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迁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2023-07-31李晓畅

青少年学刊 2023年2期
关键词:西迁理论课载体

周 鹏 李晓畅

西迁精神内蕴爱国主义基因,饱含爱国主义情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 2017 年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对15 位交通大学西迁老同志的来信作出重要指示首提西迁精神。 2018 年伊始,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再次提到西迁老教授的来信。 2020 年4 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西安交通大学时指出:“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具有深刻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短期内三次提及西迁精神,充分彰显了西迁精神的教育价值和育人功能。 对西迁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系统研究,更好地发挥西迁精神的教育价值和育人功能成为新时代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大议题之一。

一、西迁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意蕴

将西迁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需要从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加快形成西部大开发新格局与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三个层面加以认识和把握。

(一)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需要

时代新人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担当民族复兴的历史大任。 时代新人所要培养的是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需要青年一代具备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基本素养。 这些基本素养的养成与西迁精神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可以在西迁精神的传承创新中加以培育。 传承创新西迁精神就是要传承创新老一辈西迁群体“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精神。

首先,胸怀大局精神为时代新人宏大人生格局的培育塑造了榜样。 谋大事者,首重格局。 人生格局的大小决定了胸怀的大小、眼光的长远以及人生的高度。 具备宏大的人生格局,才能突破狭隘的“自我”束缚,担当起民族复兴的历史大任。 老一辈西迁群体立足于新中国的发展,以国家教育布局、工业布局为重,舍弃了上海优越的发展环境,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投身于大西北建设并取得了卓越的成绩。 老一辈西迁群体堪称胸怀大局的典范,为时代新人宏大人生格局培育提供了鲜活的教材。

其次,无私奉献精神为时代新人正确人生观的养成确立了风向标。 树立何种人生目标,持有何种人生态度以及如何评价人生价值是事关青年一代能否树立正确人生观的关键性问题。 对于这一系列重大的人生问题,西迁群体用自身的实际行动做出了正面回应:以实现国家民族利益作为最高的人生追求,以不计较个人利益得失、甘为人梯的态度对待人生,以为国家社会做出贡献的大小作为评价人生的价值标准。 西迁群体将个人价值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青年一代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提供了明确的价值引领。

再次,弘扬传统精神为时代新人的培育提供了充盈的文化滋养。 时代新人的培育需要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西迁精神蕴含着诸如“为世忧乐的君子之志、义无反顾的君子担当和经世致用的实干精神”[1]等内涵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 这些优秀传统文化集中呈现了谦谦君子所应具备的品格和操守,为时代新人的培育提供了肥沃的文化养料。

最后,艰苦创业精神为时代新人的培育贡献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艰苦创业精神是崇高理想信念的体现,更是实现伟大事业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西迁群体用自身的实际行动对艰苦创业精神做出了完美的诠释。 在大西北这样一个极其艰苦的环境下,他们艰苦奋斗,勇于创新,铸就了西部大开发的伟业。 艰苦创业精神鞭策着当代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锤炼良好的意志品质、练就过硬的业务能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二)加快形成西部大开发新格局的需要

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全局出发,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新要求,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2]加快形成西部大开发新格局,需要将西迁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营造西迁精神的示范效应,为西部大开发新格局的形成注入强劲的精神动能,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人才支撑。

首先,将西迁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够为西部大开发新格局的形成营造积极的示范效应。 从国家治理层面来看,我国的西部布局是通过四步完成的。 第一步是一五时期的西迁之旅,第二步是三线建设时期的西迁高潮,第三步是世纪之交的西部大开发战略,第四步是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 其中尤数第一步条件最艰苦、环境最恶劣,但也正是第一步的西迁之旅奠定了坚实的教育基础、科技基础,为整个西迁布局的跨越式发展铺平了道路。 将西迁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向广大高校师生宣传普及老一辈西迁群体的光荣事迹,有利于为新一代知识分子树立西迁榜样,坚定他们为西部崛起拼搏奉献的决心,感召他们义无反顾地投入到西部大开发新格局的建设中去。

其次,将西迁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够为西部大开发新格局的形成注入强劲的精神动能。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西部大开发新格局的形成需要先进思想文化的引导,特别需要形成于西部地区本土精神——西迁精神的引导。 将西迁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要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特征把西迁群体的“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精神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价值引领、精神激励、情感认同等层面为西部大开发新格局形成发展做出贡献。

再次,能够为西部大开发新格局的形成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人才支撑。 西部大开发新格局的形成需要不断提升创新发展能力,而创新发展能力的不断提升又需要引入大量的符合西部地区需要的专业化人才。 将西迁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助于促进青年一代从国家布局高度充分认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意义和时代机遇,引导青年一代扎根西部、在西部地区创新创业,进而为促进西部地区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充裕的人才保障。

(三)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需要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很强的时效性,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改革创新。 将西迁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增强思政课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的现实需要。

首先,将西迁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利于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 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本质上就是要增强思政课立德树人、培育担当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能力。 西迁精神的核心、精髓以及其所内蕴的各种具体精神不仅为大学生成为时代新人提供了明确的价值引领和行为导向,而且在协调处理个人利益与国家集体利益关系,促进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中发挥了认知主导功能、情绪调控功能、情感培育功能、意志锤炼功能和人格塑造功能,极大地增强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

其次,将西迁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利于增强思政课的理论性。 理论性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回应学生、说服学生、引导学生的有力武器。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3]将西迁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西迁精神的提出背景、历史地位、核心、精髓、内涵、时代价值等一系列问题进行深入透彻的学理研究,一方面有利于提升高校教师的理论水平,增强思政课的学理支撑力;另一方面有利于结合西迁实践讲解西迁群体的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增强思政课的学理阐释力。

再次,将西迁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利于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 亲和力是推进思政课入脑入心的润滑剂。 西迁精神的背后是无数个催人泪下、激人奋进的西迁故事。 将西迁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利于我们讲好西迁精神情感故事,充分阐释西迁精神的家国情怀,以情感人、以情动人,通过情感的交流融合增进学生对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情感认同,拉近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进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功效。

最后,将西迁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利于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 针对性凸显了思政课的问题意识,具体体现为思政课“教什么”和“学什么”的问题。 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西迁精神所要传递和表达的主题非常明确,就是“爱党、报国、为民”。 将西迁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利于我们构建“党—国家—人民”三位一体的思政育人体系,在党、国家和人民有机统一中集中探讨解决当代大学生应当如何“爱党、报国、为民”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二、西迁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实梗阻

随着西迁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意义的日益彰显,部分思政工作者已经对西迁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重大议题做出了初步地尝试和探索。 在将西迁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探索过程中,思政工作者们普遍遭遇了如下现实梗阻。

(一)融入内容梗阻

西迁精神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融入内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西迁精神的融入对象。 要实现融入内容与融入对象的无缝衔接,首先要厘清融入内容,深刻领会西迁精神的实质,精准把握西迁精神的核心要义。 然而在现实的融入过程中却存在着对西迁精神的认识不全面、不准确、难以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相对接的现象。

第一,对西迁精神的育人价值重视不够。 西迁精神在人生观教育、道德观教育、政治观教育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的教育价值。 思政工作者较为重视西迁精神的人生观、道德观教育价值,多把西迁精神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人生观、价值观等领域,而对西迁精神的政治观教育价值关照不足。 西迁是基于全国经济社会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部署。 西迁精神的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西迁的战略意义以及西迁精神的精髓决定了西迁精神的政治观教育价值在其教育价值体系中处于统帅地位。低估西迁精神的政治观教育价值,弱化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功能,不利于大学生政治意识、大局意识的培养。

第二,将西迁群体狭义化,进而对西迁精神榜样示范功能融入不足。 西迁群体以西迁的交大师生为代表,但不局限于西迁的交大师生。 西迁群体由数万名西迁的干部、工人和知识分子组成,涉及高教、军工、金融、建筑、纺织、电力、机械等多个行业。 将西迁精神融入思政课多以交大师生的西迁事迹为典型案例,较少提及其他行业、其他群体的西迁事迹,弱化了西迁精神的榜样示范功能。

第三,融入内容的碎片化。 西迁精神是“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精神的有机统一。 将西迁精神融入思政课需要以西迁精神的核心、精髓为纲,把握好各个具体精神之间的内在关联,实现西迁精神的整体性融入。 部分思政教师对西迁精神内涵的挖掘不到位,尚未形成对西迁精神的整体性认识,只将自己熟识的部分融入到思政课当中,破坏了融入内容的整体性。

(二)融入载体梗阻

西迁精神需要借助多元载体的动态交互方能全方位、全过程、立体化地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当中。 然而在融入实践中却存在着融入载体过于单一、融入内容、融入形式与融入载体不相适应等问题。

一方面,西迁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载体较为单一,尚未形成多元载体的融入合力。 西迁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大思政课”的宏观视野,多以案例载体为主,多将融入场域局限于高校思政课堂内部,没有将实践载体、校园文化载体、社会舆论载体等媒介手段纳入到西迁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载体体系中来。 融入载体的单一、融入场域的狭小使得西迁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形式过于单一,不利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进行思想交流、产生情感共鸣。

另一方面,没有根据不同载体的特点及其在融入过程中的功效设计与其相适应的内容和形式。课程载体、实践载体、校园文化载体、社会舆论载体各有特点,在西迁精神融入思政课中发挥着不同的功效。 无视融入载体的特性,千篇一律地将西迁精神融入思政课当中,将极大地降低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承载传递西迁精神的效率效能。

(三)融入方法梗阻

融入方法是影响西迁精神融入思政课实效性的关键一环。 恰当地选择融入方法并非易事,经常陷入融入方法单一化、偏于泛化、陈旧化、过于显性化等误区。

第一,融入方法单一化,缺乏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 将西迁精神融入思政课时多采用理论教育法,通过灌输的方式将有关西迁精神的理论讲授给学生,而较少运用实践锻炼法、榜样示范法、自我教育法、比较鉴别法等教育方法。

第二,融入方法偏于泛化,缺乏应有的针对性。融入方法的泛化既表现为没有根据不同门类高校思政课程的性质、目标、教学特点等有针对性地设计融入方法,又表现为没有根据受教育者的年龄、专业、实际思想状况等具体特点有针对性地运用教学方法。

第三,融入方法陈旧化,缺乏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 西迁精神融入思政课的教学方法较为传统,落后于网络信息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教学需求,需要依托于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尽快实现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化。

第四,融入方式过于显性化,缺乏与隐性融入方式的互通互补。 将西迁精神融入思政课时多把学生放在被动受教的位置,多采用更具公开性、直接性的说教方式,而较少地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通过潜隐的、非正规的方式对受教育者进行渗透。[4]融入方法刚性有余而柔性不足,容易忽视受教育者的心理需求,引发受教育者的情感抵触。

(四)融入机制梗阻

融入机制是确保西迁精神融入思政课实效性的重要保障。 西迁精神融入思政课尚处于探索阶段,在融入机制层面还存在诸多不足。

第一,价值引导机制偏颇。 在融入理念上过多关注对于西迁精神的知识性传授,轻视对西迁精神情感认同与实践养成的培育。 西迁精神融入思政课以理性认知为基础,贵在认同,重在践行。 培育大学生对西迁精神的情感认同,引导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西迁精神才是将西迁精神融入思政课的最终目的。 因此,这种重知识传授、轻认同培育和实践养成的价值引导机制需加以修正。

第二,师资保障机制不足。 将西迁精神融入思政课需要大量的真学真懂真信西迁精神,并且善于掌握和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艺术的思想政治工作者。 一支这样的思政队伍尚处在建设当中,还不能够满足将西迁精神融入思政课的现实需求。

第三,教学评价机制滞后。 西迁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评价机制的建构落后于教学工作本身。 尚没有从教学评价机制层面对教师的教学工作及学生的学习情况展开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没能充分发挥出教学评价机制对西迁精神融入思政课应有的诊断作用、激励作用和调节作用。

三、西迁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路径

西迁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尚处于探索阶段。 疏解西迁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实梗阻,增强西迁精神的育人实效需要在加强学理研究、拓展整合融入载体、创新变革教学方法、建立健全融入机制等方面不断优化创新融入路径。

(一)加强学理研究

加强学理研究是提升西迁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性、理论性的必然要求。 众所周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性、理论性的生成是基于一定“学理”的基础之上的。 加强学理研究,深耕西迁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理依据,不仅能够克服西迁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依据不足现状,而且能够为西迁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具有主导力、吸引力、亲和力的学术思想与话语体系支撑。 加强西迁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理研究需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

一方面,加强西迁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理阐释工作。 积极组织科研团队,构建科研平台,通过优化人员配置、营造科研氛围、加大相关研究成果资助力度等方式吸引相当数量的科研人员投入到西迁精神研究中来。 针对西迁精神的提出背景、历史地位、核心、精髓、内涵、时代价值、弘扬路径等进行系统研究,形成对西迁精神的整体性认识,为厘清融入内容奠定理论基础。

另一方面,将学理阐释工作所取得的研究成果编纂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以教材体系为依托巩固推进西迁精神学理研究。 将西迁精神融入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要坚持人本性与政治性相结合、历史性与现实性相呼应、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原则,要分课程、分环节、分受众对象地编写教材内容,要协调处理好教学与科研、教师讲授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与日常教育、思政课与专业课之间的关系。

(二)拓展整合融入载体

西迁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运用好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各种载体都有各自的特点、功用及适用范围,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同时,他们之间又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互相作用”。[5]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特质决定了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无法满足西迁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需求,需要将不同载体协调整合起来,以多元载体的集成效应来推进西迁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首先,要以大思政课的宏观视野打通融入载体壁垒。 “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6]“大思政课”需要课堂载体、实践载体、校园文化载体、社会舆论载体等多元教育载体来共同承载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内容和方法。西迁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放在大思政视野下加以审视,必须纠正课堂载体“包打天下”的错误做法,将课堂载体、实践载体、校园文化载体、社会舆论载体等媒介手段纳入到西迁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载体体系中来。

其次,依据西迁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选择融入载体。 “理性认知、情感认同、意志锤炼、行为养成”是将西迁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四大教育目标。 我们应当根据各种教育载体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融入教育目标。比如我们可以通过课堂载体实现理性认知目标,通过校园文化载体、社会舆论载体实现情感认同目标,通过实践载体实现意志锤炼和行为养成目标。

再次,在多元教育载体的有序交互中促进西迁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各种教育载体均服务于有效承载教育内容的需要,呈现出相互渗透、相互辅助的态势。 将西迁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要充分发挥每一种教育载体的育人功能,而且要将不同的教育载体有机组合起来,通过不同教育载体之间的优势互补更好地推进西迁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三)创新变革教学方法

创新变革教学方法是增强西迁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针对性的有效手段。 创新变革教学方法需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综合运用多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开辟西迁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条条大路”。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教育主客体为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采取的一切思路、手段和程序的总和”[7],是沟通教育主客体的桥梁和纽带。 多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综合运用有助于高效地将西迁精神所蕴含的正能量传递给学生,从理性认知、情感认同、日常生活等多个层面拓展教育主体与客体的沟通渠道,促进学生将西迁精神自觉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助力知识传授与认同培育和实践养成的价值引导机制的双通畅。

第二,增强教学方法的针对性,打通西迁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最后一公里”。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依据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运用教学方法。 比如针对西迁精神融入思政课的理性认知目标可以运用灌输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针对西迁精神融入思政课的情感认同目标可以运用榜样示范法、情景教学法,针对西迁精神融入思政课的意志锤炼和行为养成目标可以运用实践锻炼法、日常熏陶法等等。

第三,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方法,更迭西迁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伴随场域。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教学方法的优化升级提供了契机。 西迁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理应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而不断更迭。 比如在情景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可以借助AR 技术、VR 技术虚拟仿真西迁情境,使学生沉浸在西迁群体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体验当中;在案例教学法的运用上,可以融入数字展示技术全方位地展现西迁群体的西迁历程以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在灌输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可以借助大数据算法精准把握学生对西迁精神的理论需求情况和认知情况,更加因材施教地加以灌输。

第四,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打造“刚柔并济”的西迁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过程。 西迁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既要系统地、公开地、直接地向学生开展西迁精神教育,又要借助课程思政、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隐性地、有趣味性地、无意识性地加以渗透。 在整个融入过程中“显性教育偏重于政治道德规范的灌输和理论政策的宣讲,隐性教育则偏重于道德规范和主导意识形态的浸润与弥散”。[8]只有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有机统一起来,形成优势互补,才能更好地推进西迁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四)建立健全融入机制

协调推进西迁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落细落小落实需要以健全的融入机制为保障。 我们只有敢于破旧立新,方能破解西迁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遇到的各种机制难题。

第一,树立正确的价值引导机制。 树立正确的价值引导机制就是要指明西迁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终极目标,引导融入的各项工作以终极目标为核心,围绕终极目标开展。 将西迁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最终目的在于把西迁精神所内蕴的爱国主义基因转化为大学生的强国之志、报国之行。 当这个终极目标确立之后,我们就要把引导学生立报国之志、践爱国之行作为西迁精神融入思政课工作的核心,其他的一切工作都要服从服务于这个核心。

第二,加强师资保障机制。 将西迁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最终要靠思政工作者来贯彻落实。 因此,加强思政课师资保障机制,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师资队伍刻不容缓。 加强师资保障机制一是要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扩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招生规模,加快健全本科、硕士、博士一体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体系,逐步扩大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背景的师资体量;二是要完善教师转入机制,通过发放岗位补贴、提供发展平台、拓展晋升空间等方式将有志向有能力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优秀教师吸引到思政工作队伍中来;三是要拓展思政教师培训机制,全面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政治觉悟和业务水平。

第三,积极构建教学评价机制。 教学评价机制对西迁精神融入思政课具有诊断融入问题、监督融入过程、调节融入方式、评价融入效果的作用。 积极建构教学评价机制需要将教与学的各方均纳入到教学评价中来,把学生评价、教师自评、督导评教和行政评教有机结合起来;需要将教学评价贯穿于融入的各个环节当中,把教学前的诊断性评价、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以及教学完成后的总结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需要综合运用被指标化的量表、深度访谈、座谈、深入课堂听课等方式将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

猜你喜欢

西迁理论课载体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
西安交通大学西迁博物馆雕塑作品《交大西迁知名教授》
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有效拓展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
西迁丰碑
弘扬西迁精神,铸就“西迁精神”出版工程
西迁赞歌·东情路——东北地区西迁民族美术作品北方六省巡展作品选登
TiO_2包覆Al_2O_3载体的制备及表征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