨了中国社会的性质、革命的道路和当前的任务,并取得了一定理论成果。
梳理发现,在《先驱》刊文中,中国共产党人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形态有了清醒深刻的认识。 在《中国劳动运动应取的方针》这篇文章中,蔡和森提出中国社会正处于“半封建的武人政治”[14],首次明确了中国“半封建”的社会形态。继而《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的主张》对社会局势及发展进一步剖析,袁世凯攫取革命果实导致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未能成功,名为共和国家,实际上仍旧由军阀掌握政权,这种半独立的封建国家”[15]性质和形态没有改变,民族危机和国内政治危机未曾减弱,“军阀政治是中国内忧外患的源泉,也是人民受痛苦的源泉”[16]。 《马克思诞生百零五周年纪念日敬告中国青年》对中国“半殖民地”社会形态进行了详尽阐释,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国际资本主义,一面以中国为他们剩余生产品的消费市场,一面以中国为供给他们贱价原料和低廉劳力的出产地,拼命地刻骨地向中国人民榨取,以致中国堕入半殖民地的地位”[17]。 在自然经济解体过程中诞生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式微,只能“一面为国际资本所资助,一面结合野蛮的反动势力,来争夺政权”[18],但国际资本既不容许中国生产事业做大,国家资本主义又不能独立经营大产业,资本主义道路是走不通的,改变中国的命运只能通过科学社会主义指引的道路。 1922 年4 月,“国际青年共产运动号”刊载了《关于中国少年运动的纲要》,提出中国革命应该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完全倾覆封建主义,促成中国真正独立;第二步是推翻有产阶级的政治,把政权掌握在自己手中。”[19]随后《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纲领》将“两步走”细化为“民主革命”和“无产阶级对抗资产阶级的革命运动”[20],前者目的在于让无产阶级“得着些自由与权利”,后者目的是“将政权归诸无产阶级”[21]。 当时“两步走”的战略虽然只是一个设想,但《先驱》对于中国现实问题的考察引领进步团员青年在思想上走向成熟,既为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的结合创造了条件,又为中国共产党进一步制定革命方针提供了思想准备。
(二)开展群众运动,推动革命发展
为了引导青年认清中国社会发展趋势,主动将个人奋斗与国家前途命运相结合,《先驱》在第四期之后,将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逐步向号召青年投身改造中国的革命实践转移。 陈独秀在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表明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和革命性,但其科学性和革命性必须以实践为基础。 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须应用于实际,即干社会的革命。 他希望团员青年们“发挥马克思实际活动的精神,把马克思学说当做社会革命的原动力”[22],由此可见青年团高度重视社会革命,鼓励团员青年面对国家危难,直接开展政治行动、解决实际问题,反对单纯的理论研究。
为了组织青年参与各种群众运动,红彩在《今后中国的青年应当怎样的运动》中发出号召,未来靠青年创造,“用我们的力量创造一个新的天地呀!”[23]在《对于青年团的意见》一文中,樵子对青年学生缺乏革命热情提出批判,“学生的求学心太甚,对于社会上做事差不多全没放在脑中”[24]。 进而施存统在《本团的问题》中要求,要抓住每一个群众运动的机会,“一切青年团体,务必尽力参加,使他受本团的指挥”[25],潜移默化地影响运动走向。 《先驱》派记者对上海少年宣讲团进行调查分析,主动提出给予教育上的帮助和支持;关注并报道少年中国学会的最新决议,肯定他们投身民主革命的进步性;刊文称赞湖南学生联合会“已有从空泛的文化运动进到国际的社会运动的决心了。 他们对于‘五四’运动的意义,亦已由漠然不清的观念变成极其明确的认识了。”[26]《先驱》所代表的社会主义青年团革命目标明确、策略清晰,清醒地认识到在整个社会可以发动的势力中工人、农民及兵士的觉悟在当下远不及学生,学生虽不能成为社会革命的主体,但学生运动作为群众运动的惯常形式,在推进民主革命的过程中发挥着独特作用。
三、思想纠偏:着眼团的建设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提升革命自觉
宣传团的方针政策和革命实践活动,发现各地团组织在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帮助纠偏,也是《先驱》作为青年团机关刊物的重要使命。 社会主义青年团身体力行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推进自我革命。 团一大以后,地方团组织不断发展壮大,随着青年运动的不断深入,地方团组织因缺乏实践经验逐步暴露出一些问题。 施存统思考并撰写了《本团的问题》五篇,直指青年团在阶级觉悟、政策理解、组织原则、团员培养、工作内容、宣传教育等方面存在的弊端,并加以解释和改正。
(一)理论研究不深刻,调整宣传策略
社会主义青年团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引的无产阶级青年团体,但在成立初期,团员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研究普遍不深,团员们大多数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仍立足在人道主义和理想主义上面。 时任主编施存统忧虑地指出“同志们对于主义的研究,也大半都很浅薄,每一问题发生,都不能根据主义去分析他、解决他”[27]。 革命的行动以革命的理论为前提,但普通团员对于革命理解的程度,远不能满足青年团迫切革命的要求。
为唤起工农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兴趣,青年团调整策略,逐步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的宣传和带动。 一方面,党的领导人发挥榜样引领作用,亲自担任编辑和作者群体,结合自己的读书学习体验和进行革命斗争的实践经验撰写文章,引导团员青年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坚定革命理想;另一方面,青年团在顶层设计环节就把工人和农民作为宣传的核心受众,要求革命理论的宣传要深入浅出,所有团的出版内容和话语体系都要能够被农民和工人所接受和掌握,哪怕“对于不识字的团员”,也要“详细告诉他听,至他完全明白为止”[28]。 然而,早期青年团虽然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但团员的阶级意识更多源自于对社会问题的直接认识,以及对劳苦大众悲惨生活的共情而非理论教育。 《先驱》曾刊发大量文章介绍工人被压榨、被剥削的生存境遇,试图以此唤醒青年的政治觉悟和改造社会的志愿。 虽然情绪感染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实效性,但也恰恰反映出青年群体革命性锻造不够的事实。
(二)群众发动不充分,吸纳工农力量
青年团致力于为无产阶级的利益而奋斗,但大部分团员却并非工人、农民等无产阶级群众,而是以学生为主,“差不多可以说完全是‘学生团’”[29]。“学生团”一词在团的内部文件和《先驱》所刊载的文章中被反复提及,充分反映出青年团对扩大思想政治工作范围的重视和需求。 青年团认为对无产阶级的认同,是“个人在思想和政治层面的‘觉悟’”[30],施存统将团员“大部分都是小资产阶级的青年学生,只有一小部分是青年工人”[31],真正意义上属于无产阶级的团员占比很小这一问题视为团的极大危机。 《第卅五号通告(促各地同志多介绍青年工人入团)》一文分析道,“学生在经济上没有地位,且太富于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的思想,决不能做本团的中心……学生的重要,一则在于到群众里去,二则在于革除小资产阶级的思想、感情和心理”[32],学生社会经验少,经济、政治不独立,且富有小资产阶级的心理和情感,他们的“思想和行动要时时起变化,很难永久保持革命的精神”[33]。 但革命运动需要的是一批高度自觉、具有彻底革命觉悟的群众力量,单纯的学生运动很难引起社会的质变,尤其是在青年团重视的工人运动、农民运动、士兵运动中,学生难以发挥关键作用。
通过对“学生团”问题多次论证,青年团认识到革命运动仅靠学生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大力吸纳思想成熟且有阶级觉悟的青年工人,继而通过开展专门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夯实群众基础。 团一大以后,青年团有针对和目标地吸纳了一批工农力量,但“青年工人还占不着全体团员的十分之一”[34],学生团员为主的局面并没有得到改善。
(三)组织建设不牢固,加强团内教育
青年团在实际工作中暴露了诸多问题,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团中央缺乏权威和号召力,通告往往不能被地方团组织严肃对待并有力执行。 时任团中央书记的施存统在《本团的问题》中犀利指出:“各地方如果心目中尚有中央,何至对于中央通告取此种态度? 即使对于中央通告不能遵行,也应陈明理由请求中央认可才对,岂应取如此置之不理的态度?”“就是中央向各地方要一个区区的报告,各地方能如命应报者究有多少?”[35]由此观之,地方团组织不仅不能遵行团中央的通告,也存在不按规定向团中央报告材料的情况。 团中央组织权力和运行效能减弱,进而其领导地位受到挑战。 该问题的产生与地方团员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不足、信仰不够以及管理机制不完善均存在关系,但主要原因在于前者,地方团未能真正理解和认同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以及青年团的纲领和章程,故而没有严肃对待青年团的工作。
“中央之能否成为强有力,根本的原因,并不在于中央自身(自然也有点关系)而实在于各地方团”[36],理论上的不足,导致地方团组织建设上的薄弱,团员青年凝聚力不强,无法开展统一有效的行动,遇见现实中的难题,亦找不到破解之法。 此后团中央意识到团内教育的重要性,加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是解决团员理论水平差、团内凝聚力较弱、团中央的指示得不到及时贯彻等团内问题的基础,继而结合革命需要制订了团内教育的组织方案,将理论学习和实际工作联系起来,旨在帮助青年了解“中国共产党所采用的原理及政策,以及本团所采取的各种方略”[37]。
四、经验启示: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夯实群众基础
《先驱》以传播马克思主义为基础,面向青年学生和工农群众开展政治宣传和动员,密切关注全国各地青年组织和群众运动的发展情况,坚定不移为青年工作和青年运动提供舆论支持和方法指导,极大地激发了青年的革命热情。 实事求是梳理青年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启示,不仅是对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史的反思与回顾,对当下开展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也具有借鉴价值。
(一)坚持党的领导,突出政治性
“在政治方面,社会主义青年团须完全服从共产党的主张”[38],青年团始终以党的使命为使命,充分发挥助手和后备军作用,紧跟党的步伐走在时代前列。 团的领导人审时度势,始终坚持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开展团员思想政治教育,将内容丰富、灵活多样的宣传工作贯穿于学生、工人、农民、兵士的生活中,确立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养成青年革命的精神,使向为解放一般无产阶级而奋斗的路上走”[39]。 为了实现该目标,蔡和森、施存统、恽代英、刘敬云等领导人推动地方团通过组建无产阶级组织俱乐部、学校、讲演会,刊发通俗的日报、月报、小册子等形式,对广大青年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以达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改造青年的目的,充分体现出团的思想政治工作始终围绕党的工作实践和革命的实际需要而开展。 新时代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依旧贯穿党的建设和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首先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牢牢抓住理想信念这个核心,引领青年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侵袭,密切关注形势任务的变化,搞好经常性的政治纪律教育,落实到具体行动上确保政令畅通,团结带领广大青年听党话、跟党走,用青春的能动力和创造力激荡民族复兴的春潮。
(二)明确使命责任,保持先进性
思想政治教育始终以人为主要活动对象,但在不同历史时期,面对不同群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模式却有所不同。 革命年代,中国共产党最重要的目标就是推翻反动统治,建立新政权,这就决定了青年团在这一时期必须有效组织并整合作为革命重要力量的青年,以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强烈的自我革命精神为先进性内涵来吸引号召青年。“团的一大就明确提出了建设共产主义社会的远大理想,亮出了社会主义的鲜明旗帜,在一代又一代青年心中点亮理想之灯、发出信念之光,这是共青团最根本、最持久的凝聚力”[40],《先驱》关注社会问题,主动声援纺织工人、青年农民等团体,面对各类“非马”“反马”思想的诘难和攻击,始终站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发展的制高点,不遗余力地予以反击,通过实践和辩护有力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纯洁性,使广大青年更加清楚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本质,从而真学真用真革命,勇敢肩负起时代的使命和责任。 社会主义青年团对青年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走在了时代的前沿,扣住了时代的脉搏。 新时代赋予共青团思想政治教育新内涵。 新时代共青团思想政治引领工作既要坚持行之有效的传统做法,又要适应新形势,推进理念创新、手段创新、技术创新,使思想政治引领工作始终贴近青年、充满活力,引领青年筑牢信仰、信念、信心,不遗余力地奉献祖国、服务人民,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不懈奋斗。
(三)密切联系青年,体现群众性
《先驱》指出,“劳动者是最有势力的。 所以我们要到民间去,深入农工社会中,宣传指导以促进革命。”[41]考虑到当时的工人和农民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过于理论化、书面化和远离生活实际的语言达不到宣传效果,《先驱》多次刊文告诉青年学生在对工人和农民进行宣传动员时,注意语言表达的技巧,充分反映出早期共青团思想政治教育的群众性本质。 对待工人和农民,就要抛弃空洞乏味的说教,把党的方针、政策和革命理论,通过小册子、传单、标语等大众化的媒介和通俗易懂的语言宣传出去,同时还要引导工人和农民把在社会生活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表达出来。 《先驱》不仅关注革命运动发展,而且注重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青年实践,例如刊发诗歌、通信、社会调查等文学体裁,力求表现形式上贴近青年的生活。 青年是共青团的工作对象,也是共青团发展生命力的源泉,共青团之所以能够百年荣光,“依靠的就是始终扎根广大青年,始终把工作重点聚焦在最广大的工农青年和普通青年群体”[42]。 新时代青年工作的发展和青年群体的变化,对共青团做好青年工作提出了新的方法论要求。 着眼于未来,共青团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立足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青年群众基础,紧扣服务青年的生命线,不断增强引领力、组织力和服务力,聚焦青年群体就业、住房、收入、养老等“急难愁盼”问题,用情用力解决好青年的烦心事和揪心事,真正落实为党聚人的政治责任。
五、结语
由于经费困难及军阀政府压制等诸多原因,《先驱》在出版第25 期后停刊,但《先驱》所反映的青年团从学生着手,辐射带动广大青年群众的思想动员机制至今仍有借鉴价值。 虽在思想政治教育起步阶段面临诸多困难,但社会主义青年团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持续探索并自我更新,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踊跃投身反帝反封建的工人运动、农民运动、学生运动,培养了大批优秀革命青年,在探索中国革命实践问题与对策方面上取得了重要成果,在团的组织建设领域获得了长足进步。 做好青年一代的思想政治工作事关党长期执政的群众基础,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早期开展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做法和经验,对新时代共青团聚焦为党育人主责主业,加强和改进青年思想政治工作,培养青年政治人才具有重要启发意义和借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